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寺坊论文-黎璐晗

回族寺坊论文-黎璐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回族寺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性,人-地关系,散居,回族社区

回族寺坊论文文献综述

黎璐晗[1](2019)在《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正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力量,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社区的转型发展。与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相比,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在地缘结构、社区人口结构以及社区经济结构等方面更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回族社区存在近千年“寺坊一体”的空间格局正在被打破,“围寺而居”的“聚居”模式日益走向“离寺而居”的“散居”模式,原有的“同质社区”正在向“混居社区”发展。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受到冲击,但地方性仍然是个人身份和社区名片的重要缔造者。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地方性日益成为揭示地方独特性和解读人-地关系的重要维度。通过对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研究,深入理解承载少数民族群众活动的空间,希望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传承与文化发展。本文选取开封善义堂回族社区为研究区域,在国内外学者地方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具体到善义堂社区这一微观尺度,针对其独特性,尝试建构“结构-行动-经验”的研究框架,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绘制意象图和时空路径图并重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是“文化景观”和特定主体“地方芭蕾-地方感-能动性”的动态表征过程,即地方性是动态的、变化的。地方性依据活动者地方芭蕾、地方感以及能动性展现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2)文化景观是独特人-地关系投影到空间上的历史文化产物,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地关系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居民以文化遗存为中心的社区重大活动的地方展演是人-地关系在空间中功能的映射。居民的地方感呈现出代际间弱化的现象。行为主体通过管理制度以及地方展演完成身份的建构与表征。(3)结构主义机制和人本主义机制共同作用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形成。一方面,善义堂社区地方性的形成与延续是外界结构性动力的结果。城市空间结构的更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空间格局的改变是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形成的空间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助力了善义堂清真寺的地方文化的保留;资本的动因是早期地方性形成以及后期地方文化维系的物质基础;文化结构是空间生产的内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宗教信仰在文化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文化景观以及宗教仪式影响地方性。另一方面,善义堂社区地方性的形成更是居民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及行动者引领的内生主体性机制驱动的结果。不同行为主体的地方性体验直接强化了居民对善义堂清真寺的地方感,寺管会作为行动者的积极引领与带动作用,是地方性延续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对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表征以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应置于结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共同视角下,既要关注人本主义视角下个人情感和经验,也要注重结构主义视角下社会群体建构的作用,将其看做是一个以“行动”为连接的“结构”与“社会”、“行为”与“个人”互动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利生,马志强[2](2018)在《“村转居”进程中回族寺坊的分化与整合——以宁夏W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阶段,传统乡村社会的结构和格局不断分化,亟须整合和重建。本文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W村进行长期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村回族寺坊的发展作了专门研究。以共同体的视角分析寺坊在"村转居"进程中面临的"共同体困境",探讨作为一种精神和生活共同体的寺坊如何在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重塑"共同体精神",认为民族地区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发掘并培养人们的社区共同体意识,重塑社区共同体精神,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和谐共栖的社区共同体。(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东蕾[3](2018)在《疏离与聚合:城市化进程中昆明顺城回族寺坊空间宗教生活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速,城市传统回族穆斯林社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传统围寺建坊的寺坊格局依照城市化建设规划被逐步打散,显性的地理空间变化导致了基于城市回族穆斯林寺坊间内部传统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和调整。北京的牛街回族社区和南京的七家湾回族社区城市化改建即为典型例子,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城市化改建也在同期进行。作为城市回族穆斯林聚居的社区,一旦被纳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中,“走”或“留”成为了寺坊原居民必须做出的重大抉择。种种原因,由于回迁户数量远少于迁出户,而致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围寺建坊,围坊而居的回族穆斯林寺坊格局逐渐“碎片化”。一直以来,“寺”是回族穆斯林寺坊的核心和标志;“坊”是回族穆斯林寺坊的整体建构格局,寺坊是由围绕清真寺居住的众多回族家庭共同组成的一个地缘社区,有着特殊的社缘关系。城市化进程将寺坊传统的地理边界打破了,表现为散居在他族社区的回族穆斯林虽然居住在非穆斯林社区,地缘空间上属于某个他族社区,但他们在宗教心理上和文化认同上仍归属于回族穆斯林寺坊空间。疏离后的顺城回族穆斯林寺坊虽然没有了往日喧嚣的景象,但是寺坊又以新型的聚合模式和人员构成形成了新的特点。人有虽然地缘空间和社缘关系的变化导致寺坊内部传统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改变无论积极与否,都对寺坊间回族穆斯林的传统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都带来了影响。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就昆明顺城回族寺坊而言,回族穆斯林过去以传统的清真饮食业、牛羊屠宰销售及皮张生意为主的商业模式逐渐转化成为了今天的城市化产业经济模式;过去寺坊里的传统回族穆斯林居民(即传统社区的文化持有者)不得不成为这个城市的新移民,在城市改建过程中迁移或散居到城市的诸多社区里,传统意义上的寺坊空间被疏离及打散。维系回族穆斯林寺坊存在共同的伊斯兰教宗教生活和他们对本民族共同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认同,在逐渐离散和打散的寺坊空间里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从当下来看,尽管回族寺坊空间已被城市化进程逐渐疏离和打散,但寺坊里的清真寺依然发挥着维系回族穆斯林同胞宗教信仰凝聚力的功能,成为了城市里的一块“飞地”。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来自五湖四海的穆斯林教胞可以在这里共同参与宗教生活,相互来往、彼此交流,构建起新型的社缘关系网络,并呈现出新的聚合趋势。