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瘤活性论文-刘宝财,苏玉,韩文玲

致瘤活性论文-刘宝财,苏玉,韩文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癌,CMTM7,EGFR,Akt

致瘤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宝财,苏玉,韩文玲[1](2015)在《敲减CMTM7通过抑制ab5活性增强肺癌细胞REGFR-Akt信号及致瘤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CMTM7是CMTM家族(CKLF-like MARVEL transmembrane domain containing family)成员之一,是具有MARVEL穿膜结构域的四次跨膜分子。CMTM7在人正常组织中广谱表达,而在多种肿瘤来源的细胞系和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在CMTM7表达缺失的食管癌细胞系中恢复其表达,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EGFR内吞,抑制Akt磷酸化。我们的研究显示,CMTM7在肺癌中表达下调;Sarit Aviel-Ronen等人研究发现,在支气管肺泡癌中,CMTM7在染色体上缺失并表达下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刘强等人研究发现,CMTM7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因子。这些结果提示CMTM7可能在肺癌中起抑癌作用,并对EGFR-Akt信号通路具有调节功能。目的:研究内源性CMTM7在肺癌中的功能以及作用机制。方法:在CMTM7表达水平较高的肺腺癌细胞系中,我们利用慢病毒shR NA的方法,建立稳定敲减CMTM7的细胞株;利用CCK8增殖实验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减CMTM7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体外和体内实验检测敲减CMTM7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减CMTM7对EGFR降解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并利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处理细胞,通过增殖和迁移实验检测CMTM7的抑癌功能是否依赖于Akt信号通路;利用流式细胞术及Confocal检测CMTM7定位,以及敲减CMTM7对EGFR内吞,内体形成的影响。利用GST-R5BD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敲减CMTM7对Rab5活性的影响。结果:敲减CMTM7可以显着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体内转移能力;抑制EGFR内化和降解,增加EGFR-Akt信号强度及持续时间;敲减CMTM7的促瘤功能亦依赖于Akt通路的活化。进一步研究发现,CMTM7与早期内体的标志物Rab5存在特异性共定位;过表达CMTM7促进Rab5重新分布,形成更大聚合物,并且与CMTM7的共定位更为明显;敲减CMTM7抑制Rab5的活性,抑制早期内体的融合。结论:敲减CMTM7通过抑制Rab5活性及早期内体融合,导致EGFR内化及降解减弱,从而增加EGFR-Akt信号及肺癌细胞的致瘤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5-15)

陆意[2](2009)在《C末端肽段在RON/RON△160所介导的信号传导及致瘤活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受体酪氨酸激酶RON在上皮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等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RON在乳腺,结肠,肺,甲状腺,皮肤,膀胱和胰腺肿瘤等组织中呈高度表达,而在正常上皮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RON的异常表达常伴随变异体产生。变异体RON△160的过度表达是结肠癌细胞的一个特征。RON含有多个功能性的结构域,如胞外的SEMA结构域、PSI基团、IPT单位和胞内的邻膜区、激酶区和C-末端磷酸化位点等。不同的结构域在RON介导的生物学活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缺失或截断都会导致RON受体磷酸化活性改变。变异体RON△160缺失胞外段第一个IPT单位,使它具有致瘤性。C-末端位于RON第20外显子,在调节RON活性中发挥两个作用。一方面,其包含一个多功能结合位点—Y~(1353)VQL-PAT-Y~(1360)序列。该位点能招募下游的信号分子,如PI-3K,Smad,Grb2,STAT3等。当RON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后,该位点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传导信号。但是包含两个突变位点Y~(1353)和Y~(1360)的突变体RON~(M1254T)显示这个多功能位点对致瘤活性不是必需的。另一方面,体外实验显示整个C-末端对RON激酶活性有自我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是C-末端Tyr1353/1360残基与激酶区Tyr1238/1239残基之间的结合起作用。研究发现C-末端的Tyr1353/1360残基发生突变或被Phe替代后,C-末端与激酶区的结合更加紧密,进一步抑制RON活性。因此,C末端在RON介导的生物学活性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RON蛋白在正常人消化道上皮组织及其癌变细胞中的表达状态,同时着重探讨RON-C末端肽段在RON及其变异体RON160所介导的信号传导及致瘤活性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制备并鉴定数个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特异性抗RON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用抗RON单抗(2F2),检测了RON在正常人消化道及癌症组织中的表达。所用的组织芯片类型包括:正常成人、胚胎及多种消化道肿瘤组织。利用PCR方法构建了C末端缺失的两个RON变异体——RON-CF和RON△160-CF。通过细胞表达、蛋白化学分析、生物学功能及动物体内实验等实验方法,研究了C末端在RON及RON△160在促进细胞侵袭性生长中的一些作用及机理。结果:1、成功制备了特异性抗RON单克隆抗体Zt/g4、2F2和2C6,初步鉴定了它们在免疫组化、ELISA、免疫沉淀、免疫荧光等方面的性状。其中Zt/g4和2F2主要识别RON胞外段,两者都具有激活RON磷酸化的活性。2C6主要识别胞内段,没有明显抑制或激活RON的生物学活性;2、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ON在消化系统的胚胎和成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或呈低水平表达,两者的表达和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在食道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组织中,RON蛋白呈异常表达,其中50%以上的结直肠癌组织中RON为过度表达:3、C末端缺失的RON蛋白呈现明显的生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1) C末端缺失后导致RON受体无法发生二聚体化,蛋白磷酸化的作用消失;2)在RON介导的信号通路中,C末端缺失后RON/RON△160的自体磷酸化功能丧失、下游信号蛋白(Erk1/2、AKT)的磷酸化也抑制,RON△160介导的细胞浆内β-catenin的积聚的功能减弱;3)C末端去除后导致RON△160介导的细胞增殖、形态改变、迁移和动物体内致瘤效应等活性明显丧失。结论:RON蛋白在正常人胚胎和成人消化道上皮组织中呈微量表达状态,而在部分消化道肿瘤组织,特别是在大肠癌中呈过度表达,提示RON的过表达可能和大肠癌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病理联系。RON蛋白C末端是调节RON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通过影响RON受体的磷酸化,调节胞内信号蛋白途经的激活,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5-14)

