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莱茨克论文-张静,李佳亮,孙宝辉,孙瑜

马莱茨克论文-张静,李佳亮,孙宝辉,孙瑜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莱茨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史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因素,马莱茨克模式

马莱茨克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李佳亮,孙宝辉,孙瑜[1](2019)在《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调查分析影响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因素,构建高校校史档案传播模式。【方法/过程】以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文化发展现状,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归纳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因素和传播模式进行研究。【结果/结论】以吉林大学为例探讨并构建了高校校史档案传播的多向与轨迹式循环模式,并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信息内容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洪亚琪[2](2018)在《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秦腔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腔是陕甘一代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于2006年成功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秦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也成为陕西名片,讲好陕西故事乃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秦腔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也承载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儒家思想。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秦腔文化的走出去,一方面拓宽了秦腔文化的传播市场,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哲学思想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传播学中经典的马莱茨克传播模式,基于传播场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秦腔的跨文化传播,为秦腔等传统戏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8年19期)

王绍普[3](2017)在《吴登盛政府时期缅甸的中国企业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缅甸吴登盛政府执政以来,在缅甸的中国企业投资项目受到缅甸民间反对力量的巨大冲击,缅甸民众对中国企业形象的负面认知不断加深,并远高于正面认知。在该时期的缅甸社会,中国制造的产品被当成是低廉伪劣的代名词;中国企业在缅甸的各类投资项目被认为是仅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攫取缅甸自然资源的行为,项目给缅甸的自然环境和民众生活造成巨大破坏;而且中国企业对缅甸的公益救助也未得到缅甸民众的认可。吴登盛政府时期缅甸民众对于在缅投资的中国企业形象的负面认知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视角,以吴登盛政府时期中国在缅甸投资项目运行和缅甸社会民众对其态度等事实为依据,对影响缅甸民众对中国企业形象认知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力图找出该阶段缅甸民众对于中国企业负面认知的主要方面和负面认知不断加深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在缅甸的中国企业正面形象给出政策建议。吴登盛政府时期缅甸的中国企业形象负面认知的加深既有中国企业在缅甸形象传播过程上的失当,也有些缅甸媒体尤其是民间媒体对中国企业错误的负面报道和缅甸民众对外来事务认知等各方面原因,是中国企业形象在缅甸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讯息、传播媒介和接受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善缅甸的中企业形象重要的是改变中国企业自我认为的传播模式,依据自身特点和缅甸民众的认知特点,与具有较高民众认可度的本土媒体合作,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缅甸形象传播方式,发展中国企业自己特色的形象传播模式。(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7-06-01)

谢冰[4](2017)在《网络文学“超长篇”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文学走进互联网,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应运而生。网络文学发展之初,网络短、中篇小说明显多于长篇小说,而现在,长篇小说远远多于中、短篇小说,甚至还有大量的“超长篇”产生。打开各大热门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占据点击率排行榜的几乎全是“超长篇”。“超长篇”已然成为了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不仅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写得越来越快。这种现象折射出当下网络文学“超长篇”产生的重要原因——“因为利益,所以超长”。仅仅在评价上,肯定或者否定这种现象是远远不够的。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大家庭的一份子,终究要回到正统的文学评价轨道上。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从来不是数量或是字数的多与少,而是作品质量的优与劣。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网络文学“超长篇”现象述略、网络文学“超长篇”传播的具体表现、在传播中不断再生产的网络文学“超长篇”、网络文学“超长篇”传播的不良现状与优化。第一章是网络文学“超长篇”现象述略。包括“超长篇”的界定、“超长篇”的发展轨迹、“超长篇”——当下网络文学最普遍的外在形态。第二章是网络文学“超长篇”传播的具体表现。以起点中文网“超长篇”具体传播情况统计为基础,首先分析网络文学“超长篇”的两种传播状态,分别是“连载中”和“已完结”。其次分析“超长篇”的四种传播表现:(1)“超长篇”在数量上有逐年增长的趋势;(2)63.9%的“超长篇”其总字数集中在100-200万之间;(3)84.9%的“超长篇”其创作周期集中在0-2年;(4)“超长篇”在13个文学类型中均有产生,其中玄幻类居多。最后根据具体统计情况分析“超长篇”的叁种传播变化,分别是作品类型阶段化、创作周期超短化,作品篇幅相对小型化。第叁章是在传播中不断再生产的网络文学“超长篇”。首先,在上述“超长篇”传播具体表现基础上,根据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明确以下叁点:(1)传播影响生产;(2)多传播要素影响传播者行为;(3)“生产-传播-再生产-再传播”是“超长篇”产生的重要途径。其次,从各个传播要素出发,对“超长篇”普遍生产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创作动机功利化是“超长篇”产生的直接原因;认为文学网站商业化是“超长篇”产生的根本原因;认为网络以及网络的无限存储是“超长篇”产生的物质基础;认为读者阅读互动化是“超长篇”产生的精神支撑。最后,综合各个传播要素对“超长篇”有限“超长”进行简要分析,得出“因为热爱,所以创作;因为利益,所以超长;因为约束,所以有限超长”的重要结论,并与第二章在内容上形成呼应。第四章是网络文学“超长篇”传播的不良现状与优化。首先,根据“超长篇”传播的实际情况调查、读者反馈信息的搜集以及研究者们对于“超长篇”的研究总结,指出“烂尾”、“太监”、“注水”是当下网络文学“超长篇”传播的不良现状的叁种具体表现,并逐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次,结合“超长篇”具体生产情况,揭示“超速”是其多问题出现的重要根源。最后,在明确“超速”命题基础上提出了“降速”是未来网络文学“超长篇”健康传播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曹瑜[5](2016)在《菲律宾公立中学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传播学的发展开始受到众多领域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学者开始从传播学着眼进行研究。而中华文化的传播恰恰也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华文化的传播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播学中的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有形的社会力——社会环境和无形的社会力——社会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菲律宾公立中学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并应当从该模式中寻求借鉴和理论支持。本文将以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菲律宾公立中学的文化发展现状,从传播者、传播媒介、讯息、受传者和反馈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归纳分析等方法,从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工作小组、社会环境、媒介形象等方面对传播者(汉语教师志愿者、本土汉语教师)和受传者(公立学校汉语班学生)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影响菲律宾公立中学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今后菲律宾公立中学的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4)

