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虎斑猛水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溴双酚A(TBBPA),水体暴露,饵料暴露,日本虎斑猛水蚤
日本虎斑猛水蚤论文文献综述
董辉辉,韩萃,沈阳,孙跃,朱丽岩[1](2019)在《不同暴露方式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溴双酚A (TBBPA)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广泛存在于空气、水体、土壤以及沉积物中。本研究选取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模式生物,以1/10 96h-LC_(50)为实验浓度,研究了饵料暴露和水体暴露两种暴露方式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暴露方式下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变态率均在90%以上(P>0.05)。水体暴露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和生殖没有受到显着影响(P>0.05),而饵料暴露组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发育至成体的时间、第一只挂卵雌体出现的时间以及产卵量均受到显着影响(P<0.05)。这表明TBBPA能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繁殖产生影响,暴露方式会影响其毒性效应,日本虎斑猛水蚤更易受到饵料中TBBPA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王超,朱丽岩,卜亚谦,董辉辉,王腾[2](2019)在《四溴双酚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生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四溴双酚A(TBBPA)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文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及组织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从个体、组织和细胞叁个层次研究了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TBBPA单世代暴露后,221.15、442.30μg·L~(-1) TBBPA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首次抱卵时间显着延长、性别比显着升高;自首次抱卵时间开始10d内,各浓度组卵囊发育时间和抱卵次数均未受到显着影响,低浓度组雌体产卵量显着升高。此外,经TBBPA暴露后,各浓度组日本虎斑猛水蚤卵巢组织形态良好未发生明显病变。低浓度组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良好,而221.15、442.30μg·L~(-1) TBBPA组卵母细胞的部分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内线粒体内嵴溶解,卵黄膜溶解、卵黄颗粒变形等现象,且随TBBPA浓度升高,超微结构受损程度呈递增趋势。研究表明:TBBPA不仅在个体水平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生殖造成影响,还在细胞水平显着改变日本虎斑猛水蚤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显着的毒性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香,朱丽岩,王超,董辉辉,沈阳[3](2019)在《不同温度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和富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温度下四溴双酚A(TBBPA)对桡足类的影响,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温度影响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滤水、产粪的影响以及在其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毒性暴露24h后,摄食率和滤水率随TBBPA浓度的升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温度升高,摄食率和滤水率先升高后降低。产粪粒数在各浓度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随温度升高,产粪粒数逐渐升高,18℃与其余两温度组差异显着(P<0.05)。TBBPA持续暴露两世代后,生物富集量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显着增加(p<0.05),且F1代比F0代富集量大;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量先降低后升高,在20℃最小。生物富集因子(BAF)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具有世代效应;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因子先降低后升高。其中,BAF的范围在13.26×10~3~24.58×10~3,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对TBBPA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BAF>5 000)。(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飞,石加慧,臧瑜,孙燕,慕芳红[4](2018)在《海洋酸化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发育、繁殖以及ATP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海洋酸化并改变海洋化学环境,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次级生产者,研究桡足类如何应对海洋酸化的影响对海洋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在自然海水(pH 8.1,对照)和二氧化碳酸化海水(pH 7.3)条件下培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 Mori,1938),研究海水酸化对其发育、繁殖以及ATP酶活性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海水酸化能使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体发育时间显着延长并使雌体产生的无节幼体数量显着减少,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在酸化条件下均显着增强。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酸化胁迫下日本虎斑猛水蚤能量消耗增加,应用于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能减少,从而引起早期幼体发育延滞和雌体繁殖力下降的负面反应。