小麦近缘属物种论文-郎涛

小麦近缘属物种论文-郎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近缘属物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基因组,串联重复序列,染色体鉴定,荧光原位杂交

小麦近缘属物种论文文献综述

郎涛[1](2019)在《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串联重复序列的全基因组发掘与染色体区段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复序列在小麦族物种基因组中占很高的比例,在普通小麦中国春基因组中含量高达85%以上,但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较为薄弱。重复序列可分为串联重复(Tandem repeats,TR)和散在重复(Interspersed repeats,IR),仅少数TR在分子标记、进化研究和细胞遗传学分析中得到应用。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技术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小麦族中多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的完成,为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小麦及其近缘物种的TR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大规模开发TR探针应用于染色体精细鉴定等提供了基础。本研究基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的参考基因组,结合基因组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手段,明确了基因组中的TR分布特征,发掘了一批新的寡核苷酸(Oligo)探针,能够在小麦染色体上产生清晰稳定的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杂交信号,并利用新探针对小麦易位染色体片段进行了精细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组TR分布可视化网络服务工具的建立。针对串联重复序列家族在基因组中的物理特征,基于BLAST,我们构建了TR富集与物理分布网络服务B2DSC(http://mcgb.uestc.edu.cn/b2dsc)。B2DSC作为TR分布可视化工具,实现了基于TR设计FISH寡核苷酸探针的预评估,并对FISH杂交信号进行物理定位。同时基于FISH杂交结果,评估参考基因组局部区段重复序列的拼装质量,为细胞遗传学分析改进复杂基因组质量提供指导。2、小麦及近缘物种参考基因组的TR发掘。建立了包括小麦(AABBDD)、乌拉尔图小麦(AA)、节节麦(DD)、野生二粒小麦(AABB)和栽培大麦(HH)物种的非冗余TR(non-redundant TR,NR-TR)全基因组分布数据库(http://mcgb.uestc.edu.cn/tr)。发现小麦各染色体TR含量在2-5%之间,在A、B和D组染色体上非均匀分布,以D组染色体的TR密度最高。明确了小麦基因组中不同长度TR阵列在基因组的分布与富集特征,说明重复序列结构多样性对小麦基因组进化发挥了重要作用。3、小麦基因组TR与基因表达调控分析。发现1-10 bp TR和31-60 bp TR分别在高置信度(high confidence,HC)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 start site,TSS)上下游50 bp和基因转录终止位点(transcription terminal site,TTS)下游500bp内相对较高富集。在TSS上游1 Kb内和TTS下游300 bp内出现50拷贝以上TR阵列的HC基因,常常表现为完全不表达或有中低表达。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家族分析,发现编码区插入了TR的基因完全不表达。对93个低拷贝TR阵列的基因分析,表现了潜在的pre-miRNA序列的存在,为开展TR对全基因组的表达调控网络研究奠定了基础。4、基于高拷贝TR的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探针的发掘。在TR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开展TR阵列的聚类分析,从46类小麦高拷贝TR以及3类大麦TR中获得了16个新寡核苷酸探针。验证发现它们在小麦染色体上有比较清晰稳定的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ondenaturing FISH,ND-FISH)杂交信号,且结合B2DSC进行的基因组物理定位,构建了一张TR探针的染色体物理定位整合图谱,大大提高了FISH鉴定小麦及其近缘属物种染色体特定区段的分辨率。5、小麦高富集的小卫星(minisatellite)序列的分布与进化研究。小麦基因组中一类44 bp的TR序列Ta-3A1,共有69,135个拷贝,总长约3.02 Mb,为拷贝数最高的小卫星序列。Ta-3A1主要富集于小麦3AL、5AL、7AS、7AL、5BL和5DS很短的区间内。序列的聚类分析与物理分布分析,结合小麦族代表性物种染色体的比较ND-FISH分析,发现Ta-3A1拷贝数和染色体位置的快速变化,与小麦族物种形成和多倍体化过程中的染色体重排事件有关。6、基于TR的寡核苷酸探针用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精准鉴定。利用发掘的Oligo探针,对小麦-偃麦草导入系Z4、小麦-黑麦-偃麦草易位系品种Amigo以及“川麦62”的染色体进行了多重探针的FISH分析。准确鉴定了Z4的易位染色体(Tr-I)的易位断点,其中3A的断点确定在位于长臂的532.13 Mb区域,3DS的47 Mb区段插入到Tr-I的端部。FISH鉴定发现小麦品种Amigo具有小麦-黑麦1RS.1AL易位染色体,小麦7BS.7AS和7BL.7AL易位,还确定了Amigo的1B染色体随体区域,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约为120 Mb。利用多种TR-Oligo探针,将“川麦62”中5B-7B相互易位染色体的断点分别定位于5B的99-151 Mb和7B的310-379 Mb之间。证实多探针ND-FISH可大幅度提高小麦及近缘物种染色体区段重排的鉴定分辨率,实现小麦外源新种质的高效鉴定。综上,本研究围绕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的串联重复序列,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发了可展示全基因组TR染色体分布的在线网络服务,已成为物种基因组TR分析的共享平台。开发的新型基于TR的寡核苷酸探针,并构建染色体物理定位整合图谱,成功用于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区段的精准鉴定,实现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与基因组学新进展的紧密结合,研究结果对完善小麦基因组结构、功能与进化的理论和指导小麦分子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2)

