铟锡氧化物电极论文-李远,张晶,廖娟,王条敏,刘北忠

铟锡氧化物电极论文-李远,张晶,廖娟,王条敏,刘北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铟锡氧化物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传感器,电化学阻抗检测,氧化石墨烯,聚吡咯

铟锡氧化物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李远,张晶,廖娟,王条敏,刘北忠[1](2016)在《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吡咯-铟锡氧化物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构建及细胞粘附增殖行为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吡咯-铟锡氧化物GO/PPy-ITO(Graphene Oxide/Polypyrrole-Indium Tin Oxide)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检测。ITO微电极采用光刻技术对感光干膜绝缘层蚀刻而成,通过一步法电聚合技术在ITO微电极表面沉积GO/PPy纳米复合膜制备GO/PPy-ITO微电极;形状测量激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GO/PPy表面粗糙度和拓扑形貌进行表征;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及阻抗谱表征GO/PPy-ITO微电极的电化学性质;人肺癌细胞株A549粘附、铺展和增殖实验考察GO/PPy界面的生物相容性;以GO/PPy-ITO微电极作为传感电极,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对A549细胞的粘附增殖行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TO微电极表面上电沉积的GO/PPy纳米复合物表面平整,分布大量的微孔结构;电化学实验结果显示GO/PPy-ITO微电极比裸ITO微电极具有更低的阻抗特征和更高的电化学活性;GO/PPy比纯PPy膜更能促进A549细胞粘附、铺展和增殖;GO/PPy-ITO微电极表面A549细胞的粘附增殖行为改变电极系统的阻抗谱特征,通过对阻抗谱数据进行等效电路拟合分析获得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信息。本文发展的GO/PPy-ITO微电极兼具优良的电化学性质和细胞生物相容性,基于该电极系统构建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可用于细胞病理生理学行为、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远,袁国林,夏春勇,于超[2](2015)在《基于聚吡咯-铟锡氧化物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构建及细胞生物学行为信息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刻技术蚀刻感光干膜绝缘层制备铟锡氧化物(ITO)微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在ITO微电极表面电沉积聚吡咯(PPy)膜制备PPy-ITO微电极。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考察PPy膜厚度对PPy-ITO微电极阻抗特征的影响,人肺癌细胞株A549粘附增殖实验考察PPy-ITO电极细胞生物相容性。以PPy-ITO微电极为传感电极,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等效电路拟合技术对A549细胞粘附增殖及上皮间充质转变(EMT)过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裸ITO微电极相比,在最优参数下制备的PPy-ITO微电极(电沉积5个循环)具有更优的电化学阻抗性质和细胞生物相容性。基于PPy-ITO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能够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及EMT过程中细胞质膜电容、细胞-细胞间隙电阻、细胞-聚吡咯膜间隙电阻变化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5年12期)

