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T心肌灌注显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ECT心肌灌注显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卓豪[1](2021)在《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99mTc-替曲膦(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乏氧显像对评估隐匿型冠心病(SMI)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62例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SMI患者,通过两日法行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及99mTc-HL91乏氧显像,并根据结果将SMI患者分为:正常组、心肌存活组、无心肌存活组。同时计算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LVEF值。结果:62例SMI患者中正常组12例,LVEF值(69.16±12.36%);心肌存活组38例,LVEF值(58.69±19.61%);无心肌存活组12例,LVEF(34.16±13.27%),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示正常组与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正常组与无心肌存活组、心肌存活组与无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室心肌梗死后无存活会导致心功能减低,并通过两种显像剂联合应用可以检测心肌存活。结论: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可以从多方面同时观察心肌状态,判断SMI患者心肌活性,对S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后续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未配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科室进行心肌梗死区域心肌活性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胡超群[2](2021)在《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估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采用静息和负荷SPECT检测冠心病确诊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分析冠心病心肌灌注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丰富冠心病中医辨证客观研究。研究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自2013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东直门医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在东直门医院核医学科行静息和负荷SPECT检查,共纳入分析的共114例,包括冠心病心肌灌注异常组66例,冠心病心肌灌注正常组48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采取五分法半定量评分法计算SRS、SSS、SDS评分,并通过《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判定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对心肌灌注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分析冠心病心肌灌注与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心肌灌注异常组66例,心肌灌注正常组48例,性别、高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在心肌灌注异常组与心肌灌注正常组分布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糖尿病、PCI术方面在二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灌注结果:在心肌灌注异常组中,SRS<1分有43例(65.2%),SRS≥1分有 23 例(34.8%)。SSS 0-3 分有 54 例(81.8%),SSS 4-8 分有 9 例(13.6%),SSS 9-13分有 3 例(4.5%)。SDS 0-1 分有 19 例(28.8%),SDS 2-7 分有 33 例(50.0%),SDS≥ 8分有1例(1.5%)。性别、基础疾病、用药史、PCI术在心肌灌注异常分级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异常区域集中分布于右冠脉供血区。3.中医证候分布:冠心病中医证候总体分布以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为主。心肌灌注异常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阳虚证>气滞证>阴虚证>热蕴证,其中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居多。心肌灌注正常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气虚证>血瘀证及阳虚证>热蕴证>痰浊证、阴虚证、气滞证,以气虚证为主。心肌灌注异常组中,性别、年龄在各中医基本证候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正常组中,气虚证在性别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和痰浊证在心肌灌注异常组和心肌灌注正常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合并高血压和心肌灌注异常不合并高血压在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基本证候在心肌灌注异常分级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基本证候在LAD、LCX、RCA心肌灌注异常区的分布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中冠心病心肌灌注情况以轻-中度心肌缺血为主,主要属于低、中危人群。气虚证、血瘀证是冠心病基本证候类型。心肌灌注异常以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为主;心肌灌注正常以气虚证为主。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合并高血压人群中的分布较为突出。研究意义:本研究借助可视化心肌缺血的检测技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素心肌显像评估的冠心病心肌灌注与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气虚证、血瘀证为主要证候,临床治疗上重视益气活血化瘀。同时提示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患者中的分布较为突出,血瘀证在心肌灌注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同样较为明显,提示这类人群的中医治疗考虑以补气扶正为基础,同时也要重视活血化瘀的应用,从而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

