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林匹克足球场─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工程

2008年奥林匹克足球场─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工程

一、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场──记北京工人体育场改建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瑞[1](2021)在《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与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显然难以满足各级大型赛事的举办要求,两者矛盾也直接影响了城市新区体育设施的科学合理布局。因此,研究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体育设施布局具有重大且急需的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型赛事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新区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研究表明,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低于大型赛事“标准”导致新区不能满足各级大型赛事的举办要求。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主要涉及空间分布模式、区位选址和规划指标。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问题,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大型赛事的梳理和国内外体育设施布局理论实践的研究,发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与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之间存在矛盾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对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要素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研究分析基于大型赛事的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整章承上启下,为第四章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提供理论研究支撑。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主要是第四章和第五章,以第一章的国内外理论和第二、第三章的研究理论来指导布局呈贡新区的体育设施,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

许晨[2](2021)在《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及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探讨并总结对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与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其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得出相关启示,对赛事的后续持续发展提出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三场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北京友好城市的缔结数量增加26个,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2.外商投资企业仅在2008北京奥运会一年的时间里数量就增多3187个,充分体现了奥运会赛事的巨大影响力;3.通过北京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在北京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不断增加。1996年至2001年期间,北京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为291个,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为617个。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上升,影响力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够直接促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4.入境人数的增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是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重要途径。1990年亚运会期间北京入境人口为100万人次,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入境人口为379万人次;5.能够展现出国家的魅力、威望和地位是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魅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6.高科技综合性体育场馆和国际航空口岸设施的建设是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介质和载体,城市形象的提高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因素。1990年亚运会时北京只有一个航站楼,到2008年奥运会时有专门开设了T3航站楼;7.进一步建设全面、多样、多功能的服务系统,促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1990年北京涉外饭店的数量为128个,到2008年北京涉外饭店的数量增长至694个。建议:1.改善缔结友好城市的国际区域均衡性,形成布局合理的网络体系;2.继续完善投资环境和外商投资的法规与政策,为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献计献策;3.北京的体育外交应在积极完善制度机制的同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意识,增强体育外交的战略目的,同时国际会议的相关设施要进一步进行完善;提高策划组织能力、会议国际化和专业化服务水平;4.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北京的旅游形象;延伸体育旅游产品,延长体育旅游效应,充分发挥“后奥运”时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展现城市风貌;5.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主动加强同国际传媒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政府应建立健全服务型形象,促进城市“魅力”可持续发展;6.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转变运营模式,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7.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外事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涉外法律法规并大力建设一流的涉外环境。

薛静[3](2019)在《基于大型足球赛事的既有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足球运动职业化程度的提升,对国内足球竞技场地等基础设施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但由于以往对足球运动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我国专业足球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大型专业足球赛事的需求,限制了我国承办重要国际赛事的能力,影响足球运动在我国的专业化推广。基于我国足球运动发展趋势和循环经济效益考量,利用城市既有闲置综合体育场设计改造成为专业足球场地的方式来改善我国专业足球场地硬件设施状况,具有多方面优势。不但可提升我国足球运动专业化程度,而且通过资源整合可实现体育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图示表达分析法以及总结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选取近年来世界杯及国际专业足球赛事的足球场地作为调研对象,深刻剖析国内外既有体育场地专业化改造更新设计实例,探讨体育场专业化改造的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基于国内外专业赛事领域研究现状进行。首先对体育赛事概念与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国内外专业体育场的改造案例及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研究方法及框架。通过整理体育场专业化改造文献,归纳国内外既有体育场改造历程和发展趋势,结合近年国内外大型赛事体育场改造实例,分析了体育场改造的动因,包括满足足球赛事的专业需求及产业需求,打造城市体育文化品牌,建设足球体育文化和集约资源使效益最大化等,剖析既有体育场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既有体育场专业化的改造类型与改造要点。研究从大型足球赛事的特征入手,分析足球赛事对体育场内部空间的功能需求与改造特点,结合改造实例,归纳并提出强化内部空间赛时功能的专业性、增强内部空间功能组成的休闲娱乐服务性以及提升内部空间赛时赛后功能的灵活可变性的三方面的改造设计原则。