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辅助论文-滕越,周艳文,郭媛媛,张鑫,张泽

等离子体辅助论文-滕越,周艳文,郭媛媛,张鑫,张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等离子体辅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丝增强等离子体辅助渗氮,奥氏体不锈钢(316L),氮扩散,氮析出

等离子体辅助论文文献综述

滕越,周艳文,郭媛媛,张鑫,张泽[1](2019)在《热丝增强等离子体辅助渗氮中氮在不锈钢中的扩散与析出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放电电流密度下,渗氮层组织及摩擦学性能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以及氮在不锈钢中的扩散与析出机制。方法采用热丝增强等离子体辅助渗氮方法,对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进行改性。采用XRD及XPS研究渗氮层相组成及结构;采用SEM观察渗氮层的横截面形貌,并利用能谱分析氮含量及其随深度的分布情况;分别使用纳米压痕仪、磨损仪及台阶仪研究渗氮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当电流密度为0.81 mA/cm2时,短时间(1~2h)渗氮后,不锈钢表面形成单一过饱和固溶体相;渗氮时间增加到4h后,转变为更稳定的Fe4N相,渗氮层厚度达14.2μm,表面硬度达17.81 GPa。当电流密度增加到1.25 mA/cm2时,N与金属原子间结合能增加,渗氮1 h开始析出Cr N和Fe4N相,4 h后表面硬度和模量分别达22.88 GPa和314.2 GPa,磨损量仅为基体的0.53%。结论氮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随电流密度成正比增加。当渗氮时间(或热丝电流)增加,渗氮层厚度与维氏硬度明显增加,其增加趋势正比于时间的1/2次幂,结构由单一固溶体相γN转变为固溶体与少量氮化物析出相CrN和Fe4N,渗氮层的摩擦学性能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金晴,徐建,杨自然,王臣辉,胡军[2](2019)在《等离子体辅助快速合成磁性Fe_3O_4/NaA复合材料及其CO_2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法是捕集分离CO_2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方法,磁性复合材料能实现气固相快速分离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分别对磁性Fe3O4和分子筛前体进行处理,再通过水热法快速制备了Fe3O4/NaA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元素扫描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复合材料中Fe3O4/NaA含量比对CO_2吸附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Fe3O4的质量分数为23.2%时,Fe3O4/NaA复合材料既具有优异CO_2吸附能力(2.10mmol/g),又具有较好的磁性(25.92emu/g),同时CO_2吸附-脱附循环稳定性高,是一种新型磁性CO_2吸附剂。在采用流化床吸附捕集CO_2技术中,有望实现气固高效磁分离。(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谢国青,吴宛泽,李梦涛,于千惠,王秋实[3](2019)在《等离子体辅助法制备白光AlN纳米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等离子体辅助直流电弧方法制备出发白光的AlN纳米棒,并利用SEM表征了AlN纳米棒的形貌,利用XRD及Raman光谱表征了AlN的结构和组成,用PL探究了AlN纳米棒的光学性能,并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讨论。均匀生长的AlN纳米棒为长度为5-17 m,直径在400-500 nm,结晶性好, AlN纳米棒发白色光。(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08期)

