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自闭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

与儿童自闭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

一、胃肠疾病与儿童孤独症有关(论文文献综述)

陈栋[1](2021)在《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吴旭教授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ASD)儿童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针刺疗效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调肠治神法针刺治疗ASD的可能的临床机制。同时,基于菌-脑轴,初步观察电针足三里单纯调肠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的影响,以期为调肠治神法针刺通过菌-脑轴治疗A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60例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康复组(常规教育康复融合训练),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末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及香港协康会《PEP-3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量表评估疗效;②肠道微生物研究:采用16S rDNA技术分析AS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ASD儿童针刺干预前后或康复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针刺前后各肠道菌群与PEP-3总分的相关关系,筛选与针刺疗效相关的肠道菌群。③实验研究:采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孕鼠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SD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足三里组,治疗4周后处死小鼠。以三箱社交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水迷宫试验等为行为学效应指标,以ASD小鼠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为肠道菌群观察指标,以外周的炎性因子TNF-α、IL-17a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为中枢炎症的观察指标,以探讨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①PEP-3量表治疗前后评分统计发现两组均能改善ASD儿童认知,语言的理解及表达,大小肌肉及视觉动作模仿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社交互动、非语言行和语言行为为特征(均P<0.05)。但与康复组相比,针刺组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模仿,情感表达及语言行为特征等改善程度较优(均P<0.05)。②ABC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ASD儿童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均P<0.05)。但针刺组在患儿的感觉、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③CARS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ASD患儿各项能力(均P<0.05)。而针刺组在调肠治神法针刺介入后患儿在情感反应、听觉反应、语言交流、总的印象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肠道菌群研究:①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在正常儿童组中,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及脆弱类杆菌丰度均较多;而在ASD儿童组,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粪杆菌种、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较多。②针刺干预前后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与针刺干预前相比,针刺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变形菌(门、纲)、交替单胞菌目、海原杆菌(科、属)丰度增多;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减少。其中拟杆菌分别在门、纲、目、科、属丰度水平在针刺干预后发生显着变化,并趋向于正常儿童的菌群丰度水平。此外,针刺干预后,乳酸杆菌、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瘤胃球菌科、罕见小球菌属丰度减少。③共筛选出五种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的菌群,分别为拟杆菌门、拟杆菌属、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其中拟杆菌与针刺疗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与针刺疗效呈负相关关系。实验研究:①三箱社交实验、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提示ASD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社交能力障碍、新鲜事物偏好障碍、探索能力障碍、刻板运动、空间记忆能力下降。电针足三里或百会均可改善上述功能障碍,同时,电针足三里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运功能力,电针百会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②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7a水平均显着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下调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水平,同时,电针足三里组的外周抗炎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③AS D模型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抑制ASD模型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同时,电针足三里组抑制中枢炎症的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④小鼠肠道菌群实验结果表明:1)在正常组小鼠中,拟杆菌(门、纲、目)、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多;而在模型组小鼠中,则表现为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瘤胃球菌科等丰度增多。2)电针足三里组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疣微菌(门、纲、目、科、属)、艾克曼菌属等菌群丰度水平增多。而电针百会穴则主要以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加为主。结论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ASD儿童的临床症状,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语言行为特征,模仿,情感表达等方面优于单纯教育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是孤独症医教综合治疗可行、可推广的方案。ASD儿童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调肠治神法针刺可良性调节ASD儿童肠道菌群。电针足三里可改善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紊乱、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