依据体育场专业化改造设计原则,针对体育场内部空间中内场、看台、辅助空间及屋顶等单元提出相应改造策略,在保证体育场完成专业化改造的同时,保证运动场地的舒适化及多元化。本研究以促进我国足球运动基础设施专业化及循环经济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案例分析了国内外体育场改造实例,归纳并提出了既有体育场专业化改造的设计原则及改造策略。研究结果为提升我国足球运动设施专业化程度提供可行性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尹新[4](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梁迎亚[5](2018)在《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足球,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运动,是当今职业体育运动的王者,具有极高的公众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作为赛事空间的载体,足球赛场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欧美国家成熟的足球赛场以全年固定频率的联赛为带动,并拥有承办多样化文体赛事的条件,经济效益突出;部分赛场除赛事外发挥着城市公共建筑的作用。对比之下,在中国足球产业化、职业足球联赛商业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体育场的发展却多以“体育大事件”为带动,对于稳定频率的常态化利用问题关注不足。承担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赛场多是以租借的方式利用,在联赛赛时阶段和非赛时阶段利用效率偏低,整体反映为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提出足球赛场空间“常态利用”的概念,旨在从赛时和非赛时、经济性和公共性两个维度建立“足球赛场”这一建筑类型的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与职业足球产业化、商业化特征以及民众体育公益化特征的关联。本论文以2013年至2017年5年内作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主场的30个足球赛场的空间常态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5个议题:即“赛场街区活力不足”、“外部空间公共性差”、“附属商业被动复合”、“看台空间类型单一”和“场地功能兼容度低”。论文继而围绕这5个议题,阐述中国足球赛场的具体空间问题(展示“是什么”),分析背后的原因(诠释“为什么”),进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赛场空间设计方法,为中国足球赛场设计发展提出建议(说明“怎么办”)。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由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与前期开发策划、后期运营管理的脱节,中国足球赛场空间“常态利用”整体不足,建议建立“开发策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全周期运作机制,以期为中国足球赛场的建筑实践提供更为优化思路,为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侯叶[6](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宋瑶,程菡[7](2016)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状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北京工人体育场综合利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其运营过程中优缺点,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大型体育场馆的更好的利用与开发,更好的服务于全民健身。2研究对象与方法北京工人体育场;2.1文献资料法2.2专家访谈法2.3逻辑分析发3研究结果 3.1工人体育场经营现状3.1.1工人体育场经营项目组成北京工人体育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体育场,内有标准田径场和符合国际足联标准的专业足球场,可承接大型文艺演出或运动会,也可进行各类展览展销活动,主要经营项目分足

李中国[8](2014)在《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是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主要以国际足联制定的《足球运动场技术推荐与要求》为参照系,以2013赛季16座中超主场地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专家及人物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超比赛场公共安全、引导标识和停车管理、观众区、球队区和新闻媒体区5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查,详细了解和总结中超主场地标准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影响制约因素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中超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程度与比赛场所在的地区无直接关系,同一地区、同一城市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程度各不相同;在比赛场规模等级和比赛场曾承办的足球比赛最高级别上,等级和级别越高,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程度越高;在专业化建设属性上,专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程度与“专业”称谓存在一定差距,并非专业的就是标准的;在比赛场建设年代的远近上,相对来说,比赛场建设年代越近,标准化建设实现程度并非越高,建设年代越远,标准化建设实现程度并非越低。2.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同时存在个体局部发展不平衡现象。各比赛场对贵宾接待区标准化建设均重视有余,对关注度较高、使用要求较严格的比赛区标准化建设比较重视;部分比赛场对普通观众区设施的舒适性和便利性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对隐秘的球队非比赛区标准化建设和服务均重视不足;部分比赛场对新闻媒体在促进职业足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新闻媒体区标准化建设重视程度明显不够。3.制约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是职业足球比赛场建前决策不充分、不详实;职业足球比赛场建设标准不量化、不具体;职业足球比赛场贯彻落实标准乏力、随意性和盲目性大;职业足球比赛场的监督评估体制不健全、法治意识薄弱;职业足球比赛场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服务意识差。4.促进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的路径主要有完善和细化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建设标准;加强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提高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监督评价机制;严格执行职业足球俱乐部联赛准入制度。

袁欣樾[9](2013)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及改进》文中提出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提出了“国际城市”的新型城市规划目标,各奥运场馆及其附属设施、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将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建设的节奏大幅度提升。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管理结构不科学,各审批环节周期较长,严重制约了北京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解决我国高速建设发展速度的实际问题。本文首先主要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特点、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路线及研究内容等部分进行了阐述,从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深入叙述了政府投资前期策划和概预算审核的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重要性。其次对两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管理模式”和“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的管理现状进行了介绍,通过较为细致地对两种管理模式在近些年北京重大项目建设中来实际运用情况和对各管理模式中政府职能部门与其他参见单位的关系的描述,指出了其管理上的不足及改进方向。再次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政府投资绩效考核及评估现状中的优点,努力探寻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及审核的构建方式和基本方法。

