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吸收论文-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

叶片吸收论文-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片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品种,生态化学计量学,苜蓿,养分重吸收

叶片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1](2019)在《苜蓿叶片氮、磷和钾养分重吸收与化学计量比的偶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作为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其直接影响了苜蓿的养分浓度,进而影响苜蓿元素的化学计量比。目前已有针对苜蓿养分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但关于苜蓿元素养分重吸收与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偶联关系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解释该偶联关系,以7个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C、N、P、K元素浓度,分析了养分重吸收特征(包括养分重吸收率、养分重吸收度)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7个苜蓿品种的平均氮重吸收效率(NRE)、磷重吸收效率(PRE)和钾重吸收效率(KRE)分别为42.7%、42.4%和52.1%,分别低于全球陆生植物的NRE、PRE和KRE(分别为62.1%、64.9%和70.1%)。根据养分重吸收特征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判断苜蓿受土壤P含量影响最严重。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基本与衰老叶化学计量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成熟叶化学计量比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叶片养分重吸收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偶联关系,但受叶片成熟或衰老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朱婧,陈东晓,何天养,管冠,姚锋先[2](2019)在《生草栽培对赣南地区晚棱脐橙土壤微量元素及叶片营养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赣南地区是我国脐橙的主产区,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果园的清耕栽培模式所产生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维持产业健康发展,科学的生草栽培模式也在当地逐步推广。旨在探讨不同生草栽培模式对脐橙果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叶片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兼施用生物有机碳的T_4处理和采用秸秆覆盖的T_5处理在2015年其土壤有效铁、锰、锌、硼元素含量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17.73%~41.55%、59.09%~113.37%、51.35%~55.86%、113.68%~117.09%,同时,T_4处理与CK处理相比其叶片微量元素含量也有显着增加。说明在生草栽培模式上,采用梯面施用生物炭或是秸秆覆盖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也有利于提高赣南山地脐橙果园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叶片营养吸收效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肖伟,OM,Perkash,陈珂,张彩君[3](2019)在《酸性电解水促进番茄叶片硅吸收与提高植株抗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利用绿色防控措施有效防治蔬菜病害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而电解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施用目标就是要有效利用电解水农业技术生产出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硅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硅能缓解植物的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有效提高植物抗性。酸性电解水作为小分子水(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9年20期)

