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伤修复论文-翟硕

肾损伤修复论文-翟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肾损伤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豆皮,花色苷,双水相提取,结构

肾损伤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翟硕[1](2018)在《黑豆皮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对肾损伤修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豆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的农产品资源之一,目前对黑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蛋白质的研究,其他生物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黑豆皮为原料,研究黑豆皮花色苷的提取工艺;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黑豆皮花色苷;采用紫外、红外、高效液相色谱、纸层析分析黑豆皮花色苷的组成;并研究了黑豆皮花色苷对大鼠肾损伤修复的研究。这为黑豆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通过比较五种方法提取花色苷,发现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提取黑豆皮中花色苷得率最高。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双水相提取的最优条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双水相法提取黑豆皮花色苷工艺。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56(g/mL)的料液比,质量分数30%的乙醇,质量分数22%的硫酸铵pH3.0,花色苷得率为2.81 mg/g。选用2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黑豆皮花色苷进行纯化,结构表明,AB-8大孔吸附树脂对黑豆皮花色苷分离效果最好,并通过动态吸附与解析实验确定了最佳纯化条件。再经过冷冻干燥得到精制花色苷。通过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纸层析研究表明,黑豆皮花色苷的主要成分为飞燕草-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O-葡萄糖苷。实验表明花色苷具备抗氧化活性。研究黑豆皮花色苷的稳定性,最后得出在黑豆皮花色苷的保存过程当中,应保持pH值低于3.0,使用温度不宜超过60℃,应该避光保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黑豆皮花色苷对顺铂诱发大鼠急性肾损伤修复的研究。对大鼠进行低(30mg/(kg·d))、中(150mg/(kg·d))、高(750mg/(kg·d))叁个黑豆皮花色苷剂量灌胃,正常组与顺铂模型组灌胃蒸馏水,持续12d。实验第10天,顺铂模型组、花色苷(低、中、高)组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顺铂7.5mg/kg(以体质量计),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病理检测以及Western印迹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黑豆皮花色苷(低、中、高)组对顺铂所致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HE染色显示顺铂模型组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管严重受损、存在淤血、肾小管结构破坏以及空泡变性,黑豆皮花色苷(低、中、高)组大鼠肾脏上述改变减轻。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Bax、Caspase-3、Bcl-2表达上调;花色苷组上述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黑豆皮花色苷对顺铂诱发大鼠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黑豆皮花色苷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升高抗氧化酶活力有关。(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冯颖[2](2018)在《袖状胃减容术动物模型建立以及肾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胃肠减重手术已成为治疗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标准方法之一。其中袖状胃减容术相较于其他减肥手术减重效果以及缓解代谢并发症的效果最佳。本实验利用ZDF大鼠建立袖状胃手术模型。术前2周、术后2、4、8周测定大鼠基本生理指标包括体重、摄食量、空腹血糖和口服糖耐量。第9周取得大鼠肝脏、肾脏、睾丸和胰腺组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并进行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通过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纤维化程度,S100蛋白免疫组化测定大鼠通过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的生物过程的变化。结果发现袖状胃减容术有效缓解了糖尿病肥胖大鼠的体重、血糖和血糖调节能力并且术后大鼠生精能力得到提高,胰岛细胞增多,肾损伤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袖状胃减容手术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减重和控制糖代谢最有效的减肥手术之一。本研究主要关注手术后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SG术后对大鼠基本代谢参数进行测定。尾静脉取血清测定血脂及肾功能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脏脂肪相关基因表达,并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PI3K/Akt水平。SG术后,大鼠体重显着减小,葡萄糖代谢能力以及能量代谢包括呼吸交换率、能量消耗、活动量得到改善,血脂下降,肾功能恢复。组织学分析证实,SG术后ZDF大鼠肾周脂肪减少,生成脂肪基因表达下降。此外,SG组肾脏p-PI3K和p-Akt蛋白表达下降。结果发现SG手术后改善了大鼠内脏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减肥手术对肾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1)

