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蚀荒漠化论文-黄雅君

水蚀荒漠化论文-黄雅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蚀荒漠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时空分析,灰色关联度模型

水蚀荒漠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雅君[1](2018)在《近30年(1989-2016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水蚀荒漠化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的湿润地区、亚湿润和季节性干旱地区,针对以上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提取的研究仍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季节性干旱的生态脆弱地区,境内水蚀荒漠化情况严重,因此针对云贵高原的大尺度水蚀荒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分级专题信息,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相关的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社会数据,分析水蚀荒漠化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驱动因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Landsat数据和GEODEM数据,综合考虑影响水蚀荒漠化发育的各个因素,构建植被覆盖度、劣地覆盖度、坡度、沟谷密度四个指标,采用决策树方法进行了该区域水蚀荒漠化分级遥感制图,并与叁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和使用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四个指标的方法的精度最高,其总体精度达90.61%,Kappa系数达0.8685;(2)采用四个指标决策树提取了1989-2016年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分级(重度、中度、轻度和无水蚀荒漠化)专题图。对近叁十年云贵高原地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进行时空分析,形成以下结论:云贵高原的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可以分为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蚀荒漠化成因各不相同;1989-2016年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总体呈扩张趋势,但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水蚀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至2013年,云南省各地州的水蚀荒漠化覆盖比例明显上升,在滇中地区尤为明显;(3)近叁十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在时间尺度上,综合分析所有9个驱动因子,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受气候因子的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面积、耕地面积和裸土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和人口数量的影响。在空间尺度上,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计算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相关性得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加入的空间要素,克服了传统统计模型条件假设的缺陷,拟合效果明显提高。共线检测所筛选出来的叁个主要影响因子是气候因子的年降水量,土地覆被因子的植被覆盖面积,人类活动因子的GDP。这叁个影响因子对水蚀荒漠化的地理加权回归回归系数正负区间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1,1]之间,并呈正态分布。叁个影响因子中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因子绝对值最大的是降水,其次是GDP,再次是植被面积,说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且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植被面积和GDP对水蚀荒漠化的影响主要呈负相关关系,降水与水蚀荒漠化主要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黔中地区、黔西南地区、滇西地区,植被面积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滇桂黔片区,GDP与水蚀荒漠化呈现的主要区域分布在滇西地区、滇桂黔片区;(4)综上所述,云贵高原水蚀荒漠化的提取方法,使用指标体系配合决策树方法,使用四个指标提取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优于使用叁个指标、两个指标、单一指标的方法,且优于SVM方法。得到的水蚀荒漠化分级结果,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滇桂黔片区,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红河沿岸地区。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个角度分析水蚀荒漠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证明云贵高原的水蚀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9-28)

