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退黄论文-陈洪燕,万鸣,熊义涛

补肾退黄论文-陈洪燕,万鸣,熊义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补肾退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补肾消石退黄颗粒,绿原酸,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补肾退黄论文文献综述

陈洪燕,万鸣,熊义涛[1](2018)在《补肾消石退黄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补肾消石退黄颗粒中绿原酸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Kromasil C18(5 m,4.6 mm×250 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0∶90);流速:1.0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7 nm。结果绿原酸在0.07872~0.9446 g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36%(RSD=2.96%)。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易行,可用于测定补肾消石退黄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万胜[2](2008)在《补肾退黄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慢性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补肾退黄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的影响,探讨“重病入肾”的新病机认识,补肾退黄方治疗慢性肝炎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的作用及其机理,阐明慢性乙型肝炎“肾虚黄疸”证的生物学基础,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符合西医慢性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中医符合“肾虚黄疸”证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西药及西药+补肾退黄中药治疗。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量化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收集观察患者血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生长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留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术中血清(简称人工肝血清)。在MSCs培养基加入人工肝血清,分为不含胎牛血清及含10%胎牛血清培养基两组,每组使用不同浓度的人工肝血清与MSCs共培养,使用MTT法测定培养MSCs各组吸光度值,反映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获得较适合大鼠MSCs增殖的含药血清浓度。采用临床符合“肾虚黄疸”证患者血清与大鼠MSCs共培养,实验分为4组,A组:正常血清对照组;B组:入院时患者血清对照组;C组:西药治疗组;D组:西药+补肾退黄治疗组。血清与大鼠MSCs共培养8天,每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使用MTT法测定各组吸光度值以反映各组MSCs生长情况,并以其吸光度(OD)均值绘制大鼠MSCs生长曲线。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前,西药组及西药+补肾退黄组临床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加补肾退黄组临床症状有显着改善,其症状积分(8.37±1.99)低于西药对照组(10.13±2.4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TBiL均有下降,较治疗前水平(西药组300.33±45.04;西药+补肾退黄组322.35±72.26)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西药组(247.15±78.90)与西药+补肾退黄组(274.25±96.29)之间TBiL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15%、17.5%、20%人工肝血清的无胎牛血清L-DMEM培养液相对空白组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P<0.05);人工肝血清浓度为7%、8%、9%的含10%胎牛血清L-DMEM培养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d左右形成细胞集落;约6d左右后集落周围见较的多角形细胞生长;约7-8d形成较大的集落单位,集落中央为团状圆形未分化细胞,周边多为多角形的细胞,胞浆丰富,呈辐射状排列。A、B、C、D四组的OD值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变化趋势线基本上为先向上升,升至平台期后稳定或轻微回落。不同组别在不同时相其OD值的变化趋势相近,但其变化幅度不同:空白组最先进入对数生长期,其OD值明显上升,并于6d基本稳定;西药+补肾退黄法组及西药组于3-4d进入对数生长期,西药+补肾退黄法组较西药组上升更明显。入院组升高不如其余3组明显,且于6d进入平台期。第3-7天西药+补肾退黄组与西药组比较吸光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结论:慢性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在病程进展中可出现“肾虚黄疸”证,“补肾退黄”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慢性肝病在病程进展中除“久病入肾”的病机认识外,尚有“重病入肾”的新病机认识,其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等肝再生机制密切相关。慢性肝病患者含药血清与大鼠骨髓干细胞共培养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新方法。“补肾退黄”含药血清有利于大鼠骨髓干细胞增殖。将慢性肝病患者含药血清与骨髓干细胞增殖、转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病(慢性肝病)一证(肝肾阴虚、肾虚黄疸,等)结合的证候本质研究的新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8-05-25)

补肾退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慢性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补肾退黄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的影响,探讨“重病入肾”的新病机认识,补肾退黄方治疗慢性肝炎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的作用及其机理,阐明慢性乙型肝炎“肾虚黄疸”证的生物学基础,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符合西医慢性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中医符合“肾虚黄疸”证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西药及西药+补肾退黄中药治疗。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量化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收集观察患者血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生长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留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术中血清(简称人工肝血清)。在MSCs培养基加入人工肝血清,分为不含胎牛血清及含10%胎牛血清培养基两组,每组使用不同浓度的人工肝血清与MSCs共培养,使用MTT法测定培养MSCs各组吸光度值,反映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获得较适合大鼠MSCs增殖的含药血清浓度。采用临床符合“肾虚黄疸”证患者血清与大鼠MSCs共培养,实验分为4组,A组:正常血清对照组;B组:入院时患者血清对照组;C组:西药治疗组;D组:西药+补肾退黄治疗组。血清与大鼠MSCs共培养8天,每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使用MTT法测定各组吸光度值以反映各组MSCs生长情况,并以其吸光度(OD)均值绘制大鼠MSCs生长曲线。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前,西药组及西药+补肾退黄组临床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加补肾退黄组临床症状有显着改善,其症状积分(8.37±1.99)低于西药对照组(10.13±2.4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TBiL均有下降,较治疗前水平(西药组300.33±45.04;西药+补肾退黄组322.35±72.26)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西药组(247.15±78.90)与西药+补肾退黄组(274.25±96.29)之间TBiL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15%、17.5%、20%人工肝血清的无胎牛血清L-DMEM培养液相对空白组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P<0.05);人工肝血清浓度为7%、8%、9%的含10%胎牛血清L-DMEM培养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d左右形成细胞集落;约6d左右后集落周围见较的多角形细胞生长;约7-8d形成较大的集落单位,集落中央为团状圆形未分化细胞,周边多为多角形的细胞,胞浆丰富,呈辐射状排列。A、B、C、D四组的OD值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变化趋势线基本上为先向上升,升至平台期后稳定或轻微回落。不同组别在不同时相其OD值的变化趋势相近,但其变化幅度不同:空白组最先进入对数生长期,其OD值明显上升,并于6d基本稳定;西药+补肾退黄法组及西药组于3-4d进入对数生长期,西药+补肾退黄法组较西药组上升更明显。入院组升高不如其余3组明显,且于6d进入平台期。第3-7天西药+补肾退黄组与西药组比较吸光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结论:慢性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在病程进展中可出现“肾虚黄疸”证,“补肾退黄”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慢性肝病在病程进展中除“久病入肾”的病机认识外,尚有“重病入肾”的新病机认识,其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等肝再生机制密切相关。慢性肝病患者含药血清与大鼠骨髓干细胞共培养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新方法。“补肾退黄”含药血清有利于大鼠骨髓干细胞增殖。将慢性肝病患者含药血清与骨髓干细胞增殖、转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病(慢性肝病)一证(肝肾阴虚、肾虚黄疸,等)结合的证候本质研究的新研究思路与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肾退黄论文参考文献

[1].陈洪燕,万鸣,熊义涛.补肾消石退黄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2].万胜.补肾退黄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8

标签:;  ;  ;  ;  

补肾退黄论文-陈洪燕,万鸣,熊义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