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观论文-王畅

列宁主义观论文-王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列宁主义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

列宁主义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畅[1](2016)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若想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就要探究当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重点,即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6年10期)

周向军[2](2014)在《“列宁主义观”的全景式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目前学术界有关列宁主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列宁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具体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并加强这方面研究,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1-09)

王继红[3](2011)在《科拉科夫斯基的列宁主义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主义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理论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继续,列宁主义指导了20世纪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实践,被世界革命人民看作是一面胜利飘扬的旗帜。正因为对实践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列宁主义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对于中国而言,对列宁主义的全面理解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科拉科夫斯基是20世纪50、60年代伴随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进程涌现的一批从马克思的批判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持激烈批判态度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代表。他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出发,对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对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哲学思想、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国家学说、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他赞扬列宁具有伟大的人格,承认列宁对理论和实践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特有特征的坚持以及对世界共产主义所作的贡献,但同时他认为,由于列宁始终用未来的终极目标衡量现在,这导致了实用的政治原则、将人视为工具和过于强调权力集中的倾向。在这种列宁主义观的基础上,他认为列宁主义是斯大林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直接根源。无论是对列宁思想的概括和阐述,还是对列宁主义的批判,科拉科夫斯基的列宁主义观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深入挖掘科拉科夫斯基列宁主义观的思想内容,回应科拉科夫斯基对列宁主义思想的批判,对于我们加深对列宁主义的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1-09-25)

白天明,张永光[4](2011)在《伊林·费切尔的列宁主义观及其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林.费切尔是西方马克思学家、德国民主社会主义者,关于列宁主义的认识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列宁在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但列宁接近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有限度的;列宁将辩证唯物主义扩展为具有约束性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列宁在以暴力实现马克思的绝对自由的道路上使自由逐步沦丧;工会是共产党与群众之间建立联系的传统装置。我们对他关于列宁主义理论本质的认识是不能同意的,但整个说来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及其理论本质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1年09期)

张士海[5](201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科学“列宁主义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其关键点是:要清醒地认识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全面地把握"落后国家社会发展"这一列宁主义的内涵,真正地理解"讲求实际"这一列宁主义的灵魂,深刻地领悟"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列宁主义的主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必须坚持教育与自觉相结合的基本路径。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11年01期)

张士海[6](2010)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两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是当前进一步捍卫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张士海[7](2009)在《论柯尔施“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兼谈社会主义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基本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柯尔施对列宁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拥护"到"反对"的转变过程。柯尔施"列宁主义观"的转向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柯尔施"列宁主义观"的转向,成为导致"西方列宁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同时也对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精神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柯尔施"列宁主义观",对于探讨社会主义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基本途径、进而确立并坚持科学的"列宁主义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09年05期)