谢卓[4](2019)在《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动力学及其极紫外光辐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紫外光辐射(输出波长在5-50nm之间)在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显微方面,基于极紫外光辐射照明的显微技术是纳米尺度微小结构高分辨率成像的有效解决方案;在芯片制造方面,工作波长13.5nm的极紫外光刻(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EUVL)是制作7nm节点及更小特征线条宽度半导体器件的最有力工具;同时,极紫外光恰好处于多数原子能级的共振区域,适合于材料的光谱分析。极紫外光辐射的相关研究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有待于深入探索。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光源具有体积小,便于使用的特点,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将激光等离子体和放电等离子体结合在一起,具有输出功率高、转化效率高、空间放电稳定性好、控制放电时间精确以及光源纯净度高等诸多优点。另外,此方法采用固体靶材作为放电等离子体所需材料,通过更换靶材可以对其产生极紫外光辐射波长进行选择和调节,这相比与传统气体放电极紫外光辐射更具有灵活性。目前研究表明,放电等离子体的动力学过程是决定极紫外光辐射转化效率的主导因素,因此,在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产生极紫外光辐射的研究中,需要深入开展激光及放电参数对放电等离子体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本文系统开展了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动力学及其极紫外光辐射的研究。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实验装置。并对靶材所属极性(阴极或阳极)和几何结构(平面和球面)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靶材作为放电阴极时更有利于形成箍缩等离子体,且其极紫外光辐射强度是靶材作为放电阳极情况的四倍。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放电电极为平面靶产生的极紫外光辐射强度远大于球面靶。由此,确定了靶材的所属极性和几何结构。进一步,开展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箍缩等离子体的动力学以及极紫外光辐射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放电等离子体动力学阶段(初始阶段和箍缩阶段)和极紫外光谱辐射。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首先,开展了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初始阶段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放电电流开始上升之前产生两个X-ray辐射信号,第一个X-ray辐射信号产生于放电阴极附近,其光子能量为“亚keV”;第二个X-ray辐射信号产生于放电阳极附近,由激光等离子体运动到放电阳极表面并与其发生碰撞所产生,其光子能量主要在“亚keV”和“keV”范围。另外,根据产生第二个X-ray辐射信号的延时与放电电极之间距离的依赖关系,得到激光等离子体的速度约为10~5m/s,并且,该速度依赖于激光等离子体的热压强和电场强度。实验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产生箍缩等离子体所需材料是由激光烧蚀靶材产生的大多数中性物质提供,激光等离子体和放电电流加热靶材为放电提供的材料占有相当小的份额。这一研究结果的揭示对于产生稳定的箍缩等离子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开展了放电等离子体箍缩阶段的动力学及其极紫外光辐射研究。从放电参数(放电电流峰值和放电电极之间距离)和激光参数(激光聚焦光斑尺寸和激光能量)两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放电参数方面,初始供电电压越大放电电流越大,等离子体产生的极紫外光辐射信号也越强。放电电极之间距离从4mm逐渐增加至10mm时,极紫外光辐射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放电电极之间距离为5mm时极紫外光辐射强度为最佳。实验发现,放电电极之间距离为9mm时,在放电阴极表面产生了不利于极紫外光转化的拉链效应(zipper effect),并向放电阳极增长。而放电电极之间距离较小时观察不到拉链效应,进一步,给出了拉链效应产生的主要机制和抑制方法。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极紫外光辐射转换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激光参数方面,激光聚焦光斑直径约为1mm时得到极紫外光辐射最强。激光能量从E=40mJ逐渐增加至90mJ时过程中,烧蚀材料逐渐增加,极紫外光辐射强度逐渐变强。激光能量为E=90mJ时产生的箍缩等离子体直径最小,且极紫外光辐射强度最强。当激光能量大于90mJ时,虽然激光烧蚀能够提供更多的烧蚀物质,但是其内压强过大,电能无法有效与等离子体耦合,极紫外光辐射强度减弱。最后,开展了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极紫外光谱辐射的研究。利用极紫外光谱仪测得了金属铝和锡靶在10-20nm波长范围内的极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对于金属铝,其辐射主要分布在11nm、13nm和16nm的几个峰值附近,这几条谱线主要由金属Al~(3+)-Al~(5+)离子提供。对于金属锡,在波长为13.5nm(2%带宽)获得了较强的光辐射信号。进一步,利用Cowan程序计算了金属Sn~(8+)-Sn~(13+)离子的跃迁几率与波长的关系,结果显示13.5nm附近的峰值主要由金属Sn~(10+)-Sn~(12+)离子共同贡献而得,其余离子贡献份额少。通过CR模型计算,得到产生对13.5nm峰值附近贡献的Sn~(10+)-Sn~(12+)离子所需的电子温度范围为20到50eV。(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8-01)

张子欣,刘忠伟,杨丽珍,陈强[5](2019)在《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技术包覆硅基氮化物荧光粉的结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的方法,通过振动流化床,在硅基氮化物荧光粉表面保形地包覆了氧化铝薄膜。分别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pH计对包覆前后荧光粉的表面成分、形貌和耐水性进行了测试。最后,还用荧光光谱仪对包覆前后荧光粉的PL发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铝被保形地包覆在荧光粉颗粒表面。包覆大大提升了荧光粉在水中的稳定性。包覆一定厚度的氧化铝对发光性能有所提升并可以略微降低荧光粉的色温。(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19年04期)