韩冉,宫文萍,宋健民,李豪圣,李根英[2](2017)在《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耐盐性鉴定及分子标记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挖掘小麦-近缘物种耐盐种质,对215份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进行了耐盐性筛选与鉴定。结果表明,小麦-高大山羊草6S~l附加系和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的萌发期耐盐性显着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CS),但仅后者的幼苗期耐盐性显着优于CS,说明纤毛披碱草1Y~c染色体上可能含有耐盐基因。为了获得1Y~c染色体特异标记,以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及CS为材料,筛选染色体第一同源群PLUG引物,结果显示,TNAC1007、TNAC1028和TNAC1034为耐盐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的特异引物,扩增条带大小分别为500bp、700bp和500bp。利用上述3对引物对一套小麦-纤毛披碱草附加系进行扩增,结果发现,上述3个多态性PLUG片段为纤毛披碱草1Y~c和1S~c染色体共有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辅助筛选与鉴定小麦-纤毛披碱草1Y~c或1S~c染色体重组体。(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韩冉,隋新霞,杨洪美,宫文英,李根英[3](2015)在《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白粉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挖掘小麦近缘物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新亚基和抗白粉病基因新类型,以小麦品种中国春和Alcedo(来自德国)为对照,对133份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和白粉病抗性调查。HMW-GS分析发现,25份材料与对照小麦的HMW-GS类型不同,其中,含外源染色体HMW-GS的有16份;亲本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2份;含外源染色体HMW-GS且亲本的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7份。在含外源HMW-GS的材料中,73.9%的HMW-GS来自于小麦近缘物种第1同源染色体,17.4%的HMW-GS来自第2、3和5同源染色体。白粉病抗性调查显示,尾状山羊草E#1、两芒山羊草2Mbi#1、沙融山羊草4Ssh#8、高大山羊草6Sl#3和簇毛麦5V#3S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值得进一步向小麦转育。本研究发现的新HMW-GS和潜在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小麦抗病育种与品质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孙杨柳[4](2015)在《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类燕麦储藏蛋白Avenin-like基因的克隆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小麦的品质及品质的形成、小麦的储藏蛋白及储藏蛋白的分类。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类燕麦储藏蛋白Avenin-like基因发现、Avenin-like基因的胚乳特异性表达的时空表达模式以及Avenin-like基因的启动子的作用元件和时空表达特异性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刘楠,李海峰,窦艳华,韩德俊[5](2015)在《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花序、小穗和小花的形态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的发育影响着种子的发育。普通小麦是叁大粮食作物之一,但对小麦花序发育的研究滞后于水稻和玉米。为揭示小麦花发育的机理,本研究采用体视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组织切片后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二粒小麦以及二穗短柄草的花序、小穗和小花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二倍体小麦、二粒小麦表现出一定差别:普通小麦每个小穗形成8~10朵小花,但在发育后期,大多数小花退化不育,每个小穗只有3~4朵小花能够形成种子;二倍体小麦和二粒小麦的小穗结构与普通小麦类似,但每个小穗发育形成3~5朵小花,小花数目明显减少。与普通小麦相似,二穗短柄草每个小穗同样分化形成多朵小花,不同的是,二穗短柄草的大多数小花发育正常,是可育的。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暗示小麦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肖欣[6](2013)在《小麦近缘物种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胚乳中的面筋蛋白赋予面团独特的粘弹性,使其能被加工成各种食品。麦谷蛋白由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组成,它们被认为是使面团具有独特特性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相对于HMW-GS,由于LMW-GS基因家族的复杂性和普通小麦中LMW-GS等位基因多样性,有关LMW-GS等位基因与面团品质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在本研究中,根据小麦属不同物种间LMW-GS基因序列同源性,从茹科夫斯基小麦(Triticum zhukovskyi)和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基因组中,克隆并鉴定了4个新的LMW-GS基因,比较了它们与其他麦类作物中已知的LMW-GS的序列关系,并预测了这四个LMW-GS蛋白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属于LMW-i类基因,因此分别命名为TzLMW-i1,TzLMW-i2,TcLMW-i1,TcLMW-i2。与其它LMW-i类亚基相比,这4个新的LMW-i类亚基都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ys)。其中TzLMW-i2在C-末端富半胱氨酸特征区域有一个额外的cys残基,推断其可能参与形成额外的一个链间二硫键,并且在麦谷蛋白网络中充当“链分支者”角色。与其它LMW-i类亚基相比,TcLMW-i2有一个更长的N-末端重复结构域,推断LMW-GS更长的N-末端重复结构域可能有助于与HMW-GS形成链间氢键,且在面筋蛋白中稳定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对其结构与面团性质的影响。最后还构建了这4个新的LMW-G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初步尝试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LMW-GS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纯化重组LMW-GS蛋白,通过掺粉方式研究比较这些LMW-GS蛋白在面筋蛋白网络形成中的作用,以明确其在小麦加工品质改良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12)

