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桉人工林论文-骆月生

邓恩桉人工林论文-骆月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邓恩桉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邓恩桉,生长量,生物量

邓恩桉人工林论文文献综述

骆月生[1](2016)在《邓恩桉人工林生长量和生物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闽北引种的7a生邓恩桉人工林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7a生邓恩桉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蓄积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4.57cm、19.22m、0.14754 m~3、209.06m~3·hm~(-2)和127.18t·hm~(-2),分别比对照的杉木高31.23%、159.22%、264.75%、134.08%和129.57%;邓恩桉除叶生物量(2.47t·hm~(-2))外,其余器官的生物量均大于杉木,显示出较高的林分净生产力。(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期刊2016年03期)

颜欢欢[2](2016)在《闽北建阳区邓恩桉人工林冻害成因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北建阳区邓恩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建阳区9个乡镇2016年1月的邓恩桉冻害情况,分析了受灾人工林与冻害程度的具体关系及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与恢复措施。(本文来源于《桉树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龚辉[3](2016)在《9年生邓恩桉河岸人工林林木高度自然分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建阳市引种的9年生邓恩桉河岸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度级作为参考指标,引入优势种群个体数、优势种群及群落失稳率、群落垂直空间分享度、α多样性等指标分析邓恩桉人工林的高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邓恩桉人工林中优势种个体在第18~20 m高度级达到峰值;群落整体失稳率为负值;第3~5 m、9~11 m高度级物种组成和分享度最大;α多样性指标在第3~5 m高度级最大。(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苏少川[4](2015)在《闽北邓恩桉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北邓恩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邓恩桉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并筛选出各自的最优模型,然后以生物量模型来估算邓恩桉的生物量,以揭示闽北邓恩桉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3个邓恩桉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垂直分布总体趋势一致,但不同林分的长势差异使邓恩桉生物量在垂直高度的分配比例上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山地林2邓恩桉在树高1/2以下的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山地林1次之,河岸林的最小,但河岸林邓恩桉各器官的生物量是最大的;树叶生物量大多集中分布在树冠的中上部;邓恩桉人工林中生物量及材积的径阶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黄婷,包和林,吴承祯,林勇明,洪伟[5](2013)在《氮-硫沉降对邓恩桉及杉木人工林凋落物C和N残留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以Na2SO4为硫源、46%CO(NH2)2为氮源模拟氮-硫沉降,分析了不同氮-硫沉降水平下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 Maiden)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凋落物中C和N残留率的动态变化,并采用Olson指数模型对C和N分解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硫沉降水平下,在1年内随处理时间延长邓恩桉和杉木凋落物的C和N残留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且N较难释放,总体表现为"释放-富集-释放"的动态过程;但在不同氮-硫沉降水平下及不同处理时间凋落物中C和N残留率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凋落物中C和N分解的Olson指数模型的相关性总体上达到极显着或显着(P<0.05)水平;邓恩桉和杉木凋落物中C和N的平均分解系数分别为0.877和0.208、0.704和0.600,平均周转期分别为3.148和15.877 a,4.090和4.947 a,显示凋落物中C释放速率大于N,杉木凋落物的C周转期大于邓恩桉但其N周转期则小于后者。在Na2SO4164 kg·hm-2·a-1的水平下,氮沉降对邓恩桉凋落物的C和N释放及杉木凋落物的N释放有促进作用,但对杉木凋落物的C释放有抑制作用;在46%CO(NH2)2150或256 kg·hm-2·a-1的水平下,硫沉降也具有同样的作用。随分解时间的延长,邓恩桉凋落物的C/N值呈波动但总体减小的趋势,而杉木凋落物的C/N值呈波动趋势;但在不同氮-硫沉降水平下凋落物的C/N值均有极显着差异,且邓恩桉凋落物C/N值的变化幅度总体上大于杉木凋落物。