周丛笑[2](2021)在《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以脾为核心创制的小儿运脾推拿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及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效果。2、探究小儿运脾推拿法与中药运脾方联合使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及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既往在专业医院明确诊断,且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2~6岁患儿共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教育训练联合运脾方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教育训练和运脾方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疗程12周。分别于第0周和第12周填写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和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试验组治疗前后留取大便检测肠道菌群。结果:符合要求并完成试验的患儿共19例,试验组8例,对照组11例。核心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CARS和ABC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BC量表治疗前试验组总分47.25±10.65,对照组总分59.82±31.37;治疗后试验组总分37.00± 15.01;对照组总分45.82±25.34。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运动和自我照顾能力方面改善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运动和交往能力方面改善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因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S量表评估治疗效果,试验组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75.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81.8%。对比治疗前后总分差异,试验组治疗前总分35.94±5.29,治疗后总分32.88±3.14;对照组治疗前总分43.36±4.86,治疗后总分32.23±5.16,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方面,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为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共患亚型,另外还可见功能性腹痛、吞气症、非滞留性大便失禁等,同时也可见到多种功能性胃肠病亚型并存的情况。使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判断治疗后效果,试验组显效2例、有效6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0例。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试验组治疗前总分81.75±15.16,治疗后总分24.00±7.45;对照组治疗前总分67.91±12.31,治疗后总分26.45±7.06。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方面,治疗后梭杆菌门和梭杆菌属丰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bdoligranulumvariabile治疗后丰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脾为核心创制的小儿运脾推拿法在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方面疗效不明显,在改善胃肠道症状方面具有显着的效果。小儿运脾推拿法联合运脾方及单用运脾方均可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和胃肠道症状,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和运动能力。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亚型为功能性便秘。小儿运脾推拿法和运脾方对脾虚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与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肠道中菌群丰度变化,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激素的分泌与代谢并减轻肠道内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关。

宓宝来[3](2021)在《振腹推拿干预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观察及肠道菌群变化》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简称孤独症,又常被称为自闭症等,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缺陷的发育性神经行为障碍。其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交交流和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以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孤独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集中在以遗传-基因等为主的生物学因素和孕产期失调等为主的环境因素。除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外,孤独症的共患症状也逐渐得到重视,相关资料表明胃肠道功能失常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孤独症共患躯体症状。在治疗上,目前并无特效药物可以用来治愈孤独症,而以行为训练为主。中医药在改善孤独症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如针灸、推拿、中药等。推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安全、舒适、易于接受、疗效确切的特点。振腹推拿以腹部操作为核心,在临床中基于“小肠气化”理论干预孤独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试验以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振腹推拿治疗为干预方案,在振腹推拿治疗前后对受试儿童进行量表评分和肠道菌群检测,来明确振腹推拿对该病的疗效情况,并初步探讨振腹推拿临床疗效的可能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孤独症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在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科孤独症儿童专病门诊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ASD患儿,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每周3次、为期8周的振腹推拿治疗和4周的随访。通过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进行症状评分,同时采集患儿大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检测,以对比振腹推拿干预前后的变化。期间共完成临床观察17例,收集到合格的大便样本13例。研究结果1.量表评分:患儿治疗前CARS评分为41.94 ± 4.62,治疗8周后评分为35.76 ±3.46;治疗前ATEC评分为110.29±2.34,治疗8周后评分为89.00±2.52,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胃肠疾病中医量表评分中,单项症状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项为口臭、便秘/大便难、腹泻、胃脘疼痛。经过振腹推拿治疗后患儿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为58.82%。2.肠道菌群结果:将13对大便样本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发现经过振腹推拿治疗,在门层级下,孤独症患者肠道微生物中的厚壁菌门占比下降3.80%,放线菌门占比下降1.72%,拟杆菌门占比上升5.71%;在属(Genus)层级下,治疗前后菌种丰度占比变化幅度较大的前15种菌种分别为:拟杆菌(Bacteroides)、Faecalibacterium、norankf<sub>noranko<sub>clostridiaucg-014、Dore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Subdoligranulum、链球菌(Streptococcus)、Coprococcus、Anaerostipes、Blauti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普氏菌(Prevotella)、Romboutsia、Dialister。结论1.振腹推拿能够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胃肠功能障碍表现,能够降低患儿CARS、ATEC量表评分;第8周的评分改善情况较第4周明显,说明振腹推拿临床起效需要一定时长的疗程。2.振腹推拿能够降低孤独症儿童肠道菌群中的厚壁/拟杆菌门比值,增加双歧杆菌属等益生菌的占比,降低拟杆菌、瘤胃球菌属等的占比,这可能与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有关。3.振腹推拿从腹论治孤独症,是否是由干预肠道菌群起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尹训良[4](2020)在《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文献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推拿治疗不寐的临床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并为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提供文献依据。临床研究:首先通过对比临床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从患者主观感觉与客观指标两方面评价醒脑开窍推拿法的临床疗效;继而运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醒脑开窍推拿法对不寐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从“醒脑开窍”角度治疗不寐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献研究:运用计算机检索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建立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计数资料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诊断标准、治疗部位、推拿手法、主配穴、归经等进行分析,提取各证型腧穴导入SPSS Modeler软件中进行证-穴关联规则分析。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纳入的92例患者分为醒脑开窍推拿法组(治疗组)和常规推拿法组(对照组),均在治疗4周后观察并对比两组PSQI、SF-36、DBAS评分变化及血浆5-HT、GABA含量变化。继而纳入35例志愿者,其中15例为健康志愿者,20例为不寐患者。对纳入的35例志愿者皆进行单次治疗前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20例不寐患者则继续进行为期4周的推拿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再次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手法对脑区Re Ho值和ALFF值改变的即时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文献研究:共纳入299篇相关文献,对其文献研究类型、不寐证型、干预方式、干预部位、手法、穴位、诊断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统计与描述,并通过证-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证型最常应用的腧穴组合形式。临床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是97.67%和95.45%。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统计分析,PSQI和SF-36评分17个条目中仅5项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大多条目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DBAS评分方面,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5-HT和GABA含量变化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PSQI评分与5-HT和GABA含量变化呈负相关性,而SF-36评分与两者呈正相关。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推拿法可以引起健康志愿者和不寐患者广泛的脑区功能改变;同样的推拿手法作用在健康志愿者与患者身上脑区的Re Ho和ALFF改变的即时效应不同;手法治疗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在不寐患者身上也有不同的Re Ho和ALFF表现。结论:文献研究为醒脑开窍推拿法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及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可有效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临床研究证实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临床可行,疗效突出。基于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推拿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相关脑区的ALFF值和Re Ho值,可能是其治疗不寐的中枢机制。