马盼弟[3](2021)在《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冠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是否能够恢复,以及可以改善到何种程度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一大难题,以往研究表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功能是否改善取决于心梗后的存活心肌组织所占的比例。除了心脏MRI心肌灌注成像、负荷心脏MRI外,属于核素心肌显像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核素心肌代谢显像均可实现对存活心肌的有效评估,由于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症,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二维分层应变(2D-LS)技术和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检查技术,克服了组织多普勒成像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从心肌力学角度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对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进行室壁运动分析,然后观察室壁运动在搭桥术后的改善程度,以此来评估心肌存活性,评价2D-LS与3D-STI对冠心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及二维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心脏二维超声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选取其中射血分数<50%的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ABG术前通过二维分层应变测定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长轴分层峰值应变值,其包括内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ndo-LS),中层心肌的纵向应变(Mid-LS),外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pi-LS),并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三维的峰值环向应变即3D-CPS、长轴应变即3D-LPS、径向应变即3DRPS以及面积应变即3D-APS,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壁各心肌节段在二维动态图像中的运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节段室壁运动及评分的变化情况,以此作为标准来对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进行划分,分为存活心肌组、非存活心肌组。结果CABG术前存活心肌组的二维及三维应变参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非存活心肌组,对两组间的应变值进行比较,显示存在较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采用内膜下、中膜、外膜下心肌的LS及三维应变参数评估存活心肌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AUC>0.50,P<0.05),其中术前以3D-AS-9.5为截点值评估存活心肌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参数,其诊断存活心肌的AUC为0.92,敏感度为0.86,特异度为0.83,Kappa值为0.642。结论二维分层应变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均可实现对CABG术前存活心肌的评估,其中以三维应变参数3D-AS-9.5为截断值判断存活心肌的价值最高。

韩梦月[4](2021)在《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双核素联合显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心功能参数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慢闭患者行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患者在PCI术前行99mTc-MIBI(Technetium99-Methoxy Isonitrile Injection,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并根据图像结果,评估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心肌存活情况,并随访术后3-6个月心功能参数。依据Rentrop分级评价侧支循环形成的程度,入组57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1级)侧支A组、循环良好组(2、3级)B组,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存活心肌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依据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分组(<10%、10-20%之间、>20%定义为C1组、C2组、C3组),比较不同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变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变化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的关系。通过ROC曲线分析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对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的诊断作用及临界值。结果:1.患者存活心肌数量、范围及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循环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LVEF较术前未明显改变甚至减小(P>0.05)。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越高,LVEF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成正相关(r=0.854,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r=-0.913),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0.966,p<0.05)。3.ROC曲线示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预测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三者的ROC AUC 0.979、0.988、0.984(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界值分别为11.5%、10%、10%。结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等级不能预测患者存活心肌数量。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程度≥10%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灌注的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LVEF变化呈正相关性,与LVEDV、LVESV变化呈负相关。双核素心肌显像对于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临床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伟学[5](2017)在《心肌显像对指导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和估测预后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以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为研究对象,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磁共振显像(CMR)评估左心室功能及心室重构参数为重点,结合临床资料包括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筛选出可靠的预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长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从而建立预测心源性死亡的Cox风险模型;(2)探讨心肌存活性和左心室重构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纳入164例LVA患者[男性144例,年龄58±9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2±9)%],在2周内均行99mTc-MIBI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和CMR。