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滑论文-赵小瑜,朱志强,吴晓华,吴瑛

单人滑论文-赵小瑜,朱志强,吴晓华,吴瑛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人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男子单人滑,成套动作,非衡,补偿训练

单人滑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瑜,朱志强,吴晓华,吴瑛[1](2019)在《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非衡现象及创编补偿训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平昌冬奥会后,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规则评判重点由"难度先行"过渡到"稳定先行"。教练员在创编以增加多样化技术连接、跳跃质量不变的方式,满足成套动作新的评分要求。单人滑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不平衡、技能储备不全面,导致的成套动作创编呈非衡现象,当内容的结构非衡感凸显后,节目内容分便会随之下降,在男子单人滑包含高难度、多周数跳跃成套动作中出现较为频繁。研究以跳跃技术为核心点,研究围绕跳跃完成前、后加入步法连接的创编手段,使跳跃落冰质量不受步法连接影响的补偿创编训练方法。研究方法:2017-2018赛季单周期过渡阶段,以TetraSystem短周期为理论基础,以独立小周期安排训练,运用发展小周期,以逐步增加训练负荷为特征,建立试验小周期训练,分为纵、横2种维度的训练;(1)以运动员难度跳跃周数(Single/Double/Triple)递增为纵向发展;(2)以运动员在固定周数下3个阶段模式(基础/加分/连续)难度递增为横向发展。选取男子单人滑运动员1名(限定要求:稳定完成3种以上2周跳并在本赛季跳跃执行+1)。在6种难度跳跃中选择后外点冰跳1周、2周难度动作为横向与纵向的训练过程,进行基础结合模式(莫霍克+转叁)、加分结合模式(夏塞步+乔克塔+前摇滚步+转叁)、连续结合模式(外刃大一字+莫霍克+乔克塔+前摇滚步+转叁)试验。以完成2种模式的连接递增训练为训练目标;以中低强度开始小周期为训练要求;以后外点冰跳跃难度及不同进入方式为训练内容。研究结果:运动员在第二轮试验周期对基础结合模式、加分模式、连续模式失误率平均≥2次,结果显示训练受到新的连接刺激,打破运动员稳定跳跃状态。(1)后外点冰1周跳适应训练试验小周期显示:5次基础结合模式、加分模式、连续模式的衔接-跳跃训练中失误率平均低于2次,连接训练对跳跃稳定性影响较低,整体趋势由高及低。在连续结合模式训练中,运动员在匀速状态下完成外刃大一字+莫霍克+乔克塔+前摇滚步+转叁+后外点冰1周跳,不同用刃的变换训练,失误率增加,成套动作以新的衔接刺激机体打破运动员稳定的完成状态。通过1周跳使运动员建立有规律的跳跃连接技术型式。(2)后外点冰2周跳适应训练试验小周期显示:5次基础结合模式、加分模式、连续模式的跳跃-连接训练中失误率分布较第一轮训练呈明显上升趋势。基础结合模式线性走向与后外点冰1周跳相同,加分结合模式在第1训练日运动员完成跳跃显示落冰不稳定,通过2个训练日的重复训练后在第3日技术水平得到稳定提升。连续结合模式在短期小周期训练过程中,未产生明显的进步效果,线性趋势持水平状态。在Tetra System周期内进行试验性训练,2轮不同周数后外点冰跳跃,稳定性在第1训练日均具有大幅下降,在2-3训练日重复训练后落冰稳定次数回升,运动员对于跳跃-连接创编训练产生动作完成惯性。研究结论:在足够周期的赛季内,运用跳跃-连接创编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运动员的体能、步法、跳跃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解决运动员加入衔接对跳跃稳定性产生冲击的问题。在成套动作创编过程中,以3种模式长度进行段落设计,加强运动员对成套动作的适应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对运动员进行个体化差异分析,将运动员擅长的步法与跳跃进行结合,并非对模板结合方式进行"规定"练习,对连接内容使用动态的、可转换的训练调控。在此基础上,达到创新的加分连接才是实践意义上的创编模板。距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3个赛季周期内如进行应用,使参赛运动员成套动作高难度跳跃具有连接价值、使裁判员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成套动作的创编结构均产生平衡观感,从而在技术得分层面达到运动成绩的提升,最终实现中国花样滑冰单人滑竞技水平在冬奥会的成绩突破。