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酰化反应论文-吴丹,周聪,赵素英

甲酰化反应论文-吴丹,周聪,赵素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酰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氢甲酰化反应,催化剂载体,非均相,固定化

甲酰化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周聪,赵素英[1](2019)在《负载型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催化剂与产物不易分离的问题,氢甲酰化反应催化剂固载化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分子筛、二氧化硅、碳材料、金属氧化物、磁性纳米粒子、有机聚合物和离子液体这些不同负载材料的角度综述了过去十年来的相关研究结果,并对不同载体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固载型催化剂分为3种不同的构建方式:载体与配体连接、载体与金属连接以及载体同时与配体和金属连接。第3种构建方式制备的催化剂更稳定,常在二氧化硅作为载体中使用。第一种构建方式为催化剂制备提供了多样性,在无机物和有机物作为载体中都有广泛使用,其中,含磷的有机聚合物在提供良好催化剂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宋雅宁,吕志果,郭振美[2](2019)在《手性离子液体催化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一种自然属性,利用手性催化剂催化反应的进行是最有效的一种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方法。离子液体所具有的可设计性结构,以及黏度低、不易挥发、无异味、绿色环保等优良性质使其近年来受到化学工作者们的广泛青睐。将手性配体与功能化离子液体耦合,合成一种全新的具有不对称诱导和控制功能的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并用于反应考察其催化活性,得到了苯乙烯氢甲酰化的最优反应工艺条件为甲苯作溶剂,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作阻聚剂,反应温度60℃,合成气p(CO/H_2)=2 MPa,n(CO)∶n(H_2)=1,持续反应4 h。在该反应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为84.9%,2-苯基丙醛收率为76%,e.e.值为84%。(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徐向亚,冯华升,赵思源,邵芸,刘红梅[3](2019)在《醋酸乙烯氢甲酰化反应工艺中的区域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醋酸乙烯氢甲酰化是带有多官能团的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即其主要产物2-乙酰氧基丙醛和3-乙酰氧基丙醛具有双官能团酯基和醛基,经氢化水解可以得到1,2-丙二醇和1,3-丙二醇,或者经氧化水解得到乳酸和3-羟基丙酸等重要的工业原料及产品。对HRh(CO)(PPh_3)_3催化醋酸乙烯氢甲酰化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其对醋酸乙烯氢甲酰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且对生成2-乙酰氧基丙醛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同时对ROPAC(乙酰丙酮叁苯基膦羰基铑)催化体系进行考察,发现使用DIO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配体并降低反应温度至100℃时,可以增加3-乙酰氧基丙醛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9年06期)

张晶,孙鹏,赵泽伦,高广,李福伟[4](2019)在《多相催化剂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氢甲酰化是指烯烃与合成气(CO/H_2)反应生成醛的羰基化过程,是均相金属络合催化剂在工业上的最大应用之一.与均相催化剂相比,多相催化剂具有易分离的优点,但面临活性较低、化学/区域选择性较差的问题,因而如何结合均多相催化体系的优点,实现高效的多相氢甲酰化过程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多相分子催化剂、多相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以及多相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多相催化剂的组成、结构与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活性、化学/区域选择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从分子层面设计新型的氢甲酰化多相催化剂提供了思路借鉴,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31期)

