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显像论文-黄佳,黄海,方兆山

肝脏显像论文-黄佳,黄海,方兆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脏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肝切除术,肝胆外科

肝脏显像论文文献综述

黄佳,黄海,方兆山[1](2019)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多模态技术的发展,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肝切除术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对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肝肿瘤外科肝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对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原理、肝染色方法,以及其在肿瘤恶性程度初步判别、解剖性肝切除术和胆道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向东[2](2019)在《~(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在兔肝损伤模型中对肝脏储备功能评价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在兔肝损伤模型中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作用,为建立一种更加准确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从而降低患者术后肝脏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提供新思路。方法: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25%肝切除组、50%肝切除组、75%肝切除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只。运用~(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技术扫描4组新西兰白兔,观察肝胆动态显像所获得的动态影像、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图以及核医学功能性指标(T_(peak)、Ex_(15)、HLI_5、HH_(15)、LHL_(15))随着肝切除量增加的变化趋势,筛选最佳储备功能评价指标。第二部分新西兰白兔72只,随机分为6组,CCL4组及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对照组、胆道梗阻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运用~(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技术扫描6组新西兰白兔,观察肝胆动态显像所获得的动态影像、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以及核医学功能性指标的变化趋势。分光光度法测定6组新西兰白兔的ICGR15。取各组血清及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水平,HE染色测定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分析比较HLI_5、LHL_(15)以及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分析比较HLI_5、LHL_(15)与ICGR1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敏感性。结果:第一部分结果示:1.肝胆动态显像结果示模型组肝脏内显像剂排泄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缓。2.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示随着肝脏切除率的增高,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均逐渐减缓。3.模型组HLI_5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肝切除率的增多,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LHL_(15)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肝切除率的增多,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结果示:1.CCL4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减缓;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L_(1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γ-GGT水平以及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LHL_(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负相关,HLI_5(r=0.755,P=0.004)、LHL_(15)(r=-0.823,P=0.001)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ICGR15(r=0.731,P=0.007)。2.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减缓;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L_(1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γ-GGT水平以及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LHL_(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负相关,HLI_5(r=0.865,P<0.001)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LHL_(15)(r=-0.58,P=0.048)以及ICGR15(r=0.801,P=0.002)。3.胆道梗阻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减缓;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L_(1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γ-GGT水平以及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LHL_(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负相关,HLI_5(r=0.66,P=0.019)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LHL_(15)(r=-0.535,P=0.073)以及ICGR15(r=0.59,P=0.043)。4.综合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肝损伤组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且随着损伤的加重,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HL_(15)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损伤的加重,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r=0.812,P<0.001)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LHL_(15)(r=-0.701,P<0.001)以及ICGR15(r=0.749,P<0.001)。结论:1.~(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是一种可靠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其中5min心肝相关指数与肝脏受体指数是最为敏感的指标。2.相比于ICGR15,~(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在肝损伤模型中可能是一种更好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胜[3](2019)在《ICG荧光显像引导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安全性与可行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CG荧光显影引导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08例肝脏肿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计算患者的剩余肝体积,进行肝功能储备试验,评估患者对腹腔镜右半肝切除的耐受性。