李远,胡帆,廖娟,胡礼仪,刘北忠[3](2015)在《一种基于感光干膜-铟锡氧化物电极的简易细胞阻抗传感器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同时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工一种基于感光干膜-铟锡氧化物DFP-ITO(Dry Film Photoresist-Indium Tin Oxide)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并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同时检测。35μm厚的感光干膜层压在ITO导电玻璃表面上作为绝缘层,通过照相制版技术在感光干膜绝缘层上蚀刻不同直径圆孔;以DFP-ITO作为工作电极,通过夹具和测量小池与Ag/Ag Cl参比电极、Pt丝对电极相连构成叁电极阻抗测量系统;考察了不同直径DFP-ITO工作电极阻抗谱特征;通过细胞粘附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考察了感光干膜细胞生物相容性;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阻抗谱技术分别对接种在DFP-ITO电极上人肺癌细胞株A549粘附、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学和阻抗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直径DFP-ITO电极具有相似的阻抗特性;充分固化的感光干膜表面适宜A549细胞粘附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基于DFP-ITO电极构建的细胞阻抗传感器能够通过光学显微镜获取A549细胞形态学数据,同时通过阻抗谱技术能够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过程中的细胞质膜电容、细胞-细胞间隙电阻、细胞-ITO电极间隙电阻变化。本文发展了基于DEP-ITO电极的细胞阻抗传感器结构简单,可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的双通道获取,未来可用于细胞生理病理学行为和药物细胞毒性研究。(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婵娟[4](2015)在《特殊形貌锰、锡氧化物/石墨纳米片阵列复合电极与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衡量超级电容器性能的重要指标,而这些指标又与构建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密切相关。因此,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电极材料是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核心所在。碳材料具有电位窗口宽、电化学稳定性良好、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性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众多碳材料中石墨烯由于具有巨大的理论比表面积(2630 m2·g-1)、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优异的电子导电性而倍受科学研究者的瞩目,然而石墨烯片层之间有较强的范德华力,容易发生团聚或堆垛,致使其优异的性能无法充分显现。因此构建一种排列方式有序,比表面积高,且与基底之间无缝隙链接的类石墨烯电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电化学剥离石墨棒得到具有特殊二维(2D)层状阵列结构的石墨纳米片阵列(GNSA),其片与片之间彼此相互平行,且直立于石墨棒基底。一方面,石墨纳米片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羧基、环氧基等含氧官能团,能够吸附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有利于电沉积过程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纳米片阵列垂直地与基底之间形成零缝隙链接,有效的降低了接触电阻。采用电沉积法将具有高比电容的金属氧化物生长在石墨纳米片表面,得到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电极,并以制备的复合电极组装成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系统的测试和研究。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在电场的作用下对石墨棒进行电化学剥离,使其表面形成相互平行排列,且垂直于石墨棒基底的二维(2D)石墨纳米片阵列(GNSA),然后通过阴极还原电沉积法制备SnO_2/石墨纳米片阵列(SnO_2/GNSA)复合电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复合电极具有优异的超电容性能,在0.5 mol·L-1 LiNO3电解质中,扫描速率为5 mV·s-1,电位窗口为1.4 V时,比电容达4015 F·m-2。由SnO_2/GNSA复合电极和相同电解质组装成的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在扫描速率为5mV?s-1时,其电位窗口可增至1.8 V,能量密度达到0.41 Wh·m-2,循环5000圈后其比电容仍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81%。2.以石墨棒和电化学剥离制备的二维(2D)石墨纳米片阵列(GNSA)分别作为基底,通过阴极还原电沉积法在相同的条件下制备了Mn OOH/石墨棒(MnOOH/GS)和MnOOH/石墨纳米片阵列(MnOOH/GNSA)两种复合电极。形貌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复合电极均呈纳米花状结构,这种结构不但利于电解质离子的嵌入与脱出,而且有效的增大了电解质溶液和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扫速为5 mV·s-1,电位窗口为1.6 V时,MnOOH/GNSA的比电容高达5724 F·m-2;该复合电极所组装的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在电位窗口为1.8 V且扫描速率为5 mV·s-1的条件下,比电容可达1206 F·m-2,能量密度为0.54 Wh·m-2时对应的功率密度为5.4 W·m-2。3.以0.5 mol·L-1 MnCl2、0.5 mol·L-1 NaNO3和0.05 mol·L-1 SnCl4的混合溶液作为电镀液,在50℃的恒温条件下采用电沉积法一步制成了MnO_2-SnO_2/GNSA复合电极,形貌表征结果显示,电化学法沉积的锰、锡氧化物包裹在石墨纳米片阵列表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不均匀层状结构。采用MnO_2-SnO_2/GNSAs复合电极组装的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具有较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王守坤,郭总杰,袁剑峰,林承武,邵喜斌[5](2014)在《薄膜晶体管透明电极铟锡氧化物雾状不良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FFS-TFT制作工艺中,与氮化硅膜层接触的透明电极ITO发生的雾状不良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宏观/微观显微镜和背光源测试设备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触层的等离子体界面处理对ITO的透过率和膜质特性有较大影响,可导致严重的雾状不良发生和刻蚀工艺中的膜层下端过度刻蚀的问题。通过在透明电极ITO上面沉积微薄的过渡缓冲膜层,并优化界面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可以改善雾状不良。(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4年03期)

潘金艳,张文彦,高云龙[6](2010)在《基于铟锡氧化物/Ti复合电极的高亮度碳纳米管场致发射冷阴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制作亲碳性铟锡氧化物(ITO)/Ti复合电极,改善移植型碳纳米管(CNT)冷阴极的导电电极与CNT膜层之间附着性能,从而消除CNT与电极间的界面势垒和非欧姆接触对CNT阴极场发射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和丝网印刷工艺制作了ITO/Ti基CNT阴极.用X射线衍射仪和场致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CNT阴极结构,结果显示热处理后的ITO/Ti基CNT阴极中可能有TiC相生成,从而使得导电电极与CNT形成有中间物的强作用体系.该体系降低甚至消除电极与CNT之间的界面势垒,增加了CNT与电极间形成欧姆接触的概率.用四探针技术分析电阻率,结果表明ITO/Ti复合电极具有电阻并联效果,CNT阴极导电性能提高.场致发射特性测试表明ITO/Ti基CNT阴极的场致发射电流达到384μA/cm2,较普通ITO基CNT阴极的场致发射电流有显着提高,能够激发测试阳极发出均匀、稳定的高亮度荧光.制作ITO/Ti复合电极是实现场致发射稳定、均匀的低功耗CNT阴极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方战强,杨梅,徐勇军,李伟善[7](2010)在《用钛基锑-锡氧化物涂层电极研究橙黄G的电化学降解 第二部分——橙黄G的电催化氧化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下Ti/Sb–SnO2电极对橙黄G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4.8mA/cm2,橙黄G初始质量浓度为40mg/L,氯化钠浓度为0.35mol/L,pH=7时,室温下电解8min,橙黄G的去除率达到90.2%,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速率常数为0.06331min-1。通过考察橙黄G在NaCl和Na2SO4两种电解质中的去除效果,推导其降解机理,并采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鉴定了中间产物。(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0年09期)