张敏,杨浩瑜,包立,汪泰,张乃明[4](2019)在《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辣木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辣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及叶片养分吸收状况。[方法]研究采取田间小区实验,设置N_(80)、N_(80)P_(20)、N_(80)K_(40)、P_(20)K_(40)、N_(80)P_(20)K_(40)、N_(60)P_(20)K_(60)和不施肥对照7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辣木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处理下,辣木生长速度先快后缓慢,处理90 d后株高、冠幅和鲜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及地径的次高值均出现在N_(80)中,N_(60)P_(20)K_(60)的株高、地径及N_(80)K_(40)的鲜叶生物量仅次于N_(80)处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均促进了辣木叶片中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但降低了全钾含量;除N_(80)外,其它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低于CK,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P_(20)K_(40)和N_(60)P_(20)K_(60),N_(80)P_(20)高于N_(80)K_(40)。[结论]各元素对辣木生长影响大小为N>K>P,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大小为N>P>K,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大小为N>K>P。综合试验结果中辣木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情况,配比施肥最优处理为N_(80),且该施肥处理主要适用于辣木幼龄及速生生长阶段。(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付子浩,杨金勇,陈孟林,张富厚,孙齐状[5](2019)在《供硒浓度和时间、光温、pH值及不同阴离子对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面喷施硒酸盐是提高大豆籽粒硒含量的有效措施,然而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生理特性并不完全清楚。本试验从供硒浓度、供硒时间、光照、温度、pH值和不同阴离子等方面研究其对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影响。结果显示,叶片吸收硒酸盐速率随着供硒浓度提高而提高,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然而随着供硒时间延长,叶片吸收硒酸盐速率逐渐下降;光照和较高的温度处理能促进叶片吸收硒酸盐;叶片吸收硒酸盐速率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和磷酸根离子能抑制硒酸盐吸收;叶片远轴面吸收硒酸盐速率略高于近轴面。本研究可为提高叶片喷施硒酸盐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于滋洋,王翔,孟祥添,张新乐,武丹茜[6](2019)在《考虑水分光谱吸收特征的水稻叶片SPAD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是植被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传统实验室方法测定叶绿素含量需破坏性取样且操作复杂。通过构建高精度SPAD光谱估算模型,可以实现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实时无损监测。以黑龙江省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SVC HR768i型光谱辐射仪共获取移栽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共五个关键时期水稻叶片反射光谱数据。光谱探测范围350~2 500 nm。利用自带光源型手持叶片光谱探测器直接测定叶片光谱,光源为内置卤素灯。采用SPAD-502型手持式叶绿素仪同步测定水稻叶片的SPAD值。叶片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也间接影响着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降低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其叶绿素含量随之降低。因此将叶绿素敏感波段与水分吸收范围结合作为SPAD估算的输入量。随机森林模型是一个基于多个分类树的算法。算法在采样的过程中包括两个完全随机的过程,一是有放回抽样,可能会得到重复的样本,二是选取自变量是随机的。因此本文对叶片光谱反射率进行去包络线(CR)处理,综合考虑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提取水稻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参数和植被指数,综合分析光谱指标与SPAD相关关系,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不同输入量的SPAD高光谱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水稻叶片SPAD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系数在叶绿素敏感波段红波段范围(600~690 nm)、红边范围(720~760 nm)、水分吸收波段范围(1 400~1 490和1 900~1 980 nm)均为0.75以上;(2)在光谱参数与SPAD的相关分析中, NDVI, DP2与水稻叶片SPAD值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811和0.808;(3)以结合水分光谱信息后的CR_((V1, V2, V3, V4))为自变量所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精度最高,R~2为0.715, RMSE为2.646,可作为水稻叶片叶绿素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品种水稻的光谱响应机制,提供了水稻叶片SPAD值高精度反演的技术方法,为监测与调控东北地区水稻正常生育进程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8期)

周丽丽,钱瑞玲,李树斌,董博微,陈宝英[7](2019)在《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树种对滨海沙地干旱贫瘠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阔叶树种(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显着高于针叶树种(木麻黄和湿地松),而针叶树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最高.成熟叶和凋落叶的N、P含量表现为阔叶树高于针叶树,成熟叶高于凋落叶,但凋落叶N∶P较高.针叶树种的N、P养分重吸收效率大于阔叶树种,P重吸收效率明显高于N,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的N、P吸收效率分别为64.2%、63.1%、47.0%、16.8%和92.5%、81.6%、80.3%、18.0%.比叶面积与叶片N、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以及N、P养分重吸收效率呈显着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厚度及N、P养分重吸收效率呈显着正相关.就叶片功能的权衡关系而言,木麻黄和湿地松属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具有较高的养分重吸收效率,而厚荚相思和尾巨桉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养分的重吸收效率较低.不同滨海沙地造林树种通过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对滨海沙地特殊生境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孟庆权,葛露露,王俊,杨馨邈,林宇[8](2019)在《福建叁明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再吸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理解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其再吸收机制。【方法】以福建叁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中N、P、K、Ca、Mg等5种大量养分元素含量,分析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结果】①格氏栲和杉木成熟叶片中养分元素季节动态基本一致,N、Mg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生长旺季最低,而P含量为旺季最高,Ca含量均为冬季最低,K含量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总体来看元素含量顺序为:N>K>Mg>Ca>P。②格氏栲和杉木叶片中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其中杉木叶片的养分回收率更高,不同养分元素再吸收率大小排序为:RE_K>RE_P>RE_N>RE_(Mg),不同季节间养分再吸收率差异不显着。③格氏栲和杉木衰老叶片养分含量与再吸收率均呈负相关,说明养分转移度越高,养分再吸收率越大。【结论】杉木更能适应相对贫瘠的环境,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再吸收率无明显的季节动态。(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玉英[9](2019)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植物叶片中的铅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其根系还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多数重金属在植物组织中都有蓄积性,因此,可以利用植物组织中重金属的含量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综合质量评价,本文研究了硝酸,双氧水,高氯酸体系中溶解植物的最佳条件,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样液中的铅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植物中铅的污染有差异,该法准确,适用于测定各种植物叶片中的微量铅含量,可以据此评价环境质量。(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6期)

