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花丝论文-李向龙,张中保,张春,吴忠义

玉米花丝论文-李向龙,张中保,张春,吴忠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花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花粉管通道,去除花丝,结实粒数

玉米花丝论文文献综述

李向龙,张中保,张春,吴忠义[1](2018)在《通过去除花丝确定玉米花粉管通道形成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玉米材料花粉管通道形成时间,对S173、S192等2个玉米材料在授粉后去除花丝统计结实粒数,确定其花粉管通道形成的时间段。结果表明,雌穗结实顺序为中部、下部、顶部,结实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2个材料结实均在授粉后15 h开始,之后在一定时间段内结实粒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但该趋势因温度不同而有差异;相同温度条件下,S192结实要早于S173,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材料温度越高结实越早,说明温度对不同材料结实起始时间有很大影响;通道形成时间段验证试验中,在满足温度条件下,通道形成时间段内转化所得阳性株率要高于非时间段内。(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徐建霞,郑常祥[2](2018)在《玉米花丝黄酮和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花丝(也称玉米须)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黄酮和多糖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在玉米加工过程中玉米花丝基本被废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贵州乃至我国玉米花丝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玉米花丝黄酮、多糖类化合物的药理功效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8年04期)

姜书鹏[3](2018)在《玉米花丝黄酮优化纯化、抗氧化活性研究及组分成分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们常规的玉米消费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注重玉米籽料的价值,而作为记录在册的传统中草药玉米花丝却常被遗弃。近几年来,随着对玉米花丝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玉米花丝的药效越来越被重视,常被开发为药品和保健品,其应用十分广泛。黄酮作为玉米花丝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全面系统研究玉米杂交种花丝中黄酮的含量及纯化办法,探讨其功能及结构,可为提高玉米杂交种的产品附加值和扩大其产品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玉米品质育种提供新的参考方向。为此,本研究以9个玉米杂交种的花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总黄酮含量、总黄酮抗氧化能力、经纯化后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和黄酮的结构,并探讨用乙醇纯化9个玉米品种花丝总黄酮的最佳浓度,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波-双酶法提取9个玉米品种花丝的总黄酮,进行含量差异比较。结果表明,9个品种的玉米花丝总黄酮含量之间存在真实差异,其中瑞玉16含量最高,达到了22.65mg/g;正红115、正红211和正红311的含量相对较高,含量在10.29mg/g-14.72mg/g之间;含量较低的正红505为3.74mg/g。2、9个品种花丝黄酮的总还原力与其含量的高低趋势表现一致,最高的为瑞玉16,最低的为正红505,除正红6号与正红211之间外,其余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总黄酮清除DPPH和抑制-OH自由基的能力最高的分别是正红532和瑞玉16,最低的分别是正红211和正红2号。3、9个品种经最佳洗脱浓度纯化后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高于总黄酮,且达到显着差异;不同浓度梯度纯化后的黄酮类化合物抑制-OH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总黄酮,且达到极显着差异,表明纯化效果显着。经过纯化后正红532在清除DPPH和抑制-O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正红102和正红211纯化后的抗氧化力在9个品种中能力较弱。4、根据纯化后花丝黄酮的抗氧化能力大小,可综合判断出,用于纯化花丝黄酮的乙醇其最佳洗脱浓度分别是:正红2号为40%,正红102、正红115、正红211和瑞玉16均为60%,正红6号、正红311和正红532为80%,用60%和80%对正红505均可。5、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根据标准品的HPLC色谱图与纯化后的黄酮类化合物的HPLC色谱图进行对比,得到含有芦丁的品种有正红2号、正红102、瑞玉16,含有木犀草素的有瑞玉16,含有柚皮素的有正红2号、正红311,含有山奈酚的有正红311,含有芒柄花黄素的有正红311、正红505、正红532。其余的叁个品种中未发现这5种标准品。(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石海春,李东波,余学杰,蔡林,夏伟[4](2018)在《正红505玉米花丝多糖结构及其降血糖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正红505玉米花丝中的多糖成分,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NM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法(FTIR)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研究该多糖的单糖组成及结构,借助噻唑蓝比色(MTT)细胞试验,研究多糖CSP505对大鼠胰岛细胞RINm5F和人体肝脏细胞HepG2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多糖CSP505可能是一种由D-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的β构型的多糖,其中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比约为3∶1。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RINm5F细胞存活力随着增强,加药组中多糖以200、500、1000μg/mL浓度与四氧嘧啶共同作用时,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了16.1%、16.1%、21.1%,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HepG2细胞存活能力也增强,加药组中多糖分别以200、500、1 000μg/mL浓度作用于细胞时,细胞存活力分别为100.4%、101.4%、103.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加药组中在3个浓度的多糖作用下,腺苷酸环化酶(ADCY4)、糖原磷酸化酶(GPBB)和糖原合酶(GYS2)浓度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而cAMP在浓度为1 000μg/mL时也表现出极显着差异。