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年龄、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关系的观察

性别、年龄、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关系的观察

一、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上官聪聪[1](2021)在《犬肾结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术后营养调控》文中研究表明肾结石是宠物临床常见疾病,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因素造成尿液中成石物质不同浓度水平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从而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导致部分患者表现出一系列以泌尿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犬上对肾结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尚不够深入,本试验旨在综合临床所见病例,通过对不同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过程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系统的犬肾结石诊疗方法,并对肾结石术后的营养调控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实验中通过问诊、视诊、触诊对临床患犬进行初步诊断;血液生化检查对患病动物机体状况进行分析;尿液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根据患者患病阶段及机体状态选择治疗方案,对于症状较轻病畜可采取消炎、药物排石等保守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病动物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对于手术的动物术后要进行精心护理,调整饮食营养结构进行防治,痊愈后进行定期复查。结果表明,肾切开术对治疗肾结石有着一定的疗效,本次试验的患犬其中1只术后发生肾衰竭死亡。术后对动物进行了营养调控试验的对比,通过复查患病动物的血常规、生化、尿检、DR、腹部B超,验证了动物肾结石疾病营养调控的重要性。30只患犬,其中20只用了营养调控,机体各方面生命体征正常,肾结石消失,而未经营养调控的10只患犬,由试验数据可知,恢复不理想,甚至有加重的迹象。改善动物的营养状况,可通过减少成石营养物质的摄入,或在此基础上添加中药成分,起到预防肾结石溶解肾结石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泌尿道处方粮在溶石排石中的作用。肾结石大多是由于日常不当的饲喂方式所致,因此宠物主人应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肾结石的发生、诊断及治疗,以及在宠物肾结石疾病过程中营养调控的作用,提供一定的临床数据,以期改变宠物的生活品质。

王于理[2](2018)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DNA基因突变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着眼于从ctDNA角度揭示新疆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特征及遗传学基础,利用最前沿、高灵敏度与特异性的ctDNA扩增和检测技术,其分析结果对阐释新疆维吾尔族肺癌治疗个体差异的分子遗传机制具有重要基础意义,亦为制定新疆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佳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遗传药理学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纳入于2016-12-01至2017-11-31期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喀什地区各级医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35例,汉族非小细胞肺癌63例,维吾尔族正常人群10例,汉族正常人群25例。对所有人群抽取血样,保存血浆样本,提取基因组DNA与cfDNA。采用DNA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cfDNA采用qubit检测浓度,采用2100检测浓度及片段大小。采用Illumina Hiseq 3000系统进行测序,测序后1021个基因的探针捕获序列的方法进行捕获。测序后获得原始数据(raw reads),经过去污染等过滤、比对参考基因组,获得比对到基因组上的Unique mapped reads。对数据进行标准的信息分析流程,包括对SNP、InDel等进行检测、注释和统计分析。采用BWA将原始数据比对到HG37参考基因组序列,吉因加自主分析流程进行点突变(SNV)、插入缺失(Indel)、拷贝数变异(CNV)和结构变异(SV)的分析。获得的结果当两组间(汉族与维吾尔族,或非小细胞肺癌与健康)比较时,频率比较主要采取卡方检验分析方法,连续性定量数据比较采取t-test分析方法。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5例维吾尔族患者中,男性占62.9%(22例)、女性占37.1%(13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6岁(23至84岁),腺癌占68.6%(24例)、鳞癌占20.0%(7例)。63例汉族患者中,男性占50.8%(32例)、女性占49.2%(31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7岁(33至84岁),腺癌占92.1%(58例)、鳞癌占6.3%(4例)。35例维吾尔族患者和63例汉族患者相比,维吾尔族人群腺癌占比低于汉族人群(68.6 vs.92.1)(Fisher’s exact检验,p=0.0041,OR 0.19),维吾尔族人群吸烟的患者比例高度显着高于汉族人群(Fisher’s exact检验,p=0.0093,OR 7.46)。2.对血浆进行cfDNA的提取和检测后发现,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cfDNA含量平均为29.9 ng/ml(6.7-129.8 ng/ml),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血浆cfDNA含量平均为32.1 ng/ml(8.9-99.2 ng/ml),汉族患者血浆cfDNA含量平均为21.9 ng/ml(4.7-71.9 ng/ml),维吾尔族人群血浆cfDNA含量显着高于汉族患者人群(T检验,p=0.0473)。3.观察突变频率可见,35例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16例(45.7%)有突变检出,63例汉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47例(74.6%)有突变检出,比较突变概率,汉族患者突变检出率显着高于维吾尔族患者(Fisher’s exact检验,p=0.0077)。4.对于维吾尔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突变基因,除ABCC11突变频率有显着性差异外(维族显着高于汉族),其他基因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5.进一步检测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突变检出的16例维吾尔族患者中,有4例TMB-H患者,在有突变检出的47例汉族患者中,有7例TMB-H患者,两个民族的TMB-H占比分别为25.0%和14.9%(维吾尔族TMB-H患者比例稍高,但未达到明显差异(Fisher’s exact检验,p=0.4485)。但4例维吾尔族TMB-H患者中3例吸烟、1例不吸烟,7例汉族TMB-H患者均不吸烟,维吾尔族TMB-H患者吸烟者比例显着高于汉族(Fisher’s exact检验,p=0.0242)。6.通过GO分析方法,揭示维吾尔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突变基因功能的差异,有5类功能突变基因在维吾尔族患者群体中发现,而在汉族患者群体中未发现。