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阐释论文-徐寅

性别阐释论文-徐寅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族,汉语诗歌,意象,性别

性别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徐寅[1](2019)在《藏族女性汉语诗歌意象的性别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诗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由口传文学的形式演变为书面文学作品。而进入当代以后,藏族诗歌在母语书写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非母语(主要是汉语)写作的形式,创作主体也由原先的上层贵族和僧侣扩大到了普通藏族人,一批藏族女性更是积极投身到了汉语诗歌的创作中,她们既传承着传统藏族诗歌中的意象表达,又从性别角度出发选择了新的意象给予阐释,这也代表了她们对藏族诗歌审美的独特理解。(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徐寅[2](2019)在《因性别而异的多重阐释——当代藏族女作家汉语小说中男性形象塑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汉语小说的发展呈现出了质的飞跃。结合部落文化、草原文化、都市文化以及寺院文化各自的特点,藏族女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对同族男性投以别样关注,这一方面显示出地域、族裔、宗教等多种文化综合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女性性别视角下的独特观照。女作家通过笔下富有代表性的四类男性形象塑造体现出她们因性别而异的美学思考,对其进行解读,能够对藏族社会生活中男性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胡欣,王孙禺[3](2019)在《组织视角下的工程师职业形象及其社会性别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10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以质性研究的基本范式,全面呈现工程行业内部对工程师职业形象的认知、需求与价值判断。结果表明,我国工程行业对工程师职业形象的认知与期待呈现出典型的男性气质特征:强壮、力量、阳刚、主动、理性、逻辑性等。性别化的工作环境、对职业性别化的刻板印象是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基本环境。工程行业通过认可与崇拜男性特质、拒绝和否定女性特质的法则,建构了自身特有的社会性别文化。当前工程企业中普遍盛行的价值判断将"女性身份"与"工程师职业身份"固定在了相互对立的位置之上,从而进一步影响着男性工程师与女性工程师在工程场域中的位置关系与职业发展。(本文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芳[4](2018)在《用鲜活音乐之笔勾勒男性精英的“性别批评”——评《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艺术是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研究以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史学,为我们当前发展现代音乐艺术提供重要"动力源"。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整个音乐史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维,该思维不仅仅"颠覆性"地创造了一种音乐史学研究的全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也为我们认识音乐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思维恰恰也与"新音乐学"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这一研究思维就是从"性别批评"的(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姚亚平,王丽君[5](2018)在《《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16开,358页,前言,定价:78元。ISBN978-7-81096-678-8引言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全世界各政治、经济、文化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愿望变得空前强烈而迫切。音乐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范畴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当下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呈现出这种趋势。鉴于中国在当今世界各领域显示(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郭建民,郭溢洋,杨嫚[6](2018)在《中国声乐“性别文化”研究理论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文化研究是近几年脱颖而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比如对女性文学、女性服饰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艺术研究成果备受关注。随着艺术学科理论研究的步步深入,音乐领域性别文化研究也呈现出雨后春笋的发展态势,从性别视角研究和解读中国声乐艺术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研究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艺术现象。然而,如何从宏观视野和多视角整体把握中国声乐艺术"性别文化",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声乐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又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意义何在,研究的基本路径方法是什么,这是本文的核心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8年02期)

覃丹[7](2017)在《壮泰谚语中女性性别定型的女性主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泰谚语从外表形象、性格特征、角色行为等叁个方面对女性进行的性别型塑,这对构建社会道德、规范女性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定型本质上是男权社会从自身立场出发而有目的、有意图地对女性的边缘化。(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朱依依[8](2017)在《性别为“用”观念为“体”——评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主义批评渗透到音乐史写作中,它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研究模式,打开了从"性别"认识音乐历史的大门,也顺应了新音乐学偏重批评性史学的潮流。姚亚平教授《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一书于2015年6月出版,是国内音乐学界第一部关于性别批评的原创性史学论着。然而,它不能完全置于性别批评的研究模式中予以审视,更确切地说,是从"性别"角度对十九世纪音乐观念的解读,这种以新视角介入传统史学、走进新音乐学而又坚持原有学术路径的实践对学界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韩璞庚,薛斐[9](2016)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别”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从19世纪末产生以来,对女性问题的探讨呈千姿百态,形成的流派也不计其数。其中,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对女性问题思考的一个全新独到的视角,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层次进入到其他女性主义理论所不能触碰到的社会根基,从家庭、财产、国家的变革中去挖掘女性问题的根源,更提出了不同凡响的妇女解放道路,对当时及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今天的影响都不容小觑。(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6年11期)

李会军,李明媚[10](2016)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中的性别问题及其哲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存在一些突出的性别问题,如对女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和性别教育诉求重视不够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的融合创新,能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社会性、历史性提供有效方法路径。(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28期)

性别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汉语小说的发展呈现出了质的飞跃。结合部落文化、草原文化、都市文化以及寺院文化各自的特点,藏族女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对同族男性投以别样关注,这一方面显示出地域、族裔、宗教等多种文化综合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女性性别视角下的独特观照。女作家通过笔下富有代表性的四类男性形象塑造体现出她们因性别而异的美学思考,对其进行解读,能够对藏族社会生活中男性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徐寅.藏族女性汉语诗歌意象的性别阐释[J].民族论坛.2019

[2].徐寅.因性别而异的多重阐释——当代藏族女作家汉语小说中男性形象塑造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9

[3].胡欣,王孙禺.组织视角下的工程师职业形象及其社会性别阐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4].王芳.用鲜活音乐之笔勾勒男性精英的“性别批评”——评《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

[5].姚亚平,王丽君.《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

[6].郭建民,郭溢洋,杨嫚.中国声乐“性别文化”研究理论阐释[J].当代音乐.2018

[7].覃丹.壮泰谚语中女性性别定型的女性主义阐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朱依依.性别为“用”观念为“体”——评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

[9].韩璞庚,薛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别”阐释[J].学术界.2016

[10].李会军,李明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中的性别问题及其哲学阐释[J].价值工程.2016

标签:;  ;  ;  ;  

性别阐释论文-徐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