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障者论文-沈璐

视听障者论文-沈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听障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观效益,视障者,健视者,导盲空间

视听障者论文文献综述

沈璐[1](2019)在《基于视听景观效益开发视障者导盲空间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完善的城市无障碍体系是反映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载体。导盲环境设计在满足视障者出行需求的同时,还应充分思考导盲设施在街道景观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将导盲设施与街道景观要素结合,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开发设施的街道景观效益。通过对户外盲道使用状况、视障群体出行痛点及健视人群盲道认知调查,分析导盲设施的景观效益开发途径,提出多维度联动的视障者户外出行空间设计策略。其意义不仅有助于城市导盲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景观效益的开发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对导盲环境的关注度,使导盲设施发挥更广泛的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5期)

徐璐璠[2](2015)在《论数字媒体艺术对人文关怀理念传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视听障者与健全人所感受的世界有着不言而喻的差别,两者间也有无法感同身受的沟通障碍,经调研实验,数字媒体语言可以实现将视听障者对外界信息产生的感知通过描述记录被制作成虚拟影像展现给健全人体会,这样的数媒作品通过虚拟非现实画面向人们传达视听障者对外界信息产生的画面联想,在有形与无形间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平衡与共鸣,从而呼吁社会通过此种互动方式体会弱势群体的缺憾和内心状态,进而思考我们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以更恰当的方式关爱他们。用艺术的传播方式就有温暖,那是灵魂交汇的暖流,用艺术的传播态度就有温情,那是生命蜕变的洗礼,数字媒体艺术对人文关怀理念的传播,是在唤醒生命的艺术情怀,是在倾听视听障者内心的美好声音。(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5-03-10)

王雯[3](2014)在《博物馆面向视听障者的无障碍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对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分析,并完善博物馆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施的配备,从而更好地改善视听障者在参观博物馆过程当中会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博物馆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现有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过程及案例,从理论上总结出博物馆无障碍设计在建筑设施配备、数码交互设计、空间信息传递上的设计特点,分析其设计要素。在充分掌握博物馆空间环境使用、信息交互创新和展示方式及功能更新等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视听障碍者的群体特征,将真正的无障碍应用在博物馆设计的实际可行性系统分析。首先,了解国内外有关博物馆展示空间、视听障者的心声、无障碍设计的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分析博物馆文化传播和信息交互在无障碍设计应用中面对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选择最合适视听障者在参观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体系。促进了博物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帮助视听障碍人士运用便捷的方式参观博物馆,接触社会生活并了解历史文化。其次,学习用现代设计的观点和思维模式来重新审视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促进我们对信息传达、交互设计、人性化设计的认识和研究,将无障碍设计运用到博物馆,倡导更加人性设计的方式。关注视听障者的群体需求,通过视听障者的生理行为、心理需求等理解分析,结合空间结构的安全问题、信息交互和文化传播的特性,将无障碍设计运用到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完成博物馆中视听障者所需的无障碍设计系统分析。最后,对博物馆空间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梳理,将视听障者的行为特征考虑到博物馆无障碍设计中来,设定一条合理的参观空间、动线和信息传递的交互设计,让视听障者也能正常参观博物馆并读取信息展示空间设计中材料的选用和动线规划等设计。其中,涵盖博物馆对视听障者所需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了解认知,将信息传达无障碍化。在整个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设计实践和系统分析。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分析,整理无障碍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分析和技术方法,提出关于将信息交互应用在博物馆无障碍中的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王学磊[4](2009)在《面向视听障者的信息产品无障碍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传递方式日新月异、信息产品层出不穷。但是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视听障者却很少从中切身感受到先进科技所带来的益处。无障碍设计正是基于设计领域中对“弱势群体”因素的充分考虑而提出的。目前,针对公共建筑环境及设施的无障碍研究较多,却较少涉及面向视听障者的信息产品的研究,以至于很大程度上,视听障者对信息产品的认知和使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课题试图以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视听障者的认知特征为突破口,以广义无障碍设计思想为指导,研究面向视听障者的信息产品无障碍设计,为现实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首先分析了无障碍设计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广义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其次运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视听障者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从生理(物质层面)和心理(精神层面)两个角度探索视听障者对信息产品的无障碍需求;然后以研究视听障者的认知特征为突破口,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在分析视听障者对信息产品的认知及信息产品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可视化”、“可听化”无障碍用户模型,并进一步探索无障碍用户模型在信息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原则。最终,通过无障碍私人电子秘书的设计案例对无障碍用户模型进行创新应用,以验证其可行性。总之,本文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点在于: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视听障者对信息产品的无障碍需求,从知觉角度对信息产品构成要素(物质属性与功能信息交互方式)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并构建独特的“可视化”、“可听化”无障碍用户模型;并从广义无障碍设计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无障碍用户模型在信息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原则,既补充了产品无障碍设计理论,又为信息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11-01)

王学磊,戴端[5](2009)在《基于无障碍需求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以视听障者的信息产品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通过对视听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特征的阐述,分析视听障者对信息产品的无障碍认知与需求,建立信息产品的知觉认知编码系统,并分析信息产品的信息输入与接收等方式。从信息产品的知觉认知编码和功能信息的交互方式两大方面加以考虑,结合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可视化"、"可听化"无障碍用户模型,其设计方法可为面向视听障者的信息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2009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9-03)

视听障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听障者与健全人所感受的世界有着不言而喻的差别,两者间也有无法感同身受的沟通障碍,经调研实验,数字媒体语言可以实现将视听障者对外界信息产生的感知通过描述记录被制作成虚拟影像展现给健全人体会,这样的数媒作品通过虚拟非现实画面向人们传达视听障者对外界信息产生的画面联想,在有形与无形间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平衡与共鸣,从而呼吁社会通过此种互动方式体会弱势群体的缺憾和内心状态,进而思考我们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以更恰当的方式关爱他们。用艺术的传播方式就有温暖,那是灵魂交汇的暖流,用艺术的传播态度就有温情,那是生命蜕变的洗礼,数字媒体艺术对人文关怀理念的传播,是在唤醒生命的艺术情怀,是在倾听视听障者内心的美好声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听障者论文参考文献

[1].沈璐.基于视听景观效益开发视障者导盲空间设计策略[J].现代园艺.2019

[2].徐璐璠.论数字媒体艺术对人文关怀理念传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王雯.博物馆面向视听障者的无障碍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4].王学磊.面向视听障者的信息产品无障碍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9

[5].王学磊,戴端.基于无障碍需求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以视听障者的信息产品设计为例[C].2009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2009

标签:;  ;  ;  ;  

视听障者论文-沈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