结果表明,该多糖可通过促进ADCY4与cAMP的合成来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且可通过抑制糖原分解并促进糖原合成等过程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东波[5](2016)在《玉米花丝多糖结构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花丝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功能性食品,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资源非常丰富,但在玉米的加工过程中基本被废弃。随着对玉米花丝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玉米花丝含有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其多糖含量较高,是重要的水溶性成分之一,作为药用资源可能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正红系列玉米杂交种,因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及适应性广,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的玉米主导品种。本研究以8个正红玉米品种的花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多糖含量差异、结构与抗氧化功能,并多方法综合探讨正红505花丝多糖的结构与降血糖功能,以期明确玉米杂交种正红505花丝多糖的降血糖机理,证明玉米花丝的药用价值,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高玉米品种正红505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其推广应用。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提醇沉法,对8个正红系列玉米品种乳熟期的玉米花丝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个品种之间的玉米花丝粗多糖(corn silk polysaccharide,简称CSP)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SP311、CSP505、CSP211的含量相对较高,达15%以上,而CSP102的含量相对较低,为9.7%,其余居中,在11.4-13.3%之间。对8个玉米花丝多糖含量差异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多糖CSP311与CSP505、CSP211相比较,分别在α=0.05和α=0.01水平上差异不显着:CSP311与CSP006、CSP532、 CSP002、CSP115、CSP102相比较,在α=0.05和α=0.01水平上差异均极显着。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法(FTIR),对8个玉米花丝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8个玉米花丝的多糖结构,除了CSP002和CSP211多糖中其糖苷键构型为α型外,其余6个多糖中的糖苷键构型均为β型,说明该8个玉米花丝多糖的主体结构基本一致。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对正红505花丝多糖CSP505的单糖组成及结构进行综合研究,GC-MS和HPLC结果表明,玉米花丝多糖CSP505可能是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且二者峰面积的比值约为3:2;NMR的结果显示,多糖CSP505可能由两种单糖组成,且其在13CNMR谱图中的化学位移与β-阿拉伯糖和β-半乳糖碳原子的化学位移相似。3.借助噻唑蓝比色(MTT)细胞试验,对8个玉米花丝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多糖CSP006、CSP102、CSP115、CSP211、CSP311、CSP505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效果显着(P<0.05),并且CSP115多糖高剂量组和CSP211多糖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免于细胞受H2O2损伤的能力分别达到了47.64%、62.73%。4.借助MTT试验,研究了多糖CSP505对大鼠胰岛细胞RINm5F和人体肝脏细胞HepG2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RINm5F细胞存活力也随着增强,加药组中多糖以200、500、1000μg·mL-1浓度与四氧嘧啶共同作用时,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了16.1%、16.1%、21.1%,效果极显着(P<0.01)。随着多糖浓度的提高,HepG2细胞存活能力也增强,加药组中多糖分别以200、500、1000μg·mL-1浓度作用于细胞时,细胞存活力分别为100.4%、101.4%、103.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加药组中在3个浓度梯度的多糖作用下,ADCY4、GPBB和GYS2浓度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而cAMP在浓度为1000μg·mL-1时也表现出极显着差异,说明该多糖可以通过促进腺苷酸环化酶(ADCY4)与cAMP的合成来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并且可以通过抑制糖原分解并促进糖原合成等过程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综上,玉米品种正红505花丝的粗多糖含量相对较高(15.8%),其精多糖CSP505可能是一种由D-阿拉伯糖和D-半乳糖组成的β构型的多糖,其中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的比约为3:2,具备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明显的降血糖功能,在制作保健品和治疗糖尿病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焦铸锦,黄思良[6](2015)在《Fusarium proliferatum侵染玉米花丝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分生孢子喷洒在玉米花丝上,可侵入玉米柱头的茸毛细胞、表皮细胞以及花丝的表皮细胞,菌丝沿花丝的薄壁组织细胞、维管束细胞向子房方向生长。F.proliferatum侵染花丝后,导致花丝薄壁细胞、表皮细胞皱缩,花丝萎缩变形。结果显示,F.proliferatum可直接侵染玉米花丝,借助花丝通道侵入玉米雌穗,花丝通道是F.proliferatum侵染玉米雌穗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郑飞,孔令杰,刘瑞响,张美景,赵文明[7](2015)在《玉米花粉和花丝活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离体玉米花粉生活力和花丝受粉结实活力保持的时间。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不同基因型材料花粉活力存在显着差异。在低温条件下花粉寿命没有延长;常温条件下花粉寿命在24~48 h。花丝活力能持续到开花期结束后7 d,结实率可达80%以上。(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3期)