7.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在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明显Wnt通路富集,而在汉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未发现Wnt通路富集;在汉族人群中发现mTOR、Notch、AMPK、VEGF等通路富集,而在维吾尔族患者中未发现以上通路富集。8.克隆分析提示,克隆群数据在维吾尔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两民族间无显着差异。结论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吸烟比例高于汉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腺癌比例低于汉族患者,TMB-H患者中吸烟者比例维吾尔族也显着高于汉族。维吾尔族患者的血浆cfDNA含量高于汉族患者人群,但基因突变率更低,ABCC11基因突变在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人群中更为普遍。相比汉族非小细胞肺癌人群,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人群具有更显着的Wnt通路富集,以及以磷酸肌醇磷酸酶活性为代表的5类功能突变。

柳丰萍[3](2018)在《饮食对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调节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在尿液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传统的“膀胱无菌”概念已被打破。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尿液微生态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T2DM患者尿糖和尿液pH值的升高,引起了尿液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一改变导致患者频发尿路感染。女性患者因尿道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因此,女性患者尿液微生态结构较男性可能更易发生改变。IL-8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已被用于诊断膀胱炎症。机体其它部位微生态的研究表明,微生态紊乱与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相关。所以,尿液IL-8的出现与否可能也与尿液微生态有关。众所周知,科学饮食对于T2DM患者具有延缓病情作用,这与它对肠道微生态及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由于尿液成分主要由饮食决定,其调节效应可能也将发生于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之间。如需证明此假设,首先需探讨一种适宜微生态研究的尿标本采集法。目的1.探讨一种改良式尿液微生态标本采集法(下简称“改良法”),避免导尿术采集法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为尿液微生态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一项新的护理技术。2.探讨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多样性特征,并了解患者尿液微生态是否受个体特征如血糖、尿糖和年龄等因素影响。3.探讨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变化与尿液IL-8浓度的关系。4.探讨饮食对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与尿液IL-8浓度相关性的调节效应。方法1.自行设计的改良法包括:①指导患者学习导尿术消毒法;②患者下蹲,自行取碘伏棉球消毒会阴部及尿道口,持续分开阴唇,排尿时依次采用4根标有1、2、3和4的50mL无菌离心管接尿。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采集了 30名拟行留置导尿术的剖宫术女性志愿者尿标本,即于术前一日采用改良法采集标本,手术当日采用导尿术采集标本。将管2和管3尿液用于微生态检测和尿培养,采用磁珠法提取细菌DNA和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DNA高可变区V3-V4进行测序,使用R语言和STAMP软件进行生物信息与统计分析,以比较改良法与导尿术所采集尿标本的微生态。2.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招募了 70名女性T2DM患者及7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利用改良法采集尿标本,细菌DNA的提取和测序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研究,比较T2DM患者与健康女性尿液微生态多样性特征和结构,并分析年龄、血糖、尿糖、BMI和月经等个体特征对患者微生态的影响。3.使用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改良法采集的尿标本,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尿液IL-8浓度。接下来,根据检测结果将T2DM患者分为两组:有可检测的IL-8(with detectable IL-8,WIL8)组与无可检测的 IL-8(no detectable IL-8,NIL8)组。比较WIL8与NIL8组尿液微生态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同时,将第二部分研究所探知的T2DM组与健康组有组间差异的细菌属分为某一特定细菌属的“≥ HCs”和“<HCs”亚组,继而比较两个亚组之间尿液IL-8浓度差异。另外,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判断与IL-8浓度变化有线性回归关系的细菌属。4.采用入户调查方式和《饮食频率法调查表》调查患者饮食摄入情况,使用Matlab软件按《食物成分表》将饮食转换为营养素。将第二部分研究中揭示的T2DM组与健康组存在组间差异的细菌属和细菌种、第三部分研究中证实的WIL8与NIL8组存在组间差异的细菌属和细菌种及与IL-8浓度具有回归关系的细菌属作为自变量,将尿液IL-8浓度作为因变量,将第二部分研究中证实的尿液微生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1.改良法与导尿术采集法的尿液标本微生态在菌群多样性特征及菌群的门、科和属水平无组间差异(p>0.05)。同时,两种采集法的标本微生态在门、科和属水平相似度均接近100%。2.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发生了以下变化:①与健康女性相比,患者尿液微生态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下降(p<0.05);②微生态群落在细菌门、属和种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组细菌门绿弯菌、硝化螺旋菌和疣微菌相对丰度下降(p<0.05);33个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在组间呈现差异(P<0.05),如普氏菌、乳杆菌和Shuttleworthia(暂无中文名,则采用英文名;根据国际惯例,细菌属和种水平采用斜体字。余同)相对丰度在T2DM组明显升高,而阿克曼氏菌、Faecalibacterium和铜绿假单胞菌相对丰度则在T2DM组降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相对丰度在T2DM组明显降低;③放线菌门、卟啉单胞菌、黄杆菌目、脱硫弧菌、黄杆菌纲和柯林斯氏菌可作为T2DM生物标识物;④乳杆菌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随着血糖及尿糖的升高而升高,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相对丰度则随着血糖和尿糖的升高而降低;⑤T2DM尿液微生态多样性指数Chao 1和ACE与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谢功能受损有关。