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赋论文-郭媛

西汉赋论文-郭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汉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汉,汉赋,植物

西汉赋论文文献综述

郭媛[1](2017)在《论西汉赋中植物描写的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时期,国力强大、开疆拓土、经济繁荣以及积极的文化政策等因素促使文人们产生新的文学诉求和审美态度,赋的创作盛极一时,创作数量和艺术成就都成为文学艺术的典范,影响深远。西汉赋中的植物描写独具魅力,赋中的植物描写,表现出时代境遇中文学创作视域的开阔和审美风格的形成,是时代风貌的表露,更是追求以重铺陈和体物为特征的"巨丽"审美风格的体现,反映出西汉文人一种强盛、磊落的精神气质和对大一统帝国的自信、自豪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1期)

郭媛[2](2017)在《论西汉赋中植物描写的叁种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最强盛时代之一。国力强大,开疆拓土,经济繁荣以及积极的文化政策等因素促使文人们产生新的文学诉求和审美态度,赋的创作盛极一时,创作数量和艺术成就都成为文学艺术典范。西汉赋中的植物描写独具价值和特色,西汉赋中的植物描写有叁种方式,通过这叁种方式对植物的描写,表现时代境遇中文学创作视域的开阔和审美风格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5期)

李瑞超[3](2015)在《西汉赋中典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赋的创作者无论是处在政治中心,还是遁隐远离,政治情感始终是他们生活的主导,也是其作品表达的主题,尤其在汉武帝确立经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以典故形式出现在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更充分地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状况,大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动向,小到不同政治群体的政治态度、个人的政治理想等。因而本文以典故为切入点来阐释西汉的政治状况及文士的政治心态。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当前的研究概况、相关概念等进行了阐释说明;第二部分对西汉赋中的典故进行了整理解释,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对西汉赋的用典概况进行了量化统计,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列出每个典故的典面、典源、典意,作为后文分析阐释的资料基础;第叁部分对讽颂赋典故中折射的政治意识形态建构、经学政教伦理批判进行了分析阐释;第四部分对个人抒情言志赋典故中的士不遇主题展开论述,包括士不遇主题在典故中的具体表现及根源两个方面;最后文章认为西汉赋典故中反映的经学意识形态建构、政教批判与士不遇主题是相伴而生的,即反映出统治者树立经学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夹在文士身上的精神枷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蔡丹君[4](2013)在《西汉赋家的郎官身份对其赋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赋家大都曾任郎官。武帝重用郎官赋家,使之参政议政,于是他们在"朝夕论思,日月献纳"的内朝政治环境中,将赋作从个人咏怀抒写发展为国家政治之颂美,促成了赋、颂二种文体的结合;昭宣后郎官赋家逐渐被边缘化,沦为文学侍从。扈从娱乐之赋引发了人们对赋体价值的反思和讨论。成哀之后经学氛围盛极,在以经学培养郎官的风气之下,以扬雄为代表的郎官赋家对赋的讽谏功能做了新的探索。(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3年05期)

沈章明[5](2012)在《西汉赋作的戏剧因素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赋的戏剧性已经受到学者的注意,我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对西汉赋作中存在的戏剧因素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考察,发现汉代诸侯王、天子相继以俳优蓄养文士的做法,以及一些文士以俳优自视的心理,加速了汉赋的戏剧化,影响了赋作的质量和格调。与此同时,一些赋家无法适应由策士、辩士到俳优化文士的身份转变,曾经先后悔赋,体现在赋作中,却提升了汉赋戏剧化的品位,增强了西汉赋作的讽谏功能。通过对汉赋戏剧化的探讨,还可以窥斑知豹,体察作家心态与文学演进的关系,体察文学发展到自觉前夜的曲折与艰辛。(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肖赛璐[6](2012)在《西汉赋与《诗》学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赋、《诗》与经学叁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汉人崇经,《诗经》被列为五经之首,《诗经》学因此兴起,经学意义随之被强化,造成诗歌创作的萎缩;汉人好赋,赋体因此大盛,成为“一代文学”之典型代表。经学之士鄙薄赋作,认为其乃“雕虫小技”,但往往技痒,时有间作;赋家感叹其地位低下犹如俳优,为了改变尴尬的境地努力向经学靠拢,却常常受到经生的攻击;经学家以“美刺、讽谏”作为其创作指导思想,竭力想以自己的经学观规范赋家的创作,但在赋家实际的创作中却不能不受文学规律的支配,外在形态上表现为与经学的对抗,这种复杂、纠结的现象反映了汉赋与《诗经》、经学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诗经》的经学化虽然造成了汉代文人诗歌的凋敝和中国诗体在汉代发展的缓慢,但与之相对的赋体文学却得到了繁盛,赋家不仅用精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汉赋以其对称美、韵律美、词汇美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浪漫主义文学思想来对抗经学,最终成为一代文学之盛。本文以西汉赋为研究对象,从叁个部分来探讨西汉赋与《诗》学的关系。第一章经学背景下的西汉《诗》学。从西汉《诗》经学化过程与四家诗的形成,西汉四家诗说《诗》传《诗》的特点,四家诗说诗、传诗影响下西汉赋引《诗》思维方式叁个方面来探讨西汉《诗》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对西汉赋引《诗》的内在影响。西汉《诗经》学在西汉儒家解《诗》传《诗》、注经传经的学术背景中产生,说诗以称说大义为宗旨的特点使汉儒更加注意把握《诗》的全篇意,传诗更注重征引史实来发明经义,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西汉赋的引《诗》一方面更注重《诗》与赋的融合,另一方面更注重引诗致用的功能。第二章西汉赋与《诗》学。从西汉赋的引《诗》用《诗》,西汉赋家与《诗经》学两方面来探讨赋文本及赋创作主体的引《诗》用《诗》。从统计材料中我们发现西汉赋中有大量的引《诗》材料,这些丰富多彩的引《诗》材料不仅说明了赋家对《诗》学观点的服膺,更说明了西汉赋家希望把赋纳入经学的范围,并以《诗》学理论来规范赋创作的强烈愿望。第叁章《诗》学传统影响下西汉赋的创作与批评。从创作与批评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汉赋创作与《诗》学传统的内在关系。在创作方面,《诗》的“言志”传统、美刺讽谏的内在精神、礼乐教化的作用影响了西汉赋的创作实践。在批评方面,由《诗》学引发出的“依经立意”的理论批评原则也影响了西汉赋论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30)

