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断裂论文-戴文浩,周永胜

红河断裂论文-戴文浩,周永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河断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碎裂岩,脆-塑性转化,震后松弛,红河断裂

红河断裂论文文献综述

戴文浩,周永胜[1](2019)在《震后松弛阶段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以红河断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脆-塑性转化带被认为是确定大陆地壳地震深度下限的关键层位。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机制除受温度控制外,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对其也具有显着影响,而应变速率与流体压力变化通常被认为与地震周期中不同的变形阶段相关。文中对采集自红河断裂的碎裂岩样品开展了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系统观测了样品中主要矿物的形态、微观变形特征、矿物组合、矿物水-岩反应、压溶、出溶、裂隙充填与变形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数据对样品中主要矿物的组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基于此,研究了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根据红河断裂碎裂岩的变形机制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震后松弛阶段的变形特征概括为脆性碎裂与裂隙愈合。高应力和高应变速率导致岩石中长石等高强度矿物继续发生脆性碎裂,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的矿物发生塑性变形。在流体作用下,裂隙由石英或方解石充填而被愈合。随着应力逐渐积累,裂隙中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由静态重结晶向动态重结晶转化。随着裂隙愈合和应力积累,断层强度逐渐增加,为下一次地震孕育积累能量。(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鲁小飞,谭凯,赵斌,王东振,李琦[2](2019)在《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8~2007年和2009~2017年中国大陆水平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5 mm/a,其北段走滑速率增大明显,中段次之,而南段明显减弱;倾滑速率北段减弱明显,中段和南段有所减弱。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中、北段都有所增加,南段减弱较大;近期红河断裂滑动亏损北段达到10 mm/a以上,中段也在5~8 mm/a,平均闭锁深度在20 km左右。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对红河断裂中、北段影响较小,南段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宁,朱良玉[3](2018)在《红河断裂(中国境内段落)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河断裂带作为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带,总体呈NW走向,西北端始于中国云南洱源,往南东向进入越南直至南海,在中国的云南省境内长约600 km。该区域地质背景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新构造时期以来,先后经历了早期的左旋走滑运动,后又转变为右旋走滑运动。因为在研究中国大陆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南部大陆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已经围绕地质构造、地壳活动、地震活动等特征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而红河断裂带各段落的地震活动性存在明(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戴文浩[4](2018)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变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从微观脆性变形到微观晶体塑性变形的转化称为脆塑性转化。脆塑性转化带被认为是确定大陆地壳地震深度下限的关键层位。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机制除了受温度控制外,在地震周期不同变形阶段,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的变化,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及其变形机制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断层带构造岩变形机制研究,可以揭示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有效了解多震层构造变形迭加现象。本论文对采集自红河断裂的构造岩样品开展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构造岩样品包括糜棱岩、假玄岩、碎裂岩。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系统观测了样品中主要矿物的形态、微观变形特征、矿物组合、矿物水岩反应、压溶、出溶、裂隙充填与变形特征;利用能谱仪进行了矿物成分的定量分析,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元素面扫描及全分析;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数据对样品中主要矿物的组构进行研究与分析。基于这些分析,建立了间震期、同震、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模式。细粒糜棱岩样品主要以塑性变形为主,样品内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均被拉长定向,形成显着的拉伸线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柱面<a>滑移为主,具有中高温变形特征。眼球状糜棱岩中,斑晶斜长石发生晶内破裂,边缘经历水岩反应生成了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矿物,石英发生了显着的动态重结晶,形成强烈变形的石英条带,与拉长的云母构成了剪切面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底面<a>滑移为主,具有低温变形特征。2种糜棱岩样品的变形特征分别代表断层深部的塑性流动和脆塑性转化带在间震期的塑性变形。糜棱岩中发育的假玄武玻璃质脉体与糜棱岩界线清晰,糜棱岩中的石英经历了低温塑性变形,脉体由大量针柱状硬绿泥石以及玻璃体构成,代表了脆塑性转化带在同震破裂过程中形成的摩擦熔融。碎裂岩以脆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共同发展为特点,石英具有低温塑性变形特征,长石碎裂,裂隙被静态重结晶的石英或方解石脉所充填,方解石脉经历了塑性变形,代表了震后松弛阶段的变形。根据红河断裂构造岩变形机制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的变形机制演化过程概括为一个随时间的震荡模型。在间震期,断层深部岩石发生塑性剪切变形,形成以细粒糜棱岩和眼球状糜棱岩为代表的构造岩;随着应力不断积累,当应力达到断层强度,岩石发生同震脆性破裂,假玄武玻璃就是同震变形的产物;在之后的松弛阶段,高应力和高应变速率导致岩石中长石等高强度的矿物继续发生脆性碎裂,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的矿物发生塑性变形,在流体作用下,裂隙通过石英或方解石充填而本愈合,随着应力逐渐积累,裂隙中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由静态重结晶向动态重结晶转化。随着裂隙愈合和应力积累,断层强度逐渐增加,为下一次地震孕育积累能量,断层变形与地震发生形成周期性循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蔡周荣,向俊洋,黄强太,李建峰,卢丽娟[5](2018)在《红河断裂韧性剪切带内纳米颗粒的形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颗粒被发现广泛发育于韧性剪切带内,其发育特征与断层的剪切活动密切相关.为了解红河断裂韧性剪切带内纳米颗粒的发育特征,探讨其形成规律及与红河断裂活动性的关系,我们在不同的区段3次穿越红河韧性剪切带,采集了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片麻岩和片岩等近百块样品进行扫描电镜(SEM)的观察,通过对纳米颗粒的统计和分析,在样品中发现了具球粒状形貌特征的纳米单体,这些单体呈分散状分布于岩石表面,同时还发现了多达12种纳米颗粒聚集体,不同的聚集体在形貌特征以及发育阶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红河断裂带剪切活动过程中不同位置经历不同的构造应力、温度和压力条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西,冉勇康,陈立春,于江[6](2017)在《红河断裂中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常常是大地震的发生带。川滇块体东边界之鲜水河-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大震频发,而其西南边界的红河断裂带中南段自公元886年以来却没有一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中南段未来活不活动?它是否依然是控制现今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块体边界带?目前认识存在很大分歧!这给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区域块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带来困难。本文通过室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仔细判读,并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我们在红河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发现了一系列槽谷地貌,并在十几公里的地段都有显示,元江-河口段存在槽谷地貌、弃头沟、水系同步右旋等地貌现象,以及通过组合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信息及14C样品测年分析均表明,红河断裂中南段存在全新世期间地震活动证据。(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期刊2017-10-15)

