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小说集论文-侯桂新

域外小说集论文-侯桂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域外小说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短篇小说,宗教观

域外小说集论文文献综述

侯桂新[1](2019)在《《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宗教观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周氏兄弟思想组成之一的宗教思想,学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予以专门关注。(1)1989年,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演稿《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之关系》发表于北京《鲁迅研究动态》杂志,成为国内目前所见有关鲁迅宗教观研究的第一篇有影响的专论。该文从辨析《破恶声论》中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2)一语入手,探讨鲁迅的宗教观、科(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张丽华[2](2019)在《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经典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921年,上海群益书社重订再版了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1909年出版于东京的《域外小说集》。与东京版相比,群益版新增了不少译作,并在译者署名、编目、注释、标点等方面都有显着变化。但在已有的关于《域外小说集》之微言大义的阐述中,甚少学者注意到群益书社再版的意义。藏书家会关注《域外小说集》(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5期)

叶依群[3](2019)在《《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因弱小民族国家文学作品选材和直译策略而广受学界关注。文章通过考察周氏兄弟1906—1909年的文学活动,探讨《域外小说集》生成因素。周氏兄弟的外语能力使他们具备了翻译资质;利用外语搜寻偏僻国度的作品;前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以及资助经费的获得是译作得以顺利出版的关键。《域外小说集》是周氏兄弟在文学探索阶段并处于劣势的境况下所做的尝试,并由此开启了晚清文学翻译的新风气。(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07期)

赵侠[4](2018)在《《域外小说集》文本生成及早期传播历史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前的翻译批评实践主要侧重于对具体文本的语言层面上的对比研究,很少从客观描写的角度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而理论层面上多集中于探讨翻译选材、译者翻译行为以及社会诗学等方面,缺乏对文本生成时期译界思潮的挖掘与探索。本研究拟以周氏兄弟早期译作《域外小说集》为个案,通过对当时历史时期的翻译批评进行描述性研究,探究文本形成的过程,着力考察具体历史语境下真实的翻译批评现实,探索翻译批评观念与文化语境,特别是主流话语之间的互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刘澍芃[5](2018)在《现代性视域下的《域外小说集》》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和周作人于1909年合作编译的《域外小说集》是对现代性之美的求索、体验和发现,在助推中国近代小说文类学、翻译文学方法论和图书装帧设计的现代转型并加速其现代化进程方面都厥功甚伟。鲁迅全程主持了《域外小说集》的策划、编译和刊行工作。《域外小说集》透露出来的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其突出的超前性质、先锋效应和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就叙事文体而言,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本类型的基本范式;就翻译策略而言,开创了"直译"这一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语种转换路径;就翻译出版而言,引领了中国现代书籍版式美学和广告艺术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纪启明[6](2017)在《章太炎对周氏兄弟早期文学翻译之影响——以《域外小说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京留学期间,周氏兄弟曾师从章太炎,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章太炎的"文学复古"思想,不仅拓宽了周氏兄弟的文学视野,而且影响了他们的早期文学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的形成,这种影响在《域外小说集》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鲁迅在早期的文学翻译中追求文风古朴,周作人崇尚"名从主人",周氏兄弟的文学翻译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章太炎的影响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庄静[7](2017)在《论《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域外小说集》作为中国“迟暮译界”的报春燕,其中蕴含的鲁迅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转型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本论文重在探讨鲁迅在《域外小说集》翻译活动中对汉语书写语言的现代性改造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对鲁迅创作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综合利用理论阐释、个案分析、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鲁迅在《域外小说集》中的译作与现代汉语直译文本的细读对比,发现鲁迅有意识地、系统地对文言语体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鲁迅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输入人道主义及人类主义等现代理念,作品的叙事方式呈现诗化的叙事特点。在语言方面鲁迅的译文呈现出浓厚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译文中使用富含新时代内容的新词汇;大量对译欧化的语法结构;综合使用欧化的标点符号等。《域外小说集》在主题和语言的现代性上都对《狂人日记》产生影响,也促进了鲁迅语言观的转变。《域外小说集》的翻译语言有全面的欧化痕迹,促使了鲁迅的文学语言向现代汉语转型,是鲁迅现代白话文的源头。(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祖华[8](2015)在《《域外小说集》的隐性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截至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1909年版《域外小说集》的传播和接受是失败的。"失败说"主要是基于纯粹的商业销售数字所作的判断。然而,初版《域外小说集》除了大众传播,还存在更为隐秘的隐性传播,而探讨《域外小说集》的传播和接受不应忽视这种隐性传播及其效果。(本文来源于《东方翻译》期刊2015年05期)

叶依群[9](2015)在《《域外小说集》译介——读者期待视野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和其弟周作人译介的《域外小说集》在1909年出版时并没有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对于读者的缺失,周氏兄弟和业界各有说法。为此,从读者期待视野探讨《域外小说集》,对其翻译文本、文学形式、翻译方法和翻译语体4个方面进行解读,比较全面地阐述《域外小说集》读者接受失败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洁[10](2014)在《《域外小说集》重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塑造的"死火"意象,与他自身文学历程相关。文学"死火"在鲁迅心中存在的证据就是鲁迅日记中所记从1912年以来,多次将东京时期的文学成果《域外小说集》赠送教育部同事和新文化人。《新青年》同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都公开表明赞赏《域外小说集》,在众口一词的赞誉声中,东京时期读者稀少的《域外小说集》得以于1921年由群益书社再版。《域外小说集》选译短篇小说的文学观念与新文化人对短篇小说的提倡不谋而合。鲁迅文学梦"死火"重温的过程,经历了思想上的"温热",和《域外小说集》的受到赞赏,因而"他从想办《新生》那时代起所有的愿望"再度被点燃。在钱玄同的约稿下,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加入了《新青年》的作者和编辑队伍,并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欣赏和认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4年02期)

域外小说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21年,上海群益书社重订再版了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1909年出版于东京的《域外小说集》。与东京版相比,群益版新增了不少译作,并在译者署名、编目、注释、标点等方面都有显着变化。但在已有的关于《域外小说集》之微言大义的阐述中,甚少学者注意到群益书社再版的意义。藏书家会关注《域外小说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域外小说集论文参考文献

[1].侯桂新.《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宗教观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9

[2].张丽华.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经典化[J].文艺争鸣.2019

[3].叶依群.《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研究[J].出版广角.2019

[4].赵侠.《域外小说集》文本生成及早期传播历史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5].刘澍芃.现代性视域下的《域外小说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纪启明.章太炎对周氏兄弟早期文学翻译之影响——以《域外小说集》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庄静.论《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的现代性[D].苏州大学.2017

[8].王祖华.《域外小说集》的隐性传播[J].东方翻译.2015

[9].叶依群.《域外小说集》译介——读者期待视野的解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

[10].陈洁.《域外小说集》重印考[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4

标签:;  ;  ;  ;  

域外小说集论文-侯桂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