李力力[3](2007)在《EB病毒致瘤蛋白LMP1调节p53功能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鼻咽癌是中国南方高发的肿瘤,具有人种和人群的易感性、家族聚集现象、低分化和高转移为主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EB病毒高度相关。其中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LMP1是重要的致瘤蛋白,以鼻咽癌为切入点,我们多年的研究工作一直致力于LMP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从建立LMP1可调控表达体系入手,以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NF-κB、AP-1、STAT作为枢纽,系统地研究了LMP1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p53是重要的抑瘤基因,作为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守护神”(guardian),p53蛋白对细胞的存活具有双面性(double faces):p53通过作用于受损细胞的细胞周期限制点,延缓细胞周期行进,以使细胞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前修复DNA损伤保证细胞高质量存活;但当DNA损伤超过细胞的修复能力时,则促使细胞进入凋亡。在50%以上的人类肿瘤中存在有p53的突变,p53功能的丧失是人类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分子事件。与其他肿瘤细胞不同的是,在鼻咽癌中p53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10%),且出现了p53蛋白积聚的现象。临床样本的检测发现p53的过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相关,p53的表达在鼻咽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显着的相关性提示p53的过表达出现在鼻咽癌癌变的早期发展阶段,且随着鼻咽癌病程的发展,p53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增加,与淋巴结的转移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构建的LMP1转基因小鼠中也发现p53的积聚现象。这些结果强烈提示我们:p53在鼻咽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功能活性。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发现病毒致瘤蛋白LMP1通过调节p53表达的增加,导致细胞G_2/M期行进过程中重要的正性调节因子cdc2/cyclin B1复合物激酶活性下降,使其停滞于G_2/M期。这提示我们p53作为一个受EB病毒LMP1调控的关键转录因子在细胞周期调节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表明LMP1通过p53上调抗凋亡基因A20,Bcl-2,Survivin和△NP63抑制凋亡的发生。故LMP1介导p53增加而不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研究发现,LMP1通过调节p53从而稳定EB病毒的潜伏感染,促进上皮细胞的转化,有助于宿主和病毒之间平衡的维持。这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来研究和理解p53在EB病毒感染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提供了新的启示。一直以来,关于EB病毒转化作用的研究都是在非鼻咽上皮来源和非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中进行的,EB病毒感染和其编码的致瘤蛋白LMP1所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局限于肿瘤细胞中完成,不能充分阐明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分子机理以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癌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No.30418004)的资助下,我们引进了体外处于癌变早期阶段的实验模型平台:NP69、转染了空白载体pLNSX的NP69-pLNSX和转染了LMP1的NP69-LMP1细胞模型。因此,利用永生化的鼻咽上皮NP69细胞模型探讨肿瘤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首先对NP69细胞模型中p53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在该模型中证实有大量游离的、野生型的p53的存在,且LMP1不仅能促进p53的核积聚,同时还促进p53的转录活性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这为我们进一步利用该细胞模型研究致瘤蛋白LMP1调节p53功能活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p53翻译后修饰是其最主要的激活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磷酸化。