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花儿论文-苏娟

河湟花儿论文-苏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湟花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带一路”,河湟花儿,传承,保护

河湟花儿论文文献综述

苏娟[1](2019)在《“一带一路”视阈下河湟花儿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湟花儿作为多民族、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形态,是河湟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河湟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是在一定区域内加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融、求同存异、共生共存、和谐发展的历史佐证,也是"一带一路"所倡导主旨所在。本文从河湟花儿的艺术特征、河湟花儿音乐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河湟花儿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思考等叁个方面,论述"一带一路"视阈下河湟花儿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胡生敏[2](2019)在《河湟“花儿”漫出海东人新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的青海,大地葱茏,花海如潮。七月的湟水两岸,草长莺飞,禾苗茂盛。自2016年7月起,海东市已连续举办了叁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每年七月,海东满城歌舞,声韵参差,余音绕梁。173万市民共同见证着艺术的荣光,分享着节日的喜悦。(本文来源于《海东时报》期刊2019-03-17)