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论文-刘洋洋,李春娜,时晓娟,李朋收,魏颖

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论文-刘洋洋,李春娜,时晓娟,李朋收,魏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尖叶假龙胆,HPLC,含量测定,雏菊叶龙胆酮

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洋,李春娜,时晓娟,李朋收,魏颖[1](2015)在《HPLC法测定尖叶假龙胆中雏菊叶龙胆酮和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尖叶假龙胆中雏菊叶龙胆酮和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的含量。方法:色谱柱:Thermo Syncronis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5%磷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15 min,40%~45%B,15~30 min,45%~60%B;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流速:1.0 m L·min-1。结果:雏菊叶龙胆酮和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分别在1.99~79.52μg·m L-1(R2=0.999 9)、2.28~56.90μg·m L-1(R2=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100.01%(RSD=1.50%)、100.65%(RSD=1.1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为尖叶假龙胆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5年09期)

向田,解媛媛,袁琼,刘超,刘思妤[2](2008)在《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酮化合物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DMB)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Ox-LDL(100μg.mL-1)处理48 h后,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染色法)和端粒酶活性(TRAP-银染法)评价细胞衰老状态;使用荧光染料H2DCF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结果Ox-LDL(100μg.mL-1)处理48 h后,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而端粒酶活性显着降低。预先1 h给予不同浓度的DMB(1、3和10μmol.L-1)并孵育48 h可显着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和端粒酶活性降低。Ox-LDL(100μg.mL-1)孵育HUVECs 48 h,可明显增强细胞内活性氧族(ROS)水平,其效果能被预处理DMB所逆转。结论DMB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其作用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08年05期)

韩玉梅,张有理,杨艳红,范鹏珏,郑一敏[3](2008)在《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川东獐牙菜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间隔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8g.kg-1的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后其药动学参数为t1/2α为(19.8±4.8)min,t1/2β为(411.7±52.8)min,AUC为(92.2±10.9)mg.min.L-1。结论:本方法灵敏、快速、准确、选择性强,可较好地满足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的药动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药理作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8年14期)

韩玉梅,张有理,杨艳红,范鹏珏,郑一敏[4](2008)在《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川东獐牙菜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间隔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8g·kg-1的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后其药动学参数为t1/2α为(19.800±4.831)min,t1/2β为(411.745±52.838)min,AUC为(92.246±10.906)mg·min·L-1。结论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在小鼠体内药动学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药理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中草药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张有理,郑一敏,胥秀英,傅善权[5](2007)在《川东獐牙菜不同部位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以HPLC法测定川东獐牙菜不同部位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溶液(56∶44),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室温。结果: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进样量的线性范围为0.52~2.60μg(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7%,RSD=0.9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川东獐牙菜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7年15期)

姜德建,朱慧清,谭桂山,刘绍乾,徐康平[6](2002)在《去甲基雏菊龙胆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和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最近工作证明,从川东獐牙菜中提取分离活性成分去甲基雏菊龙胆酮(DMB)具有强效抗氧化作用,并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已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观察DMB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生理科学会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2-12-01)

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酮化合物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DMB)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Ox-LDL(100μg.mL-1)处理48 h后,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染色法)和端粒酶活性(TRAP-银染法)评价细胞衰老状态;使用荧光染料H2DCF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结果Ox-LDL(100μg.mL-1)处理48 h后,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而端粒酶活性显着降低。预先1 h给予不同浓度的DMB(1、3和10μmol.L-1)并孵育48 h可显着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和端粒酶活性降低。Ox-LDL(100μg.mL-1)孵育HUVECs 48 h,可明显增强细胞内活性氧族(ROS)水平,其效果能被预处理DMB所逆转。结论DMB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其作用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洋,李春娜,时晓娟,李朋收,魏颖.HPLC法测定尖叶假龙胆中雏菊叶龙胆酮和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含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

[2].向田,解媛媛,袁琼,刘超,刘思妤.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J].中南药学.2008

[3].韩玉梅,张有理,杨艳红,范鹏珏,郑一敏.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4].韩玉梅,张有理,杨艳红,范鹏珏,郑一敏.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8

[5].张有理,郑一敏,胥秀英,傅善权.川东獐牙菜不同部位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房.2007

[6].姜德建,朱慧清,谭桂山,刘绍乾,徐康平.去甲基雏菊龙胆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和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C].湖南省生理科学会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2

标签:;  ;  ;  ;  

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论文-刘洋洋,李春娜,时晓娟,李朋收,魏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