(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赵小瑜[2](2019)在《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套动作及创编过程,作为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主要比赛与训练形式,它贯穿了一个赛季的周期。在运动员跳跃技术储备相同情况下,成套动作创编与完成的科学化,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重要因素之一。自索契冬奥会后,我国单人滑项目成绩明显提高,尤其以男子单人滑为主。备战北京冬奥阶段,运动员的难度技术与艺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得分偏低,成为制约单人滑项目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失衡,提高节目内容得分是教练员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从花样滑冰运动的项目特征、国际滑联颁布的执裁规则、运动训练学、艺术学、美学等方面入手,以创编内容体系为对象对成套动作进行研究,以扩大节目内容分上升空间为目的对创编要素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单人滑项目提供创编理论参考。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视频解析法与数理统计法,通过分析花样滑冰单人滑的项目特征,包括以“难”、“稳”、“美”为主的规则特征;以ATP-CP、糖酵解及有氧系统结合为主的2-3区混合活动类型供能特征;以跳跃与步法动作形成不同难度组合为主的技术特征;以观赏性为主的艺术特征,以及单周期内以连贯为主的创编特征。从而形成创编内容1、2、3级指标层次,构建完整的创编内容体系,并分析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我国单人滑项目运动员节目内容得分问题的创编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创编内容体系构建:一级指标包括4个要素、二级指标包括11个要素、叁级指标包括34个要素。整体创编占总过程52%,个体创编占总过程27%,初选创编与修整创编分别占总过程13%与8%。第3层级权重排名前10指标为:B22运动竞技能力、C14编排相关步法、B21跳跃难度顺序、B11音乐剪辑拼接、A12主体驾驭水平、C13进入跳跃步法、B33步法技术结合、C33主题内容结合、B23旋转难度结合、B12音乐节奏比例。(2)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经标准差值筛选,均值排序前10包括:跳跃前步法难度、跳跃技术与步法连接、跳跃落冰后的步法难度、交叉步时长与滑行技术、步法用刃的多样化、编排相关步法与跳跃难度安排、音乐的碎片化与整合、音乐主题的来源、构图的区域分割、舞蹈写实表现与抽象表现。(3)对运动员个案技术执行得分与节目内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接续步、跳跃与节目内容分相关系数≥0.6。随跳跃难度种类、周数的增加,节目内容分数以不同程度下降。相关数据显示,跳跃难度攀升,是造成创编步法连接减少、接续步定级低、节目内容分数呈递减下降的主要原因。(4)对2014-2018年世锦赛及冬奥会单人滑运动员分数分段抽样,并进行节目内容分与交叉步时长回归分析:节目内容分五项打分与交叉步时长的非标准化系数均呈显着负向影响,交叉步时长每增加1单位,滑行技术降低0.105单位、动作衔接降低0.114单位、表演表现0.119单位、节目构成降低0.113单位、音乐表达降低0.117单位,对表演表现打分因素影响最为明显。经研究,自由滑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25-30秒区间;短节目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15-20秒区间;此时间区间内对交叉步添加,节目内容得分可提升的空间增大。(5)成套动作创编的音乐结构:短节目以单二部曲式为主,节奏过程由慢到快,自由滑以叁段体结构为主。创编的空间结构,确定9格区域的赛场分割概念,经实证归纳,跳跃在空间布局顺序呈错峰状,主要分布第6、7、5、9板块区域;冰场旋转定点通常位于中央区6、2、7中叁分之二位置。创编的表现动作结构:运动员肢体动作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变形特征,主要突出单一结构的借力、反弹、对抗、游离与引领的舞蹈表现形式。(6)针对创编过程出现因运动员竞技能力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结构非衡现象。将运动训练学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引用创编及训练中,将难度步法连接与跳跃结合,通过3种创编训练模板,进行补偿性创编,从而达到保证跳跃难度,扩大技术执行分,提升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分目的。