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指数论文-倪其鸣,虞凌明,焦静

肺气肿指数论文-倪其鸣,虞凌明,焦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肺气肿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宝石能谱CT,肺癌,肺功能

肺气肿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倪其鸣,虞凌明,焦静[1](2019)在《低剂量宝石能谱CT测量肺气肿指数、平均肺密度在评估肺癌患者肺功能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评价肺癌患者肺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28例进行研究,进行低剂量宝石能谱CT扫描与肺功能检查,分析CT参数和肺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肺功能检测TLC、FVC、FEV1、FEV1/FVC分别为(5.03±0.80)L、(3.27±0.68)L、(2.25±0.40)L、(68.78±5.91)%。CT后处理参数Vin、Vex、Vin-Vex、EI、MLD分别为(4.55±1.15)L、(2.26±0.80)L、(2.29±0.54)L、(7.01±6.61)%、(-975.43±9.01)HU;患者Vin与TLC呈正相关(r=0.892,P<0.001),Vin-Vex与TLC、FVC、FEV1呈正相关(r=0.718、0.784、0.747,P均<0.001),EI与FEV1/FVC呈正相关(r=0.436,P<0.001),MLD与FEV1呈正相关(r=0.355,P<0.001)。结论宝石能谱CT在不增加患者额外检查项目和检查流程的前提下可以准确测定肺容积、反映肺功能,可作为常规肺功能检测的补充。(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姚兵,李勇,李忠诚,杨永良,王小平[2](2019)在《高原地区肺气肿指数对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肺气肿指数(EI)对高原地区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8例,年龄60-79岁。均于术前检测肺气肿指数(EI)及肺功能(PFT)指标,观察术后呼吸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I和DLCO的OR值分别是19. 51和19. 18(P <0. 01),提示EI和DLCO是术后呼吸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ROC曲线,并经MedCalc软件比较二者ROC曲线下面积(AUCs),EI大于DLCO(P=0. 0305 <0. 05),提示EI对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预测更敏感。结论肺气肿指数(EI)是一项预测肺叶切除术后发生呼吸并发症的更加敏感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贾毅,栾丽[3](2019)在《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通气功能与CT肺气肿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通气功能和CT肺气肿的指数。方法:本次所选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CT检查,评估其肺通气的功能以及肺气肿的指数。结果:研究组Vin、Vex、Vex/Vin、Vin-Vex、FEV1/FVC、LAV%、FEV1%预计值与参照组相比,数值间差距较大,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Vin、Vex、Vex/Vin、Vin-Vex、FEV1/FVC、LAV%、FEV1%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功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王霞,黄小鲁,李楠,金星,薛克栋[4](20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与高分辨率CT肺气肿指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与高分辨率CT(HRCT)肺气肿指数(LAA%)的关系。方法:选取因COPD急性加重需机械通气的重症COPD患者166例,进行HRCT检查,测定肺气肿指数。统计患者1个月全因死亡率,按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37例)和存活组(129例)。从病历资料中收集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LA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 9±7. 3 vs 12. 6±5. 9,P <0. 01)。Pearson分析显示LAA%与APACHEⅡ评分(r=0. 315,P <0. 001)、机械通气时间(r=0.184,P=0. 012)、PaCO_2(r=0. 231,P=0. 027)、心率(r=0. 131,P=0. 039)、呼吸(r=0. 152,P=0. 041)呈正相关,与PaO_2(r=-0.361,P=0. 013)、pH(r=-0. 261,P=0. 035)呈负相关。人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示:LAA%切值取17. 3%时,对患者1个月全因死亡的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 789[P=0.000,95%CI(0.715,0. 863)],灵敏度为81. 08%、特异度为65. 83%。传统危险因素联合LAA%可明显提升对患者1个月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论:HRCT定量测量的肺气肿指数与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本文来源于《内科急危重症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蔡永良,赵树霞[5](2018)在《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针对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所接收的52例晚期肺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总结肺气肿患者与无肺气肿患者的主要特征。结果:肺气肿患者与无肺气肿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肺气肿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无肺气肿患者,存在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癌患者具有很大预后价值,二者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可以为相关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数据~([1])。(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8年04期)

