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损伤论文-李忠友,姚志华,胡柏

岩土损伤论文-李忠友,姚志华,胡柏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土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土材料,能量耗散,叁轴压缩,损伤

岩土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李忠友,姚志华,胡柏[1](2019)在《基于能量耗散特征的脆性岩土材料叁轴压缩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材料变形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特征入手,视脆性岩土材料为仅有损伤耗能的脆弹性部分和仅有塑性流动耗能的理想弹塑性部分共同组成,建立了适用于叁轴压缩等复杂应力状态的损伤本构模型。对于脆弹性部分,认为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均会引起材料内部结构单元的断裂破坏而产生损伤,但二者损伤耗能机理不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强度影响也不同,因而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出发,分别定义了体积损伤变量和剪切损伤变量,并通过变形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相应的增量型损伤演化方程,进一步揭示了脆性岩土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损伤机理;对于理想弹塑性部分,采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反映材料屈服强度。以叁峡地下电站典型花岗岩为例,采用提出的损伤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预测材料在叁轴压缩过程中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及残余强度随围压的变化规律,反映材料随围压增大逐渐由脆性向塑性转变的特征,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思峰,陈兴吉,韩冰,齐辉[2](2018)在《岩土预应力锚索腐蚀损伤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应力腐蚀对岩土预应力锚索长期耐久性的影响可以有效减少应力腐蚀重要环节。文章基于室内腐蚀试验,利用超景深叁维数字显微系统对预应力索体在不同腐蚀时间下的锈蚀损伤形貌进行了观测,采用蚀坑面积、深度、长轴长度等指标作为其表面腐蚀损伤的统计参数,通过函数描述了参数指标与时间的关系,分析了应力腐蚀的表观损伤演化规律;利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索体显微组织、裂纹萌生及其发展规律进行观测,从微观结构层面探求腐蚀损伤演化的力学本质。结果表明:在腐蚀介质环境中蚀坑长轴长度、面积随时间呈指数关系,平均腐蚀深度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酸性腐蚀介质更有助于腐蚀坑槽的贯通;随腐蚀时间延长,预应力锚索试件的屈服和断裂荷载均逐渐减小,到达屈服点时试件所产生的位移也有所减小;随腐蚀时间延长,材料的塑性降低,脆性逐渐增强;酸性溶液中腐蚀时间较长的试件在拉伸破坏时易表现出应力腐蚀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殷豪,李忠友[3](2017)在《基于能量特征的脆性岩土材料广义拉伸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损伤变量及其演化方程是损伤本构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岩土材料的损伤演化方程多是通过经验假定或试验拟合的方法得到的,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定义损伤变量为材料受荷变形过程中的能量耗散量与破坏时的临界能量耗散量之比,结合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设,从材料损伤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原理出发,推导了具有理论依据的损伤演化方程表达式,从而建立了适用于脆性岩土材料的广义拉伸损伤本构模型。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单轴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应力跌落现象。对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表明:广义拉伸状态下,脆性岩土材料的抗拉强度随侧向压应力的增大而减小,随侧向拉应力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小。(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S1期)

刘元雪,周家伍,张裕,吴润泽[4](2016)在《岩土损伤理论基本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损伤理论远未成熟,根源在于其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根据岩土的基本力学特性,给出了岩土耗散势存在的充要条件,证明了岩土耗散势不存在且不可解耦。同时,给出了岩土流动势存在的充要条件,证明了岩土流动势不存在且不可解耦。通过结构性土体损伤过程的能量耗散分析,获得了与经典损伤力学定义一致的损伤变量。基于能量耗散原理,获得了合理的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了结构性土体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修正剑桥模型、叁轴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后勤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周永丽[5](2015)在《粘弹塑性损伤时变力学在岩土工程施工分析中的实践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时变力学的提出及其发展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对力学的认识和研究,例如在远古时代猿类对石器的制造和利用。而且力学还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不可分的学科,涉及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各个方面,范围十分广。然而,在以往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对力学的研究只是局限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条件随时间的变化,而在研究阶段总是假设研究对象的内在因素和参数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即研究对象的内部参数是恒定不变的。(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5年02期)

汪辉平[6](2013)在《岩土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统计损伤理论的成功引入,其相关的研究随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前人基于Lemaitre应变等价理论,通过引入微元强度的概念,并利用其服从随机分布的特性,建立起了一系列可反映岩土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但是这一系列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岩土破坏后的变形特性,同时也认为岩土材料在完全损伤后不能承载或承载能力会随变形的增大而逐渐消失,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如何建立能够反映岩土变形全过程特征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工程意义,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主要研究了岩石和饱和土体变形全过程模拟方法。其一,从岩石变形全过程特点及变形力学机理研究入手,针对现有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局限性与不足,通过考虑岩石变形过程中空隙或体积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对岩石损伤模型展开深入的研究,进而建立出能够充分反映岩石残余强度特性和体积变化的新型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以期完善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其二,结合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建立出能够充分反映饱和土残余强度特性的新型饱和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进行了饱和土体不固结不排水和固结不排水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参数少,而且物理意义明确,与同类型模型相比,能更好地反映岩土变形全过程,并更加合理且便于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5-22)

王以明,周亦涛,周庆东,杜西岗[7](2013)在《岩土应变损伤变量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材料变形破坏损伤测度关系到其稳定性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在考虑了现有岩土损伤模型不完备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岩土材料的损伤值存在上限1的非可达性,提出了以应变对线弹性本构曲线的偏离量(差应变)与应变的比值作为损伤量度的方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表明,其可对初始损伤和临界损伤进行准确计算。同时,根据岩石脆性破坏试验,指出岩石在由弹性阶段向非弹性阶段过渡时存在材料损伤度的陡增区间,其与岩石材料内部微裂纹的扩展与相互屏蔽作用有关,在这个区间岩石的应变和损伤会出现局部化集中。(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3年01期)