李发奎,褚润,陈年来[10](2019)在《UV-B辐射增强对3种湿地植物叶片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香蒲、芦苇、鸢尾3种湿地植物为材料,采用模拟人工湿地的方法,研究植物叶片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对3个UV-B辐射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植物叶片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为高辐射处理下先增加后降低,低辐射处理条件下持续增加,高辐射处理显着大于低辐射处理、低辐射处理显着大于对照,增强UV-B处理下叶片类黄酮含量平均增幅为鸢尾(21.88%)>芦苇(14.23%)>香蒲(6.16%)。增强UV-B辐射条件下,香蒲和鸢尾叶片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着(p<0.05)低于对照,且高辐射处理低于低辐射处理;芦苇叶片Car含量则表现为低辐射处理大于对照、对照大于高辐射处理,两个辐射剂量之间差异显着(p<0.05)。增强UV-B处理下叶片Car含量平均降幅为香蒲(51.00%)>芦苇(26.63%)>鸢尾(17.95%)。说明3种湿地植物对增强UV-B辐射的防御能力为:鸢尾>芦苇>香蒲。(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叶片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赣南地区是我国脐橙的主产区,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果园的清耕栽培模式所产生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维持产业健康发展,科学的生草栽培模式也在当地逐步推广。旨在探讨不同生草栽培模式对脐橙果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叶片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兼施用生物有机碳的T_4处理和采用秸秆覆盖的T_5处理在2015年其土壤有效铁、锰、锌、硼元素含量分别比CK处理显着增加了17.73%~41.55%、59.09%~113.37%、51.35%~55.86%、113.68%~117.09%,同时,T_4处理与CK处理相比其叶片微量元素含量也有显着增加。说明在生草栽培模式上,采用梯面施用生物炭或是秸秆覆盖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也有利于提高赣南山地脐橙果园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叶片营养吸收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片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苜蓿叶片氮、磷和钾养分重吸收与化学计量比的偶联关系[J].草业学报.2019

[2].朱婧,陈东晓,何天养,管冠,姚锋先.生草栽培对赣南地区晚棱脐橙土壤微量元素及叶片营养吸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肖伟,OM,Perkash,陈珂,张彩君.酸性电解水促进番茄叶片硅吸收与提高植株抗性的作用[J].长江蔬菜.2019

[4].张敏,杨浩瑜,包立,汪泰,张乃明.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辣木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9

[5].付子浩,杨金勇,陈孟林,张富厚,孙齐状.供硒浓度和时间、光温、pH值及不同阴离子对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6].于滋洋,王翔,孟祥添,张新乐,武丹茜.考虑水分光谱吸收特征的水稻叶片SPAD预测模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7].周丽丽,钱瑞玲,李树斌,董博微,陈宝英.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9

[8].孟庆权,葛露露,王俊,杨馨邈,林宇.福建叁明格氏栲和杉木叶片养分季节动态及再吸收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9].赵玉英.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植物叶片中的铅含量[J].科技风.2019

[10].李发奎,褚润,陈年来.UV-B辐射增强对3种湿地植物叶片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9

标签:;  ;  ;  ;  

叶片吸收论文-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