肖赛璐[7](2012)在《西汉赋引《诗》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诗》传统源远流长,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赋诗言志"、"赋诗见志"、"赋诗观志"等形式,之后的诸子散文也有很多引《诗》叙事、说理的。西汉赋继承了这一传统,与之前引《诗》不同的是,西汉赋引《诗》方法灵活多变,借助引《诗》来抒情感怀,表现出浓厚的文学意味。本篇通过对西汉赋引《诗》做穷尽式搜辑,并对其引《诗》的出处、述经的方式详加说明与整理,以此来考察西汉赋对《诗经》语言、词汇、意象的引用,探讨这些引用在西汉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来揭示西汉赋引《诗》的文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1期)

刘向斌[8](2009)在《从西汉赋家的游仙逸思看其生命价值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神仙信仰甚为普遍的西汉时代,许多赋家具有浓郁的游仙之思。从汉赋的内容来看,他们在游仙的幻想世界中既崇尚生命自由、期望神仙长生,也渴望人格平等,甚至借郊祀场景表露其体道立功、关注现实的文人意识。从西汉赋家游仙幻想之路中,我们可以更为明确地感受到赋家们表露自我生命观与生命价值观的文人自觉。(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刘向斌[9](2008)在《西汉赋家的生命焦虑与西汉赋的生命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赋具有浓郁的生命焦虑色彩。可以看出,赋家们最为忧心焦虑的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如何实现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命焦虑意识。西汉赋家的生命焦虑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指向。这说明西汉赋家既有明显的自恋倾向,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伦理意识。(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刘向斌[10](2008)在《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问题既是哲学家讨论的中心话题,也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本文以西汉赋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西汉赋的生命主题。本文认为,西汉是儒道并进、神仙信仰极为流行的时代,也是强化专权的时代,更是死亡意识和长生幻想极其浓郁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西汉赋家们既关注现世生活的质量,更忧虑生命短暂的无法回避。在这二元悖论的生死选择面前,他们感到困惑、迷茫和无助。于是,他们便借助于辞赋创作,尽情抒泄其生命焦虑,也适时表达了他们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这是我们选择此课题的原因之所在。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该章首先辨别了“汉赋”和“生命主题”这两个关键词,然后回顾了西汉赋主题研究史,并就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略作说明。本章认为,二十世纪前的西汉赋研究者关注汉赋的讽谕、抒情特点,已触及了主题研究,但政治功能论倾向较明显。二十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触及西汉赋生命主题的研究,成为本文探讨的学术基础。新世纪以来,探讨古代作家的生命意识及其作品的生命主题者越来越多,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不过,人们对汉赋生命主题关注的并不够,这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学术空白。第二章:西汉赋家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本章首先追溯了西汉赋家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认为关注现实的先秦儒家、关注自我生命的先秦道家以及鼓吹求仙长生的先秦神仙信仰等,是西汉赋家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本章从西汉赋家对成为帝王师友的期盼和追忆、对人生“叁不朽”的躬身践履及其在仕进途中的遭遇、生活期待和国家意识等方面,分析了他们的生命观、生命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原因及其表现特点。进而认为,西汉赋家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具有时代差异性,这在西汉赋生命主题中有明显体现。第叁章:西汉赋的贵生主题和游仙主题。该章认为,西汉黄老道家思想是汉赋贵生主题和游仙主题形成的思想基础,而西汉时代死亡现象的增多则是其现实基础。尤其是汉匈战争和西汉律令的严苛所导致的大量死亡事实,成为西汉赋家的生命压力。