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旱性论文-强晓晶

小麦抗旱性论文-强晓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抗旱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内生真菌,干旱胁迫,复水恢复,光合作用

小麦抗旱性论文文献综述

强晓晶[1](2019)在《披碱草内生真菌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生长、生理代谢和营养元素积累有重要影响,其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在促进植物生长、生物防控、重金属污染修复和提高植物抗逆性等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从甘肃省和内蒙古干旱地区采集的披碱草种子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内生真菌,通过测定内生真菌的生长特性以及分析其液体培养物中的植物激素,结合小麦温室盆栽和大田盆栽实验,研究从披碱草种子中分离的内生真菌对小麦响应干旱胁迫和复水的影响,旨在筛选能够提高小麦对干旱胁迫和复水恢复响应能力的内生真菌,明确其作用机理。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从披碱草种子中共分离到12株内生真菌,菌落形态和ITS rDNA序列相结合鉴定内生真菌的分类,从甘肃省披碱草种子分离到5株内生真菌,均属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从内蒙古披碱草种子分离到7株,其中5株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LQ141和LQ144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2)菌株LQ1230和LQ141的生长速率较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内生真菌LQ1230、LQ2和LQ141均可以通过色氨酸依赖途径和非色氨酸依赖途径合成生长素(IAA)。其中LQ1230菌株的IAA合成量最高,分别为319.24±14.88μg/mL(添加色氨酸)和40.12±8.59μg/mL(不添加色氨酸)。内生真菌LQ1230、LQ1、LQ2和LQ141的发酵液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芽鞘和根系的伸长,分别使小麦幼苗的胚芽鞘增加了32.11%、27.45%、47.25%和48.75%,根长分别增加了16.81%、17.52%、35.47%和34.76%。水培小麦幼苗实验结果表明,接种LQ1230增加了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小麦根长比对照增加了27.20%,减小了干旱胁迫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抑制作用。(3)内生真菌LQ1230促进了小麦的生长,显着增加了小麦植株的生物量。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下,LQ1230显着增加了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干物质量,通过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植株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降低小麦的丙二醛含量,从而增加植株对水分的吸收,减轻干旱胁迫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此外,LQ1230提高了小麦的抗氧化物酶POD和CAT的活性。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下,LQ1230抑制了小麦光合速率的降低并增加了光系统II的光合效率,LQ1230显着增加了小麦的C、N累积量,且C、N累积量与干物质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4)不同水分处理下,内生真菌LQ1230、LQ2和LQ141促进了小麦生育后期植株的生长,显着增加了地上部干重(23.48%~21.74%)、根系干重(26.93%~29.63%)和株高(4.23%~9.41%)。LQ1230、LQ2和LQ141通过促进小麦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下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增加干旱胁迫和复水条件下的N累积量,平均增加了49.62%和22.85%,特别是提高干旱胁迫下的N累积量,从而增强小麦的抗旱性和复水恢复能力。此外,接种内生真菌LQ1230、LQ2和LQ141的小麦地上部和根系中的Zn含量平均比对照增加了70.77%和27.20%,小麦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2.57%、23.96%和14.24%。综上所述,披碱草内生真菌促进了小麦的生长,提高了小麦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下的渗透调节能力、抗氧化物酶活性和光合特性,促进了小麦对碳、氮和锌的累积并增加了小麦产量,从而提高了小麦的抗旱性和复水恢复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顾大路,钱新民,吴雪芬,孙爱侠,杜小凤[2](2018)在《调理剂对小麦抗旱性的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调理剂对小麦抗旱性的生理效应影响,以淮麦33为材料,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和开花期叶面喷施粒宝宝(新型氨基酸水溶肥料)与黄腐酸,于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随机取小麦剑叶50张,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分析粒宝宝、黄腐酸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粒宝宝、黄腐酸都能提高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其中,以喷施粒宝宝效果较好,较对照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6. 