运动员的基础结合模式、加分模式、连续模式失误率平均≥2次,结果显示训练受到新的连接刺激,打破运动员稳定跳跃状态。(7)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后续研究,将对跳跃-连接补偿创编模板的应用进行探讨,使其帮助教练员在北京冬奥备战期内对创编动作解析与把握。同时,强化对创编内容的多学科运用,加强创编同项群项目、同类学科的跨界研究。从而在成套动作中挖掘符合运动员运动风格的加分连接,最终提高节目内容分。(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李金玉[3](2019)在《我国男子单人滑选手金博洋与2022冬奥会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项目的竞技格局逐渐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但仍然面临着日本、美国及加拿大占据主导地位的局势。金博洋为我国夺得了世锦赛历史上的首枚奖牌,跻身于世界顶级的花样滑冰阵容之中。因此,金博洋被认为是我国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项目取得冬奥会金牌的“突破口”。但是,比起他在2022年冬奥会的强劲对手——日本名将羽生结弦和宇野昌磨,美国选手Vincent Zhou和Nathan Chen,金博洋还有稚嫩之处,面临着很大的比赛压力。因此,进行金博洋与其2022年冬奥会主要对手的对比分析,不但能够暴露金博洋在比赛中的问题,为金博洋备战2022年冬奥会提供理论建议,也为我国高水平男子单人花样滑冰运动的成绩研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男子花样滑冰单人滑选手金博洋与其2022年奥运会主要对手Nathan Chen、Vincent Zhou、宇野昌磨和羽生结弦在技术分(Elements scroe)和节目内容分(Program components)两大项得分及滑行技术(Skating skills)、动作连接(transitions)、表演完成(performance)、组成结构(composition)和音乐表达(interpretation of the music)5项小分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短节目得分分析:从2015年-2018年,金博洋在短节目技术及动作连接两项中的得分较高,得分弱势项目为滑行技术、节目内容及音乐表达叁项,组成结构和表演完成两项得分居中。Nathan Chen的技术(除2017年外)和滑行技术为其弱势,节目内容、动作连接和音乐表达是其优势,而组成结构和表演完成两项得分居中。Vincent Zhou的技术、滑行技术和表演完成为优势得分项,节目内容、组成结构和音乐表达是其弱势得分项,动作连接得分居中。日本选手宇野昌磨和羽生结弦的弱势得分项为技术,但是这两位运动员的技术得分也有逐年提高的趋势。金博洋的技术在2015和2016年处于领先状态。但是2017年之后,由于日本选手的技术得分逐步提高,反超了金博洋的技术得分。相对其他国家的选手,日本选手的各项得分都比较均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选手Vincent Zhou虽然在2015年各项水平不及其他几位运动员,2016年开始在滑行技术方面进步巨大,其他几项成绩进步也非常明显。如果他继续保持这个进步趋势,在2022年冬奥会的短节目比赛中,Vincent Zhou将成为一个强劲的对手。(2)自由滑得分分析:2015年-2018年,金博洋在自由滑技术分、节目内容中的滑行技术、表演完成和组成结构中的得分较高,得分弱势项目为节目内容中的音乐表达和动作连接两项。Nathan Chen在自由滑技术分、节目内容中的滑行技术、表演完成和组成结构中的得分较高,得分弱势项目为节目内容中的音乐表达和动作连接两项。Vincent Zhou在自由滑技术分、节目内容中的动作连接得分较高,得分弱势项目为节目内容中的组成结构和音乐表达,节目内容中的表演完成和滑行技术得分居中。相对来说,日本选手宇野昌磨和羽生结弦的弱势得分项为技术分,并且发挥水准不稳定,说明技术分可以作为金博洋超越日本选手的突破口。日本选手在节目内容得分上不容小觑,尤其是组成结构、音乐表达及表演完成叁项得分均远超其他国家选手。说明金博洋也应该在节目编排上做更多的准备,才有可能超越日本选手,有夺冠希望。(3)建议:我国选手的培养应该迎合国际滑联的趋势,向日本选手看齐,对艺术表现力有较大的追求。这要求我国选手在舞蹈、音乐乃至文化底蕴上需要进行专项的训练与提高;目前,高难度的动作设置依然能够保证我国选手的世界排名,但高难度的跳跃需要高水准的体能来保证。因此,对我国选手的体能训练仍然是重中之重;国际顶尖水平的选手比赛经验告诉我们,适合选手综合能力的动作安排和适合选手风格的音乐选择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将其能力发挥到极致,避免失误,得到高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期刊2019-05-13)

