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旧城改造论文-赵宏钰,沈默予

山地旧城改造论文-赵宏钰,沈默予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旧城改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碎片,改造策略,居民区,商业街,邻里关系,综合商业,居住区,绿廊

山地旧城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赵宏钰,沈默予[1](2017)在《织补缝合活力碎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地空间,旧城区面临缺乏交流空间、环境问题突出、特色空间系统联系不足、社区经济网络维系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选择空间织补、修复历史的方式进行改造,挖掘、修复活力碎片,建立由活力核、活力带、活力域组成的从点到面的改造体系。“叁生空间”理念可以从生活、生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17-11-13)

赵宏钰,沈默予[2](2017)在《基于“叁生空间”理念的山地旧城改造策略初探——以重庆永川区五板桥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增加。旧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趋于饱和,而劳动、生活环境条件需要改善,旧城改造应运而生。对比其他城市建设,旧城区中权属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更加明显,社会邻里关系更加密切。而山地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在旧城改造时存在更大的挑战,需要在关注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本文以重庆永川区五板桥片区为例,提出旧城区面临的缺乏交流空间、环境问题突出、特色空间系统联系不足、社区经济网络维系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选择空间织补、修复历史的方式进行改造,挖掘、修复活力碎片,建立由活力核、活力带、活力域组成的从点到面的改造体系。并基于"叁生空间"的理念,从生活、生态和生产叁个方面,依托改造体系提出策略建议,为山地旧城改造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7-07-27)

李斌[3](2014)在《山地型小城市的旧城改造研究——以商洛市西街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山地型小城市城市化的发展,需要结合地域性进行因地制宜地深化发展,旧城改造就是山地型小城市节约资源的发展模式之一。商洛市在西街片区旧城改造上,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地理风貌,从地域性的概念和旧城改造的关系出发,对其改造前后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土地使用功能、古建筑保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规划山地型小城市的旧城改造策略,为山地型小城市在今后城市化建设上起到了探索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4年07期)

陈科[4](2005)在《影响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的道路交通因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与道路交通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了科学合理地满足项目高强度开发需求,同时维持一定的道路服务水平,促进山地旧城改造有机、有序和可持续地发展,有必要进行基于道路交通因素的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本文从控制论的基本知识出发,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初步建立起“对基于道路交通因素的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的整体认识”。指出了管理控制过程以及适用的控制方式,即闭环计划控制与目标控制。确定使道路服务水平达到可承受极限的项目开发强度是控制目标,而城市规划管理是施控者,山地旧城改造项目规划设计则为受控者。控制标准、预测工作和纠正措施成为控制作用的传递者。当预测结果与控制标准出现偏差时,需要找出原因,进而采取包含项目对策在内的相应纠正措施。措施应用后将新的预测结果再次与控制标准比对,如此循环反馈,直至达到控制目标。通过对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传递者:控制标准、预测工作和纠正措施的分析,指出满足一定阈值条件的项目方案才需要进行基于道路交通因素的开发强度临界控制;项目开发强度临界值具备条件性和多样性特征;所谓的“开发强度得到临界控制的项目方案”完全可能是多个方案,开发强度临界值也相应地是多个数值。并且建立起基于道路交通因素的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的计算公式。分析项目对策与控制系统中城市规划管理、项目规划设计和环境的关系,明确项目对策在不同情况下适用的控制方式,并指出这些对策在实际应用中将如何涉及到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将上述研究的初步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山地旧城改造项目。通过多个方案对比研究,指出不同的预测数据和纠正措施将产生不同的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方案。不同的开发强度临界值要求有不同的项目方案和道路交通方案,而这些方案涉及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不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项目自身而言,开发强度临界值最大的方案并不一定就是最优方案。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通过多方案对比研究权衡利弊,以选取开发强度控制的最优方案。本研究应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的研究和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有助于其在山地旧城改造进程中更好从事相关工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5-08)