96%、9. 83%、7. 87%和6. 53%,降低丙二醛含量达7. 24%。3个生育时期相比,返青期喷施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席吉龙,张建诚,杨娜,郝佳丽,姚景珍[3](2018)在《抗旱剂对小麦抗旱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与评价2种抗旱剂在小麦上的抗旱与增产作用,试验研究了在播期干旱胁迫下,2种抗旱剂拌种对小麦田间出苗率、幼苗生理、产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抗旱剂拌种均有显着提高田间出苗率、穗数、穗粒数、产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功能;播后10 d,Kh-1拌种和Kh-13拌种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极显着提高40.7%和40.0%;Kh-1和Kh-13穗数比对照分别极显着提高32.27%和30.8%,穗粒数分别比对照显着提高17.70%和19.22%,产量分别比对照极显着提高59.11%和56.06%;水分利用率均比对照极显着提高了60.81%;Kh-1和Kh-13拌种处理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3个指标均显着增强。因此,Kh-1和Kh-13拌种能显着增强小麦抗旱能力,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袁萌萌[4](2018)在《激光照射增强小麦抗旱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小麦“矮抗58”为材料,使用10%聚乙二醇6000(10%PEG6000)作为模拟干旱胁迫的渗透剂,研究3 min He-Ne激光照射对10%PEG6000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高通量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技术,对正常生长处理组(CK)、10%PEG6000干旱胁迫处理组(P)、单独使用3 min He-Ne激光照射处理组(L)、3 min He-Ne激光照射+10%PEG6000干旱胁迫复合处理组(L+P)的小麦幼苗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大量与小麦幼苗响应干旱胁迫紧密相关的基因表达信息,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筛选特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特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分析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而显着增加小麦幼苗的MDA含量、抗氧化酶SOD、CAT和APX的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3 min He-Ne激光照射+10%PEG6000干旱胁迫复合处理下,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和APX的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显着增加,而小麦幼苗的MDA含量显着降低。运用I11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小麦转录组数据库,获得CK、P、L和L+P的原始数据分别为30 890 152、36 407 862、31 799 704和26 286 622,过滤后的数据分别为29 987 786、35 133 470、30 566 204和24 955 236。通过对表达基因序列组装、功能注释和代谢途径等分析,获得大量功能基因和代谢通路。在L+P与P文库中,我们对挑选出来的1 29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1 000个基因参与细胞组分,1 384个基因参与分子功能,2 237个基因参与生物学过程;丙酮酸代谢、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植物激素相互转导等9种途径影响显着。通过GO和KEGG等数据库的功能注释和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小麦在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糖代谢通路中。被注释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与ABA合成有关的酶、与干旱相关的转录因子以及功能蛋白等在表达中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功能影响显着,而3 min He-Ne激光照射可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促进其叶片中酶类和渗透胁迫性物质的产生,有效减少干旱胁迫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从而提高其耐旱性。