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子组分论文-郭媛媛,陈新,张如意,吴越,夏刚

有机分子组分论文-郭媛媛,陈新,张如意,吴越,夏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分子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超分子聚合物,晶体结构,溶剂热合成,蓝色荧光

有机分子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郭媛媛,陈新,张如意,吴越,夏刚[1](2019)在《一种N,O-组分有机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溶剂热条件下,用半刚性的四元羧酸(5,5'-(1,4-phenylenebis(oxy)) diisophthalic acid (H4pbod)和(E)-1,2-di(pyridin-4-yl) ethene(dpe)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新颖的有机超分子聚合物[(H3pbod)(Hdpe)]n。单晶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组分H3pbod和Hdpe通过O-H…O、O-H…N和N-H…O叁种强的氢键形成二维超分子聚合层。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热重(TG)等进行了表征。室温下化合物固体在270 nm紫外线激发下,呈现蓝色的荧光发射双峰。(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董志月[2](2017)在《多组分金属—有机框架对客体分子指令化和程序化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为了提高药物负载量,有效避免药物暴释,具有可设计性和修饰性的孔材料逐渐的被应用到药物负载的研究中。由于药物释放的曲线依然无法被精确预测和控制,以至于药物释放量及释放速率不能够实现依据病人所需而精确调整。因此,研发“可编程”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精确设计药物释放速率以及达到释放量峰值时间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能够为个性化、定制化医疗提供新的工具。药物释放的动力学基础为主客体相互作用。药物释放曲线无法精确控制是因为克服主客体相互作用力所需活化能的能级通常是分立的,不可连续调控。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作为药物分子的新型载体,在结构中引入多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构建多元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TV-MOFs)。由于每一种官能团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分别定量,因此MTV-MOF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官能团的组合及组分的精确调控,在大范围内的连续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此外,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被一定程度的量化。对于研究材料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弱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的定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利用这种对孔道化学环境在分子级别上的连续调控,首次实现了药物的指令化释放。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单一药物分子的可控释放,而且可以用于多种药物组合的分别调控,即可以针对病患的实际需求,实现对药物释放曲线的精确“编程”。(1)利用溶剂热法,将对苯二甲酸,2-氨基对苯二甲酸,1,4-萘二苯甲酸叁种配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合成出一系列MTV-MIL-101(Fe)s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气吸附以及EDS等表征手段,证明所合成的材料与已报道材料MIL-101(Fe)结构一致,形貌均为八面体,粒径约为300nm,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且在得到的MTV-MOFs晶体中,配体均匀混合,并不是两种配体单独形成的MOFs材料的混合物。这为后面对客体分子的释放分析提供了依据。(2)活化后的MTV-MIL-101(Fe)s材料,加入到客体分子(布洛芬、罗丹明B和阿霉素)的乙醇溶液中,对客体分子进行单一负载或共负载。得到了布洛芬和罗丹明 B 分别单负载的 MIL-101(Fe)-(NH2)x MIL-101(Fe)-(C4H4)x,MIL-101(Fe)-(NH2)x(C4H4)1-x 体系和阿霉素单负载的 MIL-101(Fe)-(NH2)x(C4H4)1-x体系,以及布洛芬和罗丹明B共负载MIL-1O1(Fe)-(NH2)x(C4H4)1-x体系和布洛芬和阿霉素共负载MIL-101(Fe)-(NH2)x(C4H4)1-x体系。所有负载客体分子后的样品使用透明质酸进行包裹,并利用NaOH溶液将复合物降解之后,使用HPLC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负载客体分子的量进行测试。(3)负载客体分子并经过透明质酸包裹后的样品,使用透析袋,在HEPES缓冲溶液中进行释放研究。缓冲溶液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更换,释放液使用HPLC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释放量进行测试,对结果整理,作图。在单负载体系中,当1,4-萘二苯甲酸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布洛芬释放变快;当-NH2官能团增加时,释放减慢。对比叁种配体与布洛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弱顺序为:与2-氨基对苯二甲酸的作用最强,与1,4-萘二苯甲酸作用最弱,与对苯二甲酸的作用处于二者之间。在罗丹明B的单独负载体系,罗丹明B释放随着1,4-萘二苯甲酸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释放变缓;随着-NH2官能团增加时,释放相应加快。与2-氨基对苯二甲酸的作用最弱,与1,4-萘二苯甲酸作用最强,与对苯二甲酸的作用处于二者之间。在阿霉素单独负载体系,阿霉素释放规律与罗丹明B相同,当-C4H4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释放变缓;当-NH2官能团增加时,释放相应加快。这说明,在单负载体系中,通过调节配体在框架中的比例,实现了对客体分子“指令化”释放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客体分子共释放体系的研究发现,每一种客体分子的释放规律与单负载时的规律相同。在布洛芬和罗丹明B共负载的体系中,当-C4H4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布洛芬释放加快,罗丹明B的释放变慢;当-NH2官能团增加时,布洛芬释放减慢,罗丹明B的释放加快。在阿霉素和布洛芬共同负载的体系,布洛芬的释放规律不变,而阿霉素的释放行为与罗丹明B相同。所以,MTV-MOFs的体系实现了对两种客体分子的同时“程序化”的调控释放。(4)基于扩散理论,我们推导出Weibull模型,并赋予该模型中的参数实际的物理意义:k为与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有关的参数,n为与客体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参数。使用Weibull模型对客体分子的释放曲线进行拟合,发现拟合结果与实验所得结果一致。将Weibull模型与阿伦尼乌斯公式结合得出-ln k与能量成正比关系。将所得的-lnk值对配体在框架中的比例作图发现,-ln k值与配体比例呈线性关系,说明客体分子与主体框架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与配体比例有关,调节配体的比例能够指令化框架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实现药物分子指令化释放。使用Weibull模型对客体分子的释放进行预测,预测曲线与实验所得释放曲线一致,证明Weibull模型在该体系中的适用性。通过理想化载体模型,计算得出客体分子最大释放量的变化趋势。在MTV-MOFs体系中,最大释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与配体在框架中的比例有关,控制配体的比例,能够调控客体分子的最大释放量出现时间。作为对比,在单一配体MOFs的物理混合物体系中,出现两个最大释放量峰值,分别对应两种不同MOFs框架。改变比例时,峰值的强度发生变化,但是峰值出现的时间保持不变。所以物理混合体系并不能达到调控客体分子最大释放量峰值的作用。在阿霉素负载的MIL-101(Fe)-(NH2)x(C4H4)1-x体系中,阿霉素的最大释放量出现的时间从第17天位移到第29天,产生了 12天的时间跨度,说明MTV-MOFs体系确实能够调控客体分子最大释放峰值出现的时间。证实MTV-MOFs作为药物载体,能够调控药物释放的行为和峰值,实现药物释放“程序化”,在定制化的治疗疾病中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10-01)