采用门控心肌定量分析软件QGS获得LVEF和左心室重构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mL),收缩末期容积(ESV,mL),并经体表面积校正后获得EDVI(EDV Index)和ESVI(ESVI Index)。对心肌灌注显像和代谢显像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异常总积分(SRS)和心肌代谢异常总积分(SFS),计算获得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ismatch score,MMS),代表心肌存活的量。心源性死亡为唯一的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率的差异,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法分析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10)的变量被纳入多因素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P<.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心肌存活性[LVMMS≥6.0,相当于占左心室面积的8.8%]、再血管化治疗、三支血管病变和严重左心室重构(门控PET-ESVI>120 mL/m2),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凡是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均为低危组,全部危险因素皆无者也为低危组;除再血管化治疗外,具备其他因素1项及以上且接受药物治疗者均为高危组。结果:164例患者,随访中位数4.0年(范围:0.1-6.6年),共25例(15.2%)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多变量Cox比例回归分析显示,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再血管化治疗(HR 0.210,95%CI:0.073~0.607,p =.004)、SFS(HR 1.092,95%CI:1.036~1.151,p =.001)、瘤MMS(HR 1.460,95%CI:1.193~1.787,p<.0001)、病变血管支数(HR 2.262,95%CI:1.275~4.013,p =.005)和发生心肌梗死次数(HR 3.000,95%CI:1.080~8.334,p =.035)。引入交互作用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PET-ESVI与瘤MMS存在交互作用(HR 1.007,95%CI:1.004~1.011,p<.0001),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阳性独立危险因子,而且LV-MMS与再血管化治疗也存在交互作用(HR 0.737,95%CI:0.577~0.942,p =.015)为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阴性独立危险因子。病变血管支数(HR 1.784,95%CI:1.017~3.132,p =.044)和SFS(代表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HR1.078,95%CI:1.029~1.129,p =.001)在引入交互作用后,仍然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Kaplan-Meier分析显示:再血管化治疗较单独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Log Rank x2 =10.089,p =.001)。根据LV-MMS<6分和LV-MMS ≥ 6分(占左心室面积的8.8%)将患者为二个亚组,再血管化治疗未明显改善无明显心肌存活组(LV-MMS<6分)患者的长期预后(Log Rank x2 = 1.980,p =.159),但可以明显改善有心肌存活组(LV-MMS≥6分)患者的长期预后(Log Rank x2 =10.258,p =.001)。结合临床,建立最基本的预测模型,由三个参数组成:再血管化治疗,有心肌存活(LV-MMS ≥ 6分)和三支血管病变。只要经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均属于低危组,无存活心肌和不是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均为低危组,其他情况均为高危组。在基本模型上,加入ESVI>120mL/m2(严重左心室重构)和/或SFS>30(占左心室面积的44%)作为心源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比较上述不同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UC越大说明预测心源性死亡价值越高。LV-MMS、三支血管病变与再血管化三个变量的AUC 0.708.95%CI:0.588-0.829。LV-MMS、三支血管病变、再血管化与SFS>30四个变量的AUC 0.704,95%CI:0.590-0.818。LV-MMS、三支血管病变、再血管化与严重心室重构四个变量的AUC 0.748,95%CI:0.636-0.860。LV-MMS、三支血管病变、再血管化、严重心室重构与SFS>30五个变量的AUC 0.708,95%CI:0.594-0.822。结果提示严重的左心室重构可以增加基本风险模型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而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没有此作用。结论: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改善有心肌存活的室壁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反之,对于无明显存活心肌的室壁瘤患者,即使接受药物治疗,并不明显增加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结合患者有心肌存活、三支血管病变、严重左心室重构三个阳性参数和再血管化治疗一个阴性参数组成预测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模型,对缺血性心脏病伴室壁瘤患者具有最佳的预测价值,而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并未进一步增加上述模型的预测价值。该模型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室壁瘤患者做出个体化治疗决策和估测预后有较好的临床价值。目的:(1)评估不同影像学方法包括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显像(CMR)测定的左心室重构参数对估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预后价值。(2)评价心肌存活性和左心室重构两种信息对筛选出高危的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126例连续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男性111例,平均年龄56.9 ±9.6岁,LVEF 32 ± 10%),在2周内行静息门控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和CMR信息,平均随访约4年(3.9 ± 1.5)。门控SPECT、门控PET和CMR测定的舒张末期容量(EDV,mL)和收缩末期容量(ESV,mL)经中国成人体表面积校正后获得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 Index,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 Index,ESVI)。