方战强,杨梅,徐勇军,李伟善[8](2010)在《用钛基锑–锡氧化物涂层电极研究橙黄G的电化学降解 第一部分——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刷涂热分解法制备了Ti/Sb–SnO2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化学测量技术(包括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计时电位曲线)对所制备电极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物相组成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i基体表面为蜂窝状结构,而Ti/Sb–SnO2电极表面形成了SnO2晶胞,电极表面活性层的催化性能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0年08期)

李倩,杜桂芬,洪伟,李红[9](2010)在《单核和双核钌配合物在铟锡氧化物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双酚A的催化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两种新型单、双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双酚A(BPA)的催化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单、双核配合物在ITO电极上均出现两个归属为中心离子和亚胺基的氧化波,双核配合物的峰电流约为单核的2倍,表现为通过桥联配体在两中心离子间的电子转移速度较其与电极间的大。同时,两种配合物对BPA的氧化呈现相近的催化氧化活性。此外,讨论了pH值对单、双核钌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它们对BPA的催化氧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马建文,樊丽妃,张英俊,任怀宇[10](2009)在《纳米银自组装多层膜修饰铟锡氧化物(ITO)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3-氨基-叁甲氧基硅烷对铟锡氧化物(ITO)导电玻璃进行修饰,以4,4-联吡啶为桥连配体,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纳米银多层膜。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对其表征。用循环伏安法初步研究了碘离子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电极对碘离子有很好的电化学响应,碘离子在(2×10~(-5)~5×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5×10~(-6)mol/L,线性相关性系数:R=0.999 24。(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09年05期)

铟锡氧化物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光刻技术蚀刻感光干膜绝缘层制备铟锡氧化物(ITO)微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在ITO微电极表面电沉积聚吡咯(PPy)膜制备PPy-ITO微电极。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考察PPy膜厚度对PPy-ITO微电极阻抗特征的影响,人肺癌细胞株A549粘附增殖实验考察PPy-ITO电极细胞生物相容性。以PPy-ITO微电极为传感电极,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等效电路拟合技术对A549细胞粘附增殖及上皮间充质转变(EMT)过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裸ITO微电极相比,在最优参数下制备的PPy-ITO微电极(电沉积5个循环)具有更优的电化学阻抗性质和细胞生物相容性。基于PPy-ITO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能够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及EMT过程中细胞质膜电容、细胞-细胞间隙电阻、细胞-聚吡咯膜间隙电阻变化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铟锡氧化物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李远,张晶,廖娟,王条敏,刘北忠.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吡咯-铟锡氧化物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构建及细胞粘附增殖行为检测[J].传感技术学报.2016

[2].李远,袁国林,夏春勇,于超.基于聚吡咯-铟锡氧化物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构建及细胞生物学行为信息检测[J].分析化学.2015

[3].李远,胡帆,廖娟,胡礼仪,刘北忠.一种基于感光干膜-铟锡氧化物电极的简易细胞阻抗传感器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同时检测[J].传感技术学报.2015

[4].陈婵娟.特殊形貌锰、锡氧化物/石墨纳米片阵列复合电极与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5].王守坤,郭总杰,袁剑峰,林承武,邵喜斌.薄膜晶体管透明电极铟锡氧化物雾状不良的分析研究[J].液晶与显示.2014

[6].潘金艳,张文彦,高云龙.基于铟锡氧化物/Ti复合电极的高亮度碳纳米管场致发射冷阴极[J].物理学报.2010

[7].方战强,杨梅,徐勇军,李伟善.用钛基锑-锡氧化物涂层电极研究橙黄G的电化学降解第二部分——橙黄G的电催化氧化及其机理[J].电镀与涂饰.2010

[8].方战强,杨梅,徐勇军,李伟善.用钛基锑–锡氧化物涂层电极研究橙黄G的电化学降解第一部分——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电镀与涂饰.2010

[9].李倩,杜桂芬,洪伟,李红.单核和双核钌配合物在铟锡氧化物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双酚A的催化氧化[J].分析科学学报.2010

[10].马建文,樊丽妃,张英俊,任怀宇.纳米银自组装多层膜修饰铟锡氧化物(ITO)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J].化工科技.2009

标签:;  ;  ;  ;  

铟锡氧化物电极论文-李远,张晶,廖娟,王条敏,刘北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