柴官会[7](2012)在《小麦族赖草属植物与近缘二倍体物种的RAPD和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赖草属(Leymus Hochst.)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年生属,全世界均有分布,大约有30个种和19个亚种,从北海沿岸穿越中亚到东亚一直到阿拉斯加和北美西部均有分布,大部分种类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亚的高山。我国是世界上赖草属种类最多的国家,有大约27个种,3个亚种和3个变种,主要在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该属大多是草原和草甸的优良牧草品种,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赖草属有的物种具有很高的适应能力,能适应各种较恶劣的环境,如干旱、寒冷和盐碱地等。同时,有些赖草属物种还具有粒多、粒大、穗大、抗病虫等优良性状。因此,可作为改良麦类作物和牧草的优良叁级基因源。然而,关于赖草属物种的起源、系统进化、物种间亲缘关系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分歧。针对赖草属物种中Ns基因组的供体物种和Xm基因组的来源问题,本研究利用RAPD分子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对13种赖草属植物和14种近缘二倍体和四倍体物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24个RAPD分子标记引物对赖草属、拟鹅观草属、新麦草属、冰草属、澳冰草属、偃麦草属和大麦属7个属27个物种DNA进行PCR扩增,得到156条迁移率不同的带,其中154条带呈多态性,占98.72%。每个引物扩增出2-10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5条带;每个引物扩增出1-10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42条多态性带。利用RAPD分子标记数据进行遗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13种赖草属植物能首先聚为一类,其中Leymus akmolinensis与Leymus. angustus的亲缘关系最近;Leymus. pseudoracemosus与Leymus. racemosus的亲缘关系较近②Psathyrostachys huanshanica、Psathyrostachys juncea、Agropyron critatum、Agropyron mongolicum、Hordeum chilense、Australopyrum retrofractum、Hystrix patula、Lophyrum elongatum与赖草属植物关系较近,而Pseudoroegneria的4个物种和Hordeum bogdanii及Psathyrostachys fragilis与赖草属植物关系较远。2.筛选23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赖草属、拟鹅观草属、新麦草属、冰草属、澳冰草属、偃麦草属和大麦属7个属26个物种DNA进行PCR扩增,得到187条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其中184条带呈多态性,占98.39%。每对引物扩增出2-16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13条带;每个引物扩增出2-16条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00条多态性带。基于SSR分子标记数据的聚类结果表明:①除Leymusmulticaulis以外的11个赖草材料聚为Ⅰ类, Leymus racemosus、Leymus tianshanicus、 Leymus secalinus和Leymus triticoides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②Leymus multicaulis和所有的二倍体材料及Hystrix patula聚为Ⅱ类。③Hystrix patula和Leymus的亲缘关系较远。3RAPD、SSR分子标记进一步证明赖草属植物含有来源于新麦草属的Ns染色体组,不同的赖草属植物在其物种形成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新麦草属植物参与其形成过程;Hordeum chilense、Australopyrum retrofractum、Lophyrum elongatum可能参与了部分赖草属植物的起源,而St没有参与赖草属植物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尚晓丽[8](2012)在《小麦及其近缘物种脂肪酸氧化酶和puroindoline b-2基因型鉴定和分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面制品黄度是消费者评价面团品质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一特性是由于粗面粉中存在类胡萝卜素造成的,在面团加工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主要是因为脂肪酸氧化酶(LOX)的存在。因此脂肪酸氧化酶(LOX)活性是决定小麦面粉及其面制品色泽的一个重要因素。1.1本试验以218份来自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硬粒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A克隆和测序技术的方法以及核酸蛋白质检测仪、酶标仪,对所有试验材料的Lpx-B1基因型及其LOX活性进行了鉴定与分析。1.2本试验结果表明硬粒小麦中Lpx-B1基因家族分为Lpx-B1.1、Lpx-B1.2和Lpx-B1.3叁个位点,其中Lpx-B1.1位点有叁个等位基因:Lpx-B1.1a、Lpx-B1.1b和Lpx-B1.1c,而Lpx-B1.2和Lpx-B1.3则是一对等位基因。在218份硬粒小麦品种中共有118份属于Lpx-B1.1a基因型,占54.1%;21份属于Lpx-B1.1b基因型,占9.6%;79份属于Lpx-B1.1c基因型,占36.2%,表明在Lpx-B1.1位点Lpx-B1.1a和Lpx-B1.1c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Lpx-B1.2和Lpx-B1.3位点上,有193份材料属于Lpx-B1.2基因型,占88.5%;25份属于Lpx-B1.3基因型,占11.5%,表明Lpx-B1.2等位基因在硬粒小麦种质资源中是主要的基因类型。