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驱物法论文-刘婷,李经纬,刘永鑫,王成

前驱物法论文-刘婷,李经纬,刘永鑫,王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驱物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铜,超级结构,分等级结构,一氧化碳氧化

前驱物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李经纬,刘永鑫,王成[1](2018)在《Cu_2O@HKUST-1前驱物法合成CuO中空管状超级结构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u_2O@HKUST-1(HKUST-1=Cu_3(BTC)2,BTC~(3-)=均苯叁甲酸离子)线状核@壳结构为前驱体,通过在碱性条件下原位水解HKUST-1壳、氧化刻蚀Cu_2O核的方法得到了一种新型的、由相互交错的CuO纳米片构筑的、中空管状的超级结构,并研究了其对CO氧化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这种中空的CuO管状超级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56.3 m~2/g)和可观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对CO的完全转化温度为200℃,190℃时转化效率为17.3 mmolCO/(gCuO·h)。(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冯艳春[2](2012)在《前驱物法低温合成六方氮化硼》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方氮化硼(h-BN)是与石墨具有相似晶体结构的白色松散、质地柔软有光滑感的粉末,具有机械性能好、导热性能高、化学性质稳定、抗氧化能力强等优异性能,在储氢材料、催化剂载体、高温润滑剂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合成h-BN的方法很多,主要有O’ConnOr的传统高温法、水(溶剂)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无压烧结或热压烧结法、溶胶-凝胶法(sol-gel).自蔓延法(SHS)、前驱物热解法等。工业上制取的h-BN常用硼砂(硼酸)和尿素为原料的O'Connor改进的传统高温法。但是这种方法能耗高、h-BN纯度低、粒度均匀性差。而前驱物法是一种高效率、低能耗、易操作且能使原料混合均匀的固体无机化合物制备方法。本论文正是利用此方法开发研究了一种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成本低的合成h-BN的工艺。本文首先以叁聚氰胺和硼酸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合成固体前驱物作为制备h-BN的中间体。实验考察了反应原料摩尔配比和反应物溶液总浓度对合成前驱物的影响,并通过对合成的前驱物进行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等得知:合成前驱物的适宜原料摩尔配比是C3N6H6:H3BO3=1:2,总浓度为0.4mol/L,合成的前驱物是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的分子式为C3N6H6.2H3BO3的棒状超分子加合物。将此前驱物在空气气氛下高温焙烧制备h-BN,考察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产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焙烧温度为950℃,焙烧时间为6h。在此条件下,可获得结晶程度良好,纯度为93.98%,粒度为17μm左右的h-BN粉体。其次,按相近的工艺流程又选用叁聚氰胺和硼酸铵为原料制备了h-BN。通过分析测试得知:合成的前驱物与以硼酸为原料制备的前驱物为同一物质,合成前驱物的适宜原料摩尔配比是C3N6H6:NH4HB407.3H20=1:1,总浓度为0.5mol/L;后续的适宜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950℃,焙烧时间4h。此条件下可获得晶型良好,纯度为88.68%的微米级h-BN粉体。此外,为探讨前驱物高温焙烧反应过程,对叁聚氰胺和合成的前驱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应过程是合成的前驱物中叁嗪环和B-O键逐渐断裂,同时B、C、N之间发生化合,并不断的与空气和自身的氧相结合放出H20.NH3.CO2.N02,最后化合形成的含有B、C、N元素的中间体在高温下断裂形成h-BN的过程,其可能的反应方程式如下:4C3N6H6.2H3BO3+2102=4BN+8NH3+12CO2+12NO2+12H2O+2B2O3(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冯艳春,仲剑初,王洪志[3](2012)在《前驱物法低温合成六方氮化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叁聚氰胺和硼酸为原料,先采用湿化学法合成棒状前驱物,然后将其在空气气氛中高温培烧制得六方氮化硼。实验考察了反应原料配比,反应物浓度,高温培烧的时间及温度对产物的影响。采用IR、化学分析、XRD、粒度分析和SEM等方法对前驱物及产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前驱物及产物的组成、物相、粒度分布及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前驱物的适宜原料配比是C3N6H6∶H3BO3=1∶2,浓度为0.4 mol/L,合成的前驱物是分子式为C3N6H6.2H3BO3的棒状超分子加合物;在温度950℃,空气气氛中培烧6 h能得到晶型良好、平均粒径为15μm的六方氮化硼粉体。(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克文[4](2005)在《NTE化合物-ZrW_(1.4)Mo_(0.6)O_8前驱物法合成及四方相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前驱物法合成了热致收缩(NTE)化合物ZrW1.4Mo0.6O8的四方相,该相为低温介稳相且尚未见公开报道.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指标化.并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观察了标题产物的形貌.(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吴燕,赵新华,马辉[5](2002)在《ZrWO_4F_2的前驱物法合成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Zirconium tungsten oxyfluoride,ZrWO_4F_2,was firstly synthesized with the pr ecursor route.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mpound was determined by combi ning the results of ICP and XPS.The in dexe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of this compound indicates t hat it is a pure phase,orthorhombic c rystal system,space group D 22 =P2 1 22and a=15.32(2)*!,b=13.877(7)*!,c=8.42(2)*!.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the DTA-T GA curves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700℃and XRD patterns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mechanism was revealed during the solid precursor(1)been heated to 700℃.The zirconium tu ngsten oxyfluoride was considered t o be a metastable com-pound.The ascertaining of annealin g time and temperature is the key of handling.(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12期)

