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壮族群论文-刘芬

黑衣壮族群论文-刘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衣壮族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旱,黑衣壮,地方性知识

黑衣壮族群论文文献综述

刘芬[1](2012)在《应对旱灾的生存智慧与地方性知识——以那坡县黑衣壮族群为个案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以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群为个案展开田野调查与研究。通过对黑衣壮族群生计方式、民间信仰等层面的地方性知识的阐述,以及对主流文化冲击下导致的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的剖析,指出在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的前提下融合现代科技,是解决当代日益频发的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柳州师专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海力波[2](2009)在《从村落记忆到族群史观——黑衣壮族群历史表述中的能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缘族群是否可能通过把自身纳入国家历史的大脉络中而得到前所未有的表征自我存在的机会?在借用新的历史表征方式时有没有从原有的时间观、历史记忆等文化认知内容中吸收养分,新旧历史话语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究竟如何?本文以广西黑衣壮族群的历史记忆与表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历史话语与文化认知、表述与能动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借此个案反思将国家史观与族群历史记忆简单地加以二元对立的理论倾向。(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09年02期)

海力波[3](2007)在《“叁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空间观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王朝元,陈静[4](2007)在《全球化语境下黑衣壮族群文化发展及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现象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对包括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影响。黑衣壮族群作为壮族的一支,地处偏远,但依然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黑衣壮文化在现代社会及全球化趋势中发生了深刻改变,其文化认同也因此出现新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刘萍[5](2005)在《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衣壮族群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民族文化研究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一块未经开掘的处女地。尽管黑衣壮族群文化的原生态元素和精神特质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对于黑衣壮族群的文化尤其是祭祖仪式的理论研究和学理阐释一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保存着民族或族群文化最具个性和最原始的部分,祭祖仪式是人类学研究和美学研究可结合的一个重要课题。祭祖仪式集中反映了黑衣壮族群的自然观、社会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审美观,是黑衣壮族群文化的汇结点,在黑衣壮族群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理依据的缺乏和造成了对黑衣壮祭祖仪式进行深层的理论解析的一定困难。而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美学和人类学交叉的新兴学科,提倡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深入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充分掌握一手的感性资料,通过“深描”(thick description)对文化细节的详细描述,并由此深入其文化的深层探寻其规则与逻辑,解读其符号密码,最终挖掘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现代社会边缘文化及底层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运用审美人类学对黑衣壮祭祖仪式进行考察不仅能为丰富学科自身的个案例证,有利于其实践支撑和理论提升,更为黑衣壮祭祖仪式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手段、工作方法和有力的学理依据。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新质来源于边缘,民族文化和艺术因为其未被扭曲和异化的特质而喷涌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及生命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两次为期十四天对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弄文屯的黑衣壮族群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希望通过此篇论文对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及文化做出自己的审美人类学理论阐释和思考。脱孝仪式、“叁月叁”、安龙仪式等仪式和日常祭祖活动基本上呈现了黑衣壮祭祖仪式的概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黑衣壮祭祖仪式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元素:循环不息的思维模式、“阴阳合一”的自然观和农耕文明社会的痕迹。它们不仅是黑衣壮祭祖仪式最古老的记忆密码,同时也决定和影响着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甚至整个族群文化的思维逻辑和运行机制。在(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5-03-01)

钟明杰[6](2004)在《黑衣壮:原始审美制度的活化形态——广西那坡县弄文屯黑衣壮族群的日常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学与美学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层整合 ,其基本理论内涵是文化体系中的规则与禁忌在现实生活中活化为各种具体形态。弄文屯黑衣壮审美制度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 ,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现实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该社区族群传统文化的原始和谐状态。土地公的激情、老歌师的沉默和土司的追述 ,都是弄文屯黑衣壮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在传统伦理要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交汇中 ,黑衣壮审美制度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演绎着日常生活的具体形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何毛堂[7](2000)在《黑衣壮族群的性格特征及其文化成因——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性格 ,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下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 ,亦即人的一种文化心态。每个人或每个民族、族群的性格特征往往因环境不同而显出千差万别。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淳朴善良、诚实敦厚、刚毅耐劳、拘谨保守、缺乏创造活力等性格特征 ,既是该族群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也是我们认识其文化特质的一面镜子。(本文来源于《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黑衣壮族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边缘族群是否可能通过把自身纳入国家历史的大脉络中而得到前所未有的表征自我存在的机会?在借用新的历史表征方式时有没有从原有的时间观、历史记忆等文化认知内容中吸收养分,新旧历史话语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究竟如何?本文以广西黑衣壮族群的历史记忆与表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历史话语与文化认知、表述与能动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借此个案反思将国家史观与族群历史记忆简单地加以二元对立的理论倾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衣壮族群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芬.应对旱灾的生存智慧与地方性知识——以那坡县黑衣壮族群为个案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2

[2].海力波.从村落记忆到族群史观——黑衣壮族群历史表述中的能动性[J].民间文化论坛.2009

[3].海力波.“叁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空间观念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7

[4].王朝元,陈静.全球化语境下黑衣壮族群文化发展及文化认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刘萍.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

[6].钟明杰.黑衣壮:原始审美制度的活化形态——广西那坡县弄文屯黑衣壮族群的日常生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7].何毛堂.黑衣壮族群的性格特征及其文化成因——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叁[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

标签:;  ;  ;  

黑衣壮族群论文-刘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