孙延娜,高欢欢,张雅敏,王云闯,阚斌[3](2018)在《基于卟啉小分子给体与双组分富勒烯受体的高效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叁元策略的出现使得高能量转化效率和简便的器件制备方式有望同时实现.大量实验证明,通过构造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实现吸光互补以提高电流或者在能级间形成级联以提高开压.设计并合成了以并噻吩取代卟啉为核,通过炔键连接二酮吡咯并吡咯末端基团的新分子,命名为DEP-TT,该分子有较小的能带间隙(1.31 eV),光谱吸收可达898 nm.以该卟啉分子为给体,富勒烯PC71BM为受体制备双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可达7.46%,但开压相对较低(0.75 V).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10%的富勒烯衍生物ICBA制备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可增大至8.15%,这是基于卟啉小分子为给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取得相对较高效率的器件之一.由于PCBM和ICBA两组分间形成级联能级和协同作用,器件效率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构建可以同时提高开压和电流,从而实现器件效率的全面提高.(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廖烈强[4](2015)在《二胺衍生物与脂肪胺构建新型双组分超分子热致可逆有机凝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凝胶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智能软材料。超分子凝胶是由弱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如氢键、金属配位、范德华相互作用力、π-π堆积、亲-疏溶剂力等)形成的,其叁维网络的动态性和可逆性使得它们有着固有的对外界刺激(比如温度,p H,溶剂,光,氧化还原剂等)有响应的能力。这些新型的软材料的刺激响应性使得它们在材料科学中相当的重要。热致可逆超分子凝胶则明显不同于低温下成凝胶高温时成溶液的常规热敏性凝胶,而是显示出刚好相反的热敏现象,其在加热后形成凝胶,冷却时又形成溶液。本论文利用不同碳链长度的二胺与丁二酸酐,合成了一系列的二胺衍生物(SAD-4,SAD-6,SAD-8,SAD-10),并将其与单头脂肪胺(R-NH_2)按1:2的摩尔比复合得到一系列新型的双组分凝胶剂,详细研究了其在各种有机溶剂中的胶凝行为、自组装形态、自组装方式等,并进一步提出凝胶形成的初步机理,获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内容有:<1>所获得的新型胶凝剂能够在多种芳香性有机溶剂中展现热致凝胶行为,这是一种与常规热敏性凝胶(加热溶解,冷却成凝胶)刚好相反的一种热敏现象,其在加热时成凝胶,冷却后又变回溶液。这一系列的胶凝剂都只在芳香性溶剂中具有胶凝性,而在非芳香性溶剂中则没有展现任何胶凝性,可见溶剂性质对凝胶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发现,碳链长度也对胶凝剂的胶凝性质有较大的影响。通过FT-IR、XRD、SEM、DSC等研究表明,凝胶剂分子间羧基(-COOH)和氨基(-NH_2)的酸碱作用,相邻分子间的氢键(N-H-O)作用,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是形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另外对所得到的胶凝剂化合物晶体的解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2>针对二胺衍生物与单头脂肪胺(R-NH_2)复合得到的一系列新型的双组分凝胶剂在溶剂中能够展现异常的热致胶凝现象,接下来的研究采用改变胶凝剂组成的方法来改变凝胶体系的性质。当向热致凝胶体系中加入单头的脂肪酸时,胶凝体系变成了常规热敏性凝胶体系,即在加热时溶解冷却后形成凝胶;而当往热致凝胶体系中加入双头的有机酸时体系变成了超稳定性的热致凝胶体系,其在常温时胶凝剂加热溶剂中震荡溶解后加热即可形成凝胶,但体系冷却后凝胶并不会破坏,而是一直能够保持固态的凝胶状,对凝胶体系再次加热(0-100℃),体系也无变化,可见这一超分子热致凝胶体系对温度有着很好的稳定性。通过FT-IR、XRD等研究表明,加入的第叁组分胶凝剂在体系中改变了原来二组分胶凝剂的相互作用力,从而达到了改变胶凝体系性质的目的。因此我们通过改变胶凝体系的组分成功的对凝胶的性质进行了改性,将异常温敏性凝胶体系(热致凝胶体系)改性成了常规温敏性凝胶体系(常规凝胶)和超稳定性热致凝胶体系。(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期刊2015-06-05)