吴世英[5](2020)在《湖湘五经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常规辨证取穴对比,观察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指导选穴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湖湘五经配伍理论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将62例符合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诊断的患者,按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实际纳入有效病例60例。实验组30例,运用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指导选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辨证选穴治疗;疗程均为每天1次,连续治疗15次为1疗程;以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SAS)焦虑评分、总有效率及症状改善情况等作为观察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90%和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改善中医证候,且观察组在改善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嗳气、失眠多梦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SAS)焦虑评分比较: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两组(SAS)焦虑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改善焦虑状况,且观察组对焦虑情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3个月后随访比较,观察组复发5例,复发率17%,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指导选穴,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及焦虑情况,在改善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嗳气、失眠多梦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复发率低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于姚[6](2020)在《基于肠道微生态失衡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的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1.临床研究目的观察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肠粘膜通透性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初步揭示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制。方法纳入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予中药醒脾解郁方颗粒剂,疗程6周,治疗过程中进行安全性检测,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测评。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均采集血液及粪便,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肠粘膜屏障功能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脂多糖(LPS)、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1)疗效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与PHQ-15评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肠道菌群测序结果:①α多样性:健康对照组与肝郁脾虚抑郁症组之间以及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后相比,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β多样性:PCoA及NMDS图示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分别聚类,样本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后样本存在交叠,治疗后样本聚类更为明显。③物种组成分析:组间进行T检验得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Verrucomicrobia、Clostridia、Verrucomicrobiae、Clostridiales、Verrucomicrobiales、Akkermansiaceae、Faecalibacterium、phascolarctobacterium、Akkermansia 相对丰度减少(P<0.05),Corynebacteriales、Nocardiaceae、Roseburia、Butyricicoccus、Rhodococcus、Turicibacter 相对丰度增加(P<0.05)。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Negativicutes、Coriobacteriia、Selenomonadales、Coriobacteriales、veillionellaceae、Coriobacteriaceae、Clostridiales、Dialister、Collinsella、Clostridiales中未鉴定的菌群、Turicibacter中未鉴定菌群相对丰度减少(P<0.05),Corynebacteriales相对丰度增加(P<0.05)。④LefSe分析得出健康对照组富集 Clostridia、Clostridiales、Faecalibacterium、Blautia、Bacteroides stercoris;肝郁脾虚抑郁症组富集Actinobacteria、Ruminococcus。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前最优势菌群为 Selenomonadales 纲,Negativicutes目,Veillonellaceae 科。(3)血清LPS、D-乳酸及DAO水平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清LPS、D-乳酸、DAO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血清LPS、D-乳酸、DAO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4)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通透性改变及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增高,醒脾解郁方可通过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粘膜通透性、减轻外周炎症反应发挥其抗抑郁作用。2.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验证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对肠道、大脑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的检测,深入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肠道微生态失衡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具体调节机制,同时加入西药阳性药对照,揭示中西药的不同效应机制。方法将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各7只,中药组、西药组各8只。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复制肝郁脾虚抑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连续应激21天时进行模型评价,采集粪便样本,分离结肠组织、脑组织。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采用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及mRNA表达,以及结肠、前额叶皮层TLR4、NF-κ B蛋白及mRNA表达,Elisa检测结肠、前额叶皮层LPS、IL-6、TNF-α 表达。结果(1)模型评价:造模后期,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缓慢,精神倦怠,喜扎堆或蜷缩,对束缚无明显抵抗,毛发干枯发黄;糖水偏好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此外通过醒脾解郁方反证,表明肝郁脾虚抑郁大鼠造模成功。(2)肠道菌群测序结果:①α多样性分析:各组大鼠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hao1指数与ACE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Chao1指数与ACE指数均显着升高(P<0.01),西药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大鼠Chao1指数与ACE指数均显着升高(P<0.01)。②β多样性分析:PCoA及NMDS图示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微生物组成存在显着差异,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菌群结构相似,西药组菌群结构与模型组更为相近。③物种组成分析:各组均以Firmicutes、Bacteroidetes为绝对优势菌,但比例不同,在各分类水平上均存在差异菌属。④物种差异分析: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菌群主要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Deltaproteobacteria、Desulfovibrionales、Lachnospiraceae、Desulfovibrionaceae、Gammaproteobacteria、Roseburia、Oscillibacter丰度减少(P<0.05),Peptostreptococcaceae、Romboutsia丰度增加(P<0.05)。中药干预后与模型组的差异菌群为 Actinobacteria、Lachnospiraceae、Anaerostipes、Lachnoclostridium 丰度增加(P<0.05),Peptostreptococcaceae、Clostridiales、Romboutsia丰度减少(P<0.05)。西药干预后与模型组的差异菌群为 Bacilli、Lactobacillales、Lachnopiraceae、Lactobacillus、Roseburia丰度增加(P<0.05),Tenericutes、Mollicutes、Muribaculaceae、Peptostreptococcaceae、Romboutsia、Dubosiella、Clostridiales 丰度降低(P<0.05)。(3)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ZO-1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ZO-1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ZO-1、Occludin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ZO-1、OccludinmRNA 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中药组 ZO-1、Occludin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ZO-1 mRNA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Occludin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结肠、前额叶LPS、IL-6、TNF-α含量:①结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LPS、IL-6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5),TNF-α含量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②前额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LPS、IL-6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TNF-α含量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LPS、IL-6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5)结肠、前额叶TLR4/NF-K 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①结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TLR4、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结肠TLR4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κ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中药组TLR4、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TLR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TLR4mRNA、NF-κB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结肠TLR4 mRNA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K B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TLR4 mRNA、NF-K 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TLR4 mRNA、NF-κB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②前额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TLR4、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前额叶TLR4、NF-κB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TLR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NF-κB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药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TLR4、NF-κB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前额叶TLR4、NF-K 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中药组TLR4、NF-K 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前额叶皮层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结论(1)肝郁脾虚抑郁大鼠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屏障损伤,肠道及前额叶皮层炎症反应;醒脾解郁方可增加肠道菌群丰度,将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结构调整至接近正常状态,同时能够增加肠紧密连接蛋白,减轻结肠及前额叶皮层的炎症反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艾司西酞普兰。(2)醒脾解郁方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的同时可显着降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提示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改善机体低度炎症状态发挥防治抑郁效应。

