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和派论文-熊超

主和派论文-熊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和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鸦片战争,主和派,主战派

主和派论文文献综述

熊超[1](2018)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和派与主战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是尤为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一。战争爆发前,大清帝国因其文化传承的强大延续性、内生体制的不断循环性以及自然物力的丰富性,据东亚,与贡国藩属往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狭隘的国际交际圈。1840年前后,英国借贸易差额过大、鸦片买卖被禁和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理由,对古老的帝国发动了让历史铭记的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无情地轰开帝国厚重而腐朽的大门,带给整个帝国深深的震撼和惊奇,还有深重的灾难。相较于底层大众和少数精英分子在社会及思想上的转变,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则是游移于皇权之下的派别站队。朝廷受战争的冲击继而分为以直接激进手段对抗英国的主战派和羁縻妥协的主和派。本论文将时间界定于鸦片战争时期,以主和派与主战派为研究对象。先着手于两派出现的背景,将背景线纵深地追溯于战争之前,横向地扩展于世界范围,从思想、国际和国内叁个方面将两派出现的背景进行梳理。两派的形成是基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且两派亦有其形成的过程和各自代表人物。成型后的两派在鸦片战争时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和状态,这种关系和状态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原因,也体现于两派消长的具体过程。然则两派的消长并非是孤立的,其或多或少都对当世及后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鸦片战争时期,主和派不一定是卖国的,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逻辑多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考量;主战派的武力对抗和激进的制夷政策,恰恰在某些节点上是缺乏理性的。理性认识两派是应有之义。突破思想桎梏,自我自力救赎是基于两派研究的反思和启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传统文化思想的弊端,保持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轨;关注时势多边外交,洞悉复杂的国际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为我国自身的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内外”兼修,自我自力救赎,促成整体国防观念的形成,建立起整体的国防体系,保证本国拥有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从而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壮大自身的实力!(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罗健峰[2](2013)在《甲午战争前清廷内外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争前夕,清廷内外分裂,形成主战与主和两大对立的派系;主和派推行妥协避战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个人利益不受损失,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及其不切实际的所谓"以夷制夷"的对外方针,则使得这样一种妥协避战的政策畅行无阻。(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期刊2013-07-18)

谢建美[3](2011)在《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政府主和派是在中西剧烈冲突、战争或互动的情况下,主张用缓和而非对抗、强硬的措施与列强周旋、交涉,尽可能使中外保持和平局面的一些政府官员。如果进一步扩展的话,还涉及部分士绅和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个比较松散、甚至偶有间断的“派别”——没有正式的规章和组织机构,甚至很大程度上只有相似立场与大体一致的观点。在对外交涉中,他们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同时,又通过奏折、朝议、书信等方式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对西方产生了很多新的看法和认识,进而在晚清中外交涉和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晚清政府主和派,可以更好地挖掘和揭示当时主和的实质与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融入世界的艰难,凸显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些弊端。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和平的实质和含义,对我们进一步融入世界做一个有益的借鉴。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绪论部分陈述和介绍了选题的意义、主和派概念界定、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思路、本文的创新及不足。正文分为八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主和派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根源及产生前东西方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为它的出现做一个铺垫。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分析了不同时期主和派的发展。晚清政府主和派是一个比较分散、甚至稍有间断的群体,其发展与晚清中外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然而,就权势、地位、人数和思想的变化来说,其发展经历了出现、“重生”、方式转变,挑战分化、挫折及全面崛起等几个大的变动。具体说来,第二章主要探究主和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发展过程。第叁章主要考察了主和派在咸丰皇帝统治下的发展,认为它的发展与列强的侵略密切相关。当清政府批准“按照”条约的羁縻方针后,主和派势力终于完成了它鸦片战争之后的“重生”。第四章主要讨论中外“合作”时期主和派的人数进一步增多、范围的扩大,主和方式、主和观念及思想的转变。第五章主要探讨主和派势力在列强新挑战下经历的分化、挫折和崛起。同时,对它在各种情况下发展的表现、言论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第六章主要重点探究和剖析主和派“和”的内涵、目标以及他们主和的理由,强调其“和”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不完全是妥协。第七章主要介绍了主和派在与列强交涉过程中的各种主张,包括羁縻、以夷制夷、以民制夷、信守条约、以商制夷等手段和方法,并将之与主战派实施的类似方法进行了比较。第八章主要介绍主和派对晚清皇权的影响,其势力在晚清各种政治纷争中的变化以及它与晚清政治进步的关系。结语:主要分析了主和派对晚清中国的影响、失败的原因、对今后发展的启示及对是否应该主和进行了初略的探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项景清[4](2009)在《南宋初期赵鼎与主和派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赵鼎是南宋初期对政局有重要影响的宰相之一,是南宋初期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赵鼎的研究对其颇有贬抑之词,认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进而全盘否定赵鼎这位曾为南宋初期政局稳定作出很大贡献的人物。本文试从赵鼎与主和派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其对金的基本主张,与主和势力的矛盾斗争以及其政治活动的影响,以便对赵鼎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正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赵鼎的生平事迹。主要从赵鼎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为官经历等方面去考察,全面了解赵鼎个人概况。第二部分:从高宗时期主战主和两大阵营形成、赵鼎对金政策基本主张、赵鼎与主和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几个方面论述赵鼎与主和派的关系,以期对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叁部分:论述赵鼎在南宋初期时政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其的评价。揭示他对宋金和议、南宋最终定都临安以及对南宋军政等的影响,并重新客观公正地评价赵鼎。(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于夕红[5](2006)在《西安事变“主战派”与“主和派”互动情形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安事变中,国民政府内部分化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但两派的分歧主要停留于事变应对方式不同意见的层面。为了维护其共同利益,“主战派”与“主和派”进行了实质上的互动合作。“主战派”、“主和派”的协作与南京政府战和两面手法的配合运用,对西安“叁位一体”局面构成了较大压力,成为张、杨妥协放蒋和事变最终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06年02期)