(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志超,杜阿朋,赵知渊,吴志华,陈少雄[6](2013)在《3种密度邓恩桉人工林凋落物贮量与土壤有机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黄冕林场10年生邓恩桉的3种不同密度1 250、1 666和2 000株/hm2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林分生长特征、凋落物贮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结果表明,2 000株/hm2密度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显着较小(P<0.05),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密度林分,而凋落物贮量3种密度间差异并未达到显着水平。在土壤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pH值呈上升趋势,同时密度对土壤pH值也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考虑到林分的蓄积量和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2 000株/hm2这一密度要优于另外两种密度。(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吴承祯,洪伟,陈灿,林晗,范海兰[7](2013)在《氮、硫沉降下邓恩桉人工林土壤与植株养分特征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16个模式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对邓恩桉(Eucahetus dunnii)幼龄林土壤全量元素、土壤有效元素及林木枝、叶营养元素影响,采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土壤和植物养分特征之间的关系。土壤全量元素与土壤有效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着水平,说明土壤全量元素对土壤有效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4系数(0.4553)绝对值最大,V1的Y5系数(4.1306)绝对值最大,即土壤全量元素与土壤有效元素相关主要集中在土壤有机质与土壤交换性铝的正相关关系上。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叶营养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说明土壤土壤全量、有效元素对叶营养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9系数(12609.81)绝对值最大,V1的Y3系数(-0.7404)绝对值最大,即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叶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土壤交换性铝与叶钙含量之间呈现的负相关关系。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枝营养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说明土壤土壤全量、有效元素对枝营养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9系数(64.0683)绝对值最大,V1的Y4系数(-0.8676)绝对值最大,即土壤全量、有效元素与枝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土壤交换性铝与枝钾含量之间呈现的负相关关系。叶营养元素与枝营养元素的第一典范相关系数达显着水平,说明叶营养元素对枝营养元素有一定影响;在该对典范变量中,U1的X4系数(0.4781)绝对值最大,V1的Y4系数(0.7843)绝对值最大,即叶营养元素与枝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叶镁含量与枝钾含量之间呈现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氮、硫沉降下土壤和植物养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在酸沉降背景下制定邓恩桉管理和应对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刘广合[8](2012)在《邓恩桉人工林碳收获量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排放过量的不断增多,导致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占全球陆地总碳储量的46%,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阻止大气变暖起着关键性作用,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地管理森林,不仅可以增加森林的碳储量,还可以减缓大气中CO_2的增加速度,抑制温室效应,因此,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建立邓恩桉单株生物量、材积、碳收获量与林木测树因子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准确估测邓恩桉人工林的碳收获量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测定邓恩桉人工林的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等林分要素,并探讨了它们与碳收获量之间的关系。(1)邓恩桉人工林各植被层碳收获量分配比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乔木层,其中乔木层碳收获量占林分生物量的83.83%,灌木层所占比例最小,仅占林分生物量的0.27%;单株邓恩桉各器官的碳收获量的分配比率表现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其中树干碳收获量为34.55kg/株,占全株碳收获量的79.33%,而树干又是主要的取材部位,这表明作为人工培育的速生用材林的利用价值是非常明显的。(2)在邓恩桉人工林中,乔木层的R/S比值最小,为0.183,灌木层和草本层的R/S比值分别为0.435和0.778,这也表明乔木层比灌草层能够更好地利用光能,是林分的主要生产者;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R/S值远大于乔木层,这说明林下植被对水分和养分有一定的竞争力,其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受到桉树的抑制很小。