根据术中是否采用ICG融合显影技术引导进行腹腔镜手术,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荧光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组(实验组)和非荧光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共10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手术,其中实验组24例,对照组84例,实验组共3例染色失败,其中1例正染失败,2例反染失败。术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手术时间(274.58±42.12 min vs 303.99±54.67 min,P<0.05)及肝门阻断时间(52.71±09.09 min vs 59.58±11.56min P<0.05)更短,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305.42±74.07 ml vs 317.86±165.49 ml,P>0.0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直径、肺部感染、出血及胆漏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G荧光显影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有助于术中切肝平面的确认,从而减少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同时可用于术中胆漏的检测。ICG荧光融合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技术的推广,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的可控性及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羲,杨梦忆,曹礼,辛军[4](2019)在《~(11)C-N-甲基-3-氨基-1,2-丙二醇自动化合成及在大鼠肝脏PET/CT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全自动一体化合成水甘油通道蛋白分子探针~(11)C-N-甲基-3-氨基-1,2-丙二醇,并用以大鼠肝脏PET/CT显像。方法:使用GE TRACERlab FX C Pro合成平台合成~(11)C-N-甲基-3-氨基-1,2-丙二醇后,对Wistar大鼠进行~(11)C-N-甲基-3-氨基-1,2-丙二醇动态扫描,观察肝脏放射性摄取及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时间-放射性活度曲线。结果 :~(11)C-N-甲基-3-氨基-1,2-丙二醇合成效率>50%,放射性化学纯度>98%,合成时间30 min左右。PET/CT肝脏显像清楚,且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摄取明显减低。结论:全自动一体化合成~(11)C-N-甲基-3-氨基-1,2-丙二醇方法简单、纯度高,可用于大鼠肝脏方面临床前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何攀,方程,苏松,贺凯,淦宇[5](2018)在《肝脏肿瘤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像的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吲哚氰绿荧光显像在国内外肝脏肿瘤术中的应用现状以及进展,并分析其优势、局限性以及前景。方法收集国内外吲哚氰绿荧光显像相关的临床研究成果,从吲哚氰绿荧光显像的简介及原理,以及其在肝脏肿瘤术中探测微小病灶和切缘定界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吲哚氰绿荧光显像已经在肝脏肿瘤术中得到初步应用,在肝脏肿瘤的定位、微小转移灶的探测、切缘定界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为减少肝癌术后的肿瘤复发、提高治疗效果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供了新途径。结论吲哚氰绿荧光显像在肝癌术中的临床应用尚处于发展及推广阶段,虽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发展潜力,但它在病灶良恶性的鉴别、探测深度等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新超,边艳珠,国方娜,吴大勇,胡玉敬[6](2018)在《比较PET/CT显像中肝脏~(18)F-FDG摄取半定量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ET/CT显像中影响肝脏~(18)F-FDG摄取的因素,分析常规体质量(BM)、瘦体质量(LBM)及体表面积(BSA)校正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_(max)-B、SUV_(max)-L、SUV_(max)-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18 )F-FDG PET/CT显像的67名健康受检者。测量肝脏SUV_(max)-B、SUV_(max)-L及SUV_(max)-S,分析年龄、空腹血糖水平、体质量指数(BMI)、肝脏CT值、性别、脂肪肝对上述参数的影响。结果空腹血糖水平与肝脏SUV_(max)-B、SUV_(max)-L、SUV_(max)-S均呈正相关(r=0.329、0.336、0.353,P=0.012、0.010、0.007)。BMI与肝脏SUV_(max)-B(r=0.543,P<0.01)、SUV_(max)-L(r=0.328,P=0.07)呈正相关BMI与SUV_(max)-S无相关性(r=0.026,P=0.833)。受检者年龄、肝脏CT值与肝脏SUV_(max)-B、SUV_(max)-L、SUV_(max)-S均无相关性(P均>0.05)。男性肝脏SUV_(max)-B(t=2.608,P=0.011)、SUV_(max)-L(t=5.272,P<0.001)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肝脏SUV_(max)-S无统计学差异(t=0.759,P=0.450)。脂肪肝受检者与非脂肪肝受检者肝脏SUV_(max)-B、SUV_(max)-L、SUV_(max)-S均无统计学差异(P=0.646、0.775、0.068)。结论空腹血糖水平、BMI、性别是PET/CT显像中影响肝脏摄取~(18)F-FDG的因素。BMI较大的受检者可采用SUV_(max)-L或SUV_(max)-S代替SUV_(max)-B,此外SUV_(max)-S可弥补性别间的差异,但校正技术无法减弱血糖水平对肝脏SUV_(max)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袁磊磊,王遥,刘跃龙,李春林,杨吉刚[7](2017)在《肝脏/心脏比值对肝胆显像诊断胆道闭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行肝胆平面显像患儿肝脏与心脏的平均计数比值(liver-to-heart ratio,L/H)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2月间因黄疸于本院行肝胆平面显像新生儿患儿90例,其中65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诊,25例通过临床随访确诊。回顾性分析所有图像特点,测量并计算每个患儿注射药物后10 min的L/H比值。根据L/H大小,将患儿分为A组(L/H≥1.72)和B组(L/H<1.72),比较两组患儿肝胆动态显像诊断或排除胆道闭锁的正确率。结果 A组患儿肝胆平面显像诊断及排除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正确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计算肝胆显像10 min的L/H比值,可以直观并且半定量评估图像,尤其要注意L/H比值较低的患儿。(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胡楠,程午樱,李方,林岩松,朱朝晖[8](2017)在《~(99m)Tc-GSA SPECT/CT肝脏功能显像中肝占位性病变的图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99m)Tc-GSA SPECT显像是一种新型核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可以弥补MRI、CT、超声等的不足,显示肝脏肿瘤拟手术患者残余肝脏的功能储备,从而指导手术决策。本研究从另一方面分析了肝占位本身的~(99m)Tc-GSA SPECT显像图像特征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脏肿瘤患者的~(99m)Tc-GSA SPECT图像特征,勾画肝肿瘤及肝组织感兴趣区,测量平均放射性计数并分析。结果:26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共发现32个占位病变,其中良性病变的肿瘤/肝脏摄取比值(T/L)(0.288±0.188,n=5)显着高于恶性病变的T/L(0.068±0.042,n=27),P=0.000;高分化成分为主的肝癌的T/L(0.097±0.043,n=9)显着高于中低分化为主的肝癌(0.055±0.033,n=10),P=0.002。结论:~(99m)Tc-GSA在肝脏肿瘤中的分布程度可能有助于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7年02期)