张士海[8](2009)在《“列宁主义观”史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主义观”,是指人们关于列宁主义认识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列宁主义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列宁主义观,就是对列宁主义所有理论问题的观点或看法;狭义上的列宁主义观,主要是把列宁主义当作一个整体、从整体上对列宁主义的观点或看法。在这里,笔者要谈的列宁主义观,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列宁主义观。在实际生活中,列宁主义观的表现形态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将其分为“感性”、“知性”、“悟性”叁个层次。无论“感性”、“知性”还是“悟性”层次上的列宁主义观,其基本内容大体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什么是列宁主义”的内容;二是关于“怎样对待列宁主义”的内容。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开展列宁主义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第一,澄清对列宁主义错误认识的需要;第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的需要。另外,开展列宁主义观研究,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必然要求。考察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列宁主义观研究的现状,虽然很少使用“列宁主义观”这一概念,但对“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的研究,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并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但我们还要看到:世界上各种列宁主义观杂陈,从学术研究角度进行历史纬度的、系统梳理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从全球视角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列宁主义观的经验教训的学术成果比较缺乏;目前关于列宁主义观的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没能从整体性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关于列宁主义观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对当前西方学者的列宁主义观进行深入的分析、清理和批判。这就为我们从整体性视角,对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进行系统梳理、进而总结各种列宁主义观的经验教训,提供了学术空间。本文将紧紧抓住“列宁主义观”这一核心概念,从“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这一整体性视角出发,系统梳理苏俄人、中国共产党人和西方学者的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廓清人类历史上各种列宁主义观的本来面目;探讨重点人物列宁主义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重点人物列宁主义观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基本要素和路径选择。对于列宁主义观的学术研究,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方法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文献阅读法、个案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另外,在列宁主义观研究中,还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对列宁主义观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考量各种列宁主义观的来源、命运及其经验教训,从对各种列宁主义观的分析和研究中提炼出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基本要素。列宁主义诞生以来,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列宁主义观。作为列宁主义诞生的故乡,苏俄人的列宁主义观在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苏俄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从总体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早期苏俄人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从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十月革命后,在苏俄地区出现了众多对列宁主义的挑战,列宁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对反对列宁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言论进行了批判。列宁逝世初期,联共(布)主要领导人内部对列宁主义的看法存在差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阐述了各自的列宁主义观。第二个阶段: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从1924年列宁去世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大林战胜对手后,成为苏联主要领导者,成为列宁主义的“唯一”解释者。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其形成有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其发展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定义、体系、功能、地位等问题作了十分深入的阐发,为坚持和捍卫列宁主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斯大林阐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建成的理论,为发展列宁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可以说是斯大林列宁主义观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当然,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既有对列宁主义基本内容、基本原则的忠实坚持,也存在着对列宁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和搬用;既有在某些方面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存在着在某些方面严重地曲解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它们共同构成了斯大林列宁主义观的最基本特征。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对苏俄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斯大林列宁主义观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最终意义上看,它延缓了苏俄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进程,是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深层诱因。第叁个阶段: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都未能摆脱斯大林列宁主义观的影响和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作为1985—1991年原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是以改革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戈尔巴乔夫对列宁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求教于列宁主义”到“重新认识列宁主义”再到“完全抛弃列宁主义”的转变过程。戈尔巴乔夫列宁主义观的转变,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从客观上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和国内“重评斯大林”运动影响及斯大林体制的负面效应。从主观上看,主要在于戈尔巴乔夫没能真正把握列宁主义的思想主旨。在戈尔巴乔夫列宁主义观指导下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把原苏联从斯大林体制下“挽救”出来,反而导致苏联亡党亡国。其教训是深刻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极大地削弱了列宁主义的影响。诅咒列宁和列宁主义,成为时髦、形成浪潮。但是,进步的力量仍在进行斗争,进步的学者仍然在发出肯定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对列宁主义认识和态度的进程中,开始进入多元化列宁主义观时期。在国际性的思潮中,西方学者的列宁主义观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西方学者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从总体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早期西方学者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从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到二战结束之前)。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遭到了机会主义者的攻击,但也受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声援。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阐述了他们各自的列宁主义观。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要代表,同时又是“欧洲共产主义”的主要奠基者,葛兰西的列宁主义观是一个典型代表。葛兰西立足西方国家发展实际,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提出了他的列宁主义观。葛兰西的列宁主义观,不仅影响了意大利,还对其他国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思想启迪。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以对十月革命合理性解释和文化领导权为核心内容的葛兰西的列宁主义观,“给马克思主义的西欧式发展开辟了道路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峰”。在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的长河中,葛兰西的列宁主义观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视点。第二个阶段:“西方列宁学”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全面对峙时期)。二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形成了所谓“西方列宁学”。“西方列宁学”不是地域性的概念,而是意识形态的概念。这是一个打着研究列宁主义旗号而歪曲、否定列宁主义的学术思潮。这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西方列宁学”大致可以分为主导派(对列宁主义基本否定)和非主导派(对列宁主义部分否定)两部分。作为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列宁学”主导派的主要代表,迈耶尔是以学者身份活跃于西方学术界红极一时的人物。迈耶尔于1957年出版了一部全面批判列宁主义的着作——《列宁主义》。该书出版后,在国外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被喻为是“西方列宁学”的“经典之作”。正是由于这部着作,而使迈耶尔在“西方列宁学”界被誉为所谓的“第一流的关于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观察家”。探讨迈耶尔的列宁主义观,是我们深入把握“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真实面目的一个重要路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迈耶尔的列宁主义观进行深入的分析、清理和批判,以揭露“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实质。第叁个阶段:“重评派”的列宁主义观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至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西方学术界掀起新一轮反对列宁主义的狂潮。但动荡之后,一些学者也开始强调深入细致地对列宁主义进行学术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重评派”,在反对列宁主义浪潮的重重包围中,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西方学术界逐渐引起较大影响。英国着名列宁主义研究专家尼尔·哈丁是当前“重评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丁在指出“西方列宁学”主导派关于列宁主义认识各种错误的同时,强调对列宁主义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重新评价。1996年,哈丁出版的《列宁主义》一书,成为当前“重评派”的重要代表着作。[美]Lars T.lih在其对哈丁的《列宁主义》书评中指出,“许多年轻的,尤其是北美的历史学者,把研究布尔什维克意识形态当作冷战遗留下来的不重要的事情。许多年老的历史学者坚持认为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但认为我们知道了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哈丁是认为苏联建立者的观点(指列宁主义——笔者注)需要重新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作为西方学术界研究列宁主义的权威人物,哈丁对列宁和列宁主义进行的“重新研究”、“重新评价”,在国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哈丁的列宁主义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肯定“重评派”对“西方列宁学”主导派的错误观点批驳的同时,也要对其本身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清理和批判。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列宁主义而开始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在当前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从总体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从十月革命胜利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到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给饱受帝国主义欺辱的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历了一个从支持和赞扬十月革命,到了解和探讨列宁主义,再到接受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瞿秋白初步阐述了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和态度。瞿秋白从“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视角阐述的列宁主义观,实际上提出了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和评价列宁主义的问题。瞿秋白列宁主义观最鲜明的特色体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萌芽上。瞿秋白的列宁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毛泽东和邓小平列宁主义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孙淑在其着作《瞿秋白与他的同时代人》中指出的,“列宁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瞿秋白是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杰出传播者……脑海中自然地形成了一条鲜艳的彩带:列宁——瞿秋白——中国”。第二个阶段: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前)。作为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列宁主义的典范,毛泽东既没有把列宁主义当作“圣经”,也没有把十月革命道路当作“样板”,而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第二次结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渗透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在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问题上,毛泽东晚年也出现了偏差,在学习和坚持列宁主义中出现了教条化、片面化的倾向。第叁个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至今)。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列宁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更为自觉的科学水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并在新的时期又把它向前推进了一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邓小平的列宁主义观。邓小平列宁主义观最主要的贡献体现在:对列宁晚年经济、政治、文化叁位一体“政治遗嘱”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上,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的列宁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并坚持这一科学的列宁主义观,是邓小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贡献的重要条件之一。邓小平的列宁主义观,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1997年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强调坚持邓小平列宁主义观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主旨的当下诠释,是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最鲜明的特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列宁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更为自觉的科学水平。梳理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考察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葛兰西、瞿秋白、毛泽东、邓小平等代表人物,以及“西方列宁学”、“重评派”等重要思潮的列宁主义观,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启示之一:要清醒地认识列宁主义的地位。必须充分认识到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地位,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的第一个关键点。启示之二:要全面地把握列宁主义的内涵。必须充分认识到落后国家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这一列宁主义的主要内涵,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的第二个关键点。启示之叁:要真正地理解列宁主义的灵魂。必须充分认识到“讲求实际”这一列宁主义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的第叁个关键点。启示之四:要深刻地领悟列宁主义的主旨。必须充分认识到落后国家“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列宁主义的思想主旨,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的第四个关键点。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这些启示,对于清除对列宁主义种种误解、正确理解并科学对待列宁主义、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说,研究列宁主义观的主要目的在于确立并坚持科学的列宁主义观。那么,怎样才能确立并坚持科学的列宁主义观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列宁主义地位、内涵、灵魂和主旨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列宁主义的地位、内涵、灵魂和主旨。第二,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加强对列宁主义的学习与理解,真正掌握列宁主义的地位、内涵、灵魂和主旨,这是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前提条件。通过学习与理解,把握和接受了列宁主义,还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这是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3-10)