董航[3](2017)在《健脾化痰活血方对甲减大鼠肾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脾化痰活血方对甲减大鼠肾损伤修复机制。方法:SPF级Wistar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只),模型组(n=12)、中药常量组(n=12)、3倍常量组(n=12)、中药常量+LT4组(n=12)、3倍中药常量+L-T4组(n=12)。正常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予0.1%丙硫氧嘧啶(PTU)10mg/kg/d灌胃,4周后建立甲减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各组给予干预因素8w,12w后取材。观察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在干预8周后,虽然均有系膜增生、血管部分扩张、血管床减少等异常表现,但接受药物治疗的各组改变程度均显着轻于模型组,根据改变程度由重至轻排序依次是:中药常规剂量组(图1c)、中药高剂量组(图1d)、L-T4组(图1e)、L-T4加中药常规剂量组(图1f)、L-T4加中药高剂量组(图1g)。中药常规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L-T4组的TT4、TSH改善效果优于模型组,其中L-T4组甲功指标优于中药常规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甲功指标好于中药常规剂量组,四组间差异显着(P<0.05);中药常规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的TGF-β1阳性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提示中药单用能够降低其阳性率;而与中药单独使用比,L-T4组TGF-β1表达水平显着低于中药常规剂量组,提示L-T4治疗疗效优于中药;与L-T4组相比,L-T4加中药常规剂量组TGF-β1表达水平显着低于L-T4组。中药常规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的VEGF呈高水平阳性表达;与中药单用的两组比,L-T4组VEGF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中药常规剂量组,提示L-T4治疗效果较中药更为明显;与L-T4组相比,L-T4加中药常规剂量组VEGF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T4组,提示L-T4加中药疗效优于L-T4。图一c图一d图一e图一F图一g结论:健脾化痰活血方能够改善甲减肾功能和形态,与L-T4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同调节TGF-β1和VEGF具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董建华,李世军[4](2017)在《急性肾损伤修复与治疗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肾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其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将概述急性肾损伤修复机制、生物标志物、靶向治疗和影响因素,以提高对急性肾损伤修复最新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张淑媛,马华林,张蓉蓉,黄易莎,张欣洲[5](2016)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应用于急性肾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囊泡(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exosomes,MSCs-exosomes)是直径30~100 nm的双层脂质膜活性分子,可通过转移特定蛋白质、mRNA、microRNA促进急性肾损伤组织修复。囊泡(Exosomes)一方面参与修复受损组织信号通路的调控,另一方面其携带的RNA在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抑制凋亡起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22期)

刘向春,刘海英,孙丽娜,聂慧斌,吕莎莎[6](2015)在《慢周期细胞在小鼠急性肾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急性肾损伤(AKI)之后,肾脏能够产生新的细胞来修复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以使肾功能逐渐得到恢复,但是目前研究还不清楚究竟哪种细胞修复了受损的肾脏。本研究旨在探索肾脏损伤过程中是否存在肾脏固有干细胞及其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位置,肾脏固有干细胞在肾脏再生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5-10-15)

