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论文-史贵涛

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论文-史贵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痕量有毒金属元素,农田土壤,大气干湿沉降,植被

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论文文献综述

史贵涛[1](2009)在《痕量有毒金属元素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有毒金属元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金属元素在土壤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可逐步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富集,或转化为毒性更大的有机化合物,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农作物出现中毒,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同时还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二十世纪发生的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中有两起直接是由金属元素污染引起的。因此土壤有毒金属元素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近年来国内外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饮用水源地底泥重金属再悬浮释放与水源地水质安全研究”、上海市环保局招标项目“饮用水源地持久性毒害污染物调研及对策”、“上海市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溯源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技术”的资助下,本文对生物毒性较大的痕量金属元素Cd、Pb、As、Hg和Cr在上海土壤中的污染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大气干湿沉降过程、农田土壤-植被迁移过程、农田地表径流输移过程、土壤渗漏淋失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探讨,较完整地估算了有毒金属元素在农田系统中的输入输出通量;此外,论文对pb~(2+)和Hg~(2+)的等温吸附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上海农田土壤金属元素累积较轻,基本符合农业种植要求,地表灰尘金属元素累积较明显;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农田表层土壤呈现一定的富集。表层土壤Cd以可还原态和弱酸提取态为主,Pb和As均以残渣态为主,Hg则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各元素形态分布在土壤不同深度无明显差异;Cd、Pb、As和Hg在表层土壤的迁移系数分别为36.43%、0.17%、1.08%和2.76%,生物有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依次为Cd>Hg>Pb>As。施肥、工业或生活垃圾肥田等是农田土壤金属积累的主要原因,交通和工业污染是地表灰尘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2)城市土壤各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农田土壤,在地表灰尘中的累积更严重;在上海市区,金属元素污染的“热点”区域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主要道路交叉口和工业区附近。溯源分析表明Pb、Zn和Cu主要来自交通污染,土壤Ni则主要来自土壤母质,Cd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地表灰尘中的Cr和Ni主要源于大气沉降。(3)小麦植株金属元素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表现出明显差异;各器官有毒金属元素含量相比较,果实均较低,而根系普遍高于其它器官;虽然与小麦均为禾本科被子植物,狗尾草对有毒金属元素的累积存在较大差异,果实含量较高,而根的含量相对较低;不同种类的蔬菜对金属元素累积能力存在显着差异,金属元素在蔬菜根中更容易累积。总体来看植物对Cd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对As的富集能力则普遍较弱。土壤中有毒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是影响植物体含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符合叁次函数关系。作物中有毒金属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食用小麦和青菜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食用小麦和蔬菜引起的非致癌风险可以忽略。(4)上海降水pH较低,表现出明显的酸性,Eh主要分布在120mV-200mV间,EC值在夏季相对较低,冬季相对较高。NO_3~-与SO_4~(2-)当量浓度比表明酸雨为H_2SO_4主导型,H_2SO_4对酸雨的贡献率表现为市区<郊区<远郊;TN含量范围为0.37 mg·L~(-1)-11.69 mg·L~(-1),空间上表现为市区>郊区>远郊;TC平均含量为19.48mg·L~(-1),与TN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变化规律,降水中TOC占TC的90%以上。降水各金属元素含量表现为Pb>Cr~(6+)>As>Cd>Hg,空间上表现为市区较高,郊区和远郊较低;各金属元素在降雨中污染较严重,污染程度表现为Hg>Pb>Cd>As≈Cr~(6+);从时间变化看,降雨中Cd、Pb和As在12月含量相对较高,夏季月份含量相对较低。就降雨中形态分布而言,有毒金属元素主要以溶解态存在,各金属元素分配系数K值均大于1。降雨量大小和风向可直接影响各化学成分的含量;降雨中~(206)pb/~(207)pb变化范围为1.1620-1.1748,~(207)pb/~(208)pb在0.40878-0.41103间变化;降雨中N、Cd、Pb和As主要源于交通污染,Cr和TIC主要源于地表灰尘及建筑尘埃,TOC和Hg主要源于燃煤排放。(5)市区金属元素湿沉降通量较高,郊区和远郊相对较低;Cd、Pb、As和Hg在上海地区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分别为404、1 5500、2934和283μg·m~(-2)·yr~(-1),湿沉降对干湿沉降总量的贡献相对较高;从大气干湿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市区最高,郊区其次,远郊最低,人类活动密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有毒金属元素大气沉降通量的差异;分析发现上海是全球大气环境有毒金属元素污染的重要输出地。(6)农田地表径流溶解态金属元素的含量普遍低于降雨;无植被覆盖农田径流溶解态金属含量初始阶段相对较低,随着径流的进行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逐步减小;径流颗粒物粒径小于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则明显高于土壤,其变化趋势同溶解态相似;径流过程颗粒态和总量有毒金属元素的流失表现出明显的初始冲刷效应。