前驱物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六方氮化硼(h-BN)是与石墨具有相似晶体结构的白色松散、质地柔软有光滑感的粉末,具有机械性能好、导热性能高、化学性质稳定、抗氧化能力强等优异性能,在储氢材料、催化剂载体、高温润滑剂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合成h-BN的方法很多,主要有O’ConnOr的传统高温法、水(溶剂)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无压烧结或热压烧结法、溶胶-凝胶法(sol-gel).自蔓延法(SHS)、前驱物热解法等。工业上制取的h-BN常用硼砂(硼酸)和尿素为原料的O'Connor改进的传统高温法。但是这种方法能耗高、h-BN纯度低、粒度均匀性差。而前驱物法是一种高效率、低能耗、易操作且能使原料混合均匀的固体无机化合物制备方法。本论文正是利用此方法开发研究了一种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成本低的合成h-BN的工艺。本文首先以叁聚氰胺和硼酸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合成固体前驱物作为制备h-BN的中间体。实验考察了反应原料摩尔配比和反应物溶液总浓度对合成前驱物的影响,并通过对合成的前驱物进行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等得知:合成前驱物的适宜原料摩尔配比是C3N6H6:H3BO3=1:2,总浓度为0.4mol/L,合成的前驱物是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的分子式为C3N6H6.2H3BO3的棒状超分子加合物。将此前驱物在空气气氛下高温焙烧制备h-BN,考察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产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焙烧温度为950℃,焙烧时间为6h。在此条件下,可获得结晶程度良好,纯度为93.98%,粒度为17μm左右的h-BN粉体。其次,按相近的工艺流程又选用叁聚氰胺和硼酸铵为原料制备了h-BN。通过分析测试得知:合成的前驱物与以硼酸为原料制备的前驱物为同一物质,合成前驱物的适宜原料摩尔配比是C3N6H6:NH4HB407.3H20=1:1,总浓度为0.5mol/L;后续的适宜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950℃,焙烧时间4h。此条件下可获得晶型良好,纯度为88.68%的微米级h-BN粉体。此外,为探讨前驱物高温焙烧反应过程,对叁聚氰胺和合成的前驱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应过程是合成的前驱物中叁嗪环和B-O键逐渐断裂,同时B、C、N之间发生化合,并不断的与空气和自身的氧相结合放出H20.NH3.CO2.N02,最后化合形成的含有B、C、N元素的中间体在高温下断裂形成h-BN的过程,其可能的反应方程式如下:4C3N6H6.2H3BO3+2102=4BN+8NH3+12CO2+12NO2+12H2O+2B2O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驱物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婷,李经纬,刘永鑫,王成.Cu_2O@HKUST-1前驱物法合成CuO中空管状超级结构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J].应用化学.2018

[2].冯艳春.前驱物法低温合成六方氮化硼[D].大连理工大学.2012

[3].冯艳春,仲剑初,王洪志.前驱物法低温合成六方氮化硼[J].硅酸盐通报.2012

[4].刘克文.NTE化合物-ZrW_(1.4)Mo_(0.6)O_8前驱物法合成及四方相的表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吴燕,赵新华,马辉.ZrWO_4F_2的前驱物法合成和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2

标签:;  ;  ;  ;  

前驱物法论文-刘婷,李经纬,刘永鑫,王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