近年来p53磷酸化对p53的功能活化取得了新的进展。已有将近18个p53的磷酸化位点得到阐明,它们分别位于p53功能结构域的N端、核心区和C末端,其中以N末端和C末端较为集中,不同的磷酸化位点参与p53转录活性、稳定性和抗凋亡功能的调节。但病毒致瘤蛋白LMP1对p53磷酸化的调节尚不清楚。从众多的p53磷酸化位点中,我们选取了N末端具有代表性的p53 Ser15、Ser20和Thr81,以及C末端的Ser392作为研究对象,来阐明p53的功能活性。蛋白的磷酸化需要一种或多种蛋白激酶的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由一组级联活化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组成,主要包括ERK1/2、JNK和p38激酶通路,MAPK对于细胞周期的运行和基因表达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UV或DNA损伤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下,MAPK通路的活化能使p53多位点磷酸化。新近研究证实MAPK信号级联通路在LMP1介导的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的水平来研究在LMP1的作用下p53激活的分子机制将为我们深入了解LMP1致瘤的病理生理功能提供重要的启示。利用NP69细胞模型为材料,通过本研究发现,LMP1能显着促进p53 Ser 15、Ser 20、Ser 392和Thr 81位的磷酸化,进一步确定LMP1主要通过ERK1/2信号通路调节p53 Ser 15位的磷酸化;通过JNK信号通路调节p53 Ser 20位和Thr 81位的磷酸化;通过p38信号通路调节p53 Ser 392位和Ser 15位的磷酸化。其中LMP1通过JNK信号通路调节p53 Ser 20位的磷酸化程度最为显着,而p53 Ser 15位的磷酸化以ERK1/2信号通路调节为主,这提示LMP1所致的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p53磷酸化的调控中是一条重要的信号。进一步我们证明,LMP1所致的MAPK多条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p53多个位点的磷酸化,使p53转录活性增加,同时影响下游基因p21、MDM2蛋白水平的表达,促进反式激活能力的增强。这些科学发现为阐明LMP1通过调节p53的磷酸化参与p53的功能活化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p53翻译后修饰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泛素化,细胞外信号严格调控着目的蛋白的泛素化,而这种调控依赖于蛋白的磷酸化。蛋白的泛素化和磷酸化协同作用,相辅相成,精确调控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p53的降解是泛素化依赖性的,主要受MDM2的介导。MDM2具有泛素连接酶(E3)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EB病毒LMP1能减少MDM2与p53的结合能力,由此我们推测LMP1有可能通过泛素化的途径参与p53的功能活化。目前对泛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Lys 48和Lys 63。与Lys 48结合的多泛素链(Ubk48),作为一种信号,介导泛素修饰底物进入26S蛋白酶体,执行降解功能;与Lys 63结合的多泛素链(Ubk63)介导的泛素化在DNA损伤修复、炎症反应、胞吞作用和核糖体蛋白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而不依赖于经典的蛋白酶体的途径。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LMP1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节p53的磷酸化介导Ubk63泛素分子和p53的结合,尤以JNK通路介导的p53 Ser 20、Thr 81位的磷酸化对其泛素化的调节最为显着,这与p53的稳定性和功能活性的调节密切相关。而p53的磷酸化能抑制Ubk48与p53的结合,促进p53稳定性的调节。因此,泛素分子Ubk48和Ubk63可能通过与p53的结合,执行不同的功能,在LMP1所致的p53中发挥重要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EB病毒致瘤病毒LMP1调节p53的组成性磷酸化谱,明确了LMP1调节p53磷酸化的关键激酶,即MAPK信号通路,提出了工作模式图,证明了p53是受LMP1调控的重要转录因子,建立了LMP1→MAPK→p53的信号转导通路,证明了磷酸化是调节p53转录活性、反式激活和稳定性的重要修饰方式,确定了LMP1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节p53磷酸化与泛素化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首次从翻译后修饰—磷酸化和泛素化的角度阐明了EB病毒重要的致瘤蛋白LMP1调节p53的功能活性,这为阐明p53在鼻咽癌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为全面理解LMP1的致瘤功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开拓了新的视野,最终为鼻咽癌和EB病毒相关其它肿瘤抗癌药物和基因治疗靶点的选择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5-01)