根据室壁瘤存活性[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ismatch score,MMS)≥2.0]和左心室重构(门控PET-ESVI>60 mL/m2)将患者分为3组:包括组1(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 = 50),组2(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 = 37)和组3(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 = 39)。结果: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门控PET-ESVI、室壁瘤MMS和室壁瘤部位的静息灌注异常总积分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当引入交互作用分析时,门控 PET-ESVI(HR 1.024,95%CI:1.011~1.037,p=.0004)与室壁瘤 MMS(HR 1.284,95%CI:1.051~1.577,p= 015)仍然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5)。与药物治疗相比,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组3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在(p<.01),但在组1和组2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门控PET-ESVI是预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阳性的独立危险因子。室壁瘤存活的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高,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长期预后。无室壁瘤存活和无心室重构的室壁瘤患者长期预后佳(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6± 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再血管化治疗没有明显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建议患者可以接受强化药物治疗。

周后强[6](2016)在《应用声学造影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腔内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声学造影,观察DCM患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比分析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用ARBs治疗对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RB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机制。方法选择泰安市中心医院初次就诊诊断为DCM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试验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一周,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ARBs药物治疗一周。比较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BNP、6分钟步行试验及左心腔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两组各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值的差异。结果1、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治疗一周后,试验组有1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有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试验组的SBP、DBP、PASP、BNP、6MWT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的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LVEDDD、LAD、LVEF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对照组的PASP、BNP、6MWT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的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SBP、DBP、LVEDDD、LAD、LVEF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两组的SBP、DBP、PASP、BNP、6MWT变化差值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3、经外周静脉注射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剂0.0lmg/kg,所有受试者左心室显影的有效率均为100%,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左心室内血液流动均呈现不规则涡流现象。所有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通过治疗一周后,伴随临床症状的好转,两组受试者有不同例数的左心室内不规则涡流在试验前和试验后有明显改善,无论是舒张期左心室充盈,还是收缩期左心室射血均发生了改善;其中对照组12例受试者中在治疗后有3例明显改善,试验组12例受试者在治疗后有10例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改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4,p=0.004)。结论1、经静脉注射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完成左心室造影后,在常规超声心动图心脏软件显像下,可以直观观察左心腔内不规则涡流的动态变化。2、ARBs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通过使心室腔内涡流改善,左室射血增加,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这一现象伴随着血压的降低而发生的。3、该研究方法中所用的心脏超声造影对比剂安全、可靠,观察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单福祥[7](2014)在《尼可地尔对稳定性冠心病心肌灌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规范冠心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尼可地尔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变化、炎症指标、运动耐量以及心肌灌注显像的影响,来进一步评价尼可地尔对心肌灌注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39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为60.96±12.47岁。将107例患者先按照2013年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调脂药治疗3个月,但不包括应用尼可地尔治疗。