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论文-黎锦波

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论文-黎锦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T诊断,胃肠功能,手术病理

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论文文献综述

黎锦波[1](2019)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记录患者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首次进食、腹痛腹胀缓解、住院及WBC恢复时间。结果 20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患者中,发病部位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小肠、结肠;病理类型主要以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85.00%;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检查,CT下将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分为肠壁增厚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息肉肿块型及肠系膜浸润型四种类型。20例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2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23.51±4.52)h、首次进食时间(13.27±2.31)h、腹痛腹胀缓解时间(14.69±3.21)h、住院时间(12.14±3.42)d。结论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徐玉凤,林海燕,陈飞[2](2019)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144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PGIL)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1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44例原发性胃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男85例,女59例,男女比例为1. 44∶1。发病中位年龄57(15~88)岁。发病部位:胃部75例(52. 1%),肠道68例(47. 2%),食管1例(0. 7%)。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69. 4%。随访时间1~68个月不等,中位随访17个月,所有患者1年、3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90. 0%和85. 0%,单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临床分期、发病部位、B症状、急腹症、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体能状态(ECOG PS)、LDH水平为影响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 2%和43.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 153,P<0. 001);临床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 8%和51.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 998,P<0. 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细胞表型(P=0. 011)、临床分期为晚期(P=0. 030)、ECOG评分2~4分(P=0. 049)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IL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胃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治疗上推荐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需要确诊或急腹症时,免疫分型、临床分期、体能状态是影响PGIL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华[3](2015)在《人原发性胃、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原发性胃、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primary 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I-DLBCL)的临床特性、免疫学分型及基因改变。本研究收集26例PG-DLBCL及19例PI-DLBCL,用Hans、Choi和Tally叁种免疫学分型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2、BCL-6和MYC基因重排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临床分期上81.3%(13/16)的PG-DLBCL为Ⅰ/Ⅱ期,而PI-DLBCL的Ⅰ/Ⅱ期者仅占46.7%(7/15)。PG-DLBCL的临床分期倾向低于PI-DLBCL,尽管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66)。叁种法则分型结果均显示PG-DLBCL的GCB亚型比率较高,与non-GCB(或ABC)亚型比率接近,而PI-DLBCL则以non-GCB(或ABC)亚型为主,GCB亚型比率较低。尤其是在使用Tally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时,PG-DLBCL的GCB亚型数显着高于PI-DLBCL的GCB亚型数(P=0.03)。PG-DLBCL及PI-DLBCL均未见有BCL-2基因的重排。22.2%(4/18)的PG-DLBCL及37.5%(6/16)的PI-DLBCL见有BCL-6基因的重排,PG-DLBCL的BCL-6基因的重排率稍低于PI-DLBCL,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G-DLBCL及PI-DLBCL的MYC基因的重排率分别为5.9%(1/17)和6.7%(1/15)。实验结果证明,PG-DLBCL具有与PI-DLBCL不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与PI-DLBCL相比,PG-DLBCL的临床分期较低,多为Ⅰ~Ⅱ期,GCB亚型比率较高,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7-18)

王华,齐侠,陈燕,殷于磊,朱建国[4](2015)在《原发性胃、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分型比较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原发性胃、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PI-DLBCL)的临床特性、免疫学分型。方法:收集26例PG-DLBCL及19例PI-DLBCL,用Hans、Choi和Tally叁种免疫学分型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结果:临床分期上81.3%(13/16)的PG-DLBCL为I/II期,而PI-DLBCL的I/II期者仅占46.7%(7/15)。PG-DLBCL的临床分期倾向低于PI-DLBCL,尽管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66)。叁种法则分型结果均显示PG-DLBCL的GCB亚型比率较高,与non-GCB(或ABC)亚型比率接近,而PI-DLBCL则以non-GCB(或ABC)亚型为主,GCB亚型比率较低。尤其是在使用Tally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时,PG-DLBCL的GCB亚型数显着高于PI-DLBCL的GCB亚型数(P=0.03)。结论:PG-DLBCL具有与PI-DLBCL不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与PI-DLBCL相比,PG-DLBCL的临床分期较低,多为I-II期,GCB亚型比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5年07期)

杜文科[5](2015)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研究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18例患者中,胃有8例,全结肠1例,小肠6例,回盲肠2例,直肠1例。通过治疗,死亡2例,存活15例,失访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上缺乏一定特异性,应急早诊断和治疗,降低误诊率,提高手术根治和术后放化疗水平,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03期)