3.70个标本中有46名患者的尿标本可检测出IL-8(浓度为64.31 ± 70.43 pg/mL),24名患者无可检测的IL-8。11个细菌属在WIL8组升高(p<0.05),如棒状杆菌、阿克曼氏菌和肠球菌等;10个细菌属在WIL8组下降,如Faecalibacterium、拟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p<0.05)。惰性乳杆菌在WIL8组升高(p<0.05)。T2DM组与健康组间差异细菌属中,有4个细菌属在“≥ HCs”和“<HCs”亚组的IL-8浓度有差异(p<0.05),它们是不动杆菌、克雷白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细杆菌。IL-8浓度变化与18个细菌属有线性回归关系(p<0.05)。4.纤维素、VitB3和VitE摄入量对瘤胃球菌相对丰度与IL-8浓度起到正向调节效应,但饮水量为负向调节效应(p<0.05);胆固醇和镁摄入量对丛毛单胞菌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起正向调节效应(p<0.05);Vit A摄入量对厌氧球菌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起到负向调节效应(p<0.05)。结论1.改良法可采集到不易污染的真正中段尿。它可替代导尿术标本采集法,用于尿液微生态及尿培养标本的采集。2.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发生了紊乱,其个体特征如血糖和尿糖值与某些关键功能菌的变化有关。同时,微生态紊乱与代谢紊乱相关。3.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紊乱与膀胱炎症反应互为影响。4.饮食对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可发挥调节效应。今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调整患者饮食方案以增加Vit A、Vit B3、Vit E与膳食纤维摄入量,以促进膀胱炎症反应的缓解。同时,护理人员宜动态监测患者水、胆固醇和镁摄入量,以防止它们的过度摄入引起的膀胱炎症反应加重。

杨智宏[4](2015)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及胱抑素C在百草枯中毒所致急性肾功能损伤中的早期诊断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RBP及ScysC在百草枯中毒所致AKI中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学50例百草枯中毒病人的临床信息,口服百草枯溶液10毫升以上者,服毒后24小时内来我院就诊者,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者。生存3周为存活患者。于患者中毒的第1、3、7、14、2l天及1月后分别采取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RBP、ScysC水平,酶法检测SCr、BUN的水平。同时收集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中毒患者不同百草枯血药浓度进行分组,检测和对比分析中毒患者的SCr、BUN和RBP、ScysC水平,探讨百草枯中毒肾功能损伤患者的RBP、ScysC早期诊断意义。结果:百草枯中毒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在中毒的1、3、5、7天,血清RBP、Scys C、SCr和BUN含量呈动态增高,14天则有所下降。在中毒的第21天,32例存活者中有26例肾功能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内,1个月后29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百草枯中毒所致肾功能损伤有可逆性。入院第一天内各组SCr、BUN和0-5mg/L组RBP、Scys C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10mg/L组和>10mg/L组RBP、Scys C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第一天内5-10mg/L组RBP、Scys C、SCr和BUN的异常检测率分别为85%、71%、7%、0%,而>10mg/L组RBP、Scys C、SCr和BUN的异常检测率分别为89%、100%、14%、10%。两组RBP、Scys C的异常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各组SCr和BUN的异常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百草枯中毒可致肾功能损伤,且有一定可逆性。2.RBP和Scys C是反应百草枯中毒急性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其敏感性高于SCr和BUN,在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建仁[5](2009)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颅脑继发性损伤是导致颅脑损伤病人死亡或残废的重要原因。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创伤性脑缺血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在防治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方面许多学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疗方案,有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通畅、适时手术、高压氧治疗、亚低温治疗、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等,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伤性脑缺血状态以及预后,但各自有其不足之处,许多方面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验证。文献调研和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方面能发挥显着疗效,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对创伤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报道甚少,阻碍了临床拓展运用。我科在此领域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和经验积累,认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祛瘀血、豁痰湿、泻内热、起到开窍醒脑,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效解决颅脑外伤后出现的神昏、高热、呼吸困难、肢体功能障碍、大便闭结、痰多粘稠等症状,较好地改善了预后。因此,理论上讲,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对于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应该有确切的作用机制和明确的临床疗效,值得我们研究证实。本研究拟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着手,就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拓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2研究方法与结果2.1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机理的临床研究方法:我们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病房确诊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住院病人80例,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采用不同治疗处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汤药鼻饲、豁痰开窍中药针剂静滴、配合通腑泻热中药灌肠治疗,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颅内血流速度变化、GCS计分变化、颅脑CT检查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相关安全性指标检测等方面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持续18天。