(3)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建立了邓恩桉材积回归方程,具体为:V=0.0433124H[d_m/F(x_m)]~2,其中H为树高, d_m为树高h_m处的直径,F (x)=0.377+0.168x0.253x~(0.5)0.273x~2, x_m=h_m/H,并通过精确度检测,发现以0.5H处直径估测的材积的精度最高,系统偏差仅为0.3%,因此通过主分量分析的方法来估测邓恩桉材积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4)基于邓恩桉标准木的生物量,分别与邓恩桉单株胸径(D)、树高(H)以及D~2H建立邓恩桉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W_(树根)=0.026(D~2H)~(0.848),W_(树枝)=0.001+0.003(D~2H)+0.003(D~2H)~2,W_(树干)=0.140(D~2H)~(0.899)W_(树叶)=0.004-0.088D+0.582D~2-0.843D~3,W_(全株)=0.175(D~2H)~(0.868),各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46以上,表明各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可以较准确地估测出邓恩桉各器官的生物量。(5)建立了两种邓恩桉碳收获量模型,其中以碳收获量为因变量,材积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器官碳收获量模型为:C_(树枝)=0.694+1.047V+16.283V~2-8.674V~3,C_(树干)=128.946V~(0.856)C_(树叶)=0.147-0.474V+17.869V~2-17.103V~3,C_(树根)=23.408V~(0.850),C_(全株)=5.022+136.398V+111.754V~2;以碳收获量为因变量,测树因子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器官碳收获量模型为:C_(树干)=2113.946D~(2.304),C_(树叶)=0.142-0.045(D~2H)+2.780(D~2H)~2-1.093(D~2H)~3,C_(树根)=373.812D~(2.284),C_(树枝)=0.646+1.148(D~2H)+1.435(D~2H)~2,C_(全株)=5.753+56.774(D~2H)+17.654(D~2H)~2,各方程的拟合度均较高,其决定系数R~2最低为0.985,可以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要求合理地选择不同的估测模型。(6)邓恩桉人工林乔木层物种组成单一,灌木层物种有29个、草本层9个,灌木层的多样性最高,但由于是人工纯林,林下植被的种类总体较少。林分碳收获量与植被各要素关系密切,其中碳收获量与生物量、蓄积量以及密度均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富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的关系,当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呈正相关的关系;与物种均匀度则呈正相关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谭艳[9](2012)在《邓恩桉人工林土壤pH值、电导率空间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建阳市7年生邓恩桉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划出南北方向660m,东西方向90m的采样小区,按30m等距划分网格,在网格的4个顶点各采集一个土样,理论上应有采样点92个,但是受地形和邓恩桉分布状况影响,共设取样点65个,基本涵盖了7年生邓恩桉主要种植区。分0~20cm,20~40cm,40~60cm叁层取土壤样品并测定每层土壤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的数据,同时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地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尺度下叁个属性的空间变异规律,了解采样尺度的变化对空间变异产生的影响,并选择最优采样尺度进行插值分析,同时比较协同克里格法与普通克里格法在邓恩桉林地土壤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的插值效果哪种相对较优,应用较优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别绘制土壤含水率、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分布图。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分析土壤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邓恩桉种植及林地长期生产力维护奠定基础,也为邓恩桉的北移推广栽植提供重要依据。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两种采样尺度下(30m和60m采样尺度)土壤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性。两种尺度下邓恩桉林地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变化趋势均为随土深增加而减小,但是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及各层土壤含水率的相关系数的差异性非常明显;两种采样尺度下,邓恩桉林地pH值平均值均呈现随土深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且各层均表现出弱变异性,但是各层之间土壤pH值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在两种尺度下,邓恩桉林地电导率平均值均呈现随土深增加而减小的趋势,采样尺度的变化,使得变异系数发生明显的变化,两种尺度下邓恩桉林地土壤电导率的变异系数变幅与变化规律均存在明显差异。对两种采样尺度下邓恩桉林地3层土壤含水率、pH值、电导率分别进行非参数单样本K-S检验(显着水平α=0.05),检验结果表明两种采样尺度下邓恩桉林地3层土壤含水率、pH值、电导率均服从正态分布,满足地统计学分析要求。