沈建武[7](2015)在《中医辨证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研究及化瘀尿石汤对碎石后肾损伤修复作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1)观察中医辨证辅助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排石疗效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作用;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的石韦散亚组和化瘀尿石汤亚组的排石疗效,并对两者排石疗效和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上尿路结石中医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初步参考和借鉴。(2)观察化瘀尿石汤辅助ESWL治疗肾结石后对肾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分析其可能机制;进一步观察其排石疗效及对临床症状的缓解作用。为临床提供可缓解碎石后肾损伤并可提高结石清除率的经过循证医学验证的中医治疗方案。(3)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及年龄、体重等基线资料和血清ET-1、血清MDA、尿NAG、尿β2-MG水平变化间的相关性,探寻碎石治疗后可能影响肾损伤的相关因素,为减少和预防碎石后肾损伤提供理论依据。2、方法本课题研究由两部分组成,两个部分均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第一部分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体外碎石加抗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随访。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中医辨证治疗中化瘀尿石汤亚组的进一步研究。将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20例肾结石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体外碎石加抗炎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化瘀尿石汤治疗。治疗前、碎石治疗当天、治疗2周后进行随访。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以及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评分、单项症状评分、最大结石直径、结石数量、肾盂肾盏分离距离进行组内比较,同时对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组内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揭示中医辨证治疗组排石疗效和对症状缓解的治疗优势。其次对治疗组内的石韦散亚组和化瘀尿石汤亚组进行探索性分析比较,比较内容和整体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内容相同。第二部分通过对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以及对两组治疗前、碎石当天、治疗2周后的血清ET-1、血清MDA、尿NAG、尿β 2-MG水平以及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进行组内比较,同时对叁个时点各项指标的组内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揭示化瘀尿石汤对碎石后肾损伤的修复治疗作用。其次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评分、单项症状评分、最大结石直径、结石数量组内比较,同时对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的组内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揭示化瘀尿石汤的排石优势和缓解症状优势。最后对临床症状、基线资料和血清ET-1、血清MDA、尿NAG、尿β 2-MG水平、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变化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寻碎石治疗后可能影响肾损伤的相关因素。3、结果3.1排石疗效3.1.1中医辨证治疗研究中的排石疗效比较3.1.1.1治疗组和对照组排石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治疗组为56.7%,而对照组仅为3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结石数量差值进行比较,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结石直径都有减小,而对最大结石直径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3.1.1.2气滞血瘀亚组和下焦湿热亚组排石疗效探索性比较治疗后气滞血瘀亚组结石清除率为78.3%,总有效率为95.7%。下焦湿热亚组结石清除率为47.2%,总有效率为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亚组治疗前后结石数量差值接近(P>0.05)。对两亚组的治疗前后最大结石直径、肾盂肾盏分离距离的组内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化瘀尿石汤治疗碎石后肾损伤研究中的排石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结石清除率为54.7%,而对照组只有21.2%。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9.8%。经统计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两组治疗前后结石数量、最大结石直径的差值进行比较,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3.2临床症状缓解状况分析3.2.1中医辨证治疗研究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3.2.1.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腹疼痛、尿中带血、小便频急涩痛、腹部胀满、恶心呕吐、大便干燥等症状评分和治疗前组内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0.001)。对治疗后和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证候总评分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减少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2.1.2气滞血瘀亚组和下焦湿热亚组的症状缓解程度比较两亚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评分组内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两亚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评分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2.2化瘀尿石汤治疗碎石后肾损伤研究中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比较3.2.2.1两组治疗前和碎石当天症状缓解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腰腹疼痛、尿中带血、小便频涩急痛、腹部胀满、大便干燥在治疗前和碎石当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恶心呕吐上不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从临床症状总评分来看,两组都显着升高(P<0.001)。