焦铸锦,黄思良[8](2015)在《Fusarium proliferatum侵染玉米花丝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在我国属第一大粮食作物。河南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玉米在河南省是最主要的秋季粮食作物。根据笔者前期调查结果,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Matsushima)Nirenberg是引起河南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对玉米的为害不仅表现在产量上,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真菌毒素对玉米作为粮食及饲料的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关于F.proliferatum的侵染途径,目前普遍接受伤口侵染途径。尚无关于F.proliferatum花丝通道侵染途径的系统报道,研究F.proliferatum侵染花丝的过程并确定其花丝通道侵染途径,对科学防控玉米穗腐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穗腐病籽粒分离得到的层出镰刀菌菌株Fpl为供试菌株,以浓度为10~5ml~(-1)的F.proliferatum孢子悬浮液喷洒吐丝7d的"郑单958"雌穗花丝。观察发现,孢子悬浮液喷洒36h后,侵染菌丝可沿花丝到达子房部位。解剖学数据显示,F.proliferatum分生孢子喷洒在玉米花丝上,可以侵入玉米柱头的茸毛细胞、表皮细胞,以及花丝的表皮细胞,菌丝沿花丝的薄壁组织细胞、维管束细胞向子房方向生长。F.proliferatum侵染花丝后,导致花丝薄壁细胞、表皮细胞皱缩,花丝萎缩变形。结果显示,F.proliferatum可直接侵染玉米花丝,借助花丝通道侵入玉米雌穗。证实花丝通道是F.proliferatum侵染玉米雌穗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于欣,马岩石,于云龙[9](2015)在《玉米花丝冰淇淋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玉米花丝适当处理后用于玉米花丝冰淇淋的生产。以产品的感官评分、膨胀率、抗融性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玉米花丝冰淇淋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当玉米花丝粉、单甘酯、CMC-Na的添加量分别为2.0%、0.2%、0.2%,玉米花丝粉粒度为100目时,生产的冰淇淋具有理想的膨胀率及适当的抗融性,产品组织状态均匀、口感柔滑细腻、风味优良。(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李松[10](2014)在《玉米花丝花粉互作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授粉后花粉与花丝互作(pollen-silk interaction)是玉米生殖发育的重要过程。在此期间,花粉与花丝的细胞结构、组分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发生显着的连续变化。然而,目前玉米的遗传转化周期较长,基因功能注释尚不完善,突变体尤其是影响花粉-花丝互作的突变体资源十分缺乏,这极大地制约了玉米花粉-花丝互作过程分子机理的研究。因此利用比较组学研究花粉与花丝互作过程,对于揭示花丝与花粉的互作机理,特别是花丝对于花粉管的识别、花粉管发育的促进、供养及引导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玉米自交系B73为材料,观察了玉米花粉管的萌发过程,比较了未授粉花丝及自交授粉后花丝转录组的差异和蛋白质组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粉管萌发实验表明,授粉后1小时是花粉管萌发的高峰期,此后花粉的萌发率急剧下降,所以我们把此时刻定义为花粉管萌发期。授粉后5小时,此时花粉管的延伸速率到达最高(1.8957 cm/h),大部分已萌发花粉的花粉管都处于延伸阶段,而且此时没有花粉处于萌发阶段,所以我们把授粉后5小时定义为花粉管的延伸阶段。授粉后20小时,有32%的花粉管到达了胚囊,此时玉米的雌雄配子已经开始了双受精过程。2.与未授粉花丝的转录组相比,授粉1小时后出现了1485个表达量上调大于2倍的转录本,367个表达量下调大于2倍的转录本;与授粉1小时花丝的转录组相比,在授粉5小时后出现了313个表达量上调大于2倍的转录本,17个表达量下调大于2倍的转录本。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转录本集中于细胞质中,具有细胞壁合成、防御/抗胁迫,催化活性转移酶活性,脂质结合活性等功能,参与光和作用等过程。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表明:主要参与的生化反应途径有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的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剪接复合体等途径。3.未授粉、授粉后1小时及授粉后5小时的这叁个时期的花丝蛋白质组相比较发现,共有37个蛋白质点在叁个时期中表达量发生连续的大于2倍的变化,且通过MALDI-TOF-MS质谱测序和MASCOT序列分析进行了注释;功能分类表明,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壁合成、防御/抗胁迫、代谢途径、转录等细胞过程,这与转录组的结果基本一致。4.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同源比对分析表明,有12个差异蛋白质点的基因的表达模式趋同,其余差异蛋白质点在转录组表达谱均出现,虽然大部分的表达量较高但差异不显着。这些差异转录本/蛋白被定义为花丝花粉互作的候选基因。综上,本文从转录组与蛋白质组两个角度分析了玉米授粉后花粉与花丝基因表达的连续变化,发现授粉后不同时期基因的特异表达模式,为揭示花丝与花粉的互作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6)

