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新小说论文-琚倩云

清末民初新小说论文-琚倩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末民初新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女豪杰,形象特质

清末民初新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琚倩云[1](2017)在《清末民初新小说中女豪杰形象研究(1902-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统治中心的社会,传统女性不是被规训为“温贤淑德”的形象,就是女性需要承认“红颜误国”才能从父权的枷锁中释放出来,因此女性在古老的中国一直处于“空洞能指”的言说地位。然而,当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陷入危难之间,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们以一种反男权的姿态把“女豪杰”的形象奋力推向了极致。由此,用他们的笔塑造出许许多多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女豪杰”形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旨在对清末民初新小说中“女豪杰”形象进行研究和探索,考察清末民初新小说中的女豪杰形象在现代化语境中是如何被想象、塑造和叙述的。第一章论述了清末民初新小说中女豪杰形象形成的国内历史原因以及国外的新思想的引进和国外女豪杰的影响。梁启超将国家主义的理念容纳为“新民”概念,“新民”对民众有着启蒙的意义,其次是它对新民众形象的想象。此外,新小说激发的女性想象。从外部角度考虑,西方的女权思想涌向中国,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开始在中国流传,此外,西方“女英雄”的女豪杰对中国的女豪杰树立了榜样,是清末民初新小说中女豪杰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二章论述清末民初小说中的女豪杰形象特质,由从侠女到女豪杰的介绍,到女豪杰的外形、气质和秋瑾的个体案例和女豪杰的“国民之母”的身份去考察。文本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大多穿男装示人,通过着装来遮蔽女性自身的弱势。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女豪杰呈现出的粗俗和刚烈的性格气质,与传统女性的阴柔气质完全不同。典型人物秋瑾则是女豪杰的代表,具体从现实中的原型和文本中秋瑾两个角度去考察她。“国民之母”则是从女性的社会地位的转变去考察女豪杰的形象。第叁章论述政治话语与性别话语的“女豪杰”的形象,通过了文本的解析,细细解读了女豪杰小说中的“性政治”符号。论述了在民族和国家视域下被塑造出的“女豪杰”的形象混杂着政治与国家的主旋律。女豪杰形象中的“情”“色”内涵被推上历史的舞台,同时又被深深制约在“爱国”的轨道上。第四章论述了女豪杰形象塑造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程式化的外貌描写、去性别化”叙事策略和清末民初启蒙者的“拟女”书写。通过这些叙事策略,将女豪杰形象塑造得更饱满。第五章论述的是女豪杰形象中女性意识的反思与影响。清末民初小说中塑造许许多多色欲救国的女子形象,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男性对以自身的角度来窥探女性。清末民初的小说家把男性力量赋予新女性身上,让她们和男性一样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际。这一转变给出了一条让女性由传统女性走向新女性的道路,这是具有超越时代的远瞻性。另外清末民初小说家还从政治角度、社会地位、伦理道德、文化组成等方面构造他们对那个时代新女性形象的想象,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新突破,而且也是对女性的一次解放和救赎。让被男性社会长期奴役的女性开始觉醒,并逐渐向新女性过渡,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引领道路,有着其自身跨时代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5-22)

孙晓光[2](2016)在《清末民初新小说的异质想象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新小说,既有鲜明的社会现实特色,又有内在的历史演进线索。最先产生的政治小说设计国家想象时缺少坚实的基础,后来社会小说解构现实往往沦为荒诞与戏谑,科幻小说在强国梦想中存在大量保守内容,最后出现的言情小说结束了小说界革命一厢情愿的初衷,在个体情感天地里消磨了新小说家曾经的一致梦想。新小说的想象世界当中最缺乏的是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想象内容,这也是新小说不能发展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付建舟[3](2012)在《清末民初新小说广告的文学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数量众多的新小说广告是十分宝贵的文学史料,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不利于对新小说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它具有重要意义,即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新小说创作与翻译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当时觉世、讽世与媚世叁种文学思潮;作为影响读者的"前文本",它使新小说的思想内涵渐入人心;同时,新小说广告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学观念与作品内涵的嬗变,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小说类型的嬗变。(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2年06期)

赵梦颖[4](2012)在《论清末民初新小说本体定位的两难——兼论中国现代小说的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在近代鼓吹小说界革命,把小说由"悔淫悔道"地位历史性地吹捧为"文学之最上乘"。在梁氏等人为新小说的未来劈荆斩棘之际,却不期然陷入了一个自设的困境:"可爱"之小说没有出现,"可畏"之小说却骤然风行,民国言情小说俨然有吞并文坛、不可阻遏之势。时人肯定:"近来中国之文势,多从事于艳情小说。""上海发行之小说,今极盛矣,然按其内容,则十八九为言情之作。"梁氏等人竟成为自己反对的鸳蝴派小说的开路先锋,历史的吊诡的确令人尴尬。本文试图从小说本体层面,一窥新小说提倡者面向历史传承时所凸现的悖论。(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2年10期)