同时从转录组学水平上探讨了3 min He-Ne激光照射后经干旱胁迫的小麦幼苗转录组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高通量测序表达谱分析,获得了与3 min He-Ne激光照射小麦抗旱性紧密相关的特异表达基因,解析激光照射增强小麦抗旱性过程中一些关键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挖掘相关基因并揭示3 min He-Ne激光照射增强小麦抗旱性的分子机制,并为He-Ne激光辐照应用于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党芳芳[5](2017)在《硅钙肥与纳米碳不同配施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抗旱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硅钙肥与纳米碳不同配施对干旱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形态及生理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提供新的依据。通过土培法,对六个小麦品种抗旱形态及生理指标测定,综合各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筛选两个抗旱差异大的品种,用沙培法对筛选出的品种以硅钙肥与纳米碳不同比例的混施处理,使其干旱胁迫,并测定其形态及生理指标,再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同生育期下,测定其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成熟期测定农艺性状和产量,选出硅钙肥与纳米碳最适配施方案,为小麦抗旱性提供依据。(1)通过土培法,对六个品种的鲜重、干重、株高、根长、根冠比、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超氧阴离子、MDA含量的测定,综合各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得出抗旱性强弱:晋太102>烟19>黑芒麦>临远991>静冬0331>S1204。(2)通过沙培法试验得出,随着干旱天数的增加,晋太102,S1204的SOD活性、POD活性、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硅钙肥与纳米碳不同配施小麦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均大于CK,而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含量小于CK。其中晋太102,S1204的单施硅钙肥以G3(2000kg·hm-2)为最适宜;单施纳米碳以N2(5‰)为最适宜;硅钙肥与3‰纳米碳混施以G3+N1(2000 kg·hm-2与3‰)为最适宜配施;硅钙肥与5‰纳米碳混施以G3+N1(1500kg·hm-2与5‰)为最适宜配施,达到了节肥目的;且抗旱弱的S1204的SOD活性、POD活性下降程度小于晋太102,抗旱弱的S1204的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下降程度大于晋太102,有效缓解了抗旱性弱的S1204干旱胁迫。(3)通过大田试验得出,干旱胁迫下,随着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五个生育期的变化,晋太102、S1204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晋太102、S1204的胞间CO2浓度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进行方差与极差分析,除了胞间CO2浓度,其他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因素大小为硅钙肥>品种>纳米碳,每个因素最佳水平:硅钙肥为G3(1500kg·hm-2),品种为晋太102,纳米碳为N1(3‰)。(4)通过大田试验得出,干旱胁迫下,在成熟期,S1204的农艺性状(株高、穗长和干重)和产量的处理间大小为G2+N2>G2+N1>G3>G1>N2>N1;晋太102为G3+N1>G1+N1>G2>G1+N2>G3+N2>CK,而不实小穗数与之相反。且晋太102,S1204的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实际产量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依次是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说明有效穗数对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差分析产量的每个因素最佳水平:硅钙肥为G3(1500 kg·hm-2),品种为晋太102,纳米碳为 N1(3‰)。(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戴双,郭军,徐文,赵世杰,宋健民[6](2016)在《蜡质组成形态及其合成调控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对小麦产量有重要影响,蜡质与抗旱性关系密切,因此蜡质对小麦抗旱性和生产非常重要。蜡质具有防止水分的非气孔散失和气体交换、保护植物免受紫外线和强光辐射等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危害等重要生理功能。蜡质的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大量的基因和转录因子参与了蜡质的合成和调控。蜡质的合成和运转受到转录、转录后和翻译水平的复杂调控,目前认为主要途径是转录水平的调节。干旱胁迫可以诱导植物蜡质含量的升高,组成和形态结构也随之改变,蜡质含量的升高和组成形态的改变反过来可以增强抗旱性。小麦蜡质可以显着提高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比值,最终提高籽粒和生物学产量。有关小麦蜡质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小麦中具有独特的β-二酮蜡质合成途径,β-二酮的大量合成对小麦蜡质形态结构的影响、蜡质的合成和调控及其影响小麦抗旱性的生理机制都亟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霍治军[7](2016)在《胚芽鞘在小麦抗旱性鉴定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得到一个在芽期对小麦抗旱品种合适的鉴定指标。