宫凤英,李永春,林锦韬,成云水,高瑞娇,吕英[7](2019)在《健脾和胃法论治自闭症患儿肠道微生物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健脾和胃法论治自闭症患儿肠道微生物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116例自闭症患儿,随机分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8例,均采用相同的治疗原则,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温开水冲服,1. 5 g/次,每天3次;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健脾和胃法(白术10 g,干姜3 g,党参10 g,炙甘草10 g,乌梅3 g,大黄1 g)论治,每日1剂,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孤独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肠道微生物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S100β蛋白,记录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7. 59%低于试验组有效率91.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ABC评分、CARS评分、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血清GDNF、S100β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ABC评分为67. 31±6. 03、62. 08±5. 94,CARS评分为35. 20±4. 41、31. 67±4. 25,双歧杆菌为8. 17±1. 10、9. 13±1. 24,乳酸杆菌为9. 24±1. 23、10. 15±1. 31,肠杆菌为7. 72±1. 05、8. 89±1. 17,血清GDNF为(558. 33±67. 49) pg/m L、(517. 37±64. 17) pg/m L,血清S100β蛋白为(274. 61±25. 50) ng/m L、(256. 31±24. 15) ng/m L,对照组和试验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健脾和胃法论治自闭症患儿的疗效显着,可改善孤独症状和肠道微生物指标,降低血GDNF、S100β蛋白,患儿可耐受。