(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乐云[5](2018)在《紫外吸收剂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多世代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吸收剂(UV filters)被广泛添加在个人洗护用品(Personal care products,PCPs)中,如防晒霜、洗发水、香水、发胶等,用于保护皮肤防止受到紫外线的伤害。我国允许在化妆品中添加的紫外吸收剂有28种,包含26种有机紫外吸收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皮肤问题越发重视,防晒霜等护肤品需求量巨大,紫外吸收剂的产量和使用量也迅速增加。有机紫外吸收剂随着日常使用的增加,不断地进入环境中,成为一类新型污染物。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是一种UVB紫外线吸收剂,它因为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以及高吸收效率而被广泛应用。由于目前污水处理厂对4-MBC的去除效率仅为38%-77%,4-MBC通过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废水进入水环境,最终导致其在近海海水中以较高的浓度存在。其较高的亲脂性使得水体中的4-MBC易在底泥中和生物体内富集,因此,不仅在水体中,在底泥和生物体内均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4-MBC。为探究4-MBC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作为受试生物,海洋桡足类是浮游生物群体中最重要的一类,其中日本虎斑猛水蚤作为毒性测试理想的模式生物,被较为广泛的应用于近海海洋生态毒理的研究中。通过急性和慢性暴露实验探究了 4-MBC对其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将日本虎斑猛水蚤成体暴露于不同浓度的4-MBC中培养72小时,记录其存活率。在多世代的慢性暴露实验中,将日本虎斑猛水蚤暴露在浓度为0、0.5、1、5、10pgL-1的4-MBC中,连续培养4个世代(FO-F3),并在F3之后,进行无暴露液的恢复世代培养(F4、F5)。每个世代均记录5个观测指标(存活率、发育时间、成熟时间、10天产卵数、孵化率)。并且,进行了 4-MBC对日本虎斑猛水蚤致毒机制的初步探讨。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对4-MBC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72 h急性暴露实验得到半数致死浓度(LC50)、最小有效应浓度(lowest observ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LOEC)和最大无效应浓度(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NOEC)分别为 92.9、10 和<10 μgL-1。(2)慢性暴露FO代存活率随暴露浓度升高而降低,在浓度为5和10 μg L-1时,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无节幼体比成体对4-MBC更敏感。但是F1-F3代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存活率上无差别。(3)在F1-F2代,4-MBC暴露使日本虎斑猛水蚤孵化率降低;在F2-F3代,4-MBC使日本虎斑猛水蚤发育时间和成熟时间提前,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在恢复的两个世代中,存活率和孵化率均无无明显效应;而经低浓度暴露的个体在恢复世代其发育时间仍快于对照组。(5)4-MBC的暴露使日本虎斑猛水蚤蜕皮激素受体(ECR)的表达上调,这可能是导致发育时间提前的一个原因。同时4-MBC对细胞造成氧化胁迫并启动细胞凋亡程序也可能是毒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6)利用实验数据对4-MBC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发现4-MBC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奇[6](2017)在《纳米ZnO和纳米Ag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ZnO和纳米Ag是两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橡胶、涂料、个人护理品等。这些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进入自然环境,随着地表径流最终进入海洋环境。纳米颗粒进入水体后,通过摄食或表皮吸收等途径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等新陈代谢过程。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有诸多研究报道,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淡水生物,涉及海洋生物尤其是桡足类的研究鲜见有报道。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是西太平洋近海中河口常见种类,具有成为近海地区海洋环境测试基准生物的潜能。本文选用模式生物日本虎斑猛水蚤作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进行纳米ZnO和纳米Ag颗粒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急性毒性研究;进而通过纳米ZnO和纳米Ag慢性暴露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以及世代传递的毒性实验,探索纳米金属颗粒长期的生物学毒理效应。旨在为探索纳米材料生态毒理学提供资料积累,同时,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海岸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ZnO和纳米Ag颗粒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ZnO和纳米Ag颗粒在原始粒径和超纯水配制的溶液状态下的粒径进行表征。颗粒状态下和溶液状态(25℃,超纯水)下纳米ZnO粒径分别为43.17±2.44nm和101.18±13.86nm。原始状态和溶液状态(25℃,超纯水)下纳米Ag的粒径分别是46.55±1.12 nm和67.07±16.94nm,均匀性较纳米ZnO好。(2)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和成体的96h急性毒性效应。纳米ZnO与纳米Ag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虫的毒性效应相近,其96h LC50分别为0.652 mg/L和0.660 mg/L。对于成体,两种纳米颗粒均对日本虎斑猛水蚤雌性个体有较强的毒性效应。纳米ZnO对日本虎斑猛水蚤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96 h LC50分别为1.741 mg/L和2.340 mg/L。