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洮岷论文-牛乐

河湟洮岷论文-牛乐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湟洮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黑天信仰,宗教图像,民间信仰,文化变迁

河湟洮岷论文文献综述

牛乐[1](2019)在《图溯犀牛大海——河湟、洮岷民间大黑天信仰的流变及文化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湟、洮岷地区民间供奉的犀牛大海家神来源于云南白族、彝族的土主大黑天神,是民族文化传播、变异、重构的历史文本,其生成和流变体现了藏彝走廊文化传播、民族互动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踪迹。作为个体和社会生命的文化表征,宗教图像的演化与人类文化的底层知识之间相互指涉,表征为"音""形""义"的综合图式,在传播与流变中表现出文化生命共性、差异、互动的生长逻辑。(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9年04期)

李言统[2](2019)在《藏汉文化背景下嘛呢经的形成——以河湟洮岷地区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嘛呢经是在藏汉文化交接的特殊地区,受佛道文化和藏传佛教的相互影响,由宝卷文化和嘛呢信仰相互采借融合后形成的一种信仰形式和文本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本文以流传在甘青河湟洮岷地区的嘛呢经为考察对象展开分析,通过展示从宝卷到嘛呢的文本转换,论述民间文本在形成过程中选择和存活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发生演变的特殊规律。(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海兵[3](2018)在《跨越族际界限:明代河湟洮岷地区的私茶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达到"以茶驭番""联番制虏"的目的,明朝朝廷在河湟洮岷地区实行严格的茶叶禁榷制度。其后,由于官运官茶的破坏和茶禁的逐渐废弛,在厚利的驱使下,河湟洮岷地区边茶私贩活动日渐兴盛。同时,明初在"纳马番族"中实行的金牌、勘合制度亦于正统年间废止。至明朝中后期,河湟洮岷地区的私茶贸易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守关军吏、卫所官兵、边民、茶商、"熟番"等不断地逾越族群界限进行"通番"贸易,由此促进了边地市场的兴起和族际间联系的加强。(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8年02期)

喜富裕[4](2013)在《论明政府对河湟洮岷地区生熟番族的管理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王朝对河湟洮岷地区生熟番族的管理政策构成了其统治西番的基础,作为中茶纳马主体的生熟番族,有明一代,明王朝对其管理政策的形成及演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在总结生熟番族定义的基础上,就以往生熟番族"中茶纳马的是熟番,其余的是生番"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此问题及相关史料的全面梳理和分析,认为这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理解偏颇所致。(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3年08期)

李健胜[5](2012)在《藏传佛教对清代河湟洮岷地区汉人社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杜常顺,郭凤霞[6](2010)在《明代“西番诸卫”与河湟洮岷边地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向红伟[7](2008)在《明代河湟洮岷政治地理结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政治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科学,着重讨政治区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地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湟洮岷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黄河、湟水、大通河、庄浪河、洮河、大夏河等河流贯穿其间,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羌、吐谷浑、吐蕃等西北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这里是东西方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和焦点区,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重要前哨。河湟洮岷地区,可西控塞外诸卫、北据蒙古、南捍诸番、东屏关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明政府十分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先后在这里设置设卫置所,实行严密的军事管控。明朝以“西番诸卫”为根本,为保证这一地区的稳定,切断蒙藏联系,使明政府无后顾之忧,对这一地区实行了多方面、综合的统治政策,从而得以全力对付蒙古势力,实现明政府的“南抚北征”策略。本文明代河湟洮岷地区为切入点,从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利用政治地理理论、历史文献、考古学等综合性研究手段,探讨这一地区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思想文化、传统习俗等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杜常顺[8](2001)在《明清时期河湟洮岷地区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湟洮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包括今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出现了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就其组织形态而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活佛转世的特殊法缘关系为核心,另一类则以世俗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即我们所谓的家族(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01年01期)

河湟洮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嘛呢经是在藏汉文化交接的特殊地区,受佛道文化和藏传佛教的相互影响,由宝卷文化和嘛呢信仰相互采借融合后形成的一种信仰形式和文本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本文以流传在甘青河湟洮岷地区的嘛呢经为考察对象展开分析,通过展示从宝卷到嘛呢的文本转换,论述民间文本在形成过程中选择和存活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发生演变的特殊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湟洮岷论文参考文献

[1].牛乐.图溯犀牛大海——河湟、洮岷民间大黑天信仰的流变及文化表征[J].民族艺术.2019

[2].李言统.藏汉文化背景下嘛呢经的形成——以河湟洮岷地区为考察对象[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王海兵.跨越族际界限:明代河湟洮岷地区的私茶贸易[J].农业考古.2018

[4].喜富裕.论明政府对河湟洮岷地区生熟番族的管理政策[J].社科纵横.2013

[5].李健胜.藏传佛教对清代河湟洮岷地区汉人社会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杜常顺,郭凤霞.明代“西番诸卫”与河湟洮岷边地社会[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向红伟.明代河湟洮岷政治地理结构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8

[8].杜常顺.明清时期河湟洮岷地区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J].青海社会科学.2001

标签:;  ;  ;  ;  

河湟洮岷论文-牛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