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酶退黄论文-吴晓华,田素英,郭巧玲

降酶退黄论文-吴晓华,田素英,郭巧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酶退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簕欓根,降酶,退黄,提取物

降酶退黄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华,田素英,郭巧玲[1](2017)在《簕欓根不同提取物降酶退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簕欓根不同溶剂提取物的降酶退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提取物组、石油醚提取物组、乙酸乙酯提取物组、正丁醇提取物组和茵栀黄组,各10只。各治疗组连续灌胃给药12 d后,以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发黄疸模型,48 h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指标、肝脏指数为观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水提取物组、正丁醇提取物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肝脏指数均显着下降(P<0.01或P<0.05),且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簕欓根可降低试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血清胆红素、转氨酶,有较好的降酶退黄作用,且其活性成分多溶于极性较大的溶剂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7年21期)

戴卫波,梅全喜,曾聪彦,胡莹,刘朝辉[2](2009)在《布渣叶不同提取部位降酶退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布渣叶的活性部位,为降酶退黄活性组分的筛选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茵栀黄组、水提液组、石油醚部位组、乙酸乙酯部位组、正丁醇部位组、剩余水层部位组。各治疗组连续给药12d后,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发黄疸模型,48h后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脏指数为观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布渣叶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T-BIL、ALP、AST、ALT、肝脏指数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布渣叶具有降酶退黄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彩东,梁云,吴斌,王聪庆,李惠新[3](2005)在《降酶退黄合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降酶退黄合剂(JMTH),建立质量标准,观察其疗效。方法配制降酶退黄合剂,选择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该制剂设计合理, 制备工艺简单,疗效确切。治疗组80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60例,总有效率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酶退黄合剂制备简单, 质量可控,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周慧,辛顺妹,马竹卿[4](2001)在《口服苦参碱的降酶退黄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苦参碱的降酶退黄的药效学研究 ,为开发苦参碱胶囊做准备 ,从而将在临床治疗中克服苦参碱只能单一地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的不足 ,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和方便病人用药的目的。方法 :采用α 萘异硫氰酸酯 (以下简称ANIT)所致的小鼠胆汁淤积型黄疸模型 ,在健康小鼠中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结果 :经药效实验证明 :高胆红素血症小鼠经灌胃口服苦参碱 75mg/kg和 10 0mg/kg后 ,血清总胆红素 (TBIL)、结合胆红素 (DBIL)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下降 ;血清谷丙转氨酶 (SGPT)和谷草转氨酶 (SGOT)也均有显着降低。结论 :口服苦参碱具有明显的降酶退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01年12期)

[5](2000)在《降酶退黄外治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组成:复方蒜泥由紫皮大蒜2~3瓣、甜瓜蒂、青黛、冰片、茵陈各2g组成。 使用方法:大蒜捣泥状,余药为末,二者混合,调为糊状,置塑料或玻璃器曰内,倒扣于患者叁角肌上缘,用纱布固定。待局部贴敷发泡后(一般24h内发泡)取下复方蒜泥,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排除泡内液体,继用甲紫水涂擦水泡处皮肤,消(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陈立新[6](2000)在《复方蒜泥敷贴380例肝炎降酶退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索复方蒜泥降酶退黄效果及在肝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血清总胆红素 (TB)和丙氨酸转氨酶 (ALT)升高的病毒性肝炎 447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复方蒜泥组 ) 380例和对照组 (强力宁组 ) 67例。治疗组用复方蒜泥贴敷臂叁角肌 ,2 0d1次 ,共用叁次 ,对照组强力宁 80ml加 1 0 %GS 2 50ml静滴 ,1d 1次 ,共 30d。治疗前、结束时及追访 3个月复查TB、ALT。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1 58%、76 1 2 % ,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 (P >0 0 5)。结论 :复方蒜泥具有明显的降酶退黄作用 ,且简、便、廉、验(本文来源于《中医外治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巢建新[7](1999)在《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降酶退黄及HBeAg转阴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苦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有效率分别为 76.7%和 78.6% ,高于对照组 (P <0 .0 5) ;HBeAg转阴率为 33.3% ,高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生化、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 ,无不良反应。说明苦参注射液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期刊1999年03期)

孙宝佳[8](1998)在《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降酶退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11月~1996年12月我院应用甘利欣(连云港市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治疗病毒性肝炎72例,疗效显着,报告如厂。l材料与方法1.正病例选择140例均系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99例,女41例。急性甲型肝炎24例,急性乙型肝炎21例,慢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1998年03期)

钱引坤[9](1998)在《甘利欣注射液及胶囊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降酶退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采取长疗程、递减法应用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7例中男49例,女18例,年龄为17~58岁,平均为36.3岁。病史1~15年,均有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1998年01期)

降酶退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确定布渣叶的活性部位,为降酶退黄活性组分的筛选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茵栀黄组、水提液组、石油醚部位组、乙酸乙酯部位组、正丁醇部位组、剩余水层部位组。各治疗组连续给药12d后,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发黄疸模型,48h后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脏指数为观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布渣叶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T-BIL、ALP、AST、ALT、肝脏指数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布渣叶具有降酶退黄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酶退黄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华,田素英,郭巧玲.簕欓根不同提取物降酶退黄作用研究[J].中国药业.2017

[2].戴卫波,梅全喜,曾聪彦,胡莹,刘朝辉.布渣叶不同提取部位降酶退黄试验[J].中医药学报.2009

[3].李彩东,梁云,吴斌,王聪庆,李惠新.降酶退黄合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2005

[4].周慧,辛顺妹,马竹卿.口服苦参碱的降酶退黄药效学研究[J].中成药.2001

[5]..降酶退黄外治一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

[6].陈立新.复方蒜泥敷贴380例肝炎降酶退黄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0

[7].巢建新.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降酶退黄及HBeAg转阴的临床观察[J].广东药学.1999

[8].孙宝佳.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降酶退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998

[9].钱引坤.甘利欣注射液及胶囊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降酶退黄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

标签:;  ;  ;  ;  

降酶退黄论文-吴晓华,田素英,郭巧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