曾建明[10](2013)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是保证与促进城市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城市功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功举办,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2013年辽宁全运会、2014年南京奥青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的即将开幕,这使得近年来我国场馆的需求总量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由于场馆存在诸多布局失当的问题,不仅导致场馆建后长期闲置、运营效率低下,而且使其无法有效发挥拓展城市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本文就场馆空间布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今后我国场馆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研究目标与内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城市场馆空间布局及其优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导论:该章节主要分析了体育场馆布局的研究背景,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场馆布局的研究现状,拟定了本文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价值,并针对场馆布局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2.理论支撑:城市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该章节通过分析与总结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及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城市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与属性特征,认为上述基础理论对合理布局场馆具有重要的启示。3.历史回眸: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历史演变。本章通过梳理与归纳我国近代有关场馆布局的相关文献资料,就各历史时期体育场馆布局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认为:从解放前场馆的布局来看,由于侨民涌入、新式体育传播及场地发展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场馆总体分布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分城市。在城市区域内场馆主要分布在租界、社会团体会址、部分学校及古代练兵场等区域,并随着上述区域而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而城市近、远郊区域则分布较少;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场馆建设经费投入和十年“文革大革命”的影响,场馆主要分布在城中心区域,而城市副中心和郊区地带分布相对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省市场馆仍旧主要分布于城中心区域,但是,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场馆供给主体多元化、供需平衡规律、场馆大型化的影响,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城市的场馆初步形成了“集中+分散”式的布局形态,部分场馆呈现出向郊区化布局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由于现代“城市病”、大型赛事组织复杂化、城市区域发展需要、场馆“瘦身计划”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场馆进一步向郊区(县)布局,且同一城市呈现出“组团式”的布局形态。4.现状审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现状。该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体育场馆的总体布局特征,而后剖析了场馆布局存在问题,最后分析了导致场馆布局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总体上呈现出以经济条件、城市形态、道路、学校、人口分布、城市特定区域环境等为指向的布局特征。体育场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布局失当问题:总体布局缺乏均衡性、布局结构不合理、部分场馆布局过于中心化、与城市空间契合不足、布局过于郊区化、与区域条件不相适应等。针对场馆布局存在的失当问题,分析认为:场馆布局意识不足、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不够、前期调查与论证缺乏、布局决策机制缺位、与城市区域建设的时序颠倒、场馆用地标准落实不到位、布局指导内容可操行不强等方面。5.奥运借鉴: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分析。本章以奥运会百年发展历史为脉络,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奥运场馆的布局演化过程、区位布局特征及布局目标,并比较分析了北京与伦敦奥运会的场馆布局情况。分析得出:历史上,奥运场馆主要采用“集中型”、“整体分散型”、“集中+分散型”三种布局形态,其中,前两种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缺陷,而后一种场馆布局模式则兼顾了前两者的优点。从城市区位角度出发,可将奥运场馆划分为“中心型”、“外围型”、“内聚+外围型”三种布局类型,其分别适用于不同赛事的举办需要。通过分析可从奥运会场馆布局中得出以下四条基本经验,以保证场馆的合理布局:控制各场馆之间的形成时间、根据赛事项目特点布局场馆、注重奥林匹克中心的布局、结合已有场馆的布局等。结合场馆的内在功能,各主办城市主要以满足赛时需要、突出城市文化特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改造城市废旧地块、营造商业休闲中心作为场馆布局的价值取向。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均采用了“集中+分散”的场馆布局形态,但由于布局目标取向上的不同,导致两者场馆在具体的布局方位与形态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6.国外启示:国外优化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措施及启示。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国外政府机构采取针对体育场馆布局采取的干预措施,以期为优化我国体育场馆布局提供经验启示。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场馆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对体育场馆分布的调控作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与要求,科学优化体育场馆的选址决策过程,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体育场馆合理布局,体育场馆布局工作引入代建制度,科学分析与确定场馆的因素,坚持与完善体育场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7.个案研究: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研究。本章选取具备诸多城市发展优势与典型城市地理形态的武汉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首先阐释武汉市体育场馆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其场馆布局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构想。研究表明:解放前,武汉市场馆在城市中心区域呈现零星“点”状分布,而解放后场馆历经了由“带状”到“点—轴状”再到“多极”状的布局形态,总体上与城市空间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目前,武汉市场馆整体上呈现出“一中心”、“三轴”、“多极”布局形态,同时,其布局遵循了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区域产业、人口结构、交通路网、各级学校等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空间布局,符合大型赛事、场馆自身及城市的发展规律。然而,武汉市场馆依然存在布局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衡、布局结构欠合理、场馆区域尚未形成复合化布局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分析与预测武汉市场馆布局的发展趋势,采取科学、具体的优化措施,以实现其场馆的合理布局。

二、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场──记北京工人体育场改建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场──记北京工人体育场改建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全民健身”推动设施布局及赛事开展
        1.1.2 政策重视:国家及省市高度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
        1.1.3 转型需要:城市新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急需转型
        1.1.4 基础条件:呈贡良好条件促进体育赛事与新区发展
    1.2 研究范围、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1.4.1 大型赛事的概念与分级分阶段布局
        1.4.2 高原体育运动及体育赛事分析