赵小瑜,朱志强[4](2019)在《力效视域下花样滑冰接续步的典型肢体动作研究——基于单人滑项目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力效对肢体动作的分析理论,对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中接续步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续步具有难度定级构成的连续性、身体动作与转动的节奏性、难度组合转体步的流畅性、上肢动作的艺术性等特征;接续步浮腿与支撑腿典型动作的3种分类与上肢动作结合,组成不同动作影响运动员核心躯干的稳定性。提出:对接续步典型肢体动作的力效样式分析,是提升成套动作艺术价值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调控成套动作节奏、呈现成套动作主题的编排手段,达到花样滑冰项目的艺术升华。(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季芳[5](2019)在《花滑世锦赛,中国队收获不少》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阅读在2019年花滑世锦赛上,中国队表现不俗,双人滑项目摘得金牌,单人滑、冰舞项目进步明显。中国队选手彰显了实力,积累了经验,收获了信心。总结比赛经验,做好备战工作,中国队积极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积蓄能量。3月23日,2019年(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3-26)

王晶[6](2019)在《双人滑突重围 单人滑需磨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男单自由滑比赛的结束,2019年花样滑冰世锦赛3月23日落下帷幕。中国花样滑冰队在本次世锦赛双人滑项目上获得一枚金牌和一个第4名,男子单人滑第5名,冰舞第15名,女单第19名,成绩可圈可点。中国花样滑冰在双人滑形成团队优势的同时,男女单人滑和冰舞项目(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报》期刊2019-03-25)