对两组临床症状总评分差值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756)。3.2.2.2两组碎石当天和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对照组治疗后尿中带血、小便频急涩痛、腹部胀满和碎石当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腹疼痛、恶心呕吐、大便干燥症状评分,和碎石当天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两周后,尿中带血、腰腹疼痛、大便干燥、小便频急涩痛、腹部胀满症状评分和碎石当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碎石当天和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评分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z=2.648,P=0.008)。3.2.2.3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的腰腹疼痛症状评分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有所升高(P=0.001),其它症状评分和治疗前差异不大(P>0.05)。治疗组患者的腰腹疼痛、尿中带血、大便干燥症状评分治疗后显着降低,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小便频急涩痛、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3化瘀尿石汤治疗碎石后肾损伤检测指标变化情况比较3.3.1两组治疗前和碎石当天检测指标变化情况比较碎石当天两组患者尿NAG、尿β2-MG、血清MDA、血清ET-1的水平都显着升高,两组组内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01)。两组患者碎石当天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以及尿常规红细胞等级差值,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碎石当天尿NAG、尿β2-MG、血清MDA、血清ET-1的水平、尿常规中红细胞数目的组内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923)。3.3.2两组碎石当天和治疗后检测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尿NAG、尿β2-MG、血清MDA、血清ET-1水平和本组碎石当天相比,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尿NAG、尿β2-MG、血清MDA、血清ET-1水平和本组碎石当天相比,变化不大(P>0.05)。且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尿β2-MG水平稍有升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尿NAG、尿β2-MG、血清MDA、血清ET-1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碎石当天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和本组碎石当天相比,都有显着降低(P<0.05)。对两组患者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碎石当天和治疗后的改善程度进行比较,两组改善程度接近(z=0.887,P=0.375)。3.3.3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指标变化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尿NAG、尿β2-MG水平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MDA、血清ET-1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四项指标水平都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对治疗前两组患者四项指标水平和治疗后的组内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改善程度分析,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患者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P<0.05)。3.4化瘀尿石汤治疗碎石后肾损伤研究中相关性分析3.4.1检测指标水平和基线指标相关性分析尿NAG、血清MDA、血清ET-1、尿β2-MG和病程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12, P<0.05)、(r=0.206, P<0.05)、(r=0.192, P<0.05). (r=0.236, P<0.01);而和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上尿路结石病史、体外碎石史、上尿路结石服药史、合并症史无相关性(P>0.05)。3.4.2基线指标与检测指标水平差值(碎石当天和治疗后)的相关性分析年龄和尿NAG差值、血清MDA差值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09, P<0.05)、(r=-0.191, P<0.05);而性别、病程、体重、身高、上尿路结石病史、体外碎石史、服药史、合并症史和尿NAG、血清MDA、血清ET-1、尿β2-MG差值(碎石当天和治疗后)无相关性(P>0.05)。年龄和血清ET-1、尿β 2-MG差值无相关性(P>0.05)。3.4.3碎石当天和治疗后,患者单项临床症状评分差值与检测指标水平差值的相关性分析尿常规红细胞等级差值和尿NAG差值、血清MDA差值、血清ET-1差值、尿β2-MG差值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446, P<0.05)、(r=0.103, P<0.05)、 (r=0.190, P<0.01)、(r=0.190, P<0.01)。尿中带血症状评分差值和血清NAG差值、血清MDA差值、血清ET-1差值、尿β2-MG差值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446, P<0.01)、(r=0.193, P<0.05)、(r=0.196, P<0.05)、(r=0.231, P<0.05)。其它症状评分差值和检测指标差值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1)中医辨证辅助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可显着提高患者结石清除率、总有效率并可显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探索性亚组分析发现以活血化瘀为立法的化瘀尿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疗效显着,并可显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可显着缓解患者的腰腹疼痛症状。(3)化瘀尿石汤对肾结石ESWL后的肾损伤有显着的修复治疗作用。而修复作用可能通过化瘀尿石汤的改善微循环、调节血液流变性、抑制和降低ET-1形成、抗氧化、抗炎抑菌、抑制肉芽组织形成等作用来实现。(4)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化瘀尿石汤辅助ESWL治疗肾结石可显着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并可显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腰腹疼痛症状的缓解作用显着。(5)相关性研究分析发现:研究中肾结石病程长的患者碎石后肾损伤可能会重一些;而研究中年龄大患者碎石后肾损伤恢复可能会更慢一些:碎石后尿常规中红细胞水平以及尿中带血评分的程度可反映肾结石碎石后肾损伤的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5-05-31)