王莹,杨鹏飞,李艳梅,李娟,赵峰[9](2016)在《肿瘤/对侧肌肉比值与肿瘤/肝脏比值在~(18)F-FDG PET/CT肿瘤代谢显像诊断肺癌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18)F-FDG PET/CT肿瘤代谢显像对肺癌病灶的检测能力,并探讨肿瘤/对侧肌肉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比值(TNR)、肿瘤/肝脏的SUVmax比值(TLR)对肺部良、恶性病灶诊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肺占位性病变行~(18)F-FDG PET/CT肿瘤代谢显像的患者82例,以病理为"金标准",通过t检验及ROC曲线研究~(18)F-FDG PET/CT肿瘤代谢显像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TNR、TLR在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R、TLR诊断肺占位性病变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7、0.943。TNR最佳诊断阈值为6.87,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为62.50%,准确度为81.71%。TLR最佳诊断阈值为2.86,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68.75%,准确度为86.58%。结论 TNR、TLR在~(18)F-FDG PET/CT肿瘤代谢显像鉴别肺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对于~(18)F-FDG摄取不典型的患者,建议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刘兵[10](2016)在《ICG荧光显像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肿瘤的完整切除目前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多因容易漏检肿瘤微小病灶或不能完全切除原发肿瘤而导致术后复发率高。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能够使肝细胞癌呈现荧光而逐渐被用于术中肿瘤的显像定位。本研究将探讨ICG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临床诊断为HCC预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24例患者,于术前2-3天给予其静脉注射吲哚菁绿(0.5mg/kg),并常规进行术前检查、手术规划及术前准备。开腹暴露并游离肝脏后,手持荧光检测仪器探头,实时可视化显示已知肿瘤病灶,并引导肿瘤完整切除后,对在体剩余肝脏尤其是切缘周围进行探测,将所有疑似病灶进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记录病理结果、疑似病灶的数目、大小以及距离肝脏表面的深度。对离体肿瘤标本剖面进行荧光成像,记录肿瘤的最大直径和荧光成像特点,结合常规病理所见进行分析。术后密切随访。(2)选取术前行经腹超声及增强CT等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的48例患者,常规开腹后采用术中超声进行肿瘤定位并发现卫星病灶,统计术中超声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比较术前经腹超声及增强CT与术中超声检查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统计因术中超声的新发现而改变手术策略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3)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预实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42例患者,术前2-3天给予静脉注射吲哚菁绿(05 mg/kg),随机分为A(22例)、B(20例)两组,A组患者实行肝脏肿瘤切除的全过程中荧光成像,实时导航手术,记录切除后的离体标本肿瘤及切缘进行病理结果。B组患者主要采用术中超声定位肿瘤的方法引导切除肿瘤,对在体切缘进行荧光成像和离体切缘进行病理检查,记录结果。对42名患者在体剩余肝脏同时行术中超声和荧光显像技术探测,并完整切除新发现病灶,记录疑似病灶数及病理结果。两组离体肿瘤标本进行切开荧光成像,记录肿瘤大小及其荧光显像方式,距离肝脏表面深度以及病理分型,进行统计分析。术后密切随访。结果:(1)在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切除辅助应用荧光显像的研究中,术前发现的24个原发病灶有19个(79.2%)可于肝脏表面被荧光显像系统探测到,病灶距肝脏表面平均深度为0.36cm(0-0.65cm);5个(20.8%)未显影,平均深度为152cm (0.9-2.6cm)。在剩余肝脏中检出新的疑似病灶13个,病灶距肝脏表面平均深度0.30cm(0-0.6cm),平均直径0.65cm (0.2cm-1.2cm);病理结果显示有3个(23.1%)为癌,2个(15.4%)异型增生,4个(30.8%)肝硬化结节,2个(15.4%)炎性改变,2个(15.4%)脂肪变性。高分化HCC和少部分中分化HCC(22.2%)呈现肿瘤实质显像,而大部分中分化HCC(77.8%)和低分化HCC则表现为肿瘤周边组织的环状荧光显像。1年随访复发3例,均进行二次手术并配合综合治疗。(2)48例患者术中超声共发现69个病灶。其中肝细胞癌32例,胆管细胞癌11例,转移性肝癌5例。病理证实恶性肿瘤病灶56个,肿瘤大小平均3.65cm(0.5cm-7.5cm),其中有9个病灶直径≤1cm,18个直径为1-2cm,29个直径>2cm。统计结果显示,术中超声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比术前经腹超声高(P<0.05),但和CT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对于直径<1cm的肿瘤,术中超声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术前CT和术前超声(P<0.05)。因术中超声检查结果而改变术前手术决策的患者有13例(27.1%)。(3)荧光成像导航肿瘤切除手术全过程的A组22例的切缘病例结果均无癌细胞残留。而经术中B超引导手术的B组20例当中,有3例(15%)切缘经病理证实有癌细胞残留。采用荧光显像系统对常规手术B组在体切缘进行补充检测,可检出有癌组织残留的3例,与病理检测结果一致。A、B两组剩余肝脏采用联合荧光显像系统和术中超声共同能够检出新的癌组织或异性增生的病灶10个,其中荧光显像检出8个(深度0-0.7cm),术中超声检出3个(深度0.7-2.7cm)。高分化HCC和少部分中分化HCC呈现肿瘤实质显像,而大部分中分化HCC、低分化HCC及所有ICC则表现为肿瘤周边肝组织的环状荧光显像。1年随访复发4例,肿瘤单发患者复发3例,双发患者复发1例,均进行二次手术并配合综合治疗。结论:ICG荧光显像技术能够在术中显示原发肿瘤部位,在肿瘤切除手术全过程中,荧光显像系统在实时使肿瘤可视化,切除肿瘤后能够检测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以及探测发现新病灶方面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外科医生进行可视化的手术实施。同时联合术中超声技术能够更好地发现较深的肿瘤病灶,进一步提高了遗漏癌灶的检出率。提高了肝脏肿瘤的完整切除率,提升了肝脏肿瘤手术切除的效果,减少复发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5-18)