他们幻想通过游仙来获取肉体和精神的自由,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然,期望长生、逃避死亡的本能愿望也是该主题形成的心理原因。第四章:西汉赋的个体生命感伤主题。本章认为,西汉赋家的生命焦虑是西汉赋兴盛的心理驱力。他们遭受外在的专权压力,对战国士人享受人格自由的追忆与渴念,共同促成西汉辞赋的发展兴盛。他们为满足专权统治者的需要而“为文造情”,也为满足自身情感抒泄的需要而“为情造文”。专权政治、帝王喜好是其创作的外在驱力;而政治压力感之下的忧心焦虑、苦闷哀怨则是其内在驱力。本章通过从时命感伤、感叹生命短暂和待时保命等叁个方面的分析,认为政治压力感和生命短暂压力是西汉赋的个体性生命感伤主题形成的原因。第五章:西汉赋的忧国忧民主题。本章分析了该主题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并就西汉赋家忧患民生、关心国家命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章认为,赋家们对天下、百姓命运的忧虑既与其君、国、民一体观有关,也与西汉的现实状况有关。同时,本章就“美颂”和“讽谏”作了重新探讨,认为其间同样寄寓着赋家的生命理想和生命追求,应属于生命主题的范畴,而不是政治主题范畴。第六章:西汉赋的士群体忧患主题。本章从西汉赋家的生存环境、西汉赋的士群体忧患主题以及西汉中后期赋家的生命境界等方面进行分析。本章认为,赋家们对士人群体命运的忧虑,主要基于自身的处境和对专权政治所带来的政治压力感的体悟和理解,藉此认为他们的生命境界间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间。而他们的“自我”和“他我”双重人格的形成,也与此有关。第七章:西汉咏物赋的主题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西汉咏物赋的文献存轶状况,并就西汉咏物赋的真伪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考辨。然后就借物托讽的藩国臣僚赋、因物寓理的诸侯王赋和托物寓情的帝国臣僚赋的主题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章还就《神乌赋》的主题问题作了专门的分析,认为作者着力于对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之核心“仁”的虚伪性和虚假性进行了批判,表露了作者对生命悲剧的深刻洞察和自我“醒悟”意识。第八章:西汉赋家的“自我”期待与“他我”意识。该章从西汉赋家的人格角度,分析了西汉赋生命主题形成的内在原因。本章认为,“自我”意识关注自身,而“他我”意识则关注社会。两者间既存在矛盾,也可以协调,而西汉赋家似乎更关注前者,故而把创作辞赋作为解决冲突的文人方式。从“自我”价值期待角度看,西汉赋家既有很强的个体性功利期待,也有“自我”价值诉求受阻而产生的臣妾身份意识,因而具有浓郁的个体性生命焦虑。从“他我”意识角度看,随着西汉大一统专权政治的确立,他们具有较浓郁的“他我”意识。这既是西汉政治需求的结果,也是赋家身份文人化的结果,由此导致其强烈的群体性生命焦虑感。本章还从文人角色冲突和赋家善于将“贤臣”与“谀臣”作为“自我”和“他我”的对象化存在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西汉赋生命主题形成的原因。所以,本章实际上代行了结论的职责,这是需要说明的地方。(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西汉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汉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最强盛时代之一。国力强大,开疆拓土,经济繁荣以及积极的文化政策等因素促使文人们产生新的文学诉求和审美态度,赋的创作盛极一时,创作数量和艺术成就都成为文学艺术典范。西汉赋中的植物描写独具价值和特色,西汉赋中的植物描写有叁种方式,通过这叁种方式对植物的描写,表现时代境遇中文学创作视域的开阔和审美风格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汉赋论文参考文献

[1].郭媛.论西汉赋中植物描写的审美意蕴[J].青年文学家.2017

[2].郭媛.论西汉赋中植物描写的叁种方式[J].北方文学.2017

[3].李瑞超.西汉赋中典故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蔡丹君.西汉赋家的郎官身份对其赋作的影响[J].文学遗产.2013

[5].沈章明.西汉赋作的戏剧因素考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肖赛璐.西汉赋与《诗》学传统[D].河北师范大学.2012

[7].肖赛璐.西汉赋引《诗》考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8].刘向斌.从西汉赋家的游仙逸思看其生命价值观[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刘向斌.西汉赋家的生命焦虑与西汉赋的生命主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刘向斌.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西汉赋论文-郭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