李嘉昕[6](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辅助超支化聚酯改性封闭母线环氧绝缘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工业传输容量的不断增大,电压等级逐步升高,对各种电力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无机纳米颗粒填充成为增强环氧树脂介电性能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纳米二氧化硅/环氧树脂界面的粘合强度并改善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与导热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机纳米填料的等离子体辅助超支化聚酯表面改性方法(DBD-CHBP)。首先在室温下通过气液两相介质阻挡放电,使具有12个末端羧基的超支化聚酯(CHBP)接枝到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上,并通过扫描电镜(XPS)、傅氏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对目标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该方法可以有效将超支化聚酯接枝至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且处理时间超过一分钟后,接枝反应趋于平缓。其次,制备填充质量分数为1-7 wt%的纳米二氧化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对目标环氧复合样品的介电性能与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等离子体改性过程中产生的NH2等活性自由基的桥接作用,可以将2 nm厚的CHBP薄膜成功地沉积到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与原始环氧树脂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改性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从4.2降至3.3,其交流击穿强度提高了38%;此外,介电损耗因数和直流电导率分别降低了40.7%和48.4%。并在纳米复合材料中观察到0.99-1.53 eV的深陷阱,这是由于在无机材料与环氧基质界面上形成了更多强化学键和体积更紧凑的界面区域。与原始环氧数值相比,在5 wt%的填充量下经DBD-CHBP处理的复合材料导热性提高100.07%。本研究表明,DBD-CHBP改性处理是无机纳米填料表面改性和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提升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冀光普,何秀芳,廖海峰,戴乐阳,孙迪[7](2019)在《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表面修饰片状纳米Cu粉及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硬脂酸为过程处理剂,采用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表面修饰片状纳米Cu粉,并测试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的快速加热及电致塑性效应协同作用下,Cu粉呈现出超塑性而发生剧烈形变,辅助球磨5h制备的片状纳米Cu粉一次颗粒厚度在20nm左右。等离子体辅助球磨使片状纳米Cu粉体表面吸附并化学键合了非极性基团,Cu粉获得亲油疏水表面特性,在40CA船用润滑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片状纳米Cu粉严重的变形使其具有极高的活性,在摩擦过程中容易吸附铺展在摩擦副表面,使复合油有更好的抗磨性能。在高载荷、高转速工况下,片状纳米Cu粉显示出良好的减摩自修复效果,有效提高了润滑油的极压抗磨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张从阳,邹日貌,余祖元[8](2019)在《超声辅助等离子体中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等离子体射流中微细电火花加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比纯气体介质中更好的加工性能。然而由于放电脉冲能量小,造成放电间隙小,使得电蚀产物排出困难,短路、拉弧等不正常放电现象仍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的质量和稳定性。为此,提出在工件上施加超声振动的方法以改善冷等离子体射流中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并探究其加工特性。针对电火花加工的击穿距离、材料去除率、表面粗糙度以及工具电极相对损耗率等工艺指标,进行了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工件施加超声振动以后,熔融的电蚀产物更容易从工件表面剥离;当以冷等离子体和压缩空气混合射流为加工介质时,超声辅助等离子体中微细电火花加工性能得以明显改善,材料去除率提高13%,表面粗糙度降低19%,电极相对损耗率降低13%。(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冀光普[9](2019)在《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石墨烯负载金属润滑油添加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船舶动力装置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摩擦磨损所带来的问题,通过使用含有合适添加剂的润滑油可以减少摩擦磨损。基于此,本文以“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石墨烯负载金属复合材料”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SEM、TEM、XRD、Raman和FT-IR等实验表征方法,研究等离子体辅助球磨时间、金属Cu粉的添加量、不同莫氏硬度的金属Cu粉和Sn粉等因素对制备石墨烯负载金属复合材料的影响机制;测试PM5h-0.05Cu/Gns和PM10h-0.05Cu/Gns复合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分别以摩尔比为0.05:1、0.2:1和0.8:1的Cu粉和膨胀石墨为原材料,油酸为修饰剂,经过PM5h和PM10h后,制备6组Cu/Gns复合材料。试验结果表明,膨胀石墨被粉碎并剥离为石墨烯;在保持摩尔比不变的条件下,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石墨烯的层数逐渐减小、有序化度逐渐减弱。随着摩尔比的提高,膨胀石墨剥离加速,但同时也加剧了石墨烯的无序度。在等离子体辅助球磨独特的“粉碎-热爆-冷凝”机理作用下,Cu粉被细化并负载于石墨烯,形成球形Cu/Gns复合材料。随着球磨时间由5h增加到10h,Cu粉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晶格畸变逐渐增加。不同于其它组分,当Cu粉和膨胀石墨的摩尔比为0.05:1时,球磨5h后获得不规则形态的Cu/Gns复合材料。以摩尔比为0.8:1的Sn粉和膨胀石墨为原材料,油酸为修饰剂,经过PM5h和PM10h,制备了2组Sn/Gns复合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石墨烯包覆大量球形Sn粉,这是由于Sn粉的莫氏硬度低、“热爆”效应极强,对膨胀石墨的剥离作用以Sn粉的“热爆”飞溅冲击为主;随着PM5h增加到PM10h,Sn粉发生重结晶和长大现象,使得Sn粉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晶格畸变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相比于Cu粉,Sn粉的助磨效率下降,在相同球磨时间内,Sn/Gns比Cu/Gns复合材料的石墨烯层数更多。通过FT-IR测试,发现经过PM10h后,大量含-CH_2-长烷烃被接枝到Cu/Gns和Sn/Gns样品表面,将样品改性为非极性结构,进而使其形成亲油疏水性。这有效地阻止了粉体的团聚,也大大增强样品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PM5h的Cu/Gns和Sn/Gns样品没有发现此现象。相较于基础油润滑时,当PM5h-R3209复合油润滑时,磨斑直径减小了7.6%,摩擦系数减小了0.6%、摩擦系数标准差降低了13.4%,滑动摩擦的稳定性得到一定的提升;PM10h-R3209复合油润滑时,磨斑直径减小了12.3%,摩擦系数减小了6.4%、摩擦系数标准差降低了62.3%,滑动摩擦的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升。(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4-17)