梁洁[8](2014)在《EGF、MCP-1对梗阻性急性肾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各科室常见急、危、重症,肾后性因素是导致AKI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尿路梗阻引起排尿障碍、梗阻上方压力增高,导致尿液逆流入肾内产生肾实质损害和肾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常见疾病。肾后性AKI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以梗阻为始动因素所诱导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化学趋化蛋白、反应氧代谢产物参与肾间质炎症、肾小管凋亡和间质纤维化导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肾单位的丧失[1]。本实验以双侧输尿管梗阻模拟肾后梗阻性急性肾损伤,输尿管梗阻时,梗阻部位以上压力增高,肾盂积水内压逐渐增高,压力经集合管传至肾小管和肾小球,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实质逐渐萎缩变薄,导致急性肾损伤[2]。因此,肾后性AKI治疗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解除梗阻,恢复尿流,恢复肾功能。肾功能修复阶段中,各种相关的生长因子和化学趋化蛋白参与修复过程。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颌下腺、腮腺、胰腺、肾脏、十二指肠、前列腺和脑等部位合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分泌在大多数体液、分泌液及组织中。EGF配体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后,介导细胞增殖、分化,细胞运动迁移、血管生成、抗凋亡等[3、4]。研究显示在多种原因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中,外源性EGF能够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介导近端小管上皮去分化,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与修复,促进肾功能的恢复[5-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是相对分子质量为8-10kD,属于趋化因子β亚家族,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包括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肾脏的固有细胞上也有MCP-1的表达[9、10]。MCP-l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受体CCR2结合后经G蛋白信号转导,通过磷脂酰肌醇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MCP-l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①对单核/巨噬细胞有较强的诱导和趋化作用;②趋化和激活嗜碱性粒细胞,使其释放组胺参与免疫调节;③诱导单核细胞粘附并浸润动脉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关系密切;④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和凋亡过程;⑤对T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的双重作用[11-13]。正常情况下,MCP一1表达水平较低或不表达,但当受到缺血、缺氧等因素刺激时,其表达上调,并在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趋化和随后的活化过程中起重要协同作用。国内外主要研究肾前性及肾性AKI的一些修复机制,对肾后性AKI再通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国内外主要集中在再通后水盐代谢方面的研究,国外有学者研究肾后性梗阻再通后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修复机制,国内这方面研究较少[14、15]。基于EGF、MCP-1可作为AKI的早期生物学标记物,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成年大鼠BUO模型,测试在梗阻解除后的不同时间点EGF和MCP-1的变化情况,评价EGF和MCP-1在梗阻及再通后肾脏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修复机制。以期找到BUO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修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可能为将来肾后性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参考。研究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各组肾组织EGF、MCP-1表达情况,探讨EGF、MCP-1在双侧完全输尿管梗阻再通后的修复机制。材料及方法主要材料:6-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200-250g,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Anti-EGF antibody(兔抗鼠多克隆抗体),BOSTER公司提供;Anti-MCP-1antibody (兔抗鼠多克隆抗体),BIOSS公司提供;GTVisionTMⅢ抗鼠/兔通用型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DakoCytomation公司提供。