张慧,熊林峰,黄琨[5](2013)在《ROMP合成多组分聚合物分子刷及其转变为有机纳米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分子刷是一种接枝密度高且稳定性好的棒状大分子,高密度支链间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分子主链趋于伸展状态,其行为特征有别于一般的线形聚合物。近年来这种特殊形貌的大分子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光子晶体和有机纳米管的合成。但是,关于聚合物分子刷合成有机纳米材料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新的问题期待解决。近来,我们利用"graftthrough"方法,结合可控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和开环易位聚合(ROMP)合成了分子量大,分子量分布窄且具有壳核结构的瓶状分子刷,并以此为分子软模板通过click反应交联与水解去核制备具有规则形状的有机纳米管。(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期刊2013-10-12)

翟昌伟[6](2010)在《基于捕捉铵基叶立德的叁组分反应研究和两种功能有机分子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立德是有机反应中的一类活泼中间体,传统的叶立德反应已经广泛地用于有机合成。通过多组分反应可以由结构简单的化合物快速、高效、高原子经济性地得到结构复杂和多样性的产物,最接近理想合成的概念。本文介绍的是一类基于捕捉活泼叶立德中间体的新型多组分反应。我们发现了酮类化合物对活泼铵基叶立德的捕捉,研究了铜(Ⅱ)催化的重氮乙酸酯、芳香胺和β,γ-不饱和酮酸酯的多组分反应。探索了该型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研究了不同反应组分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调控各个反应组分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位阻,较好地实现了产物的非对映选择性控制。我们还研究了反应的机理,通过两组分对照反应,排除了胺对环氧化合物中间体开环的可能,论证了酮酸酯对活泼铵基叶立德中间体进行捕捉的机理的正确性。我们还做了一些不对称催化的尝试,虽然结果不理想,但也预示了其可能性。1-环丁烯-1,2-二甲醇及其前体1-环丁烯-1,2-二甲酸甲酯是很多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我们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成功实现了在实验室对1-环丁烯-1,2-二甲酸甲酯的千克级规模合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沈利英,于海涛,何璇,郝振芳[7](2009)在《双组分有机低分子凝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组分有机低分子凝胶的研究已成为纳米化学新兴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形成双组分有机低分子凝胶的有机分子具有多种结构,例如:巴比妥酸衍生物、氨基酸衍生物、糖类衍生物、金属有机化合物、胆固醇类衍生物和树枝状分子等.较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已知的双组分凝胶及其所涉及的有机低分子凝胶因子的主要结构类型,并展望了双组分有机低分子凝胶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9年04期)