王昱赟,刘云云[5](2019)在《无金属催化的吡啶C2位碳-氢键胺甲酰化反应合成吡啶甲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无金属催化条件下合成吡啶-2-甲酰胺的方法.在质子酸的促进作用下,简单的吡啶和异氰通过2位碳-氢键的胺甲酰化反应生成吡啶-2-甲酰胺类化合物.产物的形成主要经历二水合草酸存在下异腈对吡啶环的亲电加成、水解和过氧化二叔丁酯氧化下的吡啶环芳构化转化.优化部分的对比实验证实质子酸和氧化剂的存在对于该反应都是必须条件.大体而言,所有反应都是将各反应物和试剂一次性加入,在空气氛围下100℃加热进行良好.环上不同位置含有甲基、叔丁基、环状二烷基、甲氧基、卤素等基团的吡啶底物均展示了良好兼容性.另一方面,烷基和芳基官能化的异腈也都能用于该反应,得到相应的N-烷基和N-芳基吡啶甲酰胺产物.初步结果显示异腈的稳定性对于反应结果有明显影响,相对稳定的2,6-二甲基苯基异腈参与反应生成的产物产率高于其它异腈参与的反应.和已知合成类似产物时采用银、钯盐等催化活化吡啶的2-位碳-氢键的方法相比,本文报道的合成方法优势在于完全无需金属催化剂、专一的碳-2位区域选择性反应、广泛的底物适用性以及高原子经济性.因此,这样的合成方法可望成为对已有合成方法的补充用于合成结构多样和有用的吡啶-2-甲酰胺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帅龙,李庄星,由才,吕辉,张绪穆[6](2019)在《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烯烃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是合成手性醛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展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对称氢甲酰化的新配体,实现了几类重要烯烃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为手性醛的合成提供了简单高效的方法.介绍了不对称氢甲酰化研究的新进展,重点对几类代表性底物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以及相关配体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欢[7](2019)在《非可逆叁嗪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评价以及CO_2参与的N-甲酰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健康杀手”。在我国,癌症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其中肺癌是发病率与致死率最高的类型。在肺癌患者中约80%患者属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上针对EGFR激活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使用靶向抑制剂药物已成为一线治疗手段。相比于传统的化疗方案,靶向抑制剂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质量与无进展生存期。但是,在靶向抑制剂使用的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产生耐药性。为了克服这一问题,EGFR靶向抑制剂已经经历了叁代产品的更迭,同时,作用于EGFR变构区域的第四代抑制剂也初见苗头。即便如此,耐药性的根本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新的突变层出不穷。因此,寻找发现新作用模式的化合物来针对突变后的耐药肿瘤迫在眉睫。本论文受WZ4002(第叁代EGFR抑制剂)与EAI045(第四代EGFR抑制剂)研究工作的启发,结合前期工作基础,构建了以叁嗪为母核的化合物库,以期发现对耐药突变后的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活性的苗头化合物。深入研究活性化合物发现,虽然其作用靶标脱离了 EGFR蛋白,却对该信号通路的下游信号蛋白mTOR与ERK2有部分抑制效果。这类化合物在体外不同种属肝S9体系中保持了良好的代谢稳定性,且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与部分抑制活性。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系列化合物有继续修饰改造的潜力。本论文同时也进行了C02参与的N-甲酰化反应研究,在氢化锂铝的作用下,胺类化合物可以在温和条件下转化为N-甲酰化产物,该反应底物适用性强,官能团耐受性良好,收率可观,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曾竟,李佳佳[8](2018)在《微波促进的取代酚类化合物的邻甲酰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氯苯酚(1a)为原料,研究了微波促进的取代酚类化合物的邻甲酰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溶剂、1a与多聚甲醛摩尔比(r)、微波辐射功率和辐射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THF为溶剂,MgCl2/Et3N(2. 5 eq.)为催化剂,r=1/5,在400 W微波功率下辐射反应5 min,5-氯-2-羟基苯甲醛(2a)的产率为85%,其结构经1H NMR确证。该反应条件还适用于多种取代酚(1b~1f)的邻甲酰化反应,产率为78%~90%。(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贾肖飞,任新意,王正,夏春谷,丁奎岭[9](2019)在《手性吡咯亚磷酰胺/Rh催化的1,1-双取代烯烃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类吡咯取代的手性亚磷酰胺配体,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铑催化的1,1-双取代烯烃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以优秀的区域选择性、良好的化学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71%~86%ee)得到相应的手性直链醛,反应的转化数(TurnoverNumber,TON)值最高达到8900.该类催化剂容易制备且具有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通过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为手性α-烷基-β-甲酰基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类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孙雅楠,赖春波,张春雷,杨旭石[10](2018)在《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副产物对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异戊醛的应用及异丁烯氢甲酰化催化剂的类型.重点研究了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如异戊醇、异戊酸、异丁烷等对反应收率、选择性等的影响,得出了杂质的最大允许量(杂质占原料异丁烯质量分数):异戊醇<1%、异戊酸<1%、异丁烷<20%.(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甲酰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性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一种自然属性,利用手性催化剂催化反应的进行是最有效的一种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方法。离子液体所具有的可设计性结构,以及黏度低、不易挥发、无异味、绿色环保等优良性质使其近年来受到化学工作者们的广泛青睐。将手性配体与功能化离子液体耦合,合成一种全新的具有不对称诱导和控制功能的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并用于反应考察其催化活性,得到了苯乙烯氢甲酰化的最优反应工艺条件为甲苯作溶剂,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作阻聚剂,反应温度60℃,合成气p(CO/H_2)=2 MPa,n(CO)∶n(H_2)=1,持续反应4 h。在该反应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为84.9%,2-苯基丙醛收率为76%,e.e.值为8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酰化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丹,周聪,赵素英.负载型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

[2].宋雅宁,吕志果,郭振美.手性离子液体催化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J].化工科技.2019

[3].徐向亚,冯华升,赵思源,邵芸,刘红梅.醋酸乙烯氢甲酰化反应工艺中的区域选择性研究[J].工业催化.2019

[4].张晶,孙鹏,赵泽伦,高广,李福伟.多相催化剂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9

[5].王昱赟,刘云云.无金属催化的吡啶C2位碳-氢键胺甲酰化反应合成吡啶甲酰胺[J].化学学报.2019

[6].李帅龙,李庄星,由才,吕辉,张绪穆.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9

[7].刘欢.非可逆叁嗪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评价以及CO_2参与的N-甲酰化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曾竟,李佳佳.微波促进的取代酚类化合物的邻甲酰化反应研究[J].合成化学.2018

[9].贾肖飞,任新意,王正,夏春谷,丁奎岭.手性吡咯亚磷酰胺/Rh催化的1,1-双取代烯烃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J].有机化学.2019

[10].孙雅楠,赖春波,张春雷,杨旭石.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副产物对反应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甲酰化反应论文-吴丹,周聪,赵素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