肝脏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在兔肝损伤模型中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作用,为建立一种更加准确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从而降低患者术后肝脏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提供新思路。方法: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25%肝切除组、50%肝切除组、75%肝切除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只。运用~(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技术扫描4组新西兰白兔,观察肝胆动态显像所获得的动态影像、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图以及核医学功能性指标(T_(peak)、Ex_(15)、HLI_5、HH_(15)、LHL_(15))随着肝切除量增加的变化趋势,筛选最佳储备功能评价指标。第二部分新西兰白兔72只,随机分为6组,CCL4组及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对照组、胆道梗阻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运用~(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技术扫描6组新西兰白兔,观察肝胆动态显像所获得的动态影像、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以及核医学功能性指标的变化趋势。分光光度法测定6组新西兰白兔的ICGR15。取各组血清及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水平,HE染色测定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分析比较HLI_5、LHL_(15)以及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分析比较HLI_5、LHL_(15)与ICGR1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敏感性。结果:第一部分结果示:1.肝胆动态显像结果示模型组肝脏内显像剂排泄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缓。2.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示随着肝脏切除率的增高,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均逐渐减缓。3.模型组HLI_5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肝切除率的增多,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LHL_(15)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肝切除率的增多,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结果示:1.CCL4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减缓;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L_(1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γ-GGT水平以及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LHL_(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负相关,HLI_5(r=0.755,P=0.004)、LHL_(15)(r=-0.823,P=0.001)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ICGR15(r=0.731,P=0.007)。2.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减缓;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L_(1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γ-GGT水平以及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LHL_(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负相关,HLI_5(r=0.865,P<0.001)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LHL_(15)(r=-0.58,P=0.048)以及ICGR15(r=0.801,P=0.002)。3.胆道梗阻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上升及下降趋势减缓;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L_(1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γ-GGT水平以及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ICGR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LHL_(15)与病理损伤评分呈负相关,HLI_5(r=0.66,P=0.019)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LHL_(15)(r=-0.535,P=0.073)以及ICGR15(r=0.59,P=0.043)。4.综合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肝损伤组HLI_5以及ICGR15明显升高,且随着损伤的加重,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HL_(15)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损伤的加重,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LI_5(r=0.812,P<0.001)与病理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大于LHL_(15)(r=-0.701,P<0.001)以及ICGR15(r=0.749,P<0.001)。结论:1.~(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是一种可靠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其中5min心肝相关指数与肝脏受体指数是最为敏感的指标。2.相比于ICGR15,~(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在肝损伤模型中可能是一种更好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脏显像论文参考文献