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显着性水平取α=0.05。结果:(1)入院后第3天两组患者MCA、AC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6天两组患者MCA、ACA、PCA、V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以MCA流速的均数相差最大:第12天两组患者MCA、ACA、BA、V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8天两组患者MCA、PCA的血流速度的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差异均较小。(2)入院后第3天、第6天、第12天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血管痉挛情况随着时间延长均逐渐缓解;(3)两组患者GCS计分在入院第1天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3天、第6天、第12天、第18天两组患者的GCS计分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者创伤性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30.0%和10.0%,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在治疗第6天、第12天复查血分析、肝肾功能,结果提示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2.2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2.2.1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成年新西兰兔,雌雄各半,分高、中、低剂量中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灌胃一次,连续3天采血。麻醉后无菌操作下右颈动脉采血,离心、收集血清、灭活、过滤,分组包装,低温保存。结果:本法采血前饲养动物情况良好,右颈动脉处采血每只兔可收集50ml左右新鲜血液,操作容易,采血量较多。2.2.2兔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与传代方法:取新西兰兔胸主动脉,外翻置于0.1%Ⅱ型胶原酶中消化收集消化液,离心收集细胞分瓶培养,72小时后换液培养;原代细胞8天左右铺满瓶底,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吹打分散,计数,分瓶传代培养。结果:原代内皮细胞48小时大部分贴壁,细胞呈小圆形、多角形,有椭圆形核,72小时伪足伸出;4-8天内细胞迅速生长,8-9天长成单层,铺满瓶底。传代细胞4—8小时内贴壁伸出伪足,7天内长成单层;10天以上呈鹅卵石样紧密排列,可见旋涡状;内皮细胞传10代以上其特征不变。2.2.3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试验方法: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形成单层时的形态进行鉴定;免疫荧光法鉴定:将细胞培养在载玻片上形成单层贴片,经酒精、ⅧR—Ag、羊抗鼠IgG及荧光标记的SABC作用,放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作阴性对照。结果:内皮细胞呈小圆形、多角形,有椭圆形核。免疫荧光法可见大量的绿色细胞,细胞浆、膜上有明显染色,细胞核无染色。2.2.4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药物血清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测细胞增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药物血清作用促进细胞增殖,比较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药物血清的作用效果。结果:5—8天为快速增长期,10天左右达到增殖的高峰,11—14天后增殖呈平坦趋势。相同剂量不同浓度中10%含药血清组、20%含药血清组较5%的含药血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同浓度不同剂量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2.5兔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方法:采用Giemsa染色法,先于低倍光镜下选择分散较好、细胞核着色清楚而胞质无色的细胞,再转到高倍镜下观察细胞是否处于分裂期;每个样本计数1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分裂期细胞数和间期细胞数,再计算细胞分裂指数。结果:细胞在培养阶段中80%以上的细胞处于细胞间期,20%以下的细胞处于分裂期。不同含药血清培养的内皮细胞均较空白组细胞的分裂指数增加,增加幅度组间有差异;各组6-8天达到分裂高峰,以后分裂指数逐步下降,11-12天降至1%左右。2.2.6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方法:用不同剂量含药血清培养干预细胞后,准备细胞样品,用JEM-200CX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浆、细胞内脂滴大小分布等。结果:含药血清细胞较空白组细胞排列明显紧密,细胞核较大,染色质清晰;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增生扩张;线粒体相对发达,嵴结构及嵴上颗粒清晰;亦有大量吞饮小泡,细胞间有内皮细胞间连接或桥粒,可见细胞内有大糖原颗粒和细胞特殊颗粒等。2.2.7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试验方法:将高、中、低剂量中药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作为被测物置于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的载体上,作用充分后后制备CAM标本,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图像分析,得到相关定量数据,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含药血清具有明显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用药组较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3结论3.1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气滞血瘀,痰瘀热交结,闭阻清窍。3.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汤药鼻饲、豁痰开窍针剂静滴及通腑泻热中药灌肠,能降低脑外伤后颅内血流速度,防治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塞发生率,改善脑缺血状态,提高GCS评分,改善预后,且对患者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安全有效。3.3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能量合成,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及功能活动,诱导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可能激活血管内皮及外膜细胞,促进其分裂、出芽和迁移,启动血管新生程序,促进内皮细胞分化及细胞连接,形成原始血管腔,并进一步促进新生血管稳定和成熟来促进血管新生。