1.方法1)分组:实验大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8只大鼠:假手术组(A组)、BUO24h组(B组)、BUO24h再通1d组(C组)、BUO24h再通4d组(D组)、BUO24h再通7d组(E组)。2)动物模型建立:采用V管卡压法输尿管结扎术,大鼠购买后,SPF级实验室中安静饲养七天预适应后,五组的大鼠均用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后,取仰卧位,腹正中线行2.5-3.5cm切口,打开腹腔,经腹暴露左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PUJ),在PUJ下方1cm处游离一段长约5mm的输尿管段,将长约1.8cm的硬膜外麻醉用塑料导管对折成V型(V管),轻轻套卡在左输尿管上,用1号丝线结扎V管两末端令输尿管官腔夹闭,注意线结与末端之间仅保留1-2mm的距离,按照同样方法结扎右侧输尿管,缝合肌肉和皮肤。模型组24h后,同前法麻醉后再次按原路径打开腹腔,暴露梗阻部位,可看到V管上段输尿管扩张,表明造模成功,剪断结扎在V管上的丝线,轻轻取下V管,解除梗阻。假手术组大鼠仅游离出双侧输尿管,不结扎双侧输尿管,缝合切口。3)数据收集:假手术组和各模型组分别在24小时梗阻再通0h、1d、4d、7d心脏穿刺取血后全部处死,留取左肾组织做石蜡切片。3000转/分高速离心10分钟后留取血清,保存于-20℃冰箱,留测血清肌酐。左肾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以做常规HE染色和EGF及MC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DS-Ri1光学显微镜采图,每张切片取5个高倍镜视野,每个视野>500个细胞,分别计算阳性率,阳性率=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100%,取平均值,数据用mean±SD表示结果,比较各组大鼠肾组织损伤评分,EGF及MCP-1的表达差异。4)统计方法: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所有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双侧输尿管梗阻24h肌酐及尿素氮显着升高,而随着梗阻再通时间的延长,其数值又逐渐下降,至再通7天时,尿素氮及肌酐值逐渐下降,约降至正常水平。2、光镜:假手术组肾组织无明显改变;双侧输尿管梗阻24h后各模型组发生急性肾损伤,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部分肿胀、坏死,小管腔明显扩张,肾小管损伤积分较高,腔内可见脱落细胞,肾组织间质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再通1天后肾脏得到部分恢复,至第7天肾脏组织表现为轻度损伤,显示基本恢复正常,肾小管积分逐渐下降。3、大鼠双侧输尿管梗阻24h后,肾组织MCP-1免疫组化染色示:在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表达,梗阻24h组视野可见大量阳性表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着梗阻再通时间的延长,有阳性表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下降,至再通第7天时仅有散在的阳性表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4、肾组织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在正常对照组中可见表达阳性的髓袢升支厚段及远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梗阻24h组可见少量弱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梗阻再通1d时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较前增多,随着再通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增多,至第7天达最高。结论1、双侧输尿管夹闭法(V管夹压法)成功制作了肾后性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V管夹压再通模拟了临床上手术解除梗阻;2、梗阻再通后,EGF表达增加,提示可能参与急性肾损伤的修复;3、梗阻再通后,MCP-1表达下降,表明可能参与急性肾损伤的修复。(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耿燕秋,张利,陈香美[9](2014)在《巨噬细胞表型与肾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免疫介导的肾病和宿主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组织损伤的诱导、纤维化及损伤后修复密切相关,并决定着免疫反应的结局,表明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为此笔者对近年来关于肾损伤后的免疫反应及不同表型巨噬细胞在肾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1巨噬细胞起源和异质性巨噬细胞是机体内重要的吞噬和抗原提呈细胞,也是造血系统中最古老的细胞类型,哺乳动物的(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4年04期)