        1.4.3 新区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理论与实践
        1.4.4 基于大型赛事的体育设施布局梳理
        1.4.5 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型赛事背景下的体育设施布局要素分析
    2.1 体育设施构成
        2.1.1 体育场
        2.1.2 体育馆
        2.1.3 游泳馆
        2.1.4 室外相关体育项目体育设施
    2.2 “标准”差距分析
        2.2.1 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
        2.2.2 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布局“标准”
        2.2.3 大型赛事与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标准的差异
    2.3 空间布局特征
        2.3.1 与山水环境结合形成灵活分散带状形态
        2.3.2 与城市轴线结合形成规则线性形态
        2.3.3 与交通站点结合形成圈层中心点状形态
    2.4 规划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2.4.1 设施选择的影响因素
        2.4.2 规划指标的影响因素
        2.4.3 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
        2.4.4 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
    2.5 案例分析
        2.5.1 天津大运会体育设施布局
        2.5.2 临沧省运会体育设施布局
        2.5.3 辽宁全运会体育设施布局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3.1 空间分布模式
        3.1.1 集中式布局模式
        3.1.2 分散式布局模式
        3.1.3 集中与分散结合,以集中为主的模式
        3.1.4 集中与分散结合,以分散为主的模式
    3.2 区位选址
        3.2.1 主副体育中心的区位选址
        3.2.2 体育公园的区位选址
        3.2.3 其他体育设施的区位选址
    3.3 规划指标
        3.3.1 体育中心的规划指标
        3.3.2 体育公园的规划指标
        3.3.3 其他专项体育设施的规划指标
        3.3.4 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的规划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4.1 现状分析
        4.1.1 呈贡新区现状
        4.1.2 体育设施现状
        4.1.3 体育设施现状评估
        4.1.4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现状问题
    4.2 规划策略
        4.2.1 统筹整合现状体育设施及规划建设体育设施
        4.2.2 分阶段按计划改扩建新建布局新区体育设施
        4.2.3 以各级大型赛事为导向,针对性差异化布局体育设施
    4.3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4.3.1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模式、区位选址的确定
        4.3.2 满足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体育设施整合布局
        4.3.3 满足云南省运动会的体育设施整合布局
        4.3.4 满足全国运动会的体育设施整合布局
        4.3.5 赛事期间呈贡新区体育设施优化与交通组织
    4.4 昆明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规划设计
        4.4.1 昆明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选址
        4.4.2 昆明市体育中心与体育公园规划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5.3.1 呈贡新区体育设施整合布局的可行性分析
        5.3.2 关于后续建设与运营的思考
        5.3.3 对相关研究的期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2)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国内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案例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概述
        3.1.1 北京市城市战略定位
        3.1.2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发展脉络
        3.1.3 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
    3.2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分析
        3.2.1 对缔结友好城市的影响分析
        3.2.2 对国际组织及国际商业机构入驻的影响分析
        3.2.3 对国际交往活动的影响分析
        3.2.4 对入境人口数量影响分析
        3.2.5 对城市魅力建设的影响分析
        3.2.6 对北京国际化城市设施建设的影响分析
        3.2.7 国际化服务系统建设的影响分析
    3.3 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促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策略
        3.3.1 巩固和发展国际交往中心友好城市关系
        3.3.2 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组织及国际商业机构的发展
        3.3.3 增加国际交往活动的频率并提升其规格
        3.3.4 促进入境人口数量增长
        3.3.5 积极发挥北京城市魅力
        3.3.6 促进北京城市设施国际化程度
        3.3.7 完善国际化服务系统建设
    3.4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对举办2022 年冬奥会的启示
        3.4.1 坚持开放办奥,使冬奥会成为对外缔结友好城市的助推器
        3.4.2 以冬奥会为舞台,展现国际投资环境和国际影响力
        3.4.3 抢抓冬奥筹备的契机,促进国际交往活动
        3.4.4 新冠疫情背景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入境人口的影响
        3.4.5 打造具有冬奥特色旅游吸引物与节庆活动,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3.4.6 以冬奥会为抓手,加速推进城市设施国际化
        3.4.7 通过冬奥会筹办,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系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专家访谈提纲

(3)基于大型足球赛事的既有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体育场改造基本问题分析
    2.1 体育场改造历程和趋势
        2.1.1 国外体育场适应性改造历程和趋势
        2.1.2 国内体育场适应性改造历程和趋势
    2.2 既有体育场改造利用情况调研
        2.2.1 调研概述
        2.2.2 既有体育场改造现状调研
        2.2.3 既有体育场改造现状问题分析
    2.3 体育场改造动因
        2.3.1 为满足足球运动的多元需求
        2.3.2 整合资源使效益最大化
        2.3.3 技术进步的推动
        2.3.4 避免新建赛场产生赛后利用负担
    2.4 体育场改造类型及改造要点
        2.4.1 既有体育场改造类型
        2.4.2 既有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设计依据和原则
    3.1 内部空间改造的设计依据
        3.1.1 大型足球赛事特征分析
        3.1.2 既有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的需求分析
        3.1.3 既有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特点分析
    3.2 既有体育场内部空间的改造原则
        3.2.1 强化内部空间赛时功能的专业性
        3.2.2 增强内部空间功能组成的休闲娱乐服务性
        3.2.3 提升内部空间赛时赛后功能的灵活可变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策略
    4.1 内场空间的改造
        4.1.1 强化内场空间赛时功能的专业性
        4.1.2 安全防范设施的加设
        4.1.3 技术设备的更新和增设
    4.2 看台空间的改造
        4.2.1 结构适应性升级
        4.2.2 看台坐席数量的灵活性调节
        4.2.3 包厢层的加设
        4.2.4 看台视线的优化设计
        4.2.5 无障碍设施的完善
        4.2.6 安全设施的完善
    4.3 辅助空间的改造
        4.3.1 拓展辅助空间
        4.3.2 竞赛配套用房的改扩建与再利用
        4.3.3 商业辅助用房的改造
        4.3.4 标识系统的明确性增设
    4.4 顶界面的改造
        4.4.1 提升屋顶覆盖率
        4.4.2 屋盖结构的轻型化改造