姜丽俐[2](2018)在《东北黑土区水蚀荒漠化遥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是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表现尤其突出,导致水蚀荒漠化在我国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强度大,已经严重的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地,该地区黑土层厚,肥力高,适合开垦,耕地面积占总黑土区的73%,森林覆盖面积仅有10%。我国在2007年4月启动了"973"计划项目,提出了我国主要类型区水土流失调控的主要范式及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揭示区域自然生态经济与水土流失之间的量化关系等。随着东北水蚀荒漠化日益严重,研究该地区的水蚀荒漠化已迫在眉睫。本文选取两个典型研究区分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王府站和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以SPOT6和美国侦察卫星作为基础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对研究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空间分析,同时运用"3S"技术对研究区水蚀荒漠化现状、时空动态变化、以及结合区域资料分析两地研究区的驱动因子。通过学习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根据两个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发育的不同,结合区域资料分别对两个研究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驱动因子分析。2.根据不同的研究区水蚀荒漠化程度的不同,结合野外调查确立不同的解译标志。在人机交互解译的过程中,根据解译标志将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根据两个研究区的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出:松原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0.11km~2。五大连池研究区1968~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25.17 km~2。4.通过计算研究区水蚀荒漠化程度动态度可知,松原研究区水蚀荒漠化整体均呈增长状态,其中中度水蚀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重度水蚀,增长速度最慢的是轻度水蚀;五大连池研究区的整体水蚀荒漠化呈增长状态,其中轻度水蚀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中度水蚀,增长最慢的则为重度水蚀。两地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均为恶化趋势。5.通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结合区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得知,两个研究区的水蚀荒漠化驱动因子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其中坡度、降水量、岩性以及地形地貌属于自然因子范畴。高强度降水和研究区具有坡度是导致该地有水蚀荒漠化存在的必要条件。土壤松散,且两地岩性不同导致两个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发育程度和水蚀荒漠化形态具有差异。松原地区水蚀荒漠化冲沟大多呈"V"型,此类型水蚀荒漠化较为发育,水蚀荒漠化较严重,处于发育的活跃期。五大连池地区水蚀荒漠化冲沟也呈"V"型,水蚀荒漠化还在发育初期,水蚀荒漠化程度较轻,未来随着时间增加会继续发育。人为因子主要是两地研究区均为中国粮食要地,对该地区开发开垦过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姜丽俐,刘万崧,马玥,刘骅欣[3](2018)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典型区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3S"技术,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11.09km~2。降水量、坡度及岩性是影响该区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史青云,赵志芳,宋坤,闫洁茹[4](2016)在《基于RS-GIS的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滇池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本研究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对2000年、2008年和2015年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提取,分析流域内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和南部,且总体呈减少趋势,2000年-2008年水蚀荒漠化面积减少78.7km2,平均减少9.84km2/a;2008年-2015年减少明显,共减少220.21km2,平均减少27.53km2/a。近年来滇池流域水源保护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现象得到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吴远彬[5](2016)在《水蚀荒漠化山地栽植类芦后地表径流变化和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蚀荒漠化山地的径流试验表明,在极强度水土流失地栽植类芦,当年就能快速覆盖地表并基本控制住土壤侵蚀,地表径流当年减幅22.3%、土壤侵蚀量减幅23.5%。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仅2年时间,径流试验区的植被覆盖率达100%、地表径流减幅69.0%、土壤侵蚀量减幅100%。(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黄树春,赵帅军,杨玲,刘志尧[6](2015)在《从基础地质角度研究洞庭湖流域水蚀荒漠化状况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8年CBERS-02遥感影像,结合其他资料,调查洞庭湖流域水蚀荒漠化状况,总结水蚀荒漠化特点及分布规律,从基础地质角度研究水蚀荒漠化成因规律,为从根本上治理水蚀荒漠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范小明,赵永建,邓恢[7](2014)在《长汀水蚀荒漠化山地栽植类芦、斑茅后林地植被演替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长汀水蚀荒漠化山地,采用栽植类芦、斑茅的办法,能快速覆盖地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芒萁的快速繁衍,并最终形成以马尾松+芒萁为主要建群种的植被群落。(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水土保持》期刊2014年02期)

周启刚,陈丹[8](2014)在《叁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对物质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以及植被覆盖率降低等问题,直接导致土地水蚀荒漠化的形成与加剧,土地作为人类的核心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的载体,又将直接受到水蚀荒漠化的影响。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图谱分析、地形梯度分析以及幅度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1年间叁峡库区重庆段在叁峡蓄水工程期间水蚀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水蚀荒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目前为止,库区蓄水对叁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库区周围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相对显着;2003—2011年间叁峡库区重庆段不同程度水蚀荒漠化的空间组成结构、数量变化、平面重心分布以及基于地形特征下的图谱变化类型分布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8a期间叁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现象改善趋势不明显,水蚀荒漠化在轻度水蚀荒漠化区域以及高程为500~1 200m,坡度为15°~25°的区域呈现出最不稳定的时空变化特征;地形因子与水蚀荒漠化现象存在密切关系。研究可为叁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开发整理的区域选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范小明[9](2014)在《福建水蚀荒漠化地区种草治理效果与地表植被演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水蚀荒漠化红壤山地,气候温暖,降雨量大,采用大面积种草措施,能快速覆盖地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芒萁孢子的繁衍,并最终形成以"马尾松+芒萁"为主的植被群落。水蚀荒漠化地区,努力创造有利于马尾松林地芒萁大量繁衍的条件,是加快水蚀荒漠化地区绿化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丁乾平,王小军,尚立照[10](2013)在《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8 490.83 km2,是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的大省,荒漠化危害十分严重。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2004年和2009年两次水蚀荒漠化监测土地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2009年比2004年水蚀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20.27 km2,年变化率为-0.29%,全省水蚀荒漠化面积总体上在减少、程度在减弱,水蚀程度向好的方向发展。针对水蚀荒漠化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3年08期)