王亚军,张我华[8](2011)在《岩土工程非线性模糊随机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确定损伤理论在非线性损伤力学研究中的空白,基于3种典型模糊损伤分布:降半分布、秋千分布和组合秋千分布,提出了服从β分布平面应变各向异性初始模糊随机损伤场,推演了损伤矢量临界值算法及平面应变损伤有效张量和模糊随机有效弹性矩阵族。由损伤材料粘-弹-塑性应变率演化通式,修正了Mohr-Coulomb损伤破坏准则下粘-弹-塑性模糊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就土方开挖损伤增益特征,构造了基于模糊衰减模型的模糊随机损伤增量方程及其随机数字特征,实现了对粘-弹-塑性模糊随机损伤增量方程卸载模型的全面阐述。(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邵润萌[9](2011)在《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工程损伤及岩土失效扩展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动断层运动引起的断层错动及引起场地的上覆土层的地表破裂能够对穿跨断层的建筑物、地下工程(地下管线、隧道等)以及相关的工程设施等造成直接破坏,因此,跨越断层和埋置于断层上覆土层的隧道必须考虑断层错动作用的影响。新建成兰铁路经过的区域为高烈度地震区,穿越高深峡谷地带,需要修建多座长大隧道,在多处存在隧道需要穿越断层的情况。本研究以该工程项目的场地条件为背景,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理论,建立隧道穿越断层的围岩-断层-隧道体系及断层-上覆土层体系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展开相关研究。同时,引入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开展隧道结构的损伤评价研究。本文在分析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断层错动作用下跨越断层隧道的响应机理,分析了隧道结构的损伤失效模式,研究了断层错动方式、断层倾角、错动距离、隧道洞径大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工程的抗错断措施,并应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各种抗错断措施的效果。最后模拟了基岩中断层错动引发的上覆土层破裂过程,研究了上覆土层破裂对于埋置于其中的隧道工程的影响。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断层错动对于隧道纵向影响因条件不同,其影响范围大致分布在10-20m范围。断层错动方式、断层倾角、错动距离、洞径大小等都对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的响应产生较大影响。变形缝对于隧道跨越断层的抗错断效果有显着作用,通过合理地设置变形缝可以有效减少隧道结构的应变幅值和分布范围;加强衬砌厚度不能有效的起到抗错断的效果;设置缓冲层的方法改善了原衬砌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隧道抗错断是有益的。断层错动引发上覆土层破裂始于土层与基岩的交界面,并向上延伸扩展,当断层基岩错动量达到一定量值时,土层地表出现破裂点,并向下扩展,随着位错的进一步增大,与源自断层面向上方发展的破裂汇合,形成贯通的破裂带。覆盖土层厚度和特性直接影响土层中破裂带的宽度。与隧道穿越断层的情况相比,断层对上覆土层中隧道的影响范围扩大了很多,影响程度则相应的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东东[10](2010)在《岩土类材料大变形损伤破坏的高效无网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岩土类材料大变形损伤破坏数值模拟的稳定结点积分高效无网格法,并进一步探讨了脆性材料损伤模拟方法以及渗流耦合分析。该方法采用拉格朗日无网格形函数进行空间离散,材料的损伤破坏过程采用大变形弹塑性损伤耦合的增量本构关系进行描述。由于稳定结点积分所采用的光滑结点变形梯度是定义在结点代表域内的平均梯度,具有非局部特性,因此能够准确地模拟剪切带的形成以及岩土类材料的大变形损伤破坏过程。典型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岩土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应力腐蚀对岩土预应力锚索长期耐久性的影响可以有效减少应力腐蚀重要环节。文章基于室内腐蚀试验,利用超景深叁维数字显微系统对预应力索体在不同腐蚀时间下的锈蚀损伤形貌进行了观测,采用蚀坑面积、深度、长轴长度等指标作为其表面腐蚀损伤的统计参数,通过函数描述了参数指标与时间的关系,分析了应力腐蚀的表观损伤演化规律;利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索体显微组织、裂纹萌生及其发展规律进行观测,从微观结构层面探求腐蚀损伤演化的力学本质。结果表明:在腐蚀介质环境中蚀坑长轴长度、面积随时间呈指数关系,平均腐蚀深度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酸性腐蚀介质更有助于腐蚀坑槽的贯通;随腐蚀时间延长,预应力锚索试件的屈服和断裂荷载均逐渐减小,到达屈服点时试件所产生的位移也有所减小;随腐蚀时间延长,材料的塑性降低,脆性逐渐增强;酸性溶液中腐蚀时间较长的试件在拉伸破坏时易表现出应力腐蚀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土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忠友,姚志华,胡柏.基于能量耗散特征的脆性岩土材料叁轴压缩损伤模型[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张思峰,陈兴吉,韩冰,齐辉.岩土预应力锚索腐蚀损伤演化规律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8

[3].杨殷豪,李忠友.基于能量特征的脆性岩土材料广义拉伸损伤模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刘元雪,周家伍,张裕,吴润泽.岩土损伤理论基本问题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6

[5].周永丽.粘弹塑性损伤时变力学在岩土工程施工分析中的实践应用[J].中华建设.2015

[6].汪辉平.岩土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

[7].王以明,周亦涛,周庆东,杜西岗.岩土应变损伤变量测度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

[8].王亚军,张我华.岩土工程非线性模糊随机损伤[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邵润萌.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工程损伤及岩土失效扩展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0].王东东.岩土类材料大变形损伤破坏的高效无网格模拟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0

标签:;  ;  ;  ;  

岩土损伤论文-李忠友,姚志华,胡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