连毅[6](2014)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中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MMP-2,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2, TIMP-1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探讨基质金属蛋白及其抑制因子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发生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并进一步探讨MMP-2,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2, TIMP-1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叁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3年7月的原发性胃肠淋巴瘤患者(PGIL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8~79岁。所有患者无合并结缔组织病、免疫系统疾病及重要脏器疾病,未进行放疗、化疗、免疫、冷冻、激光等治疗。另外取炎性增生性胃肠道组织标本28例作为对照,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部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测MMP-2,MMP-9及TIMP-2, TIMP-1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中的表达。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较,比较PGL组患者及对照组各因子表达情况差异;统计分析各个分子的临床病理意义,进一步分析MMP-2,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2, TIMP-1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结果:1.MMP-2、MMP-9在胃肠淋巴瘤和良性病变胃肠组织的表达MMP-2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阳性表达率为79.6%,而在正常胃肠组阴性表达;MMP-9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良性病变胃肠组织(100%vs.60.9%,P<0.05);两者与各个临床病理参数间未见显着相关(P>0.05)。2.TIMP-1、TIMP-2在胃肠淋巴瘤和良性病变胃肠组织的表达TIMP-1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阳性表达率为7.1%,在良性病变胃肠道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0%。TIMP-2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为96.4%,高于良性病变胃肠道组织表达阳性率(82.2%),但无统计意义。3.MMP-2、MMP-9与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关联分析TIMP-2与MMP-2表达无相关性,但与MMP-9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533,P=0.003)。结论1.MMP-2、MMP-9、TIMP-2高表达于胃肠道淋巴瘤,但无显着的临床病理意义:2TIMP-2与MMP-9存在显着相关,提示两者存在相互关联。(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宋法云,徐勤朴[7](2012)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48例临床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进行诊断分析,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8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以腹痛、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腹部肿块和发热为主,病理活检仍然是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内镜下活检确诊率为63.1%,血管造影、B超、CT有辅助诊断意义。结论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困难,可采取多种检查手段,尽量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2年21期)

王丙炎,刘战丛,李贺鹏[8](2012)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28例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且均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腹部疼痛不适、腹部肿块和食欲不振为患者主要症状;术前诊断率28.57%,患者1,5,10a生存率分别为71.43%,53.57%,39.28%;临床分期、肿瘤大小以及组织学分级与预后有关。结论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误诊率高;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的主要方法;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恶性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程曙光[9](2011)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误诊2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误诊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53岁。患者于11月前出现上腹疼胀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在当地医院按胃溃疡治疗半个月未见好转(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王消防,刘弋,郭爱军,朱广玉[10](2010)在《102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PGIL)诊断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PGI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肿瘤部位:胃48例(47.1%),回盲部28例(27.5%),小肠8例(7.8%),升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共18例(17.6%)。临床分期:ⅠE、ⅡE、ⅢE、ⅣE分别占29.4%、45.1%、19.6%和5.9%。术前确诊28例(27.5%),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诊断,B细胞来源94例。手术治疗100例,根治性切除94例(94%)。结论PGIL术前确诊率低,好发于胃,胃肠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手段,手术是首要治疗方法,病理分型主要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直径>7cm,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0年04期)

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PGIL)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1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44例原发性胃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男85例,女59例,男女比例为1. 44∶1。发病中位年龄57(15~88)岁。发病部位:胃部75例(52. 1%),肠道68例(47. 2%),食管1例(0. 7%)。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69. 4%。随访时间1~68个月不等,中位随访17个月,所有患者1年、3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90. 0%和85. 0%,单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临床分期、发病部位、B症状、急腹症、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体能状态(ECOG PS)、LDH水平为影响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 2%和43.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 153,P<0. 001);临床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 8%和51.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 998,P<0. 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细胞表型(P=0. 011)、临床分期为晚期(P=0. 030)、ECOG评分2~4分(P=0. 049)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IL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胃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治疗上推荐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需要确诊或急腹症时,免疫分型、临床分期、体能状态是影响PGIL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论文参考文献

[1].黎锦波.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

[2].徐玉凤,林海燕,陈飞.原发性胃肠淋巴瘤144例临床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王华.人原发性胃、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4].王华,齐侠,陈燕,殷于磊,朱建国.原发性胃、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分型比较分析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

[5].杜文科.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6].连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中表达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

[7].宋法云,徐勤朴.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48例临床诊断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

[8].王丙炎,刘战丛,李贺鹏.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28例诊治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

[9].程曙光.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误诊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0].王消防,刘弋,郭爱军,朱广玉.102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治分析[J].安徽医学.2010

标签:;  ;  ;  ;  

原发性胃肠淋巴瘤论文-黎锦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