史俊斌[10](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辅助肿瘤治疗有了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西安4月15日电(史俊斌)15日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电气学院张冠军教授、常正实副教授与医学部石兴民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将低温等离子体与临床抗肿瘤化疗药物替加氟相结合,显着降低了细胞DNA复制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效果,为低(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4-16)

等离子体辅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吸附法是捕集分离CO_2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方法,磁性复合材料能实现气固相快速分离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分别对磁性Fe3O4和分子筛前体进行处理,再通过水热法快速制备了Fe3O4/NaA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元素扫描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复合材料中Fe3O4/NaA含量比对CO_2吸附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Fe3O4的质量分数为23.2%时,Fe3O4/NaA复合材料既具有优异CO_2吸附能力(2.10mmol/g),又具有较好的磁性(25.92emu/g),同时CO_2吸附-脱附循环稳定性高,是一种新型磁性CO_2吸附剂。在采用流化床吸附捕集CO_2技术中,有望实现气固高效磁分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离子体辅助论文参考文献

[1].滕越,周艳文,郭媛媛,张鑫,张泽.热丝增强等离子体辅助渗氮中氮在不锈钢中的扩散与析出机制[J].表面技术.2019

[2].金晴,徐建,杨自然,王臣辉,胡军.等离子体辅助快速合成磁性Fe_3O_4/NaA复合材料及其CO_2吸附性能[J].化工进展.2019

[3].谢国青,吴宛泽,李梦涛,于千惠,王秋实.等离子体辅助法制备白光AlN纳米棒[J].科教导刊(下旬).2019

[4].谢卓.激光烧蚀辅助放电等离子体动力学及其极紫外光辐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5].张子欣,刘忠伟,杨丽珍,陈强.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技术包覆硅基氮化物荧光粉的结果性能研究[J].真空.2019

[6].李嘉昕.低温等离子体辅助超支化聚酯改性封闭母线环氧绝缘材料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冀光普,何秀芳,廖海峰,戴乐阳,孙迪.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表面修饰片状纳米Cu粉及摩擦学性能[J].材料工程.2019

[8].张从阳,邹日貌,余祖元.超声辅助等离子体中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9

[9].冀光普.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石墨烯负载金属润滑油添加剂[D].集美大学.2019

[10].史俊斌.低温等离子体辅助肿瘤治疗有了新思路[N].科技日报.2019

标签:;  ;  ;  ;  

等离子体辅助论文-滕越,周艳文,郭媛媛,张鑫,张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