比较不同采样尺度下邓恩桉林地不同层次土壤含水率、pH值及电导率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所得最优模型及预测误差,发现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误差最小原则选择最优采样尺度进行下一步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对于土壤含水率、pH值和土壤电导率,本文的较优取样尺度为30m×30m。根据30m×30m的采样尺度下,比较普通克里格与协同克里格插值法下邓恩桉各层土壤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的预测误差,从而选出较优插值方法对土壤各层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进行插值。结果显示,对于0~20cm和20~40cm土壤含水率的空间插值选择普通克里格较好;对于40~60cm土壤含水率的空间插值选择协同克里格较好;对0~20cm土壤pH值的插值使用协同克里格法,对于20~40cm、40~60cm土壤pH值的空间插值选择普通克里格较好;对于0~20cm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插值选择协同克里格较好,20~40cm、40~60cm层空间插值应选用普通克里格法较优。根据以上结果,对土壤各层含水率、pH值与电导率进行插值分析及插值标准差分析,结果表明:0~20cm土层含水率分布呈现了东北-西南方向的条带状分布,土层20~40cm含水率分布呈现了西北-东南方向的条带状分布,且高值、低值斑块混合镶嵌,土层40~60cm含水率分布呈现出带状分布,但是方向性不明显。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插值标准差空间分布以低值带为中心向四周增大;40~60cm层与20~40cm层土壤含水率插值标准差分布图的大致相似,空间分布带状明显。土层0~20cm的pH值最高值集中在西南方向的斑块区域,并向东北方向和东面逐渐减小,最小值出现在中部偏北的低值斑块;土层20~40cm、40~60cm pH值最高值均出现在西南侧和西北侧,向东面呈波浪带状递减,变化比较均匀,最低值均出现在东北方向。不同土层土壤pH值的插值标准差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大体上以南部、中部为中心,向东北方向逐渐扩散增大,在东北部达到最大值。邓恩桉林地土层0~20cm的电导率最高值出现在西北角,并沿东南方向逐渐减小;土层20~40cm电导率最高值呈小斑块状分布在东北方向,在中部偏西南方向有一低值带,并以低值带为中心,向西南和东北方向增大;土层40~60cm电导率最高值东北角,并有向西南方向减小的趋势。不同深度土壤电导率的插值标准差分布高度相似,大体上以中南部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增大,在东北部达到最大值,叁个土层插值标准差分布图高度相似。(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胡久文[10](2012)在《闽北邓恩桉人工林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异质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以后这个概念逐步引入到土壤肥力领域中,并已经成为土壤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选取闽北建阳市邓恩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邓恩桉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空间尺度变化规律,通过对比邓恩桉桉树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邓恩桉人工林土壤肥力空间变异规律和含量变化,为科学有效营造邓恩桉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4种主要土壤养分指标中,有机质、有效N、有效P、有效K的变异系数均小于75%,空间变异均为中等变异。有机质在0-20cm、20-40cm、40-60cm采样土层中含量均值分别为29.969g/kg、26.54g/kg、25.35g/kg,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有效N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7055g/kg、0.5717g/kg、0.562g/kg,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有效P的均值分别为0.021g/kg、0.0216g/kg、0.02g/kg,含量变化趋势不显着,与磷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在土层中下移的数量较少有关;有效K的含量均值分布为0.622g/kg、0.6654g/kg、0.6418g/kg,含量变化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选取的5种有效性金属离子中,0-20cm土壤的有效Ca~(2+)、20-40cm、40-60cm土壤有效Mn~(2+)、有效Cu~(2+)、有效Zn~2的变异系数均小于75%,空间变异均为中等变异,20-40cm、40-60cm土壤有效Ca~(2+)、有效Mg~(2+)和0-20cm土壤有效Zn2均大于100%,空间变异为强变异;有效Ca~(2+)的样本数据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含量均值分别为0.114g/kg、0.1157g/kg、0.1234g/kg,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与4种土壤养分指标不一致,说明有效性金属元素与成土母质有密切关系,不同层次上变异特征并不一致;土壤有效Mg~(2+)样本数据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含量均值分别为0.074g/kg、0.068g/kg、0.0737g/kg,呈现不断先降后升趋势,变化趋势不显着;有效Mn~(2+)样本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含量均值分别为11.32g/kg、13.22g/kg、15.24g/kg,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显着;有效Cu~(2+)含量均值分辨为0.26g/kg、0.257g/kg、0.256g/kg,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着;有效Zn~(2+)含量均值为1.216g/kg、1.038g/kg、0.941g/kg,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着。