【方法】以6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渗透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在小麦芽期进行胁迫处理,观察小麦胚芽鞘、茎秆长、主胚根长等性状,同时结合大田干旱处理,分析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在大田干旱胁迫的条件下,产量组成性状均呈现出显着性差异,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和抗旱指数。在不同浓度的PEG-6000渗透溶液胁迫下,芽期各性状的变化率的趋势表现为胚芽鞘>茎秆长>主胚根长。【结论】胚芽鞘对水分胁迫较敏感,而且抗旱性强的品种胚芽鞘长,与抗旱指数具有一致性,可将胚芽鞘作为芽期鉴定抗旱品种的可靠性状。(本文来源于《广西农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晓东[8](2016)在《转基因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及农艺性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生育期需水量大,而我国水资源短缺,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各大麦区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干旱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影响着小麦单产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选育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创制抗旱节水小麦新种质是今后我国小麦生产的一个重要任务。本研究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对DREB4A转济麦19及W17转济麦19的T4代转基因株系进行了抗旱性鉴定。在分子检测阳性株系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表型选择,各选取了5个优良株系。分别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对入选阳性株系的叶绿素、光和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对阳性株系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转基因株系的种子通过室内模拟干旱,对其萌发期的抗旱性能进行了鉴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CR检测结果:DREB4A转济麦19共检测24个株系,检测到阳性株系24个,阳性率100%;W17转济麦19共检测37个株系,检测到阳性株系36个,阳性率97.3%;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并能稳定遗传。2、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DREB4A、W17两个转基因株系,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现类似。各转基因阳性株系,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叁个发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SOD、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基因株系始终高于受体对照,降幅小于对照,在灌浆期差异最显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呈降低趋势,转基因株系皆高于受体对照,降幅小于受体对照,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在灌浆期差异最显着;蒸腾速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转基因株系始终低于受体对照,升高幅度也小于受体对照,在灌浆期差异最显着;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转基因株系始终高于受体对照,上升幅度高于受体对照。这些结果说明,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DREB4A、W17能明显提高小麦的抗旱性能。3、农艺性状调查结果:DREB4A转济麦19、W17转济麦19株系平均株高分别高于受体对照2.0%、2.4%;旗叶长分别高出受体对照4.0%、5.0%,旗叶宽分别高出受体对照1.3%、1.0%,叶面积明显高于受体对照品种。同时,亩穗数分别比受体对照高出3.0%、4.1%。穗粒数分别高于受体对照4.1%、4.9%,千粒重高于受体对照4.5%、6.2%,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对照6.0%、8.3%,说明在同等水分胁迫情况下,转基因株系比其受体对照具有较强的胁迫抗性,能维持较高的产量水平。4、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结果: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两个转基因材料种子的各项抗旱相关指标与受体对照之间无显着差异;在20%PEG-6000胁迫下,两个转基因材料的发芽率、胚芽鞘长度、胚根长度、胚根数均优于受体对照。这一结果表明,DREB4A、W17基因能提高小麦萌发期的抗旱机能。上述研究结果,为抗旱节水小麦种质创制和转基因小麦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参考,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0)