王大伟,吴时国,李春峰,姚根顺[7](2016)在《晚中新世红河断裂走滑反转事件的海底滑坡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晚中新世(~5.5Ma),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面积约18000km~2、最大沉积厚度达到930m的大型海底滑坡.大型海底滑坡具有明显的地震相特征,头部发育正断层,侧向边界形成陡崖,底部形成强剪切面,内部地震反射杂乱,被平行-亚平行的连续地震相所围限,呈现从南向北的主体搬运方向,主要物源来自于位于中南半岛以东、广乐隆起以北的琼东南盆地南部区域.在区域上,晚中新世红河断裂发生走滑反转,中南半岛的隆升和侵蚀加剧,南海西部的沉积速率突然加速,这些事件为大型海底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与触发机制.大型海底滑坡的发现提供了晚中新世红河断裂走滑反转构造事件的沉积学证据,并通过海底滑坡顶界面地质时间的约束,推断红河断裂反转过程中最剧烈的构造活动发生在~5.5Ma.(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常祖峰,常昊,臧阳,代博洋[8](2016)在《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徐克科,伍吉仓[9](2016)在《红河断裂剖面GNSS监测站数据质量评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路径效应、信噪比(SNR)、卫星天空图、精度衰减因子(DOP)等方面对红河断裂带剖面所建的16个GNSS监测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检查与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测站B8数据质量最差,L2多路径效应达到了近1m,SNR为30.2,这与测站实际环境相吻合。除测站B8外,其它各站均优于全球IGS站数据质量状况。并对测站B8进一步分析了所有可视卫星SNR和DOP在一天中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在GPST时07:30,16:00,23:00左右出现了叁次卫星数急剧下降、DOP值急剧增加的极不稳定的波动现象;对GNSS连续站自建站起至今共382d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分析,发现L1/L2 SNR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平均衰减速度分别为0.73d B/年和2.19d B/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影响到观测数据质量和地壳形变分析的结果,需及时跟踪监测仪器稳定性变化。这些分析为后续的GPS数据处理和地壳形变分析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6年09期)

康四林[10](2014)在《红河断裂与金沙江断裂的GPS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数据,计算出了红河断裂两侧、金沙江断裂两侧所选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运动速度;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红河断裂的运动速率为2.02mm/a,运动方向为南偏东76°,表明红河断裂现今活动性较小,把红河断裂的运动速度分解在红河断裂的走向和倾向上,推出红河断裂的性质为右旋走滑,且有一定的拉张特征;用最小二乘法求得金沙江断裂的运动速率为2.49 mm/a,运动方向为正东,表明金沙江断裂现今活动性较小,把金沙江断裂的运动速度分解在金沙江断裂的走向和倾向上,推出金沙江断裂几乎没有走滑,但有一定的拉张特征。(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红河断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998~2007年和2009~2017年中国大陆水平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5 mm/a,其北段走滑速率增大明显,中段次之,而南段明显减弱;倾滑速率北段减弱明显,中段和南段有所减弱。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中、北段都有所增加,南段减弱较大;近期红河断裂滑动亏损北段达到10 mm/a以上,中段也在5~8 mm/a,平均闭锁深度在20 km左右。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对红河断裂中、北段影响较小,南段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河断裂论文参考文献

[1].戴文浩,周永胜.震后松弛阶段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以红河断裂为例[J].地震地质.2019

[2].鲁小飞,谭凯,赵斌,王东振,李琦.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李宁,朱良玉.红河断裂(中国境内段落)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8

[4].戴文浩.地震周期不同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变形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5].蔡周荣,向俊洋,黄强太,李建峰,卢丽娟.红河断裂韧性剪切带内纳米颗粒的形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8

[6].李西,冉勇康,陈立春,于江.红河断裂中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2017

[7].王大伟,吴时国,李春峰,姚根顺.晚中新世红河断裂走滑反转事件的海底滑坡证据[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

[8].常祖峰,常昊,臧阳,代博洋.维西—乔后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与红河断裂的关系[J].地质力学学报.2016

[9].徐克科,伍吉仓.红河断裂剖面GNSS监测站数据质量评估分析[J].工程勘察.2016

[10].康四林.红河断裂与金沙江断裂的GPS监测研究[J].山西科技.2014

标签:;  ;  ;  ;  

红河断裂论文-戴文浩,周永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