王晓岗[5](2011)在《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新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小说》的创刊使新小说开始生产,新小说的作家、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阅读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表现出新民的时代色彩。新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刻画普通人物,想象国家未来、批判封建官场、揭露社会丑恶、描绘私人生活等,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新小说的生产使中国文学走上现代生产的道路,同时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做了各方面的准备。(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晓岗[6](2011)在《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兼及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活动既是文本的生产又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在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外部技术的发达和内部技巧的成熟,使文学生产的各种特征完全凸显,生产方式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清末民初新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小说》的创刊使新小说开始生产,新小说的作家、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阅读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表现出新民的时代色彩。新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刻画普通人物、想象国家未来、批判封建官场、揭露社会丑恶、描绘私人生活等,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新小说的生产使中国文学走上现代生产的道路,同时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作了各方面的准备。(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黄梅[7](2009)在《中国现代汉语小说的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汲取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哲学以及语言文化学的理论资源,按照发生学原理,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维度,以清末民初小说语言与小说文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小说语言与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关联,揭示二者在发展中出现的现代因子对五四现代汉语及现代汉语小说成功转型的影响。本文对清末民初新小说语言与文体研究的正文部分分叁章。第一章通过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分析,梳理出新小说的语言准备。其中涉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倡导、实效、意义和局限分析,阐明了白话文运动与文学的内在关系,而这一点长期以来被学界忽视和误视。第二章总结了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的理论倡导。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使一直处于“小道”地位的小说一跃而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尽管这是学术界出于社会功利心揠苗助长的结果,但不能否认小说正是借此机缘才作为一种文学文体获得独立品格,这在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界关于小说创作的理论倡导中还包括了对小说语言的要求,白话日益得到认可并开始有了审美性的要求。第叁章全面探讨了小说语言变革和小说文体变革的内在关联。清理了白话章回体小说中叙事、描写语体模式转变与小说文体转变的关系,归纳出二者均产生了偏离“声音中心”的新质;分析了长篇文言小说语体与文体变革的互为依存关系,总结出文言变革的主观诗化特质和文言小说的“内面”书写倾向;论述了短篇小说语体和文体的现代品格试验和获得;考察了汉语欧化与译本小说发展的互为促进关系,阐明了二者和小说语言现代化及文体现代化的直接渊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现代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哲学作为理论资源,回到文学自身,以清末民初小说语言和文体变革作为研究模本,探索小说语言变革与文体变革的内在关联,这是语言学视野中小说文体演变研究的尝试和创新。(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7)

陈方竞[8](2008)在《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报刊出版·新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租借为中心的新兴都市上海,是体现欧美文化的外层带与以吴文化为基础的内层带之间的中层带。作为最具活力的文化空间,是通过报刊出版与文化消费市场关系建立起来的,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现为标志。报刊出版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有赖于维新思潮的冲击,与报刊出版业报与刊的分流有更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通过一批批新型文化人进入上海实现的,在所开创的新小说中有集中体现。商务聘请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以及吴趼人主编《新小说》,在1903年出现了被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创作的"癸卯大观";以小说林社及《小说林》为重镇,又形成1907年新小说译、着的数量之最。新文学倡导者立足于现代小说建设,充分认识清末上海新小说的流变,胡适给予"谴责小说"更高的评价,鲁迅则从中国古小说传统及变化的思考出发,对"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差异的区分,对中国现代小说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9期)

清末民初新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新小说,既有鲜明的社会现实特色,又有内在的历史演进线索。最先产生的政治小说设计国家想象时缺少坚实的基础,后来社会小说解构现实往往沦为荒诞与戏谑,科幻小说在强国梦想中存在大量保守内容,最后出现的言情小说结束了小说界革命一厢情愿的初衷,在个体情感天地里消磨了新小说家曾经的一致梦想。新小说的想象世界当中最缺乏的是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想象内容,这也是新小说不能发展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末民初新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琚倩云.清末民初新小说中女豪杰形象研究(1902-1911)[D].宁波大学.2017

[2].孙晓光.清末民初新小说的异质想象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付建舟.清末民初新小说广告的文学史意义[J].文学评论.2012

[4].赵梦颖.论清末民初新小说本体定位的两难——兼论中国现代小说的传统[J].长城.2012

[5].王晓岗.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J].唐山学院学报.2011

[6].王晓岗.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兼及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7].黄梅.中国现代汉语小说的起点[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报刊出版·新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  

清末民初新小说论文-琚倩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