孔维延[8](2019)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饮食行为和饮食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主要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研究已发现ASD患儿普遍存在异常饮食行为,表现在喂养困难、食物挑剔、拒绝尝试未见过的食物,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对食物的恐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生长发育迟缓及营养不良。本文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对ASD患儿饮食结构、饮食行为和胃肠道症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ASD儿童饮食行为和饮食结构的特征,为ASD综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6月2018年9月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的2-5岁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SM-5(美国精神障碍与疾病诊断手册地5版)诊断标准。一共收集256例患儿资料,其中男性儿童186例,女性儿童70例。应用自行编制的《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和结构调查表》对受试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2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显示ASD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饮食行为问题,其中坐不住、离开饭桌,饮食挑剔、食物单一及不愿意尝试新食物占比例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1%,46.9%和44.1%。而在选择食物方面偏爱米饭/面食比例为66.4%,水果为45.7%,其余无明显差异,但均提示进食少,其中肉类5.9%,蔬菜4.7%,饮水1.6%。在排便情况方面,有28.5%的被调查患儿存在便秘的情况,1.2%存在腹泻的情况,4.7%的患儿部分存在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结论】孤独症患儿存在刻板的饮食行为,饮食挑剔,食物种类单一,营养摄入不均衡以及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在ASD的综合干预治疗中需对此予以重视。

周志杰[9](2019)在《基于“肠脑轴”理论应用运脾法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以中医运脾法为原则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2.观察以中医运脾法为原则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变化,评价此法对改善食物不耐受的疗效,以及探讨食物不耐受和孤独症谱系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0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符合DSM-5诊断标准,并既往在专业医院和机构明确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的3~14岁患儿,共12例患儿进入临床试验。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运脾法为治疗原则,采取口服中药颗粒治疗入组患儿,早、晚餐后服,疗程12周。分别在第0周及第12周记录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及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得分,及对4种食物(鸡蛋、牛奶、猪肉、小麦)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治疗前CARS量表积分40.92±5.62,治疗后积分35.42±3.40,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ABC量表积分75.8±14.8,治疗后积分61.8±13.5,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ABC量表各因子积分:感觉能力在治疗前积分11.8±5.2,治疗后积分9.3±3.8,治疗前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交往能力在治疗前积分18.1.8±3.8,治疗后积分15.0±3.7,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运动能力在治疗前积分16.7±6.3,治疗后积分13.0±5.0,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语言能力在治疗前积分15.3±4.4,治疗后积分13.7±4.5,治疗前后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我照顾能力在治疗前积分14.0±2.7,治疗后积分10.8±1.7,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转阴率:牛奶组阳性结果治疗前9例,治疗后9例,转阴率0%;蛋组阳性结果治疗前12例,治疗后12例,转阴率0%;小麦组阳性结果治疗前9例,治疗后6例,转阴率33.33%;猪肉组阳性结果治疗前4例,治疗后3例,转阴率8.33%。中医胃肠症状疗效评价:入组患儿12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结论1.依据肠脑轴理论,通过中医运脾法治疗孤独症患儿,可显着减轻患儿的胃肠症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孤独症行为;2.通过中医运脾法治疗孤独症患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感觉、交往、运动、自我照顾等能力;3.本研究尚不足以证明,应用中医运脾法治疗孤独症患儿,是通过降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来达成缓解其胃肠道症状。

方艳,宋虎杰,赵宁侠,王星,王玉洁,聂会芳,张守芬[10](2019)在《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问题行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交替穴位注射复方麝香注射液及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以及联合靳三针及针刺临床经验用穴治疗。3个月为1疗程,以孤独症儿童ABC、CARS量表作为疗效评定的标准。结果治疗组ABC、CARS量表分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穴位注射与针刺相结合,可充分发挥药液与腧穴的协同作用,使脏腑得调,经脉得通,气血充足,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问题行为,促进孤独症患儿功能改善与康复。