彭昌勇,李俊峰,刘一江,颜吉平,张昊[6](2018)在《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于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间在我院行姑息化疗的晚期肺鳞状细胞癌(IIIB和IV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FS)、吸烟史、疾病分级、呼吸量测定值及化疗方案等。肺气肿的严重程度由经过培训的胸部放射专家依据戈达德评分系统对CT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比较肺气肿患者与无肺气肿患者的一般特征,利用生存分析探讨CT肺气肿指数≥4与<4患者的总生存期,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影响因素。结果 CT肺气肿指数的中位数为5(范围0-22)。高CT肺气肿指数(≥4)的患者其OS较得分<4的患者更低(6.3 vs 13.7月,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CT肺气肿指数是低OS的显着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风险比,(hazard ratio,HR)=2.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4-3.41;P=0.005,同时一线治疗无效(P=0.009)及无二线治疗(P=0.001)亦与OS显着相关。结论高CT肺气肿指数与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不良预后存在显着关联。(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杨磊[7](2017)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COPD患者自动定量评估及其与肺功能、肺气肿指数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自动定量评估对COPD患者与正常者对照性研究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自动定量评估对COPD患者与正常者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材料与方法18例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62例COPD患者:结合2015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按严重程度分组,将COPD患者分为四组(GOLD Ⅰ组15例,GOLD Ⅱ组 18 例,GOLD Ⅲ组 17 例,GOLD Ⅳ组 12 例)。使用 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肺双能量软件进行自动定量分析全肺及局域肺灌注相对增强值。应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最小显着差异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局域肺灌注相对增强值与COPD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全肺灌注相对增强值与COPD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GOLD Ⅰ组全肺相对增强值与GOLD Ⅲ组、GOLD 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LD Ⅱ组全肺相对增强值与GOLD Ⅲ组、GOLD 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LD Ⅲ组全肺相对增强值与GOLD 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LD Ⅰ组全肺相对增强值与GOLD 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全肺及局域肺灌注相对增强值对COPD患者与正常者之间有明显差异,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定量评估可用来区分COPD患者和正常者,可以评价COPD肺实质破坏严重程度。第二部分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COPD患者自动定量评估及其与肺功能、肺气肿指数相关性研究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自动定量分析肺灌注相对增强值与肺功能检查参数、肺气肿指数的关系,评估COPD全肺及区域肺功能。材料与方法 对于62例COPD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增强扫描及肺功能检查。通过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肺双能量软件进行自动定量分析全肺及区域肺灌注相对增强值及肺气肿指数。使用肺功能检测仪获得肺功能参数,测定的主要指标有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第1秒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用力呼气第1秒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Pred)。应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Pearson相关分析肺功能参数与全肺灌注相对增强值、肺气肿指数的相关性,以及区域肺相对增强值与区域肺气肿指数的相关性,定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 全肺相对增强值与FEV1(r=0.480,P=0.025)、FEV1%预计值(r=0.601,P=0.001)、FVC(r=0.526,P=0.011)、FEV1/FVC(r=0.539,P=0.010)均呈正相关。全肺肺气肿指数与 FEV1(r=-0.574,P=0.004)、FEV1/Pred(r=-0.605,P=0.002)、FVC(r=-0.572,P=0.004)、FEV1/FVC(r=-0.474,P=0.022)均呈负相关。全肺相对增强值与全肺肺气肿指数呈负相关(r=-0.605,P=0.000)。各区域肺相对增强值与对应的区域肺气肿指数中度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自动定量肺相对增强值与肺气肿指数、肺功能参数具有相关性,可用来评估肺实质破坏及气道阻塞程度;区域肺相对增强值与区域肺气肿指数中度相关,能实现肺实质破坏区域和区域低灌注之间相匹配;COPD患者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自动定量软件可快速对全肺、区域肺灌注及肺气肿进行独立定量评估。(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浩[8](2016)在《高原地区肺气肿指数(EI)与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肺气肿指数与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份-2015年09月份高原地区肺癌择期在全麻下行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收集符合条件患者50例,患者手术前接受MSCT(multi-slice spiral CT)检查,CT扫描检查需要在肺叶切除术前1周内完成。采用全自动后处理软件,叁维QCT分析肺容积、肺密度,并设定相关参数得出EI值。根据患者术前EI值的大小,按区间EI值≤10%,10%<EI值≤20%,20%<EI值≤30%,EI值>30%值将患者分为A、B、C、D四组。患者均行单肺叶切除术。术后需要收集与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有关的临床资料: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影像学资料、痰培养结果、血常规等。结果:术前因行CT检查配合不佳的两例患者,已从本研究中剔除。余48例患者手术顺利。经运用统计学方法Spearman(秩相关)或Pearson(线性相关)相关分析对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提示高原地区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前肺气肿指数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3,P=0.005<0.01);高原地区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前肺气肿指数值(13.43±10.41)(%)与术后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值(91.72±3.06)(%)呈负相关(r=﹣0.69,P=0.007<0.01)。结论:1、结合临床观察及统计学结果,可以发现高原地区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前肺气肿指数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尤其与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密切相关。2、肺气肿指数作为新的肺功能指标对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作为术前肺功能评估的一种指标。(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6-05-01)

