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谓形容词论文-朱丽师

非谓形容词论文-朱丽师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谓形容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视角,非谓形容词,隐喻机制,语法化

非谓形容词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师[1](2015)在《认知视角下的非谓形容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谓形容词是形容词类中的特殊小类。通过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对比,发现非谓形容词在数量上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在音节上双音和叁音节大量出现。促使非谓形容词发生这些变化的,是隐喻机制、语法化及语言经济性原则。(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10期)

翟玲玉[2](2015)在《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谓形容词是现代汉语里较为特殊的一类词,历来倍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无论是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名称界定、词类地位,还是对非谓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范围和再分类等都做了详尽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周明海,亢世勇[3](2011)在《非谓形容词的术语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了词性,属性词的出现加重了人们对区别词、属性词和非谓形容词3者之间关系的疑惑,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用哪一个术语更好一些?文章在考察3个术语历史的基础上,从有代表性的区别词、属性词和非谓形容词词表中抽取共有的部分建立数据库,综合考察其语法、语义特征,并对比英语同类词的处理办法,最后笔者认为非谓形容词是比较合适的称谓。(本文来源于《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罗蔓[4](2008)在《浅议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谓形容词是汉语词汇中最活跃的一类词,新旧更替的速度很快。本文试图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利用名词特有属性的消长情况,分析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从而说明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反复游移其实正是实词语法化呈螺旋上升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罗蔓[5](2008)在《浅议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利用名词特有属性的消长情况,分析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从而证明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反复游移其实正是实词的语法化呈螺旋上升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谢达生[6](2007)在《论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界对形容词的分类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单独成类的,有分为“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的,也有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两者功能的比较,说明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葛红[7](2000)在《谈英汉中的非谓形容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语法功能、词类地位对英汉语中的非谓形容调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英汉语中的非谓形容词是两种性质不同、地位不同的词类。(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王保东[8](1998)在《论汉语非谓形容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现代汉语里,有许多词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们既不象名词那样能够作主语和宾语,又不像动词和形容词那样能够直接作谓语,而只能用来修饰名词,充当定语。朱德熙先生把这类词称为区别词,看成是形容词之外的一个词类,属于体词性的词类。吕叔湘先生则把这类...(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1998年06期)

李宇明[9](1996)在《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连续性的观念,在定语的范围内,就空间、程度、时间叁个维度考察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一般形容词、动词等的差异与联系。研究发现,非谓形容词的空间性、程度性和时间性的值都几近于零,其地位处在名、形、动叁大词类的临接点上。此种地位造成了非谓形容词的高增殖率、功能的易游移性、以及与名、形、动叁个词类构词方式相仿而词性有异等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1996年01期)

蒋国辉[10](1990)在《“非谓形容词”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元任先生曾指出:“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的形容词,严格地说,没有”。这个观点代表了早一些时候汉语语法学界对于形容词的普遍认识。近年来的“非谓形容词”一说,引起了语法学界对形容词的重新认识。现在,几乎在所有涉及形容词的语法论述中,都接受了“非谓形容词”这个范畴。不过,笔者通过一些观察和分析,觉得提出“非谓形容词”这一范畴的立论和取证,尚有不少疑点,所以在此不揣浅陋,提出一些肤浅的见解,就教于语法学界的前辈和同行。1.根据汉语语法研究中普遍接受的观点,划分词类依据叁条标准:句法功能、司法形态和抽象意义。一般在分析“非谓形容词”(以下简称“非谓”)时,也运用了这叁条标准,我们也就先以这叁条标准为(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1990年04期)

非谓形容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谓形容词是现代汉语里较为特殊的一类词,历来倍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无论是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名称界定、词类地位,还是对非谓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范围和再分类等都做了详尽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谓形容词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丽师.认知视角下的非谓形容词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2].翟玲玉.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研究综述[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周明海,亢世勇.非谓形容词的术语界定[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1

[4].罗蔓.浅议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罗蔓.浅议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6].谢达生.论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7].葛红.谈英汉中的非谓形容词[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8].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

[9].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J].中国语文.1996

[10].蒋国辉.“非谓形容词”质疑[J].学术交流.1990

标签:;  ;  ;  ;  

非谓形容词论文-朱丽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