二、胃肠疾病与儿童孤独症有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疾病与儿童孤独症有关(论文提纲范文)

(1)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孤独症的认识
        1 对病名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心气不足,邪乘于心
        2.2 心火不足,肝木虚弱,心肺俱怯
        2.3 禀赋(母气)不足,肾气亏虚
        2.4 脾胃虚弱,清气不升
        2.5 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
        2.6 病后亡津,会厌干涸
        2.7 气结痰凝,上蒙心窍
        2.8 金石之药损伤
        3 古籍记载疗法
        3.1 早期经验,取类比象
        3.2 脏腑辨证、灸药结合
        3.3 从幼填补,母婴同治
        4 当代中医治疗
        4.1 从“脏”论治
        4.2 从“痰”论治
        4.3 从“肠”-“神”论治
        4.4 中医心理治疗
        5 传统针灸推拿疗法
    二、现代医学对孤独症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AS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肠道微生物与ASD发生发展及行为严重性密切相关
        2.2 异常的中枢及外周炎症过程可能是ASD的一个持续病因
        2.3 中枢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是ASD中枢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
        2.4 迷走神经介导微生物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交流,调控中枢炎症反应
        2.5 针灸通过菌-肠-脑轴治疗孤独症的可能相关机制
        3 治疗现状研究
        3.1 药物治疗
        3.2 应用行为分析治疗
        3.3 感官刺激疗法
        3.4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3.5 虚拟现实技术及人工智能运用
        3.6 心理疗法
        3.7 其它非药物疗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随机方法及治疗分配
        3 临床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疗程
        3.3 观察内容
        3.4 观测时点
        3.5 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统计分析
    二、结果部分
        1 基线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2 疗效分析
        2.1 总体疗效比较
        2.2 两组PEP-3积分比较
        2.3 两组ABC积分比较
        2.4 两组CARS积分比较
        2.5 安全性分析
    三、讨论
        1. 调肠治神取穴组方分析
        2. 针刺手法分析
        3. 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肠道微生物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剂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研究分组与样本采集方法
        2.2 样本采集方法及时点
        2.3 粪便内总DNA的提取及质量鉴定
        2.4 16S rDNA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变化
        3. 结果
        3.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3.2 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
        3.3 针刺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3.4 康复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3.5 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动物研究
    引言
    实验一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造模及干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三箱社交实验
        2.2 旷场实验
        2.3 水迷宫实验
        三、讨论
    实验二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外周炎症因子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各组小鼠外周炎症因子TNF-α与IL-17a含量对比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对比
    实验三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1.3 观察指标
        1.4 肠道菌群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2.2 正常鼠与ASD模型鼠肠道菌群的差异
        2.3 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思路
        1.3 治疗进展
        1.4 小结
        参考文献
    2 现代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2.1 ASD的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疗效评价
        4 统计方法
        5 质量控制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家族史、出生史及母孕产史
        3 疗效评估
        4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与病史分析
        2 核心症状疗效分析
        3 胃肠道症状分布及疗效分析
        4 胃肠菌群结果分析
        5 以脾为核心辨治ASD
        6 运脾方和小儿运脾推拿法
    第四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
    附录2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
    附录3 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
    附录4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振腹推拿干预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观察及肠道菌群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现代医学认识
        1. 基本概念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3.1 遗传因素
        3.2 神经因素
        3.3 环境因素
        4、孤独症的干预现状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医学认识
        1. 基础概念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3.1 针灸治疗
        3.2 推拿治疗
        3.3 中药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
        7 不良事件处理
        8 统计处理
        9 质量控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结果
        2 讨论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基本信息表
    附表2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附表3 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
    附表4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表5 知情同意书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不寐的文献数据挖掘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源文献的选择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整理分类
    2 研究结果
        2.1 纳入文献时间分布
        2.2 文献研究类型
        2.3 病例数与男女比例
        2.4 证型及病因
        2.5 诊断标准
        2.6 治疗组干预方式
        2.7 对照组干预方式
        2.8 推拿治疗干预部位
        2.9 推拿治疗手法统计
        2.10 推拿穴位统计
        2.11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2.12 证-穴关联规则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类型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配方法
        2.4 盲法及质量控制
        2.5 治疗方案
        2.6 疗效及评价指标
        2.7 依从性保证
        2.8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SAS/SDS评分比较
        3.3 PSQI评分比较
        3.4 SF-36 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DBAS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血浆5-HT含量比较
        3.7 血浆GABA含量
        3.8 相关性分析
        3.9 临床疗效
        3.10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3.11 随访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4.2 不寐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5 醒脑开窍推拿法治疗不寐(心脾两虚型)疗效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f MRI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健康志愿者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选择
        2.2 盲法及质量控制
        2.3 治疗方案
        2.4 f MRI数据采集
        2.5 观察指标
        2.6 f MRI数据处理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磁共振数据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BOLD常用的分析方法:Re Ho与 ALFF
        4.2 ReHo与 ALFF在不寐中的应用
    5 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醒脑开窍推拿法脑区效应分析
        5.1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累积效应分析
        5.2 不寐(慢性失眠)患者即时效应分析
        5.3 健康志愿者即时效应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5)湖湘五经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临床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生活调护
        2.4 不良反应处理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西医对功能性腹胀的认识
        1.1 对病名及病因的认识
        1.2 西医对功能性腹胀的治疗
    2 中医对功能性腹胀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功能性腹胀的治疗
    3 五经配伍特色及临床应用
        3.1 “湖湘五经配伍”与“针经治脏”理论的源流
        3.2 湖湘五经配伍理、法、术、效理论
        3.3 功能性腹胀与五脏功能失衡的关系
        3.4 取穴依据
    4 常规选穴针刺组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改善临床症候
        5.2 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嗳气及失眠多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5.3 降低焦虑评分
        5.4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7 体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综述 功能性腹胀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附综述参考文献