3个月后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在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2例)和病例组(55例),对照组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调脂药治疗3个月,但不包括应用尼可地尔治疗;病例组在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调脂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片5mg,一日三次口服,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将两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后,将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较随访前降低,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后发现病例组较对照组降低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较随访前有明显改善,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后发现病例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显示病例组较用药前步行距离明显延长,运动耐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负荷SPE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显示病例组较用药前放射性缺损范围明显减少,心肌灌注增加,缺血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尼可地尔可以有效的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加运动耐量,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及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

侯凤丽,支继新[8](2014)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IHD)被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明确诊断IHD日益受到重视,因其关系到患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而存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心肌及坏死心肌的检测是诊断的关键。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不仅可以明确其诊断,而且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也具有良好的判断作用,还能够对心肌活性及坏死情况给予较准确评估,从而有助于预测疗效及远期预后。用于MPI的主要方法和仪器包括数字化三维断层显像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

李志铭[9](2013)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渐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导致的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健康杀手。据WHO发布的《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中指出在全球每年因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人数约有3500万人,占全球人口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中国地区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位列世界第二位。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才能有效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及降低其死亡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主要检查技术,但其不能直接检测心肌微循环血管损伤和显示病变心肌微观灌注变化情况。因此,要提高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水平,除了要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否并发心肌梗死、继发心肌形态变化等情况以外,还需鉴别心肌活性、掌握心功能变化的状况。这样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均十分重要。心肌灌注是目前临床评价心肌组织微循环功能状况,鉴别心肌活性的主要方法。正常功能的心肌细胞在负荷状态下,心肌灌注量、心肌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之间能保持动态平衡;但缺血性心脏病则多表现为心肌灌注量减少,继发心肌代谢、功能、灌注的失衡;CT心肌灌注比较其它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极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能在一次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同时,既获得冠状动脉形态学数据,也获取了左心室功能评价的数据。尽管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心肌灌注应用于评价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状态及存活心肌鉴别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缺乏公认的参考依据和标准,甚至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和争议。本文尝试利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结合心肌负荷扫描探讨MSCT心肌灌注技术及结合心肌负荷试验方法在一站式心脏检查,获得心脏综合信息的可行性;即一次心脏扫描,同时获得冠状动脉、心功能评价的数据,甚至还能依据相同的数据资料进行梗死心肌和存活心肌的鉴别,对心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心肌活性状态。并通过对冠心病缺血心肌的应用分析,了解MSCT心肌灌注技术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综合应用的价值。1研究目的1.1探讨利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术结合心肌负荷试验在一次心脏检查获得全部心脏影像学资料的可行性;即不仅可获得冠状动脉解剖形态信息,也同时获得左心室功能评价指标的数据,并能对心肌微循环的功能状态进行量化分析。1.2探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术在评价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价值。2研究方法2.1临床资料搜集2011.4~2011.12期间使用本院320排螺旋CT进行心脏灌注扫描的冠心病患者24例,其中男性13人,女性11人;年龄从37~72岁,中位数年龄52.5±3.2岁,以及正常成人对照组13例,男性9人,女性4人;平均年龄43.7岁。24例冠心病人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证实心肌节段性灌注缺损(均为左心室壁灌注缺损),提示存在可逆性心肌缺血;其中16例有典型心绞痛发作的症状,8例出现疑似胸闷不适。13例正常人对照组受检者入选标准是:①既往及当前均无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②既往无高血压临床症状及体征;③既往无其他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器质性病变;④无其他心脏功能性及传导性阻滞相关的病变;⑤无药物过敏史及心肝肺肾等功能衰竭病变;⑥既往心电图检查示正常;⑦心脏体格检查指标均正常;⑧对负荷用药(多巴酚丁胺)无不良反应。实验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无碘对比剂过敏史、无β受体阻断剂使用禁忌证、无心电传导障碍、无心功能不全或心肾功能障碍、无不可控制的高血压,静息状态下血压≤190/120mmHg;无呼吸运动障碍、意识清醒能配合检查实施。