        4.4.3 屋盖结构的可变式改造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课题相关体育场改造信息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足球产业化进程加速
        1.1.2 中国大型体育场的大赛后利用整体不佳
        1.1.3 中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对赛场利用的重视
        1.1.4 世界杯对赛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辨析
        1.2.2 研究对象:30个中超足球赛场的常态利用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现代体育场的发展历史研究
        1.3.2 现代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标准研究
        1.3.3 现代体育场的空间利用效率研究
        1.3.4 现代体育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架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总述
    2.1 现代足球赛场的空间构成
    2.2 足球赛场设计发展历史梳理
        2.2.1 现代足球赛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2.2 其他类型职业体育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2.3 中国足球赛场(现代体育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3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含义
    2.4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理论支撑
        2.4.1 建筑设计层面
        2.4.2 规划设计层面
        2.4.3 赛场运营管理层面
    2.5 足球赛场的常态利用议题
        2.5.1 国际赛场的常态利用现状
        2.5.2 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赛场街区活力不足
    3.1 概述
        3.1.1 赛场街区的定义
        3.1.2 赛场街区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3.2 中国足球赛场所在街区活力不足
        3.2.1 选址远离城市中心
        3.2.2 功能组合不合理
        3.2.3 空间设计不友好
    3.3 中心型赛场街区
        3.3.1 街区经济活力
        3.3.2 街区物质环境
        3.3.3 街区社会活力
        3.3.4 基础设施投入
    3.4 赛场街区功能组合
        3.4.1 体育+复合商业模式
        3.4.2 体育+休闲娱乐模式
        3.4.3 体育产业链模式
    3.5 赛场街区空间设计
        3.5.1 街区尺度
        3.5.2 街区道路
        3.5.3 街道界面
    3.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4章 外部空间公共性差
    4.1 概述
        4.1.1 外部空间的定义
        4.1.2 外部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4.2 中国足球赛场外部空间公共性差
        4.2.1 边界封闭性强
        4.2.2 停车场占比大
        4.2.3 公共功能不足
    4.3 开放边界设计
        4.3.1 隔离桩/隔离墩
        4.3.2 上升高差
        4.3.3 下凹隔离
    4.4 停车空间设计
        4.4.1 借用周边停车场
        4.4.2 地下停车场
        4.4.3 体育场停车楼
    4.5 公共空间设计
        4.5.1 公共广场
        4.5.2 健身公园
        4.5.3 休闲公园
    4.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5章 附属商业被动复合
    5.1 概述
        5.1.1 附属空间的定义
        5.1.2 附属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5.2 中国足球赛场附属商业被动复合
        5.2.1 附属商业空间功能设置不合理
        5.2.2 附属商业空间布局不符合商业运营规律
        5.2.3 赛场功能复合度不高
    5.3 附属商业空间功能设置
        5.3.1 零售/餐饮/休闲娱乐
        5.3.2 会展/酒店/办公
        5.3.3 观光体验
    5.4 附属商业空间布局
        5.4.1 独立布局
        5.4.2 利用底层附属空间
        5.4.3 利用赛场闲置空间
    5.5 赛场综合体设计
        5.5.1 体育商业综合体
        5.5.2 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
        5.5.3 体育社区服务综合体
    5.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6章 看台空间类型单一
    6.1 概述
        6.1.1 看台空间的定义
        6.1.2 看台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6.2 中国足球赛场看台空间类型单一
        6.2.1 看台规模大且氛围不佳
        6.2.2 普通观众区类型单一
        6.2.3 VIP观众区层级设置不足
    6.3 看台整体设置
        6.3.1 容量中小型化
        6.3.2 容量灵活化
        6.3.3 VIP观众区规模符合市场规律
        6.3.4 看台设计重视观众体验
    6.4 普通观众区多元化类型
        6.4.1 站席区
        6.4.2 家庭观赛区
        6.4.3 无障碍席位
        6.4.4 附属服务区
    6.5 VIP观众区层级化类型
        6.5.1 包厢区
        6.5.2 商务坐席区(俱乐部坐席区)
        6.5.3 社交坐席区
    6.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7章 场地功能兼容度低
    7.1 概述
        7.1.1 场地空间的定义
        7.1.2 场地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7.2 中国足球赛场场地功能兼容度低
        7.2.1 足球专项场地过少
        7.2.2 场地缺乏灵活性
        7.2.3 配套元素不完善
    7.3 足球专项场地改造
        7.3.1 场地层下沉式改造
        7.3.2 看台内延式改造
        7.3.3 足球向田径的临时场地转换
    7.4 多功能场地设计
        7.4.1 可移动场地
        7.4.2 可移动看台
        7.4.3 可分隔场地
    7.5 场地空间配套元素
        7.5.1 全覆盖式顶棚
        7.5.2 LED大屏幕
        7.5.3 其他新技术元素
    7.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8章 结语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2 论文的问题与不足
    8.3 论文的研究展望
        8.3.1 制定更具体的中国足球联赛赛场的发展指导
        8.3.2 注重中国足球联赛赛场向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改造应对
        8.3.3 构建全方位的中国足球空间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 B 专家访谈纪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北京工人体育场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研究结果
    3.1工人体育场经营现状
        3.1.1工人体育场经营项目组成
        3.1.2工人体育场经营开放时间
        3.1.3工人体育场经营收支情况
    3.2工人体育场管理现状
    3.3设施资源利用开发状况
        3.3.1北京国安俱乐部的主场
        3.3.2大型文艺演出
        3.3.3工人体育场服务质量
        3.3.4工人体育场设施设备质量
        3.3.5工人体育场劳务质量
4.研究结论
    4.1存在的问题
    4.2建议

(8)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1.1.2 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加快足球运动场标准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1.1.3 中国足协加强职业足球比赛场规范发展的必然结果
        1.1.4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现实状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价值
        1.3.1 理论价值
        1.3.2 学术价值
        1.3.3 应用价值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标准化理论
        1.4.2 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理论