半方差分析是地统计学的核心。0-20cm、20-40cm土壤有机质利用指数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40-60cm土壤有机质利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变程均超过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不能准确反映该区域有机质的空间变异规律;土壤有机质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受到施用化肥、炼山、选用树种等人为随机性因素较强,削弱了成土母质、气候、降水等自然结构性因素,促使土壤肥力空间结构趋向于均一性,这也是众多受到人为因素强烈的区域的共同特点。0-20cm土壤有效N利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20-40cm、40-60cm土壤有效N利用线性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说明这两层土壤完全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0-20cm土壤有效N变程小于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能够准确反映有效N在这一层面的空间变异规律,20-40cm、40-60cm土壤有效N均超过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不能准确反映该区域有机质的空间变异规律;所测土壤有效N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20-40cm、40-60cm土壤有效N完全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0-20cm、20-40cm土壤有效P利用指数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40-60cm土壤有效P面利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变程均小于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能够准确反映该区域有机质的空间变异规律;所测土壤有效P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强烈。0-20cm土壤有效K利用高斯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20-40cm、40-60cm土壤有效K利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0-20cm、40-60cm土壤有效K变程均小于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能够准确反映该区域有机质的空间变异规律,20-40cm土壤有效k大于30m的采样间距;0-20cm、40-60cm土壤有效K的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20-40cm土壤有效k块基比<75%,但大于25%,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森林土壤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与林间凋落物、人工施肥、水土流失、营养元素在土层中的移动等有关系,但有效性金属元素离子主要受到成土母质、成土过程、元素的移动迁移等影响,二者的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土壤有效性Ca~(2+)在0-20cm土层利用高斯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在20-40cm、40-60cm土层分别用球状模型、指数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变程在0-20cm、20-40cm均超过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不能准确反映该区域有效性Ca~(2+)的空间变异规律,20-40cm土壤有效性Ca~(2+)的变程小于30m的采样间距;块基比0-20cm土层有效性Ca~(2+)块基比>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20-40cm有效性Ca~(2+)块基比为0,原因有待于进一步分析,40-60cm土层有效性Ca~(2+)块基比<75%,说明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有效性Ca~(2+)的含量在叁层采样土壤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现象。0-20cm土壤有效性Mg~(2+)利用线性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说明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强烈,20-40cm、40-60cm土壤有效性Mg~(2+)利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变程均小于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能够准确反映该区域有效性Mg~(2+)的空间变异规律;20-40cm、40-60cm土层有效性Mg~(2+)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0-20cm块基比为0,说明0-20cm层的有效性Mg~(2+)完全受到随机性影响的影响。