赵小瑜,朱志强[7](2019)在《花样滑冰单人滑成套动作编排结构要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厘清花样滑冰单人滑成套动作编排结构要素及其重点,把握花样滑冰单人滑成套动作编排的规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花样滑冰单人滑成套动作编排结构要素进行分析,计算各个要素权重,分清花样滑冰单人滑成套动作编排结构中的重点要素。按照权重排序,一级层次包括4个要素,二级层次包括11个要素,叁级层次包括34个要素。运动竞技能力、编排定级步法、跳跃难度顺序、音乐剪辑拼接、主体驾驭水平、进入跳跃步法、步法技术结合、主题内容结合、旋转难度顺序、音乐快慢比例是该花样滑冰单人滑成套动作编排结构的重点要素。(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嘉璐,张伟[8](2019)在《体育人文观视域下花样滑冰单人滑规则演变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育人文观的规则观念出发,探讨了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花样滑冰单人滑规则发展的目标、动力和趋势,并对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结论:花样滑冰规则演变分为叁个阶段,其发展以追求合理性为目标,以公平公正、难美并重以及人本化为发展方向。运动员要兼顾难度与美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志钢[9](2018)在《2016-2017金博洋与国外优秀男子单人滑运动员自由滑技术分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的发展无论从得分还是技术难度上来说,都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进步。在上一个奥运周期中,4周跳的数量和种类还不是很完备,自索契冬奥会之后,4周跳动作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呈现出了一个质的飞跃,优秀的男子单人滑选手平均下来可以在一场自由滑中完成叁个4周跳甚至更多,种类也达到了至少完成两种以上。在2016-2017赛季结束时,五种4周跳已达到了同时出现在国际赛场上,极大的增加了男子单人滑比赛的观赏性与激烈程度,掌握多种4周跳,完成多种4周跳,已成为了现在及未来男子单人滑比赛运动员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高水平运动员的旋转与接续步动作也随着训练理念的不断更新、训练方法与手段的不断进步、编排与设计的不断丰富而保证了定级可以达到4级。可以说,在当今的国际赛场上,若想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从技术层面来说,在比赛中必须要高质量的完成多种多次4周跳、旋转与接续步达到满级,且所有动作均获得高GOE的加分方可在与其他运动员同场竞争时保证优势。本文通过2016-2017赛季里我国男子单人滑运动员金博洋与积分榜前叁名的男单运动员羽生结弦、宇野昌磨、Nathan CHEN在国际滑联赛事里(包括大奖赛、大奖赛总决赛与世界锦标赛)自由滑的技术得分情况进行拆解分析,得出金博洋在跳跃配置上不论单跳还是联跳或连续跳都处于四位运动员中较领先的位置;在旋转动作中,如果相同等级的条件下,金博洋旋转配置的选择从基础分上稍低于其他运动员;其接续步的完成度与质量较为稳定,接续步定级和GOE的加减分情况随着参赛的次数增多而提高。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可得出金博洋的技术动作配置,基础分值高,影响金博洋技术分得分的因素主要为跳跃动作还存在些许问题如用刃、周数,旋转与接续步的完成情况不甚理想,技术组对等级的判定经常低于其他运动员,所有动作的GOE得分与其他运动员相比不占优势。建议其在平时的训练中强化旋转和步法的训练,尤其是比赛规定动作的完成度,在保证跳跃难度配置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动作完成质量,以实现动作及配置最合理化;深刻把握项目规律,紧跟国际规则变化趋势,充分理解规则内涵并善于利用规则,以实现在规定的条款内达到成绩最大化。在对2016-2017赛季里金博洋的成绩进行详细研究与分析,并对比其他两个赛季的自由滑技术分得分情况后,得出金博洋在本赛季由成绩的多少而得出的竞技状态走势一直在呈上升趋势,竞技状态的调整相比较其他赛季来说较为合理,在未来的训练和比赛里,根据竞赛周期的需要从体能、技术、心理、战术等多方面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实现竞技状态走向的合理化与理想化,最终力争在世锦赛或奥运会等当赛季最重大竞赛中达到竞技状态的巅峰,取得最理想成绩。(本文来源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期刊2018-05-10)

栾涛[10](2018)在《新时期我国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和双人滑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追踪我国双人滑和男子单人滑青少年优秀运动员多年比赛与训练成长的轨迹,认识花样滑冰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用现场观摩法、录像分析法、访谈法、资料法等方法,培养高水平花样滑冰青少年后备人才与教练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密切相关联,运动员需要具备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教练员要具备复合型专业才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具备以身施教攻关能力、具备赛前预判和现场指挥及应变能力等,需要"以赛代练"、"以赛带练"和"团队精神"培养等训练创新手段的有效实施,在复合效宜的作用下使比赛成绩逐步提升,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花样滑冰运动员成长为世界顶尖级人才。(本文来源于《冰雪运动》期刊2018年02期)