1.3本试验通过对硬粒小麦种质资源LOX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基因型的硬粒小麦品种中LOX活性是不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Lpx-B1.1位点,Lpx-B1.1b基因型的LOX酶活力是最高的,Lpx-B1.1a基因型酶活力次之,Lpx-B1.1c基因型酶活力最低,且差异极显着(P<0.01),同时研究表明Lpx-B1.1c的缺失可能导致了LOX酶活性的剧降;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Lpx-B1.3基因型的酶活力要显着高于Lpx-B1.2基因型(P<0.01)。1.4根据硬粒小麦品种中Lpx-B1基因型分布,共区分出4个不同的单体型:单体型Ⅰ,包括Lpx-B1.3和Lpx-B1.1b等位基因;单体型Ⅱ,包括Lpx-B1.2和Lpx-B1.1a等位基因;单体型Ⅲ,包括Lpx-B1.2和Lpx-B1.c等位基因;单体型Ⅳ,包括Lpx-B1.3和Lpx-B1.1a等位基因。成熟籽粒中Lpx-B1总的LOX活性在这4个单体型中是不同的:单体型Ⅰ、Ⅳ、Ⅱ、Ⅲ分别酶活性水平由高到低排列。1.5本试验研究了硬粒小麦品种中Lpx-B1基因家族的基因型分布与LOX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开发出了新的Lpx-B1-23分子标记,为我们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正确的选择育种目标来满足其感官需求提供了科学依据。2.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及其近缘物种进行puroindoline b-2变异的克隆和进化分析,可以促进我们了解小麦及其相关物种中puroindoline b-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演变。2.1本文研究了普通小麦(AABBDD)及其4个近缘物种:乌拉尔图小麦(T. urartu,Au Au)、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 SS)、粗山羊草(Ae. Tauschii,DD)和硬粒小麦(T. turgidum AABB),发现它们在与普通小麦puroindoline b-2变异相对应的Pinb2v-A1, Pinb2v-B1/Pinb2v-S1和Pinb2v-D1位点的都存在新的等位基因。2.2在这些位点共鉴定出9个新的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Pinb2v-A1a到Pinb2v-A1c,Pinb2v-S1a到Pinb2v-S1e和Pinb2v-D1a。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puroindoline变异或者等位基因的对比表明与多倍体中puroindoline b-2变异相比,二倍体中所有的等位基因均源于单核苷酸替换。2.3推断的氨基酸序列表明,由于终止密码子过早存在。导致了Pinb2v-A1位点的叁个等位基因以及在Pinb2v-S1位点的四个等位基因(Pinb2v-S1a, Pinb2v-S1b, Pinb2v-S1c和Pinb2v-S1e)都不能正常翻译;而Pinb2v-D1位点的Pinb2v-D1a以及Pinb2v-S1位点的Pinb2v-S1d能够正常翻译,这可能表明puroindoline b-2变异在Ae. Tauschii中要比T. urartu和Ae. Speltoides中具有更高的保守性。同时,puroindoline b-2变异在研究的所有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中都能正常翻译。2.4尽管与多倍体小麦相比,二倍体小麦的等位基因多样性更为复杂,但是先前在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中鉴定出的Puroindoline b-2等位基因在本研究中的二倍体基因组供体上并没有找到。这些结果可能反映出了四倍体小麦和六倍体小麦的进化史,虽然它可能是基于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稳定性和功能选择的puroindoline b-2变异等位基因。2.5本文调查了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puroindoline b-2变异,为我们了解小麦中puroindoline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的进化史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覃碧,王海燕,纪剑辉,曹爱忠,黄倬[9](2011)在《基于EST的普通小麦近缘物种第二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近缘属物种中具有许多优良性状,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非常重要的基因资源。根据定位在普通小麦2B染色体长臂上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序列开发了55个标记,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二倍体山羊草(Aegilops longissi-ma,genome SlSl;Aegilops geniculata,genome MgMg)、四倍体山羊草(Aegilops peregrina,genome SpSpUpUp)、黑麦(Secale cereale‘BLANCO’,genome RR)、大麦(Hordeum vulgare‘BETZES’,genome HH)及这些物种在中国春背景下的二体异附加系中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19个标记(占34.5%)至少能够在1个近缘种中有特异性扩增,筛选出2R、2H、2Sl、2Mg、2Sp和2Up染色体的特异标记分别为11、8、5、2、8和3个。这些基于EST序列开发的特异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检测和追踪导入小麦背景中的外源第二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片段)。(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任丽娟,王秀娥,陈佩度,马鸿翔[10](2010)在《小麦-近缘物种异染色体系抗纹枯病种质筛选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八十年代后,随着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纹枯病在我国江淮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冬麦区广泛发生,已对小麦高产稳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筛选纹枯病抗源,选育和使用抗纹枯病小麦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经济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9-11)