CT扫描前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宣教,告知试验的目的、方法,和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相应处理措施,并让所有受检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知情同意书内容及格式如表1-1所示。2.2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及心肌CT灌注扫描前准备检查前受检者需禁食禁水4-6h,检查前12小时内禁止摄入含咖啡因、或可乐的食物,冠心病受检者还需在检查前24h停用p-受体阻滞剂。扫描前常规测量心率,对心率高于80次/min的受检者,使用倍他乐克25~50mg,控制心率在60~75次/min范围内。测量受检者的基础血压、体重、身高,并计算相应BMI数值(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并根据BMI值设定对应的管电压、管电流数值。对所有受检者检查前均进行呼吸指导训练,尽量要求病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浅慢、平静的呼吸状态。受检者采用仰卧位、脚先进,双臂上举于头两侧,连接心电导联线,同时在受检者右臂肘静脉放置18G-20G的静脉内套管针连接注射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左上臂放置血压监测装置,间隔30sec自动测量血压、心率及平均压,设定HR≥150次/min,或者血压>190/120mmHg为阈值,当监测值超出此标准,则显示报警。2.3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及心肌灌注扫描方法2.3.1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及静息心肌CT灌注扫描方法。全部检查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320排动态容积CT,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靶区间扫描模式(一般设定为心动周期75%),一切准备就绪后进行双定位像扫描,扫描范围为自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5cm左右,屏气扫描。首先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平扫,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300~450mAs/rot(具体数值根据受检者相应BMI值及体型设定),层厚0.5mm,间隔0.5mm,视野(FOV)180~220mm。然后采用屏气ECG门控动态容积扫描模式下常规剂量连续采集扫描,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前静脉以5ml/s流速注射优维显(370mgI/m1)50~60ml(注射量依据受检者体重指数BMI而定),注射完后再以相同的流率注射30ml生理盐水冲管,设定增强范围与平扫时一致,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450mAs/rot。应用Sure Star软件智能触发扫描系统选取胸主动脉近端为CT值监测的感兴趣区,当兴趣区内密度达到预设值(一般设为180Hu)时自动启动冠状动脉及静息心肌灌注扫描,扫描过程中同步记录心电图。分别设定自心肌灌注扫描启动时间起间隔10sec、20sec及30sec行延迟静息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靶区间扫描心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300~400mAs/rot。2.3.2心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的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20ml用微泵连接受检者左前臂肘静脉内置管进行滴注,启动滴注速率为15μg/kg·min,每隔3min增加速率5μg/kg·min,最大限值设定为30μg/kg·min;同时每隔1min启动血压监测装置密切观察受检者的血压、心率等监测指标变化以及精神、症状表现;当到达试验监测心率目标值{即0.85x(220-年龄)};或出现心率、血压变动幅度过大(例如心率≥130次/min、收缩压>200mmHg或平均血压变化幅度>20mmHg等)、或者试验过程中受检者出现不能继续耐受负荷的症状(例如: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胸闷、胸痛等不适或出现头晕眼花、口干、面色苍白或四肢乏力等症状)即可终止负荷试验,启动后续的负荷心肌CT灌注扫描。2.3.3负荷心肌CT灌注扫描方法。心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结束后,启动负荷后心肌灌注扫描,扫描范围与静息心肌灌注扫描一致;采用屏气ECG门控动态容积扫描模式下常规剂量连续采集扫描,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前静脉以5ml/s流速注射优维显(370mgI/ml)30ml,注射完后再以相同的流率注射30ml生理盐水冲管。应用Sure Star软件智能触发扫描系统选取胸主动脉近端为CT值监测的感兴趣区,当兴趣区内密度达到预设值(一般亦设为180Hu)时自动启动负荷心肌灌注扫描,扫描过程中同步记录心电图。然后设定自心肌灌注扫描启动时间起间隔10sec、20sec及30sec行延迟负荷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靶区间扫描全心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300-350mAs/rot,其余扫描参数同前。2.4心肌灌注扫描心肌强化CT值的测量采集与评价方法以及心肌时间-密度强化曲线的绘制方法。在副机工作站图像浏览窗浏览工作站自动计算机自动重建10个心动周期图像,选择心动周期中心脏运动伪影最少的时相,使用多平面重建软件(MPR)三维显示心脏及心形态;其中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受检者对应其心肌核素灌注显像提示心肌异常灌注的影像,选定心肌CT值测量的层面及放置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并记录心肌在静息状态下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以及负荷状态后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图像的心肌CT密度值,同时调节图像的色阶,叠加根据CT值高低的伪彩色阶图于三维平面展示的心脏图像上,以便直观清楚辨认心肌灌注异常区域的分布及相对严重度。另外,分别根据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各组内静息、负荷后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各期测量的心肌密度CT值绘制心肌时间密度曲线,以扫描时间为横坐标,心肌CT密度测量值为纵坐标;再对比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对应的静息、负荷的心肌时间密度曲线,观察正常心肌、缺血心肌在不同状态下的强化差别。2.5MSCT心功能分析及测量方法将采集的静息、负荷CT心肌灌注原始资料以层厚1.0mm,重叠0.5mm,间隔10%重建出10组心动周期数据,分别将两组重建数据导入Toshiba Vitreal2工作站,应用心功能分析(Cardial Functional CT)软件包,采用MPR技术获取左心室长、短轴切面图像,选择左心室腔最宽的长轴切面调整心尖方向,使心尖与左心室长轴处于同一直线上,由计算机自动勾画心内膜、外膜轮廓线,然后采用人工手动方法分别调整10个时相左心室壁内、外膜轮廓线(室间隔、肉柱及乳头肌不纳入计算范围)。