单人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套动作及创编过程,作为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主要比赛与训练形式,它贯穿了一个赛季的周期。在运动员跳跃技术储备相同情况下,成套动作创编与完成的科学化,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重要因素之一。自索契冬奥会后,我国单人滑项目成绩明显提高,尤其以男子单人滑为主。备战北京冬奥阶段,运动员的难度技术与艺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得分偏低,成为制约单人滑项目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失衡,提高节目内容得分是教练员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从花样滑冰运动的项目特征、国际滑联颁布的执裁规则、运动训练学、艺术学、美学等方面入手,以创编内容体系为对象对成套动作进行研究,以扩大节目内容分上升空间为目的对创编要素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单人滑项目提供创编理论参考。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视频解析法与数理统计法,通过分析花样滑冰单人滑的项目特征,包括以“难”、“稳”、“美”为主的规则特征;以ATP-CP、糖酵解及有氧系统结合为主的2-3区混合活动类型供能特征;以跳跃与步法动作形成不同难度组合为主的技术特征;以观赏性为主的艺术特征,以及单周期内以连贯为主的创编特征。从而形成创编内容1、2、3级指标层次,构建完整的创编内容体系,并分析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我国单人滑项目运动员节目内容得分问题的创编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创编内容体系构建:一级指标包括4个要素、二级指标包括11个要素、叁级指标包括34个要素。整体创编占总过程52%,个体创编占总过程27%,初选创编与修整创编分别占总过程13%与8%。第3层级权重排名前10指标为:B22运动竞技能力、C14编排相关步法、B21跳跃难度顺序、B11音乐剪辑拼接、A12主体驾驭水平、C13进入跳跃步法、B33步法技术结合、C33主题内容结合、B23旋转难度结合、B12音乐节奏比例。(2)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经标准差值筛选,均值排序前10包括:跳跃前步法难度、跳跃技术与步法连接、跳跃落冰后的步法难度、交叉步时长与滑行技术、步法用刃的多样化、编排相关步法与跳跃难度安排、音乐的碎片化与整合、音乐主题的来源、构图的区域分割、舞蹈写实表现与抽象表现。(3)对运动员个案技术执行得分与节目内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接续步、跳跃与节目内容分相关系数≥0.6。随跳跃难度种类、周数的增加,节目内容分数以不同程度下降。相关数据显示,跳跃难度攀升,是造成创编步法连接减少、接续步定级低、节目内容分数呈递减下降的主要原因。(4)对2014-2018年世锦赛及冬奥会单人滑运动员分数分段抽样,并进行节目内容分与交叉步时长回归分析:节目内容分五项打分与交叉步时长的非标准化系数均呈显着负向影响,交叉步时长每增加1单位,滑行技术降低0.105单位、动作衔接降低0.114单位、表演表现0.119单位、节目构成降低0.113单位、音乐表达降低0.117单位,对表演表现打分因素影响最为明显。经研究,自由滑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25-30秒区间;短节目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15-20秒区间;此时间区间内对交叉步添加,节目内容得分可提升的空间增大。(5)成套动作创编的音乐结构:短节目以单二部曲式为主,节奏过程由慢到快,自由滑以叁段体结构为主。创编的空间结构,确定9格区域的赛场分割概念,经实证归纳,跳跃在空间布局顺序呈错峰状,主要分布第6、7、5、9板块区域;冰场旋转定点通常位于中央区6、2、7中叁分之二位置。创编的表现动作结构:运动员肢体动作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变形特征,主要突出单一结构的借力、反弹、对抗、游离与引领的舞蹈表现形式。(6)针对创编过程出现因运动员竞技能力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结构非衡现象。将运动训练学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引用创编及训练中,将难度步法连接与跳跃结合,通过3种创编训练模板,进行补偿性创编,从而达到保证跳跃难度,扩大技术执行分,提升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分目的。运动员的基础结合模式、加分模式、连续模式失误率平均≥2次,结果显示训练受到新的连接刺激,打破运动员稳定跳跃状态。(7)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后续研究,将对跳跃-连接补偿创编模板的应用进行探讨,使其帮助教练员在北京冬奥备战期内对创编动作解析与把握。同时,强化对创编内容的多学科运用,加强创编同项群项目、同类学科的跨界研究。从而在成套动作中挖掘符合运动员运动风格的加分连接,最终提高节目内容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人滑论文参考文献

[1].赵小瑜,朱志强,吴晓华,吴瑛.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非衡现象及创编补偿训练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赵小瑜.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3].李金玉.我国男子单人滑选手金博洋与2022冬奥会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

[4].赵小瑜,朱志强.力效视域下花样滑冰接续步的典型肢体动作研究——基于单人滑项目规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

[5].季芳.花滑世锦赛,中国队收获不少[N].人民日报.2019

[6].王晶.双人滑突重围单人滑需磨砺[N].中国体育报.2019

[7].赵小瑜,朱志强.花样滑冰单人滑成套动作编排结构要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8].张嘉璐,张伟.体育人文观视域下花样滑冰单人滑规则演变趋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9].唐志钢.2016-2017金博洋与国外优秀男子单人滑运动员自由滑技术分对比分析[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8

[10].栾涛.新时期我国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和双人滑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8

标签:;  ;  ;  ;  

单人滑论文-赵小瑜,朱志强,吴晓华,吴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