植被覆盖地径流中溶解态金属元素含量随径流过程无明显的变化规律;颗粒态金属元素含量随径流浊度的降低而增加;径流事件中溶解态金属元素的EMC值表现为Cr~(6+)As>Pb>Cd≈Hg,地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Cd、Pb和Hg在径流过程中以吸附为主,As和Cr~(6+)以解析为主;降雨中金属元素含量是吸附/解析过程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Cd、Pb、As和Hg发生吸附/解析过程的临界降雨含量分别为0.095、1.068、1.049和0.066μg·L~(-1);无植被覆盖农田径流中溶解态Cd、Pb和Hg含量及颗粒物含量明显高于植被覆盖地,As和Cr~(6+)则相反。农田地表径流中各元素的固-液分配系数LgK_d表现为As≈Pb>Hg≈Cd,均存在显着的“颗粒物浓度效应”;径流中颗粒态金属元素的含量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粒径大小和物理性粘粒的含量。(7)土壤渗漏液中各金属元素含量较低,表现为Cr~(6+)>Pb>As>Hg>Cd;各元素在不同土层渗漏液中含量变化不一致,Cd和Hg表现为20cm<40cm<60cm,Cr~(6+)含量变化表现出相反的规律,Pb和As则无明显的规律;植物根系分泌大量酸性物质使土壤中金属元素的活性增加,植被覆盖土壤渗漏液中金属元素含量普遍高于裸地土壤渗漏液;土壤颗粒对降雨中Cd、Pb、As和Hg起到明显的吸附作用,使得渗漏液含量明显低于降雨,而Cr~(6+)则相反。总体来看渗漏量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二者呈线性相关;生源要素C、N的年渗漏通量在不同深度土层中均表现为20cm<40cm<60cm;金属元素渗漏通量大小表现为Cr~(6+)Pb>As>Hg>Cd,在各土层渗漏液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两种溶液相比较,Cd、As及Cr~(6+)在地表径流中含量更高,Pb和Hg则在渗漏液中含量较高,吸附作用的差异是造成径流和渗漏液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8)随溶液中沉积物质量增大,Pb~(2+)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变短,单位沉积物吸附量和达到吸附平衡后溶液中Pb~(2+)浓度变低;沉积物含量大于0.6g·L~(-1)时对溶液中Pb~(2+)的去除率超过95%;沉积物吸附pb~(2+)符合Langmuir和Redlich-Peterson等温吸附模型,表现出对Pb~(2+)较强的单层吸附能力;pb~(2+)在沉积物上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拟合的平衡吸附量也更接近真实值;Pb~(2+)初始吸附速率与初始溶液中沉积物质量无明显的相关性;随溶液中沉积物浓度的增加,吸附速率常数逐渐增大,化学吸附所起的作用也越显着;较高浓度沉积物吸附Pb~(2+)的动力学机制能较好符合Elovich方程,但较低浓度沉积物时则相对较差;从吸附速率来看,溶液中沉积物质量较高时,内扩散是整个吸附过程速率的控制步骤,沉积物含量较低时,吸附速率存在多级线性过程,初始阶段非均相扩散是主要控制步骤,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吸附过程转变为沉积物内部的扩散过程。溶液pH值、沉积物粒径、沉积物HA含量、EDTA共存等均可对吸附过程产生影响,Pb~(2+)浓度较低情况下Zn~(2+)的共存不能对pb~(2+)的吸附产生显着影响。Hg~(2+)初始含量为10μg·L~(-1)时,沉积物以物理吸附为主,0.3min时沉积物对Hg~(2+)的吸附率均在97%以上;沉积物质量、pH、EDTA共存、沉积物HA含量对Hg~(2+)的吸附可产生明显影响,由于吸附质含量较低,Cd~(2+)共存和沉积物粒径对Hg~(2+)吸附无显着影响。(9)静态柱状沉积物吸附Pb~(2+)相对较慢,初始含量越低,平衡浓度越低,从水相向沉积物相的扩散速率也越小;整个静态吸附过程中扩散速率和扩散通量与Pb~(2+)初始浓度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水葫芦茎粉末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吸附剂,对溶液中pb~(2+)(含量范围0.1-40 mg·L~(-1))的吸附率在90%以上;初始Pb~(2+)浓度越高,吸附剂质量越低,水葫芦粉末的平衡吸附量越大,吸附过程中活化能增加也越大;假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准确的模拟水葫芦粉末对pb~(2+)的吸附过程,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是主要的速率控制步骤;水葫芦粉末吸附pb~(2+)的过程存在明显的“两级线性过程”。(10)大气干湿沉降对农田土壤有毒金属元素的输入贡献率均在90%以上;农田系统中Cd、Pb、As和Hg的输入通量分别为0.4020、15.711、3.139和0.250mg·m~(-2)·yr~(-1),均大于输出通量,分别为0.3247、10.5033、1.4944和0.0960mg·m~(-2)·yr~(-1)。进入农田中的各金属元素,80%以上的Cd累积在植物体中,近50%的Pb以地表径流形式进入地表水环境,残留在土壤和进入地表水环境的As超过80%,近60%的Hg残留在土壤中。本论文的主要特色:(1)从多学科交叉、宏观现象认识与微观机理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农田系统中金属元素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深入探讨了金属元素在农田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2)本论文强调“自然条件”与“野外定点观测”,不同与以往对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如地表径流、渗漏输移等)研究过多依赖于室内模拟的状况。(3)自行设计了研究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若干装置和设备,建立了基于SINEO MDS系列密闭微波制样系统的环境样品处理方法。(4)首次系统研究了上海市大气有毒金属元素的干湿沉降特征及通量,发现上海是全球大气环境中有毒金属的重要输出地。(5)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农田系统中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6)对金属离子在城郊小河流沉积物上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一种新型的生物吸附材料进行了探索。(7)系统估算了常规种植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有毒金属元素的输入输出通量,计算了有毒金属元素在农田土壤中的累积速率。(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柳洁,曾丽,何碧英[2](2008)在《全血中14种痕量有毒金属元素的ICP-MS测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全血中14种痕量有毒金属元素的ICP-MS分析测定方法。[方法]采用0.01%TritonX-100+0.1%HNO3+0.01%EDTA溶液+200μg/LAu对全血稀释20倍后直接用ICP-MS进行分析,并采用碰撞/反应池(CCT)技术来消除质谱干扰。[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04~0.98μg/L,精密度≤2.8%,回收率为93.0%~-103%,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结论]使用碰撞池的ICP/MS技术可直接测定全血液中14种痕量有毒元素,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可满足突发性公共卫生中毒事件无机毒物快速检测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08年23期)