逐期观察各时相取左心室腔面积最小的设定为收缩末期,面积最大的时相设定为舒张末期,然后输入受检者身高、体重、心率等资料,由计算机根据Simpson公式自动计算出各测量标值,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 EDV)、收缩末容积(end-systolic volume, 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SV=EDV-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EF=(EDV-ESV)/EDV)等数值;记录以上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6MSCT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肌灌注透壁灌注比率(TPR)的测量及其对应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在副机工作站图像浏览窗浏览工作站自动计算机自动重建10个心动周期图像,选择心动周期中心脏运动伪影最少的时相,同时排除有否存在运动和射线硬化伪影,在副机工作站Clincal Tools界面启动心肌灌注后处理软件‘"Myocardial Analysis application",分别在静息、负荷数据分析选项导入所选择的心动周期时相数据,分别在静息、负荷图像设定窗中设置左心室感兴趣区范围(Set LV ROI)(如图3-1所示),调整图像使左心室最大切面能恰好对应心脏短轴、垂直长轴和水平长轴方向,确保感兴趣区内能包括静息、负荷的左心室整体;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勾画出左心室内壁和外壁轮廓,(其中心内壁轮廓线呈绿色,心外壁轮廓线呈红色),人工手动法逐层对左心室心内、外壁轮廓线进行修正,确保需灌注分析的左心室心肌壁位于取样范围内,其中心内膜下乳头肌不算入心内壁,以及不包括左心室流出道;确定需纳入计算分析的左心室心肌壁范围(即确定数据分析从心室壁什么地方开始,到哪里结束),最后把选定的心肌范围输入计算机自动分析出左心室壁各节段的透壁灌注比值(transmural perfusion ratio, TPR)图及其自动色阶调整灌注图,在图像颜色管理窗选择黑白灰阶显示,并在Basic Value(HU)的设定上手动输入基础阈值,即心肌在强化前的本底密度值。左心室壁各节段划分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标准,将左心室划分为垂直于心室长轴的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三等份共16个节段显示(心尖部节段可划分为第17段,但一般不纳入数据分析),其中基底部是从二尖瓣延伸至舒张末期乳头肌尖,呈牛眼圈的外环,包括6个肌段:S1(前基底段)、S2(前隔基底段)、S3(下隔基底段)、S4(下基底段)、S5(下侧基底段)、S6(前侧基底段);中部为中环包括乳头肌全长,其包括6个肌段:S7(前中段)、S8(前隔中段)、S9(下隔中段)、S10(下中段)、S11(下侧中段)及S12(前侧中段);心尖部为内环,是乳头肌远端至心腔的末端,其包括4个肌段:S13(前尖段)、S14(隔尖段)、S15(下尖段)及S16(侧尖段)。各肌段与对应冠状动脉各支供血关系如下:①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S1、S2、S7、S8、S13、S14和不纳入分析的S17;②左侧冠状动脉回旋支:S5、S6、S11、S12、S16;③右侧冠状动脉:S3、S4、S9、S10、S15。最后,对照核素心肌灌注提示可逆性灌注异常的区域,并记录相应左心室壁节段透壁灌注比率(TPR)。2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17.0版本的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x±s表示,当P<0.05时,认为统计学有差异或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1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各组内的静息、负荷对应的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各期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两组间相对应的静息、负荷下灌注期、延迟10sec、20sec、30sec各期心肌密度CT测量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2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内的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灌注前后对应ESV、EDV、SV、EF等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间的静息灌注、多巴酚丁胺负荷灌注对应ESV、EDV、SV、EF等测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3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组内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缺血心肌组组间对应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3研究结果3.1正常人在静息和负荷下各对应点心肌密度CT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未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各对应点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延迟10sec、20sec和30sec期统计学差异性最为显着。发现冠心病缺血心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除了在静息下延迟30sec这两期扫描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间静息、负荷下各期的心肌密度CT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2正常组在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心功能指标除EF外,其余(ESV、EDV、SV)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缺血心肌组除EF值有差异性外,其余心功能指标在静息、负荷下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冠心缺血心肌组在静息、负荷下各对应心功能指标测量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3发现正常人透壁灌注比率TPR值在静息、负荷后对比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缺血心肌组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TPR值对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并且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缺血心肌组组间对应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后透壁灌注比率TPR值对比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多巴酚丁胺负荷的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能应用于正常心肌和缺血心肌的鉴别,结合心肌时间强化密度曲线更能直观反映冠心病缺血心肌病变范围与程度。2、利用多巴酚丁胺负荷CT心肌灌注扫描不仅可了解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变化及其影响的心肌范围,还能结合射血分数(EF)及其它心功能指标数据综合判断冠心病缺血心肌冠脉及相应心功能受损程度,为下一步的选择治疗方案或动态观察治疗效果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3、应用320排螺旋CT ECG门控动态容积扫描心肌负荷灌注技术,结合心肌透壁灌注比率TPR值不但能通过TPR彩色色阶灌注图直观检测、判断心室壁肌层异常灌注的存在与范围,更可以根据TPR值精确到病变心肌段定量评价异常灌注的心肌病变程度及性质。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10](2013)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作者对当前的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的证据和处理建议进行总结。目标读者是负责为起病48 h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各种专业人员,包括院前救护人员、内科医师、相关医疗保健人员及医院管理者。本指南将取代2007年的指南和2009年更新版。方法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组选择工作小组成员,他们代表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结合各自专长选择相关主题内容,着重回顾上次指南发表后的文献,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分级标准来分类证据并予以推荐。结果本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相关的残疾和死亡率。指南支持卒中照料体系的全局概念以及卒中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识别到紧急医疗服务的激活、转运和分诊,从急诊的最初几个小时到卒中单元。指南讨论了早期卒中的评价和一般医疗护理,以及缺血性卒中特定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和脑复苏的生理性最优化。结论由于许多的推荐还是依据于有限的证据,故特别需要更多的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的研究。