水蚀荒漠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荒漠化是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表现尤其突出,导致水蚀荒漠化在我国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强度大,已经严重的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地,该地区黑土层厚,肥力高,适合开垦,耕地面积占总黑土区的73%,森林覆盖面积仅有10%。我国在2007年4月启动了"973"计划项目,提出了我国主要类型区水土流失调控的主要范式及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揭示区域自然生态经济与水土流失之间的量化关系等。随着东北水蚀荒漠化日益严重,研究该地区的水蚀荒漠化已迫在眉睫。本文选取两个典型研究区分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王府站和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以SPOT6和美国侦察卫星作为基础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对研究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空间分析,同时运用"3S"技术对研究区水蚀荒漠化现状、时空动态变化、以及结合区域资料分析两地研究区的驱动因子。通过学习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根据两个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发育的不同,结合区域资料分别对两个研究区的水蚀荒漠化进行驱动因子分析。2.根据不同的研究区水蚀荒漠化程度的不同,结合野外调查确立不同的解译标志。在人机交互解译的过程中,根据解译标志将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根据两个研究区的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出:松原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0.11km~2。五大连池研究区1968~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25.17 km~2。4.通过计算研究区水蚀荒漠化程度动态度可知,松原研究区水蚀荒漠化整体均呈增长状态,其中中度水蚀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重度水蚀,增长速度最慢的是轻度水蚀;五大连池研究区的整体水蚀荒漠化呈增长状态,其中轻度水蚀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中度水蚀,增长最慢的则为重度水蚀。两地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均为恶化趋势。5.通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结合区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得知,两个研究区的水蚀荒漠化驱动因子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其中坡度、降水量、岩性以及地形地貌属于自然因子范畴。高强度降水和研究区具有坡度是导致该地有水蚀荒漠化存在的必要条件。土壤松散,且两地岩性不同导致两个研究区水蚀荒漠化发育程度和水蚀荒漠化形态具有差异。松原地区水蚀荒漠化冲沟大多呈"V"型,此类型水蚀荒漠化较为发育,水蚀荒漠化较严重,处于发育的活跃期。五大连池地区水蚀荒漠化冲沟也呈"V"型,水蚀荒漠化还在发育初期,水蚀荒漠化程度较轻,未来随着时间增加会继续发育。人为因子主要是两地研究区均为中国粮食要地,对该地区开发开垦过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蚀荒漠化论文参考文献

[1].黄雅君.近30年(1989-2016年)云贵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驱动因子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姜丽俐.东北黑土区水蚀荒漠化遥感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姜丽俐,刘万崧,马玥,刘骅欣.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典型区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J].世界地质.2018

[4].史青云,赵志芳,宋坤,闫洁茹.基于RS-GIS的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动态监测[C].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5].吴远彬.水蚀荒漠化山地栽植类芦后地表径流变化和土壤侵蚀规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

[6].黄树春,赵帅军,杨玲,刘志尧.从基础地质角度研究洞庭湖流域水蚀荒漠化状况及成因[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范小明,赵永建,邓恢.长汀水蚀荒漠化山地栽植类芦、斑茅后林地植被演替规律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

[8].周启刚,陈丹.叁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

[9].范小明.福建水蚀荒漠化地区种草治理效果与地表植被演替规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

[10].丁乾平,王小军,尚立照.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3

标签:;  ;  ;  ;  

水蚀荒漠化论文-黄雅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