彭寰,戴志中[5](2005)在《从城市体形环境的角度控制建筑形态———山地城市旧城改造中建筑形态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体形环境角度控制山地旧城改造建筑形态是整合旧城空间及景观秩序,延续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山地特点,将城市体形环境归纳为城市的自然背景,城市骨架,城市地标,城市天际线,城市肌理等五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旧城改造项目建筑形态的影响,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05年04期)

陈俊[6](2005)在《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强度控制的经济因素及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南山地区域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城市旧城改造经过十多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在大发展和大建设中也出现了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由于城市土地长期粗放开发利用,旧城改造建设容积率过高,建筑密度过大,而人们的居住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旧城改造利益分配的失衡:城市利益向开发商过多的转移。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作为总课题“山地城市旧城改造临界控制” 研究子项,就经济因素对山地城市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影响进行探讨。 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山地旧城改造存在的主要矛盾: 1.山地城市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如果开发强度不够,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或开发商的合理利润无法得到保证的结果。 2.开发强度如果过大,必然导致对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城市整体效率的下降并给城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寻找一个合理的开发强度是必要的,通过对开发强度的控制, 其一,满足开发商的合理利润,因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是当前旧城改造的主导力量;其二,保证城市的整体利益不受破坏。 由于开发强度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因此对旧城改造项目进行经济测算与分析是必要的:论文通过分析影响山地旧城改造项目投资收益的相关因素,找出其中对旧城改造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项目的综合效益中最具影响的变量,分析这些经济因素与开发强度以及项目效益之间的关系。 最后,论文着重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角度,寻找与上述经济因素相关的设计和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助提高开发项目自身的效益,从而使控制开发强度成为可能,以较低的开发强度达到开发商预期的经济收益或者在相同开发强度情况下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及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从而保证开发商与城市利益的双赢。(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4-25)

彭寰[7](2005)在《影响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建设容量的文脉因素及设计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叁分之二以上的地形是山地,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的山地城市。在当前大规模高速度的旧城改造中,为了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山地城市旧城改造项目的容量控制成为必要和紧迫课题。作为“山地城市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临界控制”研究课题的子项,本论文从城市文脉的角度,探讨了城市文脉要素对于旧城改造项目容量的影响。文脉因素会对项目容量产生影响,因为新的建设项目要在物质形态上与周围的文脉要素相协调,以整合局部的城市景观、空间秩序,保护城市特色,而这些形态方面的限制会影响到项目容量,所以城市设计是从文脉角度界定项目开发容量的途径。可以通过城市设计手段的引入,研究文脉要素对项目形态的影响,进而推导出合理的容量指标。所以,本文以针对文脉要素的与容量相关的城市设计策略为重点研究对象,将城市文脉归纳为自然背景、城市天际线、城市肌理、街道和历史建筑等五个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与方法,重要概念的界定以及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第二章):文脉理论的研究。首先回顾文脉思想的发展,然后简述了关于文脉的理论,最后分析了项目与文脉的关系。第叁部分(第叁章):从文脉角度控制项目容量的途径和原则。指出城市设计是从文脉角度控制项目容量的途径。提出了两条原则:树立城市特色,建立城市秩序。第四部分(第四到八章):将文脉要素归纳为自然背景、城市天际线、城市肌理、街道、历史建筑五方面,分析了每个要素特点,相应的项目设计策略,以及各个设计策略对于项目容量的影响。第五部分(第九章):理论实践。简要介绍了笔者参与的从文脉角度进行控制的旧城改造设计项目。第六部分(第十章):全文总结。(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4-20)

陈科,戴志中[8](2005)在《改善道路交通条件的项目设计策略——山地旧城改造项目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山地旧城改造项目设计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道路交通与项目互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求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策略,使之有效地促进项目周边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进而完善建筑设计自身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05年03期)