纳米Ag对日本虎斑猛水蚤雌体和雄体96 h LC50分别为2.665 mg/L和2.985 mg/L。纳米ZnO对虎斑猛水蚤的急性致毒效应强于纳米Ag。(3)纳米Ag和纳米ZnO对日本虎斑猛水蚤两个世代慢性毒性效应。在所设浓度上,纳米ZnO对日本虎斑猛水蚤亲代(F0)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面影响差异并不显着;但高浓度纳米ZnO(0.15mg/L和0.20mg/L)显着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F1代生长发育和生存(P<0.05)。对于纳米Ag,随着浓度升高,日本虎斑猛水蚤F0代世代死亡率随之增大,0.1 mg/L和0.2mg/L纳米Ag会显着延长F0代成熟时间(P<0.05);在F1代,高浓度纳米Ag(0.3mg/L和0.4mg/L)死亡率较F0代更高,各浓度组成熟时间显着长于对照组(P<0.05),但并不随浓度升高而有规律的变化。在繁殖方面,纳米颗粒对日本虎斑猛水蚤F1代的毒性效应强于F0代。在高浓度(0.2 mg/L)纳米ZnO下的日本虎斑猛水蚤,F0代生殖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0.2mg/L纳米ZnO水平下,F1代雌性个体在10d内生殖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纳米ZnO浓度下的日本虎斑猛水蚤,F0代内禀增长率无显着差异,而在F1代,高浓度组内禀增长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纳米Ag,除高浓度组(0.4 mg/L)外,随浓度升高,日本虎斑猛水蚤F0代生殖量显着降低(P<0.05);0.3 mg/L纳米Ag下的F1代雌性个体在连续观察的10 d内并无无节幼虫孵出,在0.4 mg/L水平上只有雄性个体发育成熟;0.2 mg/L和0.3 mg/L水平的F0代雌性个体,10 d生殖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0.4 mg/L纳米Ag溶液下,日本虎斑猛水蚤F0代内禀增长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F1代,0.3 mg/L和0.4 mg/L纳米Ag溶液下,日本虎斑猛水蚤己不能继续繁殖。(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艳[7](2017)在《多世代胁迫下酸化与汞污染对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和人为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海洋生物已经面临着多重环境压力,特别是海洋酸化和汞污染的耦合现象(燃煤是主要原因),因此酸化和汞污染的双重胁迫已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近海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普遍环境灾害。虽然酸化和汞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各自效应研究已开展了不少工作,但是只有将二者胁迫综合考虑的研究才能更加真实地反应出环境生态效应。然而据了解,目前关于海洋生物对酸化和汞污染的耦合现象的响应和适应研究非常缺乏。海洋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次级生产者,是物质能量传递过程的最重要一环,在海洋食物网中承担着枢纽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此外,桡足类还是海洋环境胁迫研究的良好模式生物。因此,选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作为受试对象,本论文研究了多个世代胁迫下酸化和汞污染对该桡足类体内金属累积以及7个重要生活参数(存活率、性别比、无节幼体发育时间、世代发育时间、12 d产卵批次、平均产卵数和繁殖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手段筛选和鉴定酸化和汞胁迫相关的蛋白质组,通过蛋白质组的功能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等,揭示酸化和汞胁迫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作用机理以及该挠足类的响应机制,重点揭示酸化影响汞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毒性的作用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相对于对照组,汞胁迫与酸化和汞污染联合胁迫下日本虎斑猛水蚤体内汞累积量显着增加,且汞累积量随着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相对于单独汞污染,联合胁迫下日本虎斑猛水蚤体内汞含量显着减少,提示酸化降低汞在该桡足类体内的累积。(2)酸化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发育、繁殖并无显着影响;汞污染抑制其平均产幼体量,尤其是F2和F3世代中抑制效应最明显。相对于单独汞污染,联合胁迫组的平均产幼体量和繁殖力/12 d显着增加,表明酸化显着减轻了汞对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生殖毒性。(3)酸化条件下,日本虎斑猛水蚤的蛋白质组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桡足类增加了对蛋白质的吸收和降解,同时降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能量重新分配策略,因此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汞污染引起日本虎斑猛水蚤的一系列毒性反应,如氧化应激、细胞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异常、以及谷胱甘肽代谢下降等,最终导致该桡足类的繁殖能力受到抑制;联合胁迫下,酸化能够诱导溶酶体自噬机制去除体内氧化损伤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酶),从而减轻汞污染对桡足类繁殖能力的毒性效应。(4)值得一提的是,酸化或汞污染下,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神经活性受体-配体相互作用途径表达均显着上调,提示该两种胁迫可能影响桡足类的神经活动能力,从而导致行为发生异常。(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孙艳桃,慕芳红,韦晓慧,曹志泉,付姗姗[8](2014)在《海水酸化对日角猛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日角猛水蚤(Tisbe sp.)和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试验生物,采用高纯度CO_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调配试验所需酸化海水(pH值8.10、7.70、7.30、6.90、6.50),研究了海水酸化对2种桡足类摄食率的影响。海水酸化对日角猛水蚤摄食率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率的影响显着(P<0.05)。2种猛水蚤的摄食率随着海水pH值的下降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日角猛水蚤的摄食率在pH值8.10和7.70时保持稳定,之后显着下降,而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率在pH8.10~7.30之间保持稳定,之后却显着上升。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酸化对桡足类摄食率的影响具有物种差异,来自不同生境类型的桡足类对酸化的耐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4年03期)