龚流柱[8](2008)在《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组分反应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报道我们小组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重点讨论手性磷酸催化的Biginelli反应、直接氮杂-Diels-Alder反应、Mannich反应、α,β-不饱和醛与伯氨和1,3-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及1,3-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应汉杰,常勇慧,吕浩,吴永宏[9](2006)在《分子印迹水凝胶固相萃取石油有机硫组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为功能单体,制备苯并噻吩类硫组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剂,系统地研究了其分子识别机理,根据目标分子的结构理性地选择了交联剂、致孔剂和聚合方法,探索了不同制备条件对模板聚合物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影响;总结了影响印迹聚合物识别能力的一般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得到的印迹材料对二苯并噻吩的吸附容量达到17.53 mg/g。(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常勇慧,刘波,应汉杰,何明芳[10](2003)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石油有机硫组分固相萃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石油有机硫组分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 具有高效选择性的分子模板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通过静态吸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功能单体和致孔剂及其用量对模板聚合物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影响。实验表明,以4-乙烯基吡啶(4-VP) 为功能单体,在甲苯溶剂中聚合得到的固相萃取剂对DBT 具有较大的吸附富集能力和识别特性。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48.3mg/g。(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03年05期)

有机分子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为了提高药物负载量,有效避免药物暴释,具有可设计性和修饰性的孔材料逐渐的被应用到药物负载的研究中。由于药物释放的曲线依然无法被精确预测和控制,以至于药物释放量及释放速率不能够实现依据病人所需而精确调整。因此,研发“可编程”新型纳米载药体系,精确设计药物释放速率以及达到释放量峰值时间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能够为个性化、定制化医疗提供新的工具。药物释放的动力学基础为主客体相互作用。药物释放曲线无法精确控制是因为克服主客体相互作用力所需活化能的能级通常是分立的,不可连续调控。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作为药物分子的新型载体,在结构中引入多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构建多元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TV-MOFs)。由于每一种官能团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分别定量,因此MTV-MOF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官能团的组合及组分的精确调控,在大范围内的连续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此外,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被一定程度的量化。对于研究材料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弱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的定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利用这种对孔道化学环境在分子级别上的连续调控,首次实现了药物的指令化释放。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单一药物分子的可控释放,而且可以用于多种药物组合的分别调控,即可以针对病患的实际需求,实现对药物释放曲线的精确“编程”。(1)利用溶剂热法,将对苯二甲酸,2-氨基对苯二甲酸,1,4-萘二苯甲酸叁种配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合成出一系列MTV-MIL-101(Fe)s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气吸附以及EDS等表征手段,证明所合成的材料与已报道材料MIL-101(Fe)结构一致,形貌均为八面体,粒径约为300nm,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且在得到的MTV-MOFs晶体中,配体均匀混合,并不是两种配体单独形成的MOFs材料的混合物。这为后面对客体分子的释放分析提供了依据。(2)活化后的MTV-MIL-101(Fe)s材料,加入到客体分子(布洛芬、罗丹明B和阿霉素)的乙醇溶液中,对客体分子进行单一负载或共负载。得到了布洛芬和罗丹明 B 分别单负载的 MIL-101(Fe)-(NH2)x MIL-101(Fe)-(C4H4)x,MIL-101(Fe)-(NH2)x(C4H4)1-x 体系和阿霉素单负载的 MIL-101(Fe)-(NH2)x(C4H4)1-x体系,以及布洛芬和罗丹明B共负载MIL-1O1(Fe)-(NH2)x(C4H4)1-x体系和布洛芬和阿霉素共负载MIL-101(Fe)-(NH2)x(C4H4)1-x体系。