        1.4.3 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研究的现实依据
        1.5.1 世界已经进入标准化快速发展时期
        1.5.2 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
        1.5.3 中国职业足球时代发展需要
        1.5.4 中国现代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发展需要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述评
        2.1.1 关于标准化理论研究
        2.1.2 关于世界不同国家足球运动场标准化研究
    2.2 国内研究述评
        2.2.1 关于中国体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化研究
        2.2.2 关于中国体育设施设备标准化研究
        2.2.3 关于体育场引导标识标准化研究
        2.2.4 关于体育场安全疏散标准化研究
        2.2.5 关于体育场景观环境设计标准化研究
        2.2.6 关于足球运动场草坪标准化研究
        2.2.7 关于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标准化研究
        2.2.8 关于中国足球运动场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2.2.9 关于国外足球运动场标准化建设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标准及标准化相关理论与发展
    3.1 标准及标准化基本理论
        3.1.1 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
        3.1.2 标准的种类、级别及标准体系
        3.1.2.1 标准的种类
        3.1.2.2 标准的级别
        3.1.2.3 标准体系
        3.1.3 标准化基本理论
        3.1.3.1 国内外标准化基本理论
        3.1.3.2 标准化的方法原理
        3.1.3.3 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
        3.1.4 现代标准化
    3.2 中国标准化建设
        3.2.1 中国标准化发展历程
        3.2.2 中国标准化规章制度
        3.2.3 中国标准化组织结构
        3.2.4 中国标准化体系结构
        3.2.5 中国标准化发展现状
    3.3 中国体育标准化建设
        3.3.1 中国体育标准化建设现状
        3.3.1.1 中国体育标准化建设工作保障
        3.3.1.2 中国体育标准化发展阶段
        3.3.1.3 中国体育标准化层级建设及分类发展
        3.3.1.4 中国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与发展
    3.4 足球比赛场标准化体系建设
        3.4.1 三级足联(协)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体系
        3.4.1.1 国际足联《足球运动场技术推荐与要求》
        3.4.1.2 亚足联冠军联赛、亚足联杯体育场规程
        3.4.1.3 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体育场规程
        3.4.1.4 三级足联比赛场标准化建设体系对比分析
        3.4.2 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隶属分析
        3.4.3 职业足球比赛场服务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
        3.4.4 职业足球比赛场服务标准化建设对策
4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及研究创新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实地调查法
        4.2.2 专家及人物访谈法
        4.2.3 文献资料法
        4.2.4 逻辑分析法
    4.3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4.4 论文创新之处
        4.4.1 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4.4.2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4.4.3 研究维度的时空性
        4.4.4 对职业足球比赛场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5 研究内容与分析
    5.1 相关概念界定
        5.1.1 职业足球比赛场
        5.1.2 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和标准职业足球比赛场
        5.1.3 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
    5.2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历程
        5.2.1 中国足球甲A职业联赛比赛场标准化发展历程(1994-2003)
        5.2.2 中国足球甲级职业联赛比赛场标准化发展历程(2004-2013)
        5.2.3 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比赛场标准化发展历程(2004-2013)
        5.2.4 小结
    5.3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分析
        5.3.1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基本情况概述
        5.3.1.1 比赛场地区分布
        5.3.1.2 比赛场规模等级
        5.3.1.3 比赛场专业化属性
        5.3.1.4 比赛场承办的足球比赛级别
        5.3.1.5 比赛场修建年代状况
        5.3.1.6 小结
        5.3.2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公共安全标准化建设
        5.3.2.1 国内外足球比赛场公共安全事故
        5.3.2.2 比赛场公共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5.3.2.3 比赛场公共安全强制标准
        5.3.2.4 比赛场公共安全防护标准化建设途径
        5.3.2.5 小结
        5.3.3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引导标识和停车管理标准化建设
        5.3.3.1 比赛场引导标识标准化建设
        5.3.3.1.1 比赛场引导标识及比赛场引导标识系统
        5.3.3.1.2 比赛场引导标识的作用
        5.3.3.1.3 比赛场引导标识分类
        5.3.3.1.4 比赛场引导标识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5.3.3.1.5 比赛场引导标识标准化建设途径
        5.3.3.2 比赛场停车管理标准化建设
        5.3.3.2.1 比赛期间比赛场附近交通特点
        5.3.3.2.2 国际足联关于比赛场配套停车场建设及管理标准
        5.3.3.2.3 比赛场停车场标准化建设现状
        5.3.3.2.4 比赛场停车场建设及管理存在问题
        5.3.3.2.5 比赛场停车管理标准化建设途径
        5.3.3.3 小结
        5.3.4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观众区标准化建设
        5.3.4.1 普通观众区
        5.3.4.1.1 国际足联有关普通观众区标准化建设指标
        5.3.4.1.2 普通观众区标准化建设概况
        5.3.4.1.3 普通观众区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
        5.3.4.1.4 普通观众区标准化建设途径
        5.3.4.2 贵宾区
        5.3.4.2.1 国际足联有关贵宾区标准化建设指标
        5.3.4.2.2 贵宾区标准化建设概况
        5.3.4.3 小结
        5.3.5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球队区标准化建设
        5.3.5.1 球队比赛区
        5.3.5.1.1 国际足联球队比赛区标准化建设指标
        5.3.5.1.2 球队比赛区标准化建设概况
        5.3.5.1.3 球队比赛区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
        5.3.5.2 球队非比赛区
        5.3.5.2.1 国际足联关于球队非比赛区标准化建设指标
        5.3.5.2.2 国际足联关于球队非比赛区建设标准及特点
        5.3.5.2.3 中国足协关于球队非比赛区建设标准特点及不足
        5.3.5.2.4 球队非比赛区标准化建设概况
        5.3.5.2.5 球队非比赛区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5.3.5.3 球队区标准化建设途径
        5.3.5.4 小结
        5.3.6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新闻媒体区标准化建设
        5.3.6.1 新闻媒体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5.3.6.2 国际足联关于新闻媒体区标准化建设指标
        5.3.6.3 新闻媒体区标准化建设概况