小麦近缘属物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挖掘小麦-近缘物种耐盐种质,对215份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进行了耐盐性筛选与鉴定。结果表明,小麦-高大山羊草6S~l附加系和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的萌发期耐盐性显着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CS),但仅后者的幼苗期耐盐性显着优于CS,说明纤毛披碱草1Y~c染色体上可能含有耐盐基因。为了获得1Y~c染色体特异标记,以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及CS为材料,筛选染色体第一同源群PLUG引物,结果显示,TNAC1007、TNAC1028和TNAC1034为耐盐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的特异引物,扩增条带大小分别为500bp、700bp和500bp。利用上述3对引物对一套小麦-纤毛披碱草附加系进行扩增,结果发现,上述3个多态性PLUG片段为纤毛披碱草1Y~c和1S~c染色体共有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辅助筛选与鉴定小麦-纤毛披碱草1Y~c或1S~c染色体重组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近缘属物种论文参考文献

[1].郎涛.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串联重复序列的全基因组发掘与染色体区段鉴定[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韩冉,宫文萍,宋健民,李豪圣,李根英.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耐盐性鉴定及分子标记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17

[3].韩冉,隋新霞,杨洪美,宫文英,李根英.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白粉病抗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5

[4].孙杨柳.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类燕麦储藏蛋白Avenin-like基因的克隆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5

[5].刘楠,李海峰,窦艳华,韩德俊.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物种花序、小穗和小花的形态结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5

[6].肖欣.小麦近缘物种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3

[7].柴官会.小麦族赖草属植物与近缘二倍体物种的RAPD和SSR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

[8].尚晓丽.小麦及其近缘物种脂肪酸氧化酶和puroindolineb-2基因型鉴定和分子特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9].覃碧,王海燕,纪剑辉,曹爱忠,黄倬.基于EST的普通小麦近缘物种第二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

[10].任丽娟,王秀娥,陈佩度,马鸿翔.小麦-近缘物种异染色体系抗纹枯病种质筛选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C].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标签:;  ;  ;  ;  

小麦近缘属物种论文-郎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