0-20cm、40-60cm有效性Mg~(2+)利用高斯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20-40cm有效性Mg~(2+)利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有效性Mg~(2+)变程均小于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能够准确反映该区域有效Mn~(2+)的空间变异规律;叁个层面有效性Mg~(2+)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0-20cm、20-40cm土壤有效Cu~(2+)利用指数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20-40cm土壤有效Cu~(2+)利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40-60cm土壤有效Cu~(2+)变程超过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不能准确反映该层面有效Cu~(2+)的空间变异规律,0-20cm、20-40cm土壤有效Cu~(2+)变程小于30m的采样间距;采样土层有效Cu~(2+)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有效Zn~(2+)利用指数模型进行拟合效较好;20-40cm、40-60cm土壤有效Zn~(2+)变程均超过30m的采样间距,说明30m的采样间距不能准确反映该区域效Zn~(2+)的空间变异规律,0-20cm土壤有效Zn~(2+)变程小于30m的采样间距;采样土壤有效Zn~(2+)块基比均>75%,说明空间相关性较弱。30m的采样间距在部分元素的部分土层并不适用,不能准确反映该元素的空间变异规律,如0-20cm土壤有效N、有效P和有效Mg~(2+)的全部采样层,0-20cm、40-60cm土壤有效K,20-40cm、40-60cm土壤有效Mg~(2+),20-40cm土壤有效Ca~(2+)、有效Zn~(2+),20-40cm、40-60cm土壤有效Ca~(2+)。30m的采样间距不适用比例占55%,说明需要扩大采样间距。在采样土壤0-20cm、20-40cm、40-60cm叁层有机质中,含量大于32.7g/kg的区域集中于克里格图的西部和中部偏西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含量较高可能是因为这些区域坡度较小,部分为洼地,利用有机质的集聚;含量小于32.7g/kg的区域与其坡度较大,存在一定水土流失有关系。有效N在叁层采样土壤中集中度不一致。0-20cm集中分布于西北部、西南部,20-40cm分布较为一致,无明显集中,40-60cm主要集中于中部区域,这一方面说明有效N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但具体原因需要深入探讨。有效P含量大于0.02g/kg的区域在0-20cm集中于采样区的西北部,中部偏南区域,与20-40cm的分布情况相一致,说明磷元素在空间中的分布相对稳定,在土层中的游离性较弱。有效K含量大于0.77g/kg的区域0-20cm集中于采样区西部和东南部、在20-40cm集中于西南、中南、东南部,呈现叁个点状集中区域、在40-60cm集中于西南、中部、东南部,叁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效性金属元素与成土母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Ca~(2+)含量大于0.141g/kg的区域主要集中于0-20cm的中部偏南区域,20-40cm的西北部,呈现单一点状分布,整体含量较少,40-60cm的中偏南和东南区域,叁层分布并不一致。有效Mg~(2+)含量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20-40cm、40-60cm土层的东南部,呈现单一点状分布,整体含量较少,0-20cm普遍较多,无明显集中分布,叁层分布并不一致。有效Mn~(2+)含量大于20.072g/kg的区域主要集中于0-20cm、20-40cm40-60cm土层的西南部区域,叁层分布比较一致。有效Cu~(2+)含量大于0.270g/kg的区域主要集中于0-20cm、20-40cm、40-60cm的中部区域,叁层分布相对一致,0-20cm土层分布相对更为分散。有效Zn~(2+)含量较大区域主要集中于0-20cm土层的西部区域,20-40cm土层的西部和中部,40-60cm土层的西部和东南区域,叁层分布比较一致。叁层分布的一致性差异较大,可能跟具体元素的活性以及成土母质的分解过程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问题还应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邓恩桉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闽北建阳区邓恩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建阳区9个乡镇2016年1月的邓恩桉冻害情况,分析了受灾人工林与冻害程度的具体关系及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与恢复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邓恩桉人工林论文参考文献

[1].骆月生.邓恩桉人工林生长量和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业.2016

[2].颜欢欢.闽北建阳区邓恩桉人工林冻害成因与对策[J].桉树科技.2016

[3].龚辉.9年生邓恩桉河岸人工林林木高度自然分化特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

[4].苏少川.闽北邓恩桉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黄婷,包和林,吴承祯,林勇明,洪伟.氮-硫沉降对邓恩桉及杉木人工林凋落物C和N残留率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

[6].王志超,杜阿朋,赵知渊,吴志华,陈少雄.3种密度邓恩桉人工林凋落物贮量与土壤有机质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

[7].吴承祯,洪伟,陈灿,林晗,范海兰.氮、硫沉降下邓恩桉人工林土壤与植株养分特征关系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3

[8].刘广合.邓恩桉人工林碳收获量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9].谭艳.邓恩桉人工林土壤pH值、电导率空间异质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10].胡久文.闽北邓恩桉人工林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标签:;  ;  ;  

邓恩桉人工林论文-骆月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