        5.3.6.4 新闻媒体区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
        5.3.6.5 新闻媒体区标准化建设途径
        5.3.6.6 小结
        5.3.7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5.3.7.1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建前决策不充分、不详实
        5.3.7.2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建设标准不量化、不具体
        5.3.7.3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贯彻落实标准乏力、随意性和盲目性大
        5.3.7.4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服务意识差
        5.3.7.5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的监督评估体制不健全、法治意识薄弱
        5.3.8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5.3.8.1 完善和细化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建设标准
        5.3.8.2 加强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
        5.3.8.3 提高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运营管理水平
        5.3.8.4 建立健全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监督评价机制
        5.3.8.5 严格执行职业足球俱乐部联赛准入制度
        5.3.9 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5.3.9.1 多用途标准专业足球比赛场会日益增多
        5.3.9.2 强制性标准的比重会逐步增大
        5.3.9.3 法制等硬约束力的作用会不断突显
        5.3.9.4 人文艺术审美等软约束力会自觉提升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
        1.1.2 研究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意义
    1.2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2.1 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性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定义
        2.1.2 政府投资项目的意义
    2.2 过程管理中主要环节的重要性
        2.2.1 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策划的重要性分析
        2.2.2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概预算审核的重要性分析
第三章 现有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3.1 代建制管理模式
        3.1.1 代建制管理模式现状
        3.1.2 代建制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3.1.3 代建制改进方向
    3.2 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
        3.2.1 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现状
        3.2.2 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3.2.3 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改进方向
第四章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
    4.1 代建制管理在奥运场馆建设中的运用(以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为例)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代建情况
        4.1.3 代建制在工体改扩建项目中的问题及改进
    4.2 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4.2.1 项目背景
        4.2.2 项目情况
        4.2.3 指挥部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的问题及改进
第五章 基于绩效考核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
    5.1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绩效考核监督制度
        5.1.1 绩效考核概述
        5.1.2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比较研究
        5.1.3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绩效考核监督制度的构建
    5.2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绩效考核监督制度的审计
        5.2.1 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5.2.2 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5.3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绩效考核基本方法
        5.3.1 较为常见的绩效考评方法
        5.3.2 PDCA 循环法在绩效考核和审计中的应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背景
        二、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相关概念
        一、大型体育赛事
        二、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概念及其分类
        三、城市及其特征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国内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研究述评
        一、国内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研究现状
        二、国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研究价值与拟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位理论
        一、区位理论概述
        二、区位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区位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二、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三、增长极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重要启示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产生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
        三、圈层结构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第四节 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一、公共设施区位理论概述
        二、公平与效率——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
        三、关于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途径
        四、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解放前体育场馆的布局(1949年之前)
        一、解放前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解放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解放前影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49—1979年)
        一、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改革开放前影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78—1992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92年—至今)
        一、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布局的基本特征
        三、市场经济时期影响体育场馆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总体特征