3.4综合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保护受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修复受损微血管,并在缺血区域促进生成新血管,提高局部脑血流,改善脑微循环,从而保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4.本课题的特点和创新性4.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联合用药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是一个治疗理念的创新。4.2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病机认识,我们第一次完整概括为气滞血瘀,痰瘀热交结,闭阻清窍。4.3将中药血清药理学、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等相结合,应用到中医药防治创伤性脑缺血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刘益民,马智超,钟璋平,张小岚,叶少辉,邱定海,蓝燕,汤凌全[6](2004)在《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文中认为目的 :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 ,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 :全民普查 ,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 ;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结果 :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 ;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 ;建立监测系统 ,消灭残存传染源。 1998年 ,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区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 ,确认我区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 ,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刘益民,刘利共,张小岚,汤凌全[7](2004)在《深圳市丝虫病流行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 ,为消灭班氏丝虫病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全民普查 ,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和流行分布情况 ,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制定和推广在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 结果 自 195 8年发现有丝虫病流行后 ,在 1970~ 1972年 ,共血检调查3 73 42 8人 ,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10 12 0人 ,微丝蚴感染率为 2 71% ;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 ,经过分类指导 ,采取查治结合 ,全民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措施 ,到 1986年 ,人群微丝蚴率已降为 0 0 4%。 1998年经广东省卫生厅审评 ,确认深圳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 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 ,能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马智超,钟璋平,刘益民,张小岚,叶少辉,邱定海,蓝燕,吴泰顺,汤凌全[8](2004)在《深圳市宝安区丝虫病监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监测了解和掌握宝安区 (县 )丝虫病发病情况在我区流行规律和变迁 ,为基本消灭我区丝虫病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宝安区 1970~ 2 0 0 3年丝虫病监测、计划、总结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并作描述性研究分析。 结果 1998年 ,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县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 ,确认我县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 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 ,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汤凌全,张小岚,张木生,郭星安,陈树培,黄焕深[9](2003)在《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索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检出微丝蚴率的关系,为血检诊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全民普查资料,揭示性别、年龄与人群微丝蚴率关系;以60μl和120μl血普查,了解两者差异,并对微丝蚴血症者采血60μl和120μl,了解其检出率。结果性别与微丝蚴检出率无关,人群微丝蚴率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20μl血的微丝蚴检出率显着高于60μl血量。结论丝虫病普查可从3岁开始,特别不可忽视老年人的受检;诊断丝虫病血检以采血120μl为宜。

张小岚,张木生,汤凌全,郭星安[10](2003)在《深圳市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二、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犬肾结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术后营养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肾结石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肾结石形成的机理
    1.2 肾结石成分分析
    1.3 肾结石形成的因素
        1.3.1 饮食因素
        1.3.2 动物因素
        1.3.3 毒性物质
    1.4 犬尿石症的临床症状
        1.4.1 肾结石
        1.4.2 输尿管及膀胱结石
        1.4.3 尿道结石
    1.5 肾结石实验室检查
        1.5.1 尿常规分析
    1.6 影像学检查
        1.6.1 X光检查
        1.6.2 B超检查
        1.6.3 CT诊断
    1.7 肾结石鉴别诊断
        1.7.1 肾结石与胃肠异物的鉴别诊断
        1.7.2 肾组织钙化与肾结石的鉴别诊断
    1.8 肾结石的治疗
        1.8.1 肾结石保守疗法
        1.8.2 肾结石手术疗法
第二章 肾结石病犬的营养调控
    1.营养物质与尿结石
        1.1 蛋白质与尿结石
        1.2 嘌呤与尿结石
        1.3 钙、磷与尿结石
        1.4 镁离子与尿结石
        1.5 维生素与尿结石
        1.6 pH值与尿结石
        1.7 水与尿结石
    2.泌尿道处方粮调理
        2.1 添加药物成分调理
        2.2 益生菌
        2.3 有机硒
        2.4 泽泻
        2.5 金钱草
        2.6 蜂产品
        2.7 车前子
第三章 犬肾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临床病例来源
        1.1.2 实验仪器