李跃华[6](2016)在《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理论的区域价值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莱茨克运用"场论"的思想来研究大众传播,对于我们当前各地进行的区域价值观的普及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它启示我们,接受者个性特征的准确分析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基础条件,传播者的自我形象和素质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关键因素,媒介作用发挥好坏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重要因素。在台州,可以采取分层式的普及策略,合力式的传播机制,发挥好大众传媒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功效,同时建立起价值观普及的评价反馈和改进机制。(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6年01期)

黄静,张雪[7](2015)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而我国却面临着国家形象与自身实力严重不相符的困境。马莱茨克模式系统总结并科学分析了传播活动中四个基本要素所受到的诸多影响,给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所涉路径选择主要有:明确编码目标,准确定位国家形象;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编码理念;突破旧有格局,实现编码主体及媒介多元化;调整编码讯息,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巧用他者传播,提高编码技巧;跟进译码反馈,完善形象危机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潘莉莉[8](2013)在《传播学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消解——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人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棘手却又重要的问题,如何利用、借鉴传播学的成熟理论,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尝试解决问题是一条可取的途径。本文笔者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入手,分传播者和受传者两个大方面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消解办法。(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3年24期)

刘学[9](2009)在《影响大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莱茨克传播模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详细地描述出来。本论文在马莱茨克传播模式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群体出发,考察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因素中,哪一个或哪几个因素是在接收信息时起到重要作用的。通过对天津市在校大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影响因素调查,找出马莱茨克传播模式中对于受众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天津市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并将数据收集整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在选择接收新闻资讯类信息时,主要动机是了解社会上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个体的个人爱好及对信息量的需求决定了是否选择接收这些信息。2.在休闲娱乐类信息的接收中,消磨时间是主要动机,信息内容的真实度和准确度是媒介形象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男、女生在休闲娱乐类信息的选择时,动机因素的影响呈现明显差异。3.大学生在接收学习教育类信息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习,更多地了解专业知识,网站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是媒介形象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个体的专业要求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4.在接收生活服务类信息时,个人想要获取生活信息是主要目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是媒介形象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周围同学的影响是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彩霞[10](2007)在《马莱茨克模式对大学网络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传播过程是一个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要发挥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需要对复杂的网络传播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为此,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语言教学的特点,采用实证研究(一年实地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课问开放式访谈、个别访谈、博客和QQ交流)和理论探索互动的方法,以湖南省某理工类大学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为例,对影响网络英语教学各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分析影响大学网络英语教学过程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有助于大学网络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马莱茨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腔是陕甘一代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于2006年成功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秦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也成为陕西名片,讲好陕西故事乃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秦腔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也承载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儒家思想。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秦腔文化的走出去,一方面拓宽了秦腔文化的传播市场,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哲学思想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传播学中经典的马莱茨克传播模式,基于传播场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秦腔的跨文化传播,为秦腔等传统戏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莱茨克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静,李佳亮,孙宝辉,孙瑜.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J].情报科学.2019

[2].洪亚琪.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秦腔跨文化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

[3].王绍普.吴登盛政府时期缅甸的中国企业形象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7

[4].谢冰.网络文学“超长篇”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5].曹瑜.菲律宾公立中学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6].李跃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理论的区域价值观研究[J].学理论.2016

[7].黄静,张雪.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8].潘莉莉.传播学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消解——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人手[J].知识经济.2013

[9].刘学.影响大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0].刘彩霞.马莱茨克模式对大学网络英语教学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  ;  

马莱茨克论文-张静,李佳亮,孙宝辉,孙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