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密度论文-王振

叶绿素密度论文-王振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绿素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迪卡638,密度,叶绿素荧光特性

叶绿素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1](2019)在《密度对迪卡638叶绿素荧光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迪卡638叶绿素荧光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生育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趋势的影响明显;在不同的密度处理下,迪卡638的产量性状如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量等差异不显着,在67500株/hm2密度处理下,单产达到最大值,为8044.6kg/hm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6期)

赵玉廷[2](2019)在《种植密度对郑单958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在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5个不同生育期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差异,探究适合郑单958高产栽培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生育期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趋势影响明显,最低荧光水平在不同处理下整个生育期呈上升趋势;最大荧光水平在全生育期内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吐丝期之后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降低;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合效率在3种处理下整体变化趋势相同,最大值都出现在灌浆期,最小值出现在成熟期;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当密度增加时,光系统Ⅱ的活性降低,量子产量会降低,光合效率下降。产量性状中穗长、穗粗、百粒重、行粒数随着密度增加表现下降,穗行数基本保持不变,出籽率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郑单958的最高产量是在6.00万株/hm~2密度下获得,产量为9 260.43 kg/hm~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田勇[3](2019)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叶绿素a与藻密度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a浓度和藻细胞密度是表征藻类生物量的两种不同方法。为了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叶绿素a与藻密度的相关关系,在干渠内(动态条件)和干渠旁(静态条件)设置断面进行了采样,依据实测数据分析了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叶绿素a浓度与藻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88~0. 90;单一优势藻种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密度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 0. 95;优势藻种的更替变化会导致叶绿素a浓度与藻密度的相关性下降;动态条件转为静态条件时,空间和水文要素发生变化,将导致藻种、藻密度及叶绿素a浓度发生变化,并影响藻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有利于有关部门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水质的变化,可为沿线用水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2期)

徐寿军,薛海楠,刘志萍,张凤英,包海柱[4](2018)在《肥料与密度对春大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的正交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大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以蒙啤麦5号为试验材料,运用正交回归试验设计,研究肥料和密度互作下春大麦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钾肥料、加大种植密度能够有效提高大麦的最大荧光(F_m),但超过这个范围,则导致F_m下降。增施氮、磷肥料、加大种植密度能够有效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但超过这个范围,则导致F_v/F_m下降。增施氮、磷、钾肥料能够有效提高光化学淬灭系数(qP),但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qP下降。肥料与密度因子互作效应分析表明,蒙啤麦5号抽穗期F_m的理论值最高,为935.089,相应栽培方案为施氮(N)108.37 kg·hm~(-2)、施磷(P_2O_5)122.11 kg·hm~(-2)、施钾(K_2O)78.43 kg·hm~(-2)、种植密度639.57万株·hm~(-2);F_v/F_m的理论最高值为0.79,相应栽培方案为施氮(N)103.77 kg·hm~(-2),施磷(P_2O_5)113.92 kg·hm~(-2),施钾(K_2O)70.00 kg·hm~(-2),种植密度560.65万株·hm~(-2);qP的理论最高值为0.708,相应栽培方案为施氮(N)103.38 kg·hm~(-2),施磷(P_2O_5)113.86 kg·hm~(-2),施钾(K_2O)70.00 kg·hm~(-2),种植密度563.04万株·hm~(-2)。本研究为内蒙古东部灌区春大麦生产实践提供了最优栽培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雷蕾,赵成章,李雪萍,任悦,张晶[5](2018)在《密度制约下尕海湿地黄帚橐吾叶绿素与叶面积、叶厚度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度制约下植物叶性状间的关系,对于认识植物叶片的物理构建与生理代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分析方法,按黄帚橐吾(Liguaria virgaurea)种群数设置I(171~240株·m~(-2))、II(101~170株·m~(-2))和III(30~100株·m~(-2))3个密度,分析了尕海湿地不同种群密度黄帚橐吾叶绿素含量与叶面积、叶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黄帚橐吾种群密度的降低,湿地群落的密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趋势、盖度逐渐降低、高度和土壤水分逐渐增加,黄帚橐吾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叶厚度和群落内部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减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趋势;叶绿素含量与叶面积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叶厚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生长在高密度湿地的黄帚橐吾选择增加叶绿素含量且构建小而厚的叶片,在低密度湿地选择减少叶绿素含量且构建大而薄的叶片,反映了植物适应光照条件等异质性环境因子的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产物积累模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管正策,冯跃华,许桂玲,黄佑岗,张佳凤[6](2018)在《施氮量和密度对钵苗机插水稻齐穗期剑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光合作用是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也是水稻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被称为研究作物光合功能的快速、无损伤的探究,已逐渐在环境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影响研究方面得到应用,随着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应用领域和研究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干物质的90%-95%来自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作用,而稻谷产量的40%-60%直接来自剑叶的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效率密切相关,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因此可以采用绿素荧光诊断作物光合作用运转状况。【材料与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杂交水稻C两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种密度水平(21.65万/穴/hm~2、16.84万穴/hm~2、12.63万穴/hm~2)和4种施氮量水平(0kg N/hm~2、75kg N/hm~2、150 kg N/hm~2、225kg N/hm~2),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和PAM-2500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测定仪对水稻齐穗期剑叶光合和荧光参数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钵苗机插水稻齐穗期剑叶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SPAD值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降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光化学效率(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变化规律不明显,而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o)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密度的降低,Fv/Fm、ETR呈逐渐增加的趋势,qN、Fo呈相反的趋势,而Fm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结论】综合而言,本试验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在密度为16.84万穴/hm~2、施氮量为150kgN/hm~2条件下,水稻齐穗期剑叶对光的适应能力最佳。(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李彦卿,雷嘉矽,谢满堂,林文慧,王智红[7](2018)在《种植密度和施氮浓度对玉米粒收1号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究粒收1号在不同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差异,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设置了4个种植密度[3000株/亩(1)、4000株/亩(2)、5000株/亩(3)、6000株/亩(4)]和3个施氮浓度梯度[240 kg/hm~2(G)、180 kg/hm~2(Z)、120 kg/hm~2(D)]对粒收1号进行交叉处理,并于玉米吐丝后期开始取样,共4次取样,每20天一次。结果表明:粒收1号在经过不同密度和氮浓度的处理后,其苞叶中的叶绿素含量也有不同的差异,说明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氮浓度对粒收1号叶绿素含量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8年06期)