潘文文[9](2016)在《卷柏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几乎存在于所有已经研究过的植物中,经过长期与宿主植物的协同进化,与宿主植物间建立了稳定的和谐共生关系,且部分内生真菌具有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目前所研究并记录的真菌量占地球上真菌总量的比例甚少,国内外对内生真菌的研究多分布于禾本科及林木植株,对于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还有着较大拓展空间。卷柏是耐旱性较强的蕨类药用植物,本实验分离了粗叶卷柏(济源)、中华卷柏(济源)、中华卷柏(洛阳)、中华卷柏(平顶山)的内生真菌,对分离出的四类卷柏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鉴定,初步归类于23个属。其中链格抱属(Alternaria sp.)、镰刀菌属(Fusaritm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柄孢壳菌属(Podospora sp.)分离频率较高与其他菌株,除上述四个属外毛壳属(Chaetomium sp.)、黑孢属(Nigrospo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等在四类不同卷柏中都有分布,且链隔孢属、镰刀菌属在四类不同卷柏中都是优势种群。从定殖率来看,各部位内生真菌定殖率都在50%以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在2.2左右,说明卷柏体内定殖着丰富的内生真菌。其中,粗叶卷柏(济源)叶和茎部以链格孢属、镰刀菌属为优势种群,而在其根部以青霉属、链格孢属为优势种群;拟盘多毛孢属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中华卷柏(济源)、中华卷柏(洛阳)、中华卷柏(平顶山)中,而在粗叶卷柏(济源)内未曾分离到;炭角菌属内生真菌在粗叶卷柏(济源)、中华卷柏(济源)中都有分布,而在中华卷柏(洛阳)、中华卷柏(平顶山)内未曾分离到;说明内生真菌的定殖与分布与组织性质、宿主种类、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测量内生真菌侵染后的小麦,在干旱胁迫下的部分生理指标,初步从卷柏内生真菌中筛选出,粗叶卷柏(济源)叶和茎部菌B12、中华卷柏(济源)根部菌C23、中华卷柏(济源)叶和茎部菌A6、中华卷柏(洛阳)根部菌E4、中华卷柏(平顶山)叶和茎部菌A13、B3,对小麦的抗旱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它们分别归属于炭角菌属(Xylaria sp.)、木霉属(Trichoderma sp.)、镰刀菌属(Fusaritm sp.)、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经过分析内生真菌处理后的小麦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初步推测干旱对小麦体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在未达到某个干旱程度之前只会引起一定范围的减少,其在小麦体中的含量与小麦年龄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部分内生真菌对宿主的有益作用会由于宿主生长环境的恶化而转变为不利于宿主生长的内在作用;此外,部分内生真菌对宿主植株的某些组织、器官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在抑制这部分组织或器官生长的同时,提高了该部位的活性或替代了该部位的某些功能。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卷柏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了影响内生真菌在宿主体内分布的因素,通过对分离出的卷柏内生真菌进行抗旱功能菌的筛选,初步探讨了内生真菌对植物苗期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并筛选出几株对小麦抗旱性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内生真菌菌株,对丰富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认识,开发节能环保的生物农制剂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张维军,袁汉民,陈东升,王小亮,亢玲[10](2015)在《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及QTL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综述了小麦抗旱性的鉴定方法和抗旱小麦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对小麦胚芽鞘长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渗透调节、水分利用效率、碳稳定同位素等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和抗旱性产量评价方法、干旱胁迫下特异蛋白代谢及抗旱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目前小麦抗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抗旱性研究仍是农业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在不同的生态区要有所侧重,同时选择与产量相关性高的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应加强干旱胁迫下根系形态结构及生理代谢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抗旱性研究也应从分子水平阐明干旱胁迫引起作物生理生化变化的原因,并借助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抗旱基因重组,进而创制、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旱小麦品种。(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小麦抗旱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调理剂对小麦抗旱性的生理效应影响,以淮麦33为材料,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和开花期叶面喷施粒宝宝(新型氨基酸水溶肥料)与黄腐酸,于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随机取小麦剑叶50张,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分析粒宝宝、黄腐酸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粒宝宝、黄腐酸都能提高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其中,以喷施粒宝宝效果较好,较对照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6. 96%、9. 83%、7. 87%和6. 53%,降低丙二醛含量达7. 24%。3个生育时期相比,返青期喷施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抗旱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强晓晶.披碱草内生真菌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顾大路,钱新民,吴雪芬,孙爱侠,杜小凤.调理剂对小麦抗旱性的生理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8

[3].席吉龙,张建诚,杨娜,郝佳丽,姚景珍.抗旱剂对小麦抗旱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8

[4].袁萌萌.激光照射增强小麦抗旱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5].党芳芳.硅钙肥与纳米碳不同配施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抗旱性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

[6].戴双,郭军,徐文,赵世杰,宋健民.蜡质组成形态及其合成调控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6

[7].霍治军.胚芽鞘在小麦抗旱性鉴定中的作用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6

[8].王晓东.转基因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及农艺性状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9].潘文文.卷柏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6

[10].张维军,袁汉民,陈东升,王小亮,亢玲.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及QTL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

标签:;  ;  ;  ;  

小麦抗旱性论文-强晓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