谢梦双[9](2016)在《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和肺功能MEFV曲线“气道塌陷角”对于哮喘—慢阻肺重迭综合征诊断意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临床上,有相当比例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同时具有哮喘和慢阻肺的特点。2014年,GINA与GOLD科学委员会共同发布了“慢性气流受限疾病的诊断:哮喘、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重迭综合征(Asthma-COPD Overlap Syndrome,简称ACOS)"的有关内容,ACOS的概念在GINA和GOLD中被正式提出。然而,在GINA和GOLD的文件中并没有给出ACOS定义,而仅对ACOS进行了临床描述。迄今ACOS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在ACOS诊断的临床实践中,如果基于详细的病史、查体,加之具有鉴别哮喘和慢阻肺效能的客观指标,将非常有利于ACOS的诊断。哮喘和慢阻肺具有不同的病理改变,慢阻肺的病理改变同时具有气道病变和肺组织病变(气肿),而哮喘患者的病理改变主要位于支气管,多无肺组织气肿病变。肺气肿病变进而导致哮喘和慢阻肺在呼气气流受限病理生理机制上的差别,哮喘主要为气道阻塞,而慢阻肺还同时存在气道塌陷。对于已经明确诊断哮喘的患者,当客观指标证明其肺组织存在肺气肿的病理改变,提示患者可能合并存在慢阻肺,患者ACOS的诊断有望确立。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Emphysema index, EI)可对肺气肿病变进行无创、重复的定量评估。肺气肿导致肺组织对小气道的支撑和牵拉作用丧失,用力呼气时气道塌陷,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aximal expiratory flow-volume curve, MEFV曲线)下降支呈典型的凹陷性下降,呈现一个锐利的夹角,称为“气道塌陷角”(Angle of collapse, AC),有研究认为锐利的AC是肺气肿病变存在的标志本研究试图通过较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定量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和肺功能MEFV曲线的“气道塌陷角”在ACOS诊断中的意义。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在ACOS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测定并比较哮喘与慢阻肺患者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Emphysema Index,简称EI),探讨其在ACO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哮喘稳定期患者151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125例,健康对照128例。各组均予病史采集,肺通气功能、吸气相胸部HRCT检查。胸部CT采集1mm层厚的DICOM数据,用Airway inspector软件测量%LAA-950(即肺气肿指数);对比叁组EI;以健康对照EI平均值3个标准差划定高%LAA-950的界值,将哮喘组患者分为高EI组和低EI组;分析、归纳两组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肺功能特点。结果1.哮喘患者EI为6.19±6.79%,显着高于健康对照(2.79±2.37%,p<0.01),显着低于慢阻肺患者(15.844±11.90%,P<0.01);2.以健康对照组EI的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即EI=9.9%为界值,21.2%(31/151)的哮喘患者存在高EI;3.高EI哮喘患者与低EI哮喘患者患者相比,吸烟史更长、年龄更大、气流受限更严重、上肺为主型肺气肿分布更多(P值均<0.05);高EI哮喘患者与慢阻肺患者相比,性别比例、BMI、吸烟史、FEV1.0%、肺气肿分布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1.以EI=9.9%为界值识别出的高EI的哮喘患者具有与慢阻肺患者相似的临床特点,符合ACOS的诊断。2.定量CT肺气肿指数有望成为ACOS的诊断条件之一。第二部分肺功能MEFV曲线的“气道塌陷角”计算机定量评估在ACOS诊断中意义目的研究肺功能MEFV曲线“气道塌陷角”(Angle of collapse, AC)与肺气肿的关系,从而探讨AC对于ACOS诊断的价值。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哮喘患者151例,慢阻肺患者125例,正常对照392例;哮喘组和慢阻肺组给予肺通气功能检查和胸部吸气相HRCT检查,健康对照组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采用Curvesnap和Matlab软件对叁组的MEFV曲线的气道塌陷角进行定量分析;采用Airway inspector软件测量肺气肿指数(%LAA-950);探讨AC与肺气肿指数的相关性;对比高EI和低EI气流受限患者A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C及其他肺功能指标对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高EI的诊断能力,并在哮喘患者中验证AC对ACOS的诊断能力。结果1.哮喘组AC为:145.45±13.23,显着高于慢阻肺组(130.67±±14.01,P<0.01),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中,AC与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呈显着负相关(R=-0.67,P<0.001),高EI气流受限患者AC显着低于低EI气流受限患者(135.21±11.04 VS 145.20±8.36,P<0.001)。03.AC诊断高E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AC对高EI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FEV1.0%、FVC%、VC%等肺功能指标。AC判断高EI的最佳界值为:129.19。,以AC≤129.19。判断哮喘患者中高EI患者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96.64%。结论1.AC与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AC≤129.19。为标准诊断高EI哮喘患者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96.64%2. MEFV曲线气道塌陷角的定量测量可能成为肺气肿诊断的替代指标,从而有助于ACOS诊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15)