林艳,刘芸,魏晓楠,彭清维,于建成[8](2017)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叶绿素A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液相环境中,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Multiwfn波函数分析软件,在pbepbe/6-311g(d)基组水平上,计算并分析了叶绿素A的结构、紫外光谱和电子—空穴分布,结果表明:pbepbe/6-311g(d)方法是计算叶绿素A紫外吸收光谱更精确的方法;叶绿素A分子的吡咯环与取代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吡咯环Ⅳ受侧链"尾巴"的影响最大;理论计算的紫外光谱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其中635.71 nm和446.87 nm处的两个吸收峰可认为是叶绿素A的特征吸收峰;侧链或取代基团在叶绿素A激发过程中是给电子体,卟啉"头"既是电子供体,也是电子受体.(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峰,张勇,谌俊旭,范元芳,杨文钰[9](2017)在《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对大豆叶绿素密度反演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光谱数据异常值影响叶绿素密度反演精度的问题,以大豆叶片为研究材料,利用马氏距离和蒙特卡洛交叉验证法(Monte Carlo cross validation,MCCV)剔除异常样本,探讨13种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对叶绿素密度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建模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距离法和MCCV剔除异常样本能提高校正模型的精度,在权重系数为1时剔除异常样本数3个,模型精度最高,校正集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21和0.112。微分处理能大幅度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二阶微分处理效果最好,校正集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98和0.012,验证集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61和0.139,具有比原始光谱更高的精度。因此,适宜的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大豆叶绿素密度估测精度。(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7年04期)

蒋进,王淑荣,张连全,冯晓,左娟[10](2017)在《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南麦618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麦品种南麦618在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2.18×10~6株/ha(A1)、2.48×10~6株/ha(A2)和2.78×10~6株/ha(A3),施肥量3个水平分别为N 33.0 kg/ha+P 25.7 kg/ha(B1)、N 66.0 kg/ha+P 51.3 kg/ha(B2)和N 99.0 kg/ha+P 77.0 kg/ha(B3)。生育期内分别测定南麦618的相关农艺性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单茎绿叶面积,成熟时各小区单独收获计算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穗长变短,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单茎绿叶面积减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穗长变长,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升高,单茎绿叶面积增大。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产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有效穗数与产量显着相关(P<0.05)。综合分析,A2B3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光合性能最佳,产量最高(5.49×10~3 kg/ha)。【结论】在川东北丘陵区种植南麦618时,种植密度以2.48×10~6株/ha、施肥量以N99.0 kg/ha+P 77.0 kg/ha为宜。(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叶绿素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在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5个不同生育期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差异,探究适合郑单958高产栽培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生育期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趋势影响明显,最低荧光水平在不同处理下整个生育期呈上升趋势;最大荧光水平在全生育期内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吐丝期之后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降低;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合效率在3种处理下整体变化趋势相同,最大值都出现在灌浆期,最小值出现在成熟期;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当密度增加时,光系统Ⅱ的活性降低,量子产量会降低,光合效率下降。产量性状中穗长、穗粗、百粒重、行粒数随着密度增加表现下降,穗行数基本保持不变,出籽率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郑单958的最高产量是在6.00万株/hm~2密度下获得,产量为9 260.43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绿素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密度对迪卡638叶绿素荧光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赵玉廷.种植密度对郑单958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田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叶绿素a与藻密度相关性研究[J].人民长江.2019

[4].徐寿军,薛海楠,刘志萍,张凤英,包海柱.肥料与密度对春大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的正交回归分析[J].核农学报.2018

[5].雷蕾,赵成章,李雪萍,任悦,张晶.密度制约下尕海湿地黄帚橐吾叶绿素与叶面积、叶厚度间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8

[6].管正策,冯跃华,许桂玲,黄佑岗,张佳凤.施氮量和密度对钵苗机插水稻齐穗期剑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李彦卿,雷嘉矽,谢满堂,林文慧,王智红.种植密度和施氮浓度对玉米粒收1号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时代农机.2018

[8].林艳,刘芸,魏晓楠,彭清维,于建成.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叶绿素A性质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

[9].杨峰,张勇,谌俊旭,范元芳,杨文钰.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对大豆叶绿素密度反演的作用[J].遥感信息.2017

[10].蒋进,王淑荣,张连全,冯晓,左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南麦618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7

标签:;  ;  ;  ;  

叶绿素密度论文-王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