玉米花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花丝(也称玉米须)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黄酮和多糖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在玉米加工过程中玉米花丝基本被废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贵州乃至我国玉米花丝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玉米花丝黄酮、多糖类化合物的药理功效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花丝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向龙,张中保,张春,吴忠义.通过去除花丝确定玉米花粉管通道形成时间[J].江苏农业科学.2018

[2].徐建霞,郑常祥.玉米花丝黄酮和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农技服务.2018

[3].姜书鹏.玉米花丝黄酮优化纯化、抗氧化活性研究及组分成分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8

[4].石海春,李东波,余学杰,蔡林,夏伟.正红505玉米花丝多糖结构及其降血糖活性分析[J].玉米科学.2018

[5].李东波.玉米花丝多糖结构及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6].焦铸锦,黄思良.Fusariumproliferatum侵染玉米花丝的解剖学研究[J].玉米科学.2015

[7].郑飞,孔令杰,刘瑞响,张美景,赵文明.玉米花粉和花丝活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焦铸锦,黄思良.Fusariumproliferatum侵染玉米花丝的解剖学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9].于欣,马岩石,于云龙.玉米花丝冰淇淋的工艺优化[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5

[10].李松.玉米花丝花粉互作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

标签:;  ;  ;  ;  

玉米花丝论文-李向龙,张中保,张春,吴忠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