二、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药物及仪器
    1.3 显像方法
    1.4 采集条件
    1.5 判断标准
    1.6 心肌血流灌注评分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双核素显像图像统计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核素心肌显像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估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于冠心病的认识
        2 冠心病辨证分型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核素心肌显像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临床运用
        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心肌缺血
        3 冠心病诊断及评价方法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心肌灌注
        2.3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 讨论
        3.1 SPECT结果分析
        3.2 冠心病中医证候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心肌灌注显像评分
    附录2 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个人简历

(3)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心肌梗死存活心肌无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语录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术前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3.2 患者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心功能变化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PET/SPECT核素心肌显像对存活心肌检测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心肌显像对指导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和估测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研究背景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2
    概述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应用声学造影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尼可地尔对稳定性冠心病心肌灌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入选标准
        1.2 病例排除标准
        1.3 病例分组
    2.内容与方法
        2.1 临床基本参数采集
        2.2 临床疗效诊断标准
        2.3 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测定
        2.4 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
        2.5 ECT 检查方法
        2.6 六分钟步行试验
        2.7 签署知情同意书
        2.8 随访
    3.技术路线图
    4.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ECT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PET
    1.2 SPECT
2 ECT的主要临床应用
    2.1 心绞痛
    2.2 心肌梗死
    2.3 心力衰竭
    2.4 心律失常
3 小结与展望

(9)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和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技术及其在心肌密度值测量与绘制心肌密度时间曲线的应用
    1.1 材料与实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图
第二章 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心功能整体评价的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参考文献
    2.5 附图
第三章 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心肌活性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参考文献
    3.5 附图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D]. 朱卓豪.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估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 胡超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D]. 马盼弟.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D]. 韩梦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心肌显像对指导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制定和估测预后的价值[D]. 王伟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6]应用声学造影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周后强.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7]尼可地尔对稳定性冠心病心肌灌注的影响[D]. 单福祥.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8]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作用[J]. 侯凤丽,支继新. 微循环学杂志, 2014(02)
  • [9]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冠心病缺血心肌的综合应用研究[D]. 李志铭.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3(01)

标签:;  ;  ;  ;  ;  

ECT心肌灌注显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