李先浪,王晓荣[10](2016)在《多层螺旋CT肺气肿指数与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的肺气肿指数(emphysema index,EI)对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和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于笔者医院行肺叶切除术,并且于手术前1个月内在笔者医院完成胸部CT及临床肺功能检查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EI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EI值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能力。结果共计242例患者纳入研究,原发性肺癌207例(85.5%),良性疾病35例(14.5%)。术后7例(2.89%)患者死亡,34例(14.04%)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14例,肺不张12例,呼吸衰竭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I、年龄、性别、吸烟史、FEV1/FVC和手术方法与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EI和FEV1/FVC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OR及95%CI分别是2.97(1.38~5.36)、1.53(1.12~2.19)和1.20(1.06~1.45)。进一步研究依据患者是否患有COPD将其分为两组,COPD组和非COPD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均表明EI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EI预测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 EI值可以较好地评估和预测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肺气肿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肺气肿指数(EI)对高原地区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8例,年龄60-79岁。均于术前检测肺气肿指数(EI)及肺功能(PFT)指标,观察术后呼吸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I和DLCO的OR值分别是19. 51和19. 18(P <0. 01),提示EI和DLCO是术后呼吸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ROC曲线,并经MedCalc软件比较二者ROC曲线下面积(AUCs),EI大于DLCO(P=0. 0305 <0. 05),提示EI对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预测更敏感。结论肺气肿指数(EI)是一项预测肺叶切除术后发生呼吸并发症的更加敏感的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肺气肿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倪其鸣,虞凌明,焦静.低剂量宝石能谱CT测量肺气肿指数、平均肺密度在评估肺癌患者肺功能的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2].姚兵,李勇,李忠诚,杨永良,王小平.高原地区肺气肿指数对老年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并发症的预测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9

[3].贾毅,栾丽.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通气功能与CT肺气肿指数[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王霞,黄小鲁,李楠,金星,薛克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与高分辨率CT肺气肿指数的关系[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

[5].蔡永良,赵树霞.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6].彭昌勇,李俊峰,刘一江,颜吉平,张昊.CT肺气肿指数对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

[7].杨磊.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COPD患者自动定量评估及其与肺功能、肺气肿指数相关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7

[8].李浩.高原地区肺气肿指数(EI)与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6

[9].谢梦双.胸部定量CT“肺气肿指数”和肺功能MEFV曲线“气道塌陷角”对于哮喘—慢阻肺重迭综合征诊断意义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0].李先浪,王晓荣.多层螺旋CT肺气肿指数与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6

标签:;  ;  ;  

肺气肿指数论文-倪其鸣,虞凌明,焦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