鲁星妍[10](2014)在《EPO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肾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及EPO预处理的MSCs修复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C57BL/6雄性4周龄小鼠通过全骨髓法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叁代的MSC(P3-MS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CD45、CD105)及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的鉴定。P3-MSC与一定浓度的rhEPO共培养24h后,行细胞表面标记检测及成脂成骨诱导分化。P3-MSC分别与不同浓度(0、1、10、100、500IU/ml)rhEPO培养48h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将P3-MSC分别与(0、1、10、100、500IU/ml)rhEPO培养8h后,观察不同浓度的EPO对MSCs迁移的影响。分组:(1)HK-2 组;(2)HK-2+TGF-β1(6ng/ml)组;(3)HK-2+TGF-β1(6ng/ml)+MSCs(105cells/200ul)组;(4)HK-2+TGF-β1(6ng/ml)+EPO 预处理的MSCs(105cells/200ul)组。细胞同步化后,根据不同分组加入TGF-β1、MSCs、EPO预处理24h的MSCs后,经48h后行形态学观察,并收集细胞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a-SMA)、E-钙粘蛋白(E-cadherin)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稳定培养的BMSCs呈纺锤形,胞体丰满,胞核较大,呈漩涡分布,流式检测高表达CD105,低表达CD45,具备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潜能。2.MSCs经EPO(100IU/ml)预处理24h后,MSCs仍高表达CD105,低表达CD45,表面标记未见明显变化,且仍具备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潜能。3.0、1、10、100、500IU/ml rhEPO 组的吸光度值(OD450)分别为0.230±0.030,0.301±0.012,0.343±0.038,0.348±0.029,0.306±0.027,提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EPO促进MSCs的增殖,以浓度为100IU/ml的作用最明显(P<0.05),浓度为500IU/ml时,MSCs的增殖受到一定程度抑制。4.不同浓度的EPO(0、1、10、100、500IU/ml)干预8h后,染色后高倍镜下观察MSCs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 18.67±3.06,22.20±3.56,26.00±2.55,34.80±5.80,33.40±3.44,提示EPO对MSCs迁移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EPO在100 IU/ml时MSCs迁移细胞数达到峰值且较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5.经TGF-β1诱导HK-2细胞的a-SMA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5),普通MSC及EPO预处理的MSC组较TGF-β1诱导HK-2细胞组具显着性差异(P<0.05),且EPO预处理的MSCs组较普通的MSCs组的a-SMA相对表达量进一步减少,E-cadherin相对表达量进一步增多。结论适宜浓度的EPO能促进MSCs的增殖及迁移,并保持MSCs干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修复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肾损伤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胃肠减重手术已成为治疗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标准方法之一。其中袖状胃减容术相较于其他减肥手术减重效果以及缓解代谢并发症的效果最佳。本实验利用ZDF大鼠建立袖状胃手术模型。术前2周、术后2、4、8周测定大鼠基本生理指标包括体重、摄食量、空腹血糖和口服糖耐量。第9周取得大鼠肝脏、肾脏、睾丸和胰腺组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并进行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通过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纤维化程度,S100蛋白免疫组化测定大鼠通过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的生物过程的变化。结果发现袖状胃减容术有效缓解了糖尿病肥胖大鼠的体重、血糖和血糖调节能力并且术后大鼠生精能力得到提高,胰岛细胞增多,肾损伤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袖状胃减容手术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减重和控制糖代谢最有效的减肥手术之一。本研究主要关注手术后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SG术后对大鼠基本代谢参数进行测定。尾静脉取血清测定血脂及肾功能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脏脂肪相关基因表达,并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PI3K/Akt水平。SG术后,大鼠体重显着减小,葡萄糖代谢能力以及能量代谢包括呼吸交换率、能量消耗、活动量得到改善,血脂下降,肾功能恢复。组织学分析证实,SG术后ZDF大鼠肾周脂肪减少,生成脂肪基因表达下降。此外,SG组肾脏p-PI3K和p-Akt蛋白表达下降。结果发现SG手术后改善了大鼠内脏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减肥手术对肾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肾损伤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翟硕.黑豆皮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对肾损伤修复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2].冯颖.袖状胃减容术动物模型建立以及肾损伤修复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3].董航.健脾化痰活血方对甲减大鼠肾损伤修复机制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4].董建华,李世军.急性肾损伤修复与治疗干预[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7

[5].张淑媛,马华林,张蓉蓉,黄易莎,张欣洲.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应用于急性肾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6

[6].刘向春,刘海英,孙丽娜,聂慧斌,吕莎莎.慢周期细胞在小鼠急性肾损伤修复中的作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5

[7].沈建武.中医辨证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研究及化瘀尿石汤对碎石后肾损伤修复作用探索[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8].梁洁.EGF、MCP-1对梗阻性急性肾损伤修复机制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

[9].耿燕秋,张利,陈香美.巨噬细胞表型与肾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4

[10].鲁星妍.EPO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肾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4

标签:;  ;  ;  ;  

肾损伤修复论文-翟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