        1.1.3 试验药品
        1.1.4 试验器械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1.2.2 术前准备
        1.2.3 手术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
        2.1.1 血常规检查
        2.1.2 生化检查结果
        2.1.3 尿检结果
        2.1.4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2.1.5 术中指标检测
        2.2 肾切开手术治疗结果
        2.3 术后护理结果
        2.4 术后实验室复查结果
        2.4.1 血常规复查结果
        2.4.2 生化复查结果
        2.4.3 影像学复查结果
        2.5 肾结石不同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2.6 讨论
        2.6.1 肾结石临床诊断技术
        2.6.2 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
        2.6.3 预防以及预先诊断
第四章 肾结石术后的营养调控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日粮配方
        1.2.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日粮的营养物质对比
        1.2.2 试验患犬的饲喂方法及试验设计
        1.2.3 检查项目及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1 血常规检查结果
        2.1.2 生化检查结果
        2.1.3 尿液检查结果
        2.1.4 影像学检查结果
        2.1.5 球蛋白测定与体重测定结果
    3.不同营养结构的日粮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3.1 尿结石与营养调控的关系
        3.2 营养与动物免疫的关系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DNA基因突变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TKI治疗策略背景
    1.2 不同民族肺癌发病及相关机制差异
    1.3 基于CFDNA或CTDNA检测研究维族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的可行策略与前沿技术介绍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标本采集
    2.4 DNA提取
    2.5 DNA质量及浓度检测
    2.6 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
    2.7 基因克隆与次克隆的统计
    2.8 结果比较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概况
    3.2 维族与汉族、非小细胞肺癌与健康人群存在CFDNA含量差异
    3.3 突变频谱比较
    3.4 GO功能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3.5 克隆分析
4 讨论
    4.1 本课题主要发现总结及意义
    4.2 CTDNA检测的临床意义与优势
    4.3 吸烟与非小细胞肺癌亚型及恶性的关系
    4.4 CFDNA浓度与肿瘤发生及进展的关系
    4.5 CTDNA突变检出率与突变负荷在不同人群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
    4.6 ABCC11基因与癌症的潜在关联
    4.7 两民族患者基因差异及癌症临床数据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循环DNA用于EGFR基因突变检测研究现状与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3)饮食对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调节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多样性特征研究的紧迫性
        1.2 尿标本采集是微生态研究的关键技术
        1.3 IL-8是新型膀胱炎症诊断因子,微生态调节其释放
        1.4 饮食决定尿液成分
        1.5 饮食影响微生态
        1.6 饮食对肠道微生态、机体免疫及代谢发生同步调节作用
        1.7 饮食与T2DM的发生及发展相关
        1.8 饮食通过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缓解T2DM患者病情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解决的关键问题
    6 创新性
第一部分 改良式中段尿与导尿术尿标本采集法对尿液微生态的影响
    1 研究假设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一般情况调查
        2.4 伦理审核和知情同意
        2.5 饮食
        2.6 尿标本采集法
        2.7 微生态检测实验用物
        2.8 细菌基因组DNA的抽提、PCR与MISEQ测序
        2.9 生物信息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尿培养结果和测序结果
        3.3 MMSU与TUC采集法尿液微生态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概述
        4.2 持续分开阴唇可防止尿标本被污染
        4.3 标本采集前及现场指导有利于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4.4 MMSU可保证采集到真正中段尿
第二部分 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的研究
    1 研究假设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标本采集
        2.3 生物信息和统计分析
        2.4 测序数据
        2.5 质量保障
    3 结果
        3.1 T2DM组和健康组一般情况
        3.2 尿液微生态概况
        3.3 T2DM组与健康组尿液微生态结构比较
        3.4 T2DM患者生物标识物
        3.5 影响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的因素
        3.6 尿液微生态群落基因组功能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复杂度较健康人下降
        4.2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门水平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
        4.3 T2DM患者菌群属水平变化与患者个体特征有关
        4.4 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与代谢紊乱有关
第三部分 女性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的关系
    1 研究假设
    2 方法
    3 结果
        3.1 NIL8组与WIL8组患者一般情况
        3.2 尿IL-8浓度与尿液微生态复杂度关系
        3.3 尿液中IL-8的生物标识物
        3.4 尿液IL-8与尿液微生态的关系
    4 讨论
        4.1 尿液出现IL-8可产生聚类效应
        4.2 生物标识物的出现可能是防御反应体现
        4.3 尿液微生态结构调整着膀胱炎症反应状态
第四部分 饮食对T2DM患者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的调节效应
    1 研究假设
    2 理论模型
    3 方法
        3.1 饮食摄入量的调查