韦晓慧,慕芳红,孙艳桃,曹志泉[9](2014)在《海洋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试验生物,采用高纯度CO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调配试验所需酸化海水(pH值7.70、7.30、6.50),研究不同海水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一CO2酸化海水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存活的影响不显着;海水酸化对铜和镉急性毒性的影响效应有差异。铜在低pH值(6.5)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最强,96h LC50浓度为0.64 mg/L,明显低于pH值为8.0、7.7、7.3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h LC50浓度,其分别为1.98,1.19,1.05 mg/L,随pH值下降,96h LC50下降了近3倍。海水酸化使镉的96h LC50略呈下降趋势,但对其急性毒性影响效应并不显着;pH值为7.7和7.3时,铜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1.9、10.5μg/L,接近于中国海水二类水质标准。本研究表明随着海洋酸化的进程我国近海水域将面临铜污染加剧的威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4期)
田冰心,吴荔生,王桂忠[10](2013)在《nTiO_2与菲、芘对日本虎斑猛水蚤联合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日本虎斑猛水蚤为实验生物,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nTiO2)及与菲、芘联合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当ρ(nTiO2)≤5 mg/L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存活率无显着性的影响,而当ρ(nTiO2)≥20 mg/L时则有显着性影响;菲、芘都可与纳米二氧化钛(1 mg/L)联合表现出比单一污染物更大的毒性效应,其中芘与纳米二氧化钛存在显着的联合协同效应.研究表明,纳米材料会与环境中其他的污染物相互作用,从而对水生生物表现出间接的毒性作用,因此在海洋环境中纳米材料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日本虎斑猛水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四溴双酚A(TBBPA)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文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及组织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从个体、组织和细胞叁个层次研究了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TBBPA单世代暴露后,221.15、442.30μg·L~(-1) TBBPA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首次抱卵时间显着延长、性别比显着升高;自首次抱卵时间开始10d内,各浓度组卵囊发育时间和抱卵次数均未受到显着影响,低浓度组雌体产卵量显着升高。此外,经TBBPA暴露后,各浓度组日本虎斑猛水蚤卵巢组织形态良好未发生明显病变。低浓度组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良好,而221.15、442.30μg·L~(-1) TBBPA组卵母细胞的部分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内线粒体内嵴溶解,卵黄膜溶解、卵黄颗粒变形等现象,且随TBBPA浓度升高,超微结构受损程度呈递增趋势。研究表明:TBBPA不仅在个体水平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生殖造成影响,还在细胞水平显着改变日本虎斑猛水蚤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显着的毒性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虎斑猛水蚤论文参考文献
[1].董辉辉,韩萃,沈阳,孙跃,朱丽岩.不同暴露方式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超,朱丽岩,卜亚谦,董辉辉,王腾.四溴双酚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生殖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陈香,朱丽岩,王超,董辉辉,沈阳.不同温度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和富集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飞,石加慧,臧瑜,孙燕,慕芳红.海洋酸化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发育、繁殖以及ATP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8
[5].陈乐云.紫外吸收剂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多世代毒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
[6].陈奇.纳米ZnO和纳米Ag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japonicus)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17
[7].李艳.多世代胁迫下酸化与汞污染对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7
[8].孙艳桃,慕芳红,韦晓慧,曹志泉,付姗姗.海水酸化对日角猛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率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4
[9].韦晓慧,慕芳红,孙艳桃,曹志泉.海洋酸化条件下铜、镉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J].生态学报.2014
[10].田冰心,吴荔生,王桂忠.nTiO_2与菲、芘对日本虎斑猛水蚤联合毒性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标签:四溴双酚A(TBBPA); 水体暴露; 饵料暴露; 日本虎斑猛水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