张士海[9](2009)在《论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兼谈苏共“文化领导权”丧失与苏联解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尔巴乔夫对列宁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求教于列宁"到"重新认识列宁"再到"完全抛弃列宁主义"的转变过程。戈尔巴乔夫列宁主义观的转向,从客观上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重评斯大林"运动的影响;从主观上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没能正确对待列宁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精神实质。戈尔巴乔夫列宁主义观的转向,使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文化领导权,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深层诱因。研究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对于确立并坚持科学的列宁主义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有利于引起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紧迫性的现实思考。(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施秀莉,张士海[10](2008)在《“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之批判——以迈耶尔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以迈耶尔为代表的"西方列宁学"的列宁主义观,主要从列宁主义的本质、形成、体系、特征和命运等方面完成了对列宁主义的"全面修正"和"彻底否定"。研究迈耶尔为代表的"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启示是:深刻理解列宁主义的地位、真正把握列宁主义的灵魂,是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的两个重要前提。(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08年11期)

列宁主义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目前学术界有关列宁主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列宁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具体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并加强这方面研究,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列宁主义观论文参考文献

[1].王畅.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

[2].周向军.“列宁主义观”的全景式透析[N].社会科学报.2014

[3].王继红.科拉科夫斯基的列宁主义观[D].黑龙江大学.2011

[4].白天明,张永光.伊林·费切尔的列宁主义观及其批判[J].理论界.2011

[5].张士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科学“列宁主义观”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6].张士海.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张士海.论柯尔施“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兼谈社会主义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基本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

[8].张士海.“列宁主义观”史论[D].山东大学.2009

[9].张士海.论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兼谈苏共“文化领导权”丧失与苏联解体[J].政治学研究.2009

[10].施秀莉,张士海.“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之批判——以迈耶尔为个案[J].理论月刊.2008

标签:;  ;  ;  

列宁主义观论文-王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