        3.2 食物摄入重量转换成营养素摄入量
        3.3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量百分比的计算
        3.4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T2DM患者营养素摄入情况
        4.2 拟行调节效应分析的细菌
        4.3 微生态与IL-8浓度的相关性
        4.4 饮食对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4.5 饮食对COMAMONAS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的调节效应
        4.6 饮食对CYTOPHAGA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4.7 饮食对ANAEROTRUNCUS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的调节
        4.8 饮食对GIESBERGERIA相对丰度与IL-8浓度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5 讨论
        5.1 饮食对RUMINOCOCCUS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5.2 饮食对COMAMONAS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5.3 饮食对CYTOPHAGA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5.4 饮食对ANAEROTRUNCUS与IL-8相关性的调节效应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

(4)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及胱抑素C在百草枯中毒所致急性肾功能损伤中的早期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百草枯中毒所致急性肾功能损伤概述
        1.1.2 百草枯中毒的介绍
        1.1.3 百草枯的中毒机理
        1.1.4 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表现
        1.1.5 百草枯中毒的诊断
        1.1.6 百草枯中毒的治疗
        1.1.7 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因素分析
        1.1.8 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
        1.1.9 急性肾损伤时的细胞和病理学改变
        1.1.10 肾小球损伤
        1.1.11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1.1.12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急性肾功能损伤中的关系
        1.1.13 胱抑素C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关系
        1.1.14 中毒性肾损伤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收集
        2.1.2 治疗方法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比较
    3.2 入院第一天各组RBP、Scys C、SCr和BUN的检测结果
10mg/L组RBP、Scys C、SCr和BUN的异常检测率比较'>3.3 入院第一天 5-10mg/L组及>10mg/L组RBP、Scys C、SCr和BUN的异常检测率比较
    3.4 RBP、Scys C升高 与SCr和BUN的相关性分析
    3.5 RBP、Scys C、SCr和BUN在中毒组的动态变化水平
第4章 讨论
    4.1 RBP、Scys C、SCr和BUN在各组的升高及其意义
    4.2 RBP、Scys C、SCr和BUN在不同程度肾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意义
    4.3 RBP、Scys C、SCr和BUN在不同毒性肾损伤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水平及意义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1.概念研究
        2.颅脑损伤病机研究
        3.颅脑损伤治疗研究
    第二节 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现代医学研究
        1.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病因学研究
        2.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病理生理学研究
        3.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诊断方法研究
        4.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研究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理论依据
        1.关于单用“活血化癖”治法
        2.关于单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治法
        3.关于单用“通腑泻热”治法
        4.关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与通腑泻热"治法联合应用的体会
        5.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想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性脑缺血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地位研究
        1.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后脑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2.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3.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作用
        4.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和血管发生的关系的研究
    第五节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基础
        1.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
        2.对Ca~(2+)、Na~+离子通道及其相关基因的影响
        3.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过氧化作用
        4.对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影响
        5.对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二章 临床研究部分 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方案
        1.1 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2.2 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2.3 治疗时间
        2.4 研究观察指标
        2.5 数据处理
        2.6 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2.7 终止研究标准