丁琳,曹亚[4](2004)在《致瘤病毒诱导端粒酶活性的几种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端粒酶的重新活化是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致瘤病毒通过调控端粒酶催化亚单位TERT的转录、磷酸化和核移位 ,模拟端粒酶RNA组分 (TR) ,以及失活端粒酶抑制子等多种途径 ,从而重新活化端粒酶 ,促使细胞获得无限生长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04年04期)

致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受体酪氨酸激酶RON在上皮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等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RON在乳腺,结肠,肺,甲状腺,皮肤,膀胱和胰腺肿瘤等组织中呈高度表达,而在正常上皮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RON的异常表达常伴随变异体产生。变异体RON△160的过度表达是结肠癌细胞的一个特征。RON含有多个功能性的结构域,如胞外的SEMA结构域、PSI基团、IPT单位和胞内的邻膜区、激酶区和C-末端磷酸化位点等。不同的结构域在RON介导的生物学活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缺失或截断都会导致RON受体磷酸化活性改变。变异体RON△160缺失胞外段第一个IPT单位,使它具有致瘤性。C-末端位于RON第20外显子,在调节RON活性中发挥两个作用。一方面,其包含一个多功能结合位点—Y~(1353)VQL-PAT-Y~(1360)序列。该位点能招募下游的信号分子,如PI-3K,Smad,Grb2,STAT3等。当RON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后,该位点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传导信号。但是包含两个突变位点Y~(1353)和Y~(1360)的突变体RON~(M1254T)显示这个多功能位点对致瘤活性不是必需的。另一方面,体外实验显示整个C-末端对RON激酶活性有自我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是C-末端Tyr1353/1360残基与激酶区Tyr1238/1239残基之间的结合起作用。研究发现C-末端的Tyr1353/1360残基发生突变或被Phe替代后,C-末端与激酶区的结合更加紧密,进一步抑制RON活性。因此,C末端在RON介导的生物学活性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RON蛋白在正常人消化道上皮组织及其癌变细胞中的表达状态,同时着重探讨RON-C末端肽段在RON及其变异体RON160所介导的信号传导及致瘤活性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制备并鉴定数个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特异性抗RON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用抗RON单抗(2F2),检测了RON在正常人消化道及癌症组织中的表达。所用的组织芯片类型包括:正常成人、胚胎及多种消化道肿瘤组织。利用PCR方法构建了C末端缺失的两个RON变异体——RON-CF和RON△160-CF。通过细胞表达、蛋白化学分析、生物学功能及动物体内实验等实验方法,研究了C末端在RON及RON△160在促进细胞侵袭性生长中的一些作用及机理。结果:1、成功制备了特异性抗RON单克隆抗体Zt/g4、2F2和2C6,初步鉴定了它们在免疫组化、ELISA、免疫沉淀、免疫荧光等方面的性状。其中Zt/g4和2F2主要识别RON胞外段,两者都具有激活RON磷酸化的活性。2C6主要识别胞内段,没有明显抑制或激活RON的生物学活性;2、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ON在消化系统的胚胎和成人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或呈低水平表达,两者的表达和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在食道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组织中,RON蛋白呈异常表达,其中50%以上的结直肠癌组织中RON为过度表达:3、C末端缺失的RON蛋白呈现明显的生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1) C末端缺失后导致RON受体无法发生二聚体化,蛋白磷酸化的作用消失;2)在RON介导的信号通路中,C末端缺失后RON/RON△160的自体磷酸化功能丧失、下游信号蛋白(Erk1/2、AKT)的磷酸化也抑制,RON△160介导的细胞浆内β-catenin的积聚的功能减弱;3)C末端去除后导致RON△160介导的细胞增殖、形态改变、迁移和动物体内致瘤效应等活性明显丧失。结论:RON蛋白在正常人胚胎和成人消化道上皮组织中呈微量表达状态,而在部分消化道肿瘤组织,特别是在大肠癌中呈过度表达,提示RON的过表达可能和大肠癌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病理联系。RON蛋白C末端是调节RON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通过影响RON受体的磷酸化,调节胞内信号蛋白途经的激活,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瘤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宝财,苏玉,韩文玲.敲减CMTM7通过抑制ab5活性增强肺癌细胞REGFR-Akt信号及致瘤性[C].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论文集.2015

[2].陆意.C末端肽段在RON/RON△160所介导的信号传导及致瘤活性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9

[3].李力力.EB病毒致瘤蛋白LMP1调节p53功能活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

[4].丁琳,曹亚.致瘤病毒诱导端粒酶活性的几种途径[J].生命的化学.2004

标签:;  ;  ;  ;  

致瘤活性论文-刘宝财,苏玉,韩文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