        一、以经济发达地区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二、以城市空间形态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三、以城市交通设施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四、以学校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五、以人口空间结构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六、以特定区域环境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第二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体育场馆总体空间布局缺乏均衡性
        二、部分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过于城市中心化
        三、部分体育场馆与城市空间契合不足
        四、部分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过于城市郊区化
        五、部分体育场馆与区域条件不相适应
        六、部分区域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第三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合理布局体育空间场馆的意识与观念不足
        二、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未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前期调查与论证不够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决策机制缺位
        五、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建设时序颠倒
        六、有关体育场馆的用地标准落实不到位
        七、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指导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
        一、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分析
        二、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优劣比较
    第二节 奥运会场馆的城市区位布局类型
        一、“中心型”区位布局类型
        二、“外围型”区位布局类型
        三、“中心+外围型”区位布局类型
    第三节 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经验
        一、控制各奥运场馆之间的行程时间
        二、注重奥林匹克中心的布局
        三、根据项目特点布局奥运场馆
        四、结合城市现有体育场馆的布局
    第四节 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功能取向
        一、根据赛事特点布局场馆,满足赛事承办要求
        二、紧密联系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三、有效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长远发展
        四、积极改造城市废旧地块,促进土地功能升级
        五、结合同类功能建筑布局,构建商业休闲中心
        六、慎重选择体育场馆位置,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第五节 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比较分析
        一、北京市与伦敦市城市基本概况
        二、北京与伦敦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基本分布特点
        三、北京与伦敦奥运场馆空间布局目标取向的比较
        四、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启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措施
        一、美国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措施
        二、英国伦敦奥运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措施
    第二节 国外场馆空间布局方式的启示
        一、科学分析与确定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因素
        二、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对体育场馆空间分布的调控作用
        三、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方向与要求
        四、构建科学的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决策机制
        五、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体育场馆合理布局
        六、体育场馆布局工作引入“代建”制度
        七、坚持与完善体育场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个案研究——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
    第一节 武汉市区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区位交通概况
    第二节 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分期与演化特征
        一、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分期
        二、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现状
    第三节 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总结
        一、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始终遵循城市区域总体规划要求
        二、体育场馆表现出与区域产业相似的布局形态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以人口分布为风向标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以交通路网为导向
        五、体育场馆主要依托学校而布局
        六、体育场馆布局以满足群众体育与大型赛事为主要目标
        七、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力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四节 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总量不足
        二、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不均衡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结构欠合理
        四、体育场馆与其周围建筑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第五节 武汉市体育场馆的优化布局
        一、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发展趋势
        二、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
        三、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布局规划方案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场──记北京工人体育场改建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型赛事背景的呈贡新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D]. 陈耀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D]. 许晨.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3]基于大型足球赛事的既有体育场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 薛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4]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D]. 梁迎亚. 清华大学, 2018(02)
  •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北京工人体育场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状况的研究[A]. 宋瑶,程菡. 2016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6
  • [8]中国职业足球比赛场标准化建设研究[D]. 李中国.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9)
  • [9]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及改进[D]. 袁欣樾.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09)
  • [10]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D]. 曾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2008年奥林匹克足球场─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