李红[3](2003)在《氨基硫脲类试剂与环境中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荧光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人口激增,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据美国化学文摘登录的化学品数已超过1800万种,其中进入环境的也已有数万种,据资料统计每年约有3亿到4亿吨的有毒物进入环境,它们之中不少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环境问题已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科学分支,其应用研究也日益受到环保工作者的重视。化学监测和仪器监测作为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由于其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微污染物质的监测工作中。而环境分析化学的特点就是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发展方向之一正是为了提高分析测试的高灵敏度(达原子级、分子级水平),从而大力拓展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空间。 荧光分析法由于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取样量少及方法简单快速等特点,在环境科学领域广泛应用,本文结合荧光分析自身的特点,在特效荧光试剂与环境中有毒金属元素的相互作用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根据路易斯软硬酸碱理论和硫脲类试剂独特的结构R-NH-CS-NH-R′,含有络合能力强的N原子和S原子,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为提高试剂的灵敏度,增加目标分子共轭的程度,在进行分子设计时,R基引入水杨醛、香草醛、吡哆醛结构,增加了分子刚性和共平面效应,使试剂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在此种思想指导下,本文利用水杨醛缩氨基硫脲和香草醛缩氨基硫脲、吡哆醛缩氨基硫脲,建立了分析测定土壤中、食品中、自来水中毒元素Pb、TI、Cd等的荧光猝灭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10-20)

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全血中14种痕量有毒金属元素的ICP-MS分析测定方法。[方法]采用0.01%TritonX-100+0.1%HNO3+0.01%EDTA溶液+200μg/LAu对全血稀释20倍后直接用ICP-MS进行分析,并采用碰撞/反应池(CCT)技术来消除质谱干扰。[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04~0.98μg/L,精密度≤2.8%,回收率为93.0%~-103%,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结论]使用碰撞池的ICP/MS技术可直接测定全血液中14种痕量有毒元素,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可满足突发性公共卫生中毒事件无机毒物快速检测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论文参考文献

[1].史贵涛.痕量有毒金属元素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柳洁,曾丽,何碧英.全血中14种痕量有毒金属元素的ICP-MS测定方法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

[3].李红.氨基硫脲类试剂与环境中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荧光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3

标签:;  ;  ;  ;  

痕量有毒金属元素论文-史贵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