许芗斌[9](2005)在《环境、景观因素对山地城市旧城改造容量的影响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是当今城市科学研究的趋势,量化控制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和设计,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功能和土地利用效率。我国山地城市众多,由于地形限制,大多存在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同时由于追求高额经济回报,山地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中往往存在着建筑开发容量不合理的问题。多数城市中心区建设脱离区域环境、景观背景,具体体现为土地超高强度利用,导致环境恶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降低,城市景观特色丧失。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作为总课题“山地城市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临界控制”研究子项,就环境、景观因素对山地城市中心区改造建设容量影响进行探讨。本文运用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环境、景观因素影响评价体系,用以评价区域环境、景观因素对建设容量的影响作用,并可作为规划管理部门确定合理开发强度的辅助手段。在对环境、景观因素对山地城市旧城改造的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为山地城市理论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探讨叁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识影响山地城市旧城改造的环境、景观因素,理清环境、景观因素对城市建设的作用机制。第二,在充分掌握环境、景观因素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基础上,本文综合环境、景观影响因子的作用,建立环境及景观容量影响综合评价体系,为比较和衡量影响作用大小提供一个手段。第叁,针对环境、景观因素对山地城市旧城改造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应城市设计策略,作为主研究的延伸。目的在于通过设计手段减弱或消除由于开发强度较高而带来的环境破坏、景观特色丧失等影响,为山地城市中心区改造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特色景观塑造叁者协调发展服务。(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3-10)

谢力[10](2002)在《山地城市滨水带旧城改造中的复合景观塑造——以内江市滨江东路及罗家嘴片区旧城改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部众多的山地城市中,背山面水的滨水区往往是山、水、城叁大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极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更是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尖锐体现之处,它不仅为山地城市景观塑造的丰富性提供了可能,并且为山地城市的生态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内江市滨江东路片区和罗家嘴片区旧城改造规划中,我们借助了传统山水理念和生态城市理念的指导,对内江山水城市的创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02年01期)

山地旧城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增加。旧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趋于饱和,而劳动、生活环境条件需要改善,旧城改造应运而生。对比其他城市建设,旧城区中权属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更加明显,社会邻里关系更加密切。而山地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在旧城改造时存在更大的挑战,需要在关注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本文以重庆永川区五板桥片区为例,提出旧城区面临的缺乏交流空间、环境问题突出、特色空间系统联系不足、社区经济网络维系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选择空间织补、修复历史的方式进行改造,挖掘、修复活力碎片,建立由活力核、活力带、活力域组成的从点到面的改造体系。并基于"叁生空间"的理念,从生活、生态和生产叁个方面,依托改造体系提出策略建议,为山地旧城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旧城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宏钰,沈默予.织补缝合活力碎片[N].中国建设报.2017

[2].赵宏钰,沈默予.基于“叁生空间”理念的山地旧城改造策略初探——以重庆永川区五板桥片区为例[C].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7

[3].李斌.山地型小城市的旧城改造研究——以商洛市西街片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

[4].陈科.影响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开发强度临界控制的道路交通因素及对策[D].重庆大学.2005

[5].彭寰,戴志中.从城市体形环境的角度控制建筑形态———山地城市旧城改造中建筑形态控制研究[J].重庆建筑.2005

[6].陈俊.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强度控制的经济因素及策略[D].重庆大学.2005

[7].彭寰.影响山地旧城改造项目建设容量的文脉因素及设计对策[D].重庆大学.2005

[8].陈科,戴志中.改善道路交通条件的项目设计策略——山地旧城改造项目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05

[9].许芗斌.环境、景观因素对山地城市旧城改造容量的影响及评价[D].重庆大学.2005

[10].谢力.山地城市滨水带旧城改造中的复合景观塑造——以内江市滨江东路及罗家嘴片区旧城改造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2

标签:;  ;  ;  ;  ;  ;  ;  ;  ;  ;  

山地旧城改造论文-赵宏钰,沈默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