        2.8 研究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颅内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3.2 第1、3、6、12、18天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
        3.3 入院第1、3、6、12、18天两组患者GCS计分对比
        3.4 观察期内两组患者发生脑梗塞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情况
    4 讨论
        4.1 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病机探索
        4.2 三种中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防治创伤性脑缺血的疗效分析
        4.4 中西医结合防治创伤性脑缺血的机理探讨
    5 结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部分 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制作
        1 材料与方法
        2 操作步骤
        3 结果
    第二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
        1 材料与方法
        2 操作步骤
        3 结果
    第三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操作步骤
        3 结果
    第四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药物血清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操作步骤
        3 结果
    第五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2 操作步骤
        3 结果
    第六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2 操作步骤
        3 结果
    第七节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操作步骤
        3 结果
    第八节 实验部分讨论
        1 体外细胞培养及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药理现代化研究的应用探讨
        2 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地位分析
        3 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4 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5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6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可能作用机制
        7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
        8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与课题
致谢

(6)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及方法
    1.1 丝虫病流行分布调查
    1.2 查治技术观察
        (1) 采血量与检出率关系观察:
        (2) 海群生4.2 g7 d分服 (儿童剂量12 mg/kg·d) 观察:
    1.3 防治策略研究
    1.4 制定和实施丝虫病防治技术措施
    1.5 丝虫病监测
2 结果
    2.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2.1.1 流行情况
        2.1.2 微丝蚴密度
        2.1.3 年龄及性别与微丝蚴率关系
    2.2 丝虫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2.2.1 防治策略
        2.2.2 防治技术措施的探索
        (1) 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关系:
        (2) 海群生治疗丝虫病效果观察:
        (3) 海群生的副反应:
    2.3 制定和实施丝虫病防治技术措施
        2.3.1 反复查治传染源
        2.3.2 查治加重点村全民服药
        2.3.3 查治加重点流行区全民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
    2.4 实施丝虫病防治技术措施
    2.5 丝虫病监测
3 讨论

(8)深圳市宝安区丝虫病监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监测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资料来源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丝虫病发病概况
    2.2 病原学监测
    2.3 蚊媒监测
    2.4 效果考核
    2.5 流动人口监测
    2.6 年龄及性别与微丝蚴率关系
    2.7 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关系
    2.8 慢性丝虫病监测
    2.9 海群生治疗班氏丝虫病疗效观察
    2.10 海群生治疗班氏微丝蚴血症者的副反应
3 讨论与防治
    3.1 流行病学调查和初级防治阶段
    3.2 实施防治方案、基本消灭丝虫病阶段
4 结论

四、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犬肾结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术后营养调控[D]. 上官聪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DNA基因突变差异研究[D]. 王于理.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3]饮食对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液微生态与膀胱炎症反应调节效应的研究[D]. 柳丰萍. 浙江大学, 2018(06)
  • [4]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及胱抑素C在百草枯中毒所致急性肾功能损伤中的早期诊断意义[D]. 杨智宏.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2)
  • [5]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建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J]. 刘益民,马智超,钟璋平,张小岚,叶少辉,邱定海,蓝燕,汤凌全. 现代预防医学, 2004(03)
  • [7]深圳市丝虫病流行与防治[J]. 刘益民,刘利共,张小岚,汤凌全. 中国热带医学, 2004(03)
  • [8]深圳市宝安区丝虫病监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马智超,钟璋平,刘益民,张小岚,叶少辉,邱定海,蓝燕,吴泰顺,汤凌全. 实用预防医学, 2004(02)
  • [9]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观察[J]. 汤凌全,张小岚,张木生,郭星安,陈树培,黄焕深. 热带医学杂志, 2003(04)
  • [10]深圳市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J]. 张小岚,张木生,汤凌全,郭星安. 热带医学杂志, 2003(04)

标签:;  ;  ;  

性别、年龄、采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率关系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