所有负载客体分子后的样品使用透明质酸进行包裹,并利用NaOH溶液将复合物降解之后,使用HPLC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负载客体分子的量进行测试。(3)负载客体分子并经过透明质酸包裹后的样品,使用透析袋,在HEPES缓冲溶液中进行释放研究。缓冲溶液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更换,释放液使用HPLC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释放量进行测试,对结果整理,作图。在单负载体系中,当1,4-萘二苯甲酸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布洛芬释放变快;当-NH2官能团增加时,释放减慢。对比叁种配体与布洛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弱顺序为:与2-氨基对苯二甲酸的作用最强,与1,4-萘二苯甲酸作用最弱,与对苯二甲酸的作用处于二者之间。在罗丹明B的单独负载体系,罗丹明B释放随着1,4-萘二苯甲酸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释放变缓;随着-NH2官能团增加时,释放相应加快。与2-氨基对苯二甲酸的作用最弱,与1,4-萘二苯甲酸作用最强,与对苯二甲酸的作用处于二者之间。在阿霉素单独负载体系,阿霉素释放规律与罗丹明B相同,当-C4H4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释放变缓;当-NH2官能团增加时,释放相应加快。这说明,在单负载体系中,通过调节配体在框架中的比例,实现了对客体分子“指令化”释放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客体分子共释放体系的研究发现,每一种客体分子的释放规律与单负载时的规律相同。在布洛芬和罗丹明B共负载的体系中,当-C4H4在框架中的含量增加时,布洛芬释放加快,罗丹明B的释放变慢;当-NH2官能团增加时,布洛芬释放减慢,罗丹明B的释放加快。在阿霉素和布洛芬共同负载的体系,布洛芬的释放规律不变,而阿霉素的释放行为与罗丹明B相同。所以,MTV-MOFs的体系实现了对两种客体分子的同时“程序化”的调控释放。(4)基于扩散理论,我们推导出Weibull模型,并赋予该模型中的参数实际的物理意义:k为与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有关的参数,n为与客体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参数。使用Weibull模型对客体分子的释放曲线进行拟合,发现拟合结果与实验所得结果一致。将Weibull模型与阿伦尼乌斯公式结合得出-ln k与能量成正比关系。将所得的-lnk值对配体在框架中的比例作图发现,-ln k值与配体比例呈线性关系,说明客体分子与主体框架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与配体比例有关,调节配体的比例能够指令化框架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实现药物分子指令化释放。使用Weibull模型对客体分子的释放进行预测,预测曲线与实验所得释放曲线一致,证明Weibull模型在该体系中的适用性。通过理想化载体模型,计算得出客体分子最大释放量的变化趋势。在MTV-MOFs体系中,最大释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与配体在框架中的比例有关,控制配体的比例,能够调控客体分子的最大释放量出现时间。作为对比,在单一配体MOFs的物理混合物体系中,出现两个最大释放量峰值,分别对应两种不同MOFs框架。改变比例时,峰值的强度发生变化,但是峰值出现的时间保持不变。所以物理混合体系并不能达到调控客体分子最大释放量峰值的作用。在阿霉素负载的MIL-101(Fe)-(NH2)x(C4H4)1-x体系中,阿霉素的最大释放量出现的时间从第17天位移到第29天,产生了 12天的时间跨度,说明MTV-MOFs体系确实能够调控客体分子最大释放峰值出现的时间。证实MTV-MOFs作为药物载体,能够调控药物释放的行为和峰值,实现药物释放“程序化”,在定制化的治疗疾病中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分子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郭媛媛,陈新,张如意,吴越,夏刚.一种N,O-组分有机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J].广州化工.2019

[2].董志月.多组分金属—有机框架对客体分子指令化和程序化释放[D].武汉大学.2017

[3].孙延娜,高欢欢,张雅敏,王云闯,阚斌.基于卟啉小分子给体与双组分富勒烯受体的高效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英文)[J].有机化学.2018

[4].廖烈强.二胺衍生物与脂肪胺构建新型双组分超分子热致可逆有机凝胶[D].赣南师范学院.2015

[5].张慧,熊林峰,黄琨.ROMP合成多组分聚合物分子刷及其转变为有机纳米管的研究[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2013

[6].翟昌伟.基于捕捉铵基叶立德的叁组分反应研究和两种功能有机分子的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沈利英,于海涛,何璇,郝振芳.双组分有机低分子凝胶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

[8].龚流柱.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2008

[9].应汉杰,常勇慧,吕浩,吴永宏.分子印迹水凝胶固相萃取石油有机硫组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常勇慧,刘波,应汉杰,何明芳.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石油有机硫组分固相萃取剂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

标签:;  ;  ;  ;  

有机分子组分论文-郭媛媛,陈新,张如意,吴越,夏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