(6)基于肠道微生态失衡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流行病学
        2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诊断
        3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及评价标准
        4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中药治疗及效应机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1 肠道微生态概述
        2 抑郁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
        3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抑郁症发生机制的研究
        4 调整肠道微生态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防治情志疾病研究概况
        1 从中医理论认识肠道微生态
        2 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在情志疾病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肠道菌群及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LPS及其诱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
    附录2 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健脾和胃法论治自闭症患儿肠道微生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临床疗效
    1.4 临床相关量表评定
    1.5 肠道微生物指标
    1.6 各项生化指标检测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临床相关量表评定
    2.3 肠道微生物指标
    2.4 各项生化指标表
    2.5 不良反应状况
3 讨论

(8)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饮食行为和饮食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自制饮食调查问卷表
        1.2.2 .数据统计及分析分析
2.研究内容
3.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饮食行为问题
    3.3 .孤独症患儿饮食结构特点
4.讨论
    4.1 .孤独症儿童异常饮食行为特点
    4.2 .孤独症儿童饮食结构特点
    4.3 .孤独症儿童的胃肠道症状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孤独症儿童饮食问卷调查
附录3 ASD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致谢
科研成果

(9)基于“肠脑轴”理论应用运脾法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文献研究
    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进展
    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概论
        2.2 流行病学探讨
        2.3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2.4 临床症状表现
        2.5 现代医学治疗
    3 肠脑轴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3.1 肠脑轴理论的兴起
        3.2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食物不耐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治疗用药物
        2.3 观测指标
        2.4 样本采集及处理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CARS及ABC量表得分
        3.3 治疗前后ABC量表各因子得分
        3.4 各年龄段患儿治疗前后量表得分比较
        3.5 中医胃肠症状积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果人数及转阴率
    4 讨论与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运脾法”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应用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2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
    附录3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疗效标准
    1.7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ABC量表、CARS量表评分比较
    2.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胃肠疾病与儿童孤独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D]. 陈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周丛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振腹推拿干预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观察及肠道菌群变化[D]. 宓宝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BOLD醒脑开窍推拿法干预不寐(心脾两虚型)的机制研究[D]. 尹训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湖湘五经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吴世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基于肠道微生态失衡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的效应机制[D]. 于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健脾和胃法论治自闭症患儿肠道微生物的临床研究[J]. 宫凤英,李永春,林锦韬,成云水,高瑞娇,吕英. 辽宁中医杂志, 2019(12)
  • [8]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饮食行为和饮食结构分析[D]. 孔维延.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肠脑轴”理论应用运脾法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研究[D]. 周志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J]. 方艳,宋虎杰,赵宁侠,王星,王玉洁,聂会芳,张守芬. 吉林中医药, 2019(01)

标签:;  ;  ;  ;  ;  

与儿童自闭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