施渡桥[6](1999)在《论中法战争中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都出现主战与主和两派。而在中法战争中,主战派与主和派营垒非常分明,争论异常激烈,对战争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明显。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的述评。一在中法战中,主战派的核心人物为左宗棠、张之洞,主和派的核心(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1999年03期)

刘灿华[7](1998)在《西安事变中国民党主和派的和平救蒋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事变中国民党主和派的和平救蒋活动刘灿华一主和派和平救蒋活动西安事变是一次突发性事件。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如何处置事变问题上,一开始便出现了尖锐对立的两大派,即以何应钦、戴季陶为首的武力讨伐派和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代表的主和派。在事变期间,双方一...(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1998年03期)

罗玉明[8](1993)在《论西安事变中国民党内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引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极大恐慌,“时政府中人深受事变刺激,情态异常紧张。”围绕着如何解决事变,南京政府内产生了相互对立的两派:主战派与主和派。两派为实现各自的主张,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斗争的结果是主和派“胜”,主战派“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如何看待南京政府内部的这场斗争呢?如何评价它呢?这便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怀化师专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吴光耀[9](1984)在《站在反战前列的主和派司马光》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一生,恰值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鼎峙之时,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司马光,对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十分关心,极力反对当朝执政者韩琦、王安石等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与吐蕃人、回鹘人等建立起来的王国,与北宋并存。宋太宗蔑视党项人为"禽兽",长期以来对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顽固地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党项等西北少数民族,备受宋朝边帅廷臣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致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宋夏战争时有发生,祸国殃民,危害很大。为此,司马光则坚决主张:宋廷对待"西戎(西夏)大略,以和戎为便,用兵非宜"①,并乞请宋廷象周文王那样,实行"不避疆、不陵弱"的民族政策,与邻邦西夏友好相处②。尽管在北宋统治集团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高压之下,司马光仍坚持向宋帝谏言,力排众议,誓要"冒死一为陛下言之"③,竭力反对对西夏以兵戎相见,愿宋朝与西(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4年02期)

主和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甲午战争前夕,清廷内外分裂,形成主战与主和两大对立的派系;主和派推行妥协避战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个人利益不受损失,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及其不切实际的所谓"以夷制夷"的对外方针,则使得这样一种妥协避战的政策畅行无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和派论文参考文献

[1].熊超.鸦片战争时期主和派与主战派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2].罗健峰.甲午战争前清廷内外的主战派与主和派[C].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2013

[3].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项景清.南宋初期赵鼎与主和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于夕红.西安事变“主战派”与“主和派”互动情形探析[J].长白学刊.2006

[6].施渡桥.论中法战争中的主战派与主和派[J].军事历史研究.1999

[7].刘灿华.西安事变中国民党主和派的和平救蒋活动[J].史学月刊.1998

[8].罗玉明.论西安事变中国民党内的主战派与主和派[J].怀化师专学报.1993

[9].吴光耀.站在反战前列的主和派司马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

标签:;  ;  ;  

主和派论文-熊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