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回族穆斯林寺坊空间变化而导致的传统伊斯兰教宗教生活变迁为主线索,着力对在此进程中昆明顺城回族穆斯林寺坊的宗教生活发生的改变进行深描,从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型寺坊聚合模式和未来城市回族穆斯林寺坊的聚合趋势等方面来讨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回族穆斯林社区如何在变迁中保持和继承自己传统文化及如何进行文化调适来适应新的寺坊空间宗教生活变迁。(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马麒[4](2018)在《藏族聚居区回族寺坊及其裂变研究——以甘南临潭县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藏族聚居区的甘南临潭,自古是多民族共居地区,早在明代,伊斯兰教就已传入此地。在多元民族宗教共生背景下,临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点的回族寺坊文化,在保持伊斯兰核心教义的同时,吸收了藏、汉文化的元素。临潭寺坊的裂变,主要受教义思潮、经济能力、家族势力和寺坊权力制衡等因素的影响。该地的个案研究表明,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中国化具有动态性、地域性和双向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马鑫[5](2018)在《长治回族寺坊结构形成与发展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百年来,长治回族寺坊结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叁次变革,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清真北寺和清真南寺的建立标志着回族寺坊早期雏形的基本形成;在教派纷争影响下建立的清真中寺及四寺鼎立的格局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前后受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及人口自然增长影响多处回族聚居区的出现标志着长治回族寺坊发展进入了第叁阶段。(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马志强[6](201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族寺坊变迁及其趋向--基于宁夏吴忠的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然给民族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以回族聚居区宁夏吴忠为例,寺坊作为当地回族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社会组织,在全面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本文具体分析了寺坊在地理居住格局、民族经济、民族教育、婚姻家庭、组织管理等"实体性结构"的变迁,以及回族群体在"文化—观念结构"上的变迁,认为寺坊正经历着从同质一体向异质多元发展的趋向。(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马小华[7](2015)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回族寺坊斋月“开斋饭”的社会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回族寺坊斋月"开斋饭"这一民俗事象,不仅有利于回族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而且也是其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延续,从而使回族乡村社会传统文化整合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米恩广,权迎[8](2015)在《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逻辑与生存机理——一个组织制度的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坊组织是寺与坊的结合体,在社会风险日益剧增的今天,寺坊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组织制度为视角,通过对寺—坊与寺坊组织的内涵进行解读,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逻辑,即互动与共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寺坊组织在回族社区中的张力和限度,进一步阐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生存机理。(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马小华[9](2014)在《试论寺坊组织在回族乡村社会工作中的功能发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回族乡村寺坊和寺坊组织为切入点,通过对转型期回族乡村社会对社会工作需求的分析,讨论回族寺坊组织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发挥。从回族寺坊组织成员的特征出发,重点分析回族寺坊组织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从而探讨民族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展开时,如何通过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的内部组织资源来进行社会工作。(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闻立军[10](2013)在《法治背景下的“吊庄”回族寺坊组织——以宁夏银川市兴泾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法治背景下,"吊庄"回族寺坊组织作为移民地区的宗教组织与社会组织,其在凝聚人心、互助救济、宣传法律政策、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吊庄"回族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寺坊组织这种本土性资源,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回族寺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阶段,传统乡村社会的结构和格局不断分化,亟须整合和重建。本文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W村进行长期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村回族寺坊的发展作了专门研究。以共同体的视角分析寺坊在"村转居"进程中面临的"共同体困境",探讨作为一种精神和生活共同体的寺坊如何在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重塑"共同体精神",认为民族地区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发掘并培养人们的社区共同体意识,重塑社区共同体精神,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和谐共栖的社区共同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族寺坊论文参考文献

[1].黎璐晗.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表征[D].河南大学.2019

[2].赵利生,马志强.“村转居”进程中回族寺坊的分化与整合——以宁夏W村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8

[3].王东蕾.疏离与聚合:城市化进程中昆明顺城回族寺坊空间宗教生活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18

[4].马麒.藏族聚居区回族寺坊及其裂变研究——以甘南临潭县为个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马鑫.长治回族寺坊结构形成与发展变迁[J].长治学院学报.2018

[6].马志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族寺坊变迁及其趋向--基于宁夏吴忠的调研[J].回族研究.2017

[7].马小华.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回族寺坊斋月“开斋饭”的社会性意义[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米恩广,权迎.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逻辑与生存机理——一个组织制度的分析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9].马小华.试论寺坊组织在回族乡村社会工作中的功能发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闻立军.法治背景下的“吊庄”回族寺坊组织——以宁夏银川市兴泾镇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

标签:;  ;  ;  ;  

回族寺坊论文-黎璐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