[1].黄佳,黄海,方兆山.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9

[2].刘向东.~(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在兔肝损伤模型中对肝脏储备功能评价的实验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9

[3].刘胜.ICG荧光显像引导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安全性与可行性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陈羲,杨梦忆,曹礼,辛军.~(11)C-N-甲基-3-氨基-1,2-丙二醇自动化合成及在大鼠肝脏PET/CT显像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

[5].何攀,方程,苏松,贺凯,淦宇.肝脏肿瘤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像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8

[6].张新超,边艳珠,国方娜,吴大勇,胡玉敬.比较PET/CT显像中肝脏~(18)F-FDG摄取半定量分析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

[7].袁磊磊,王遥,刘跃龙,李春林,杨吉刚.肝脏/心脏比值对肝胆显像诊断胆道闭锁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7

[8].胡楠,程午樱,李方,林岩松,朱朝晖.~(99m)Tc-GSASPECT/CT肝脏功能显像中肝占位性病变的图像特征[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

[9].王莹,杨鹏飞,李艳梅,李娟,赵峰.肿瘤/对侧肌肉比值与肿瘤/肝脏比值在~(18)F-FDGPET/CT肿瘤代谢显像诊断肺癌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

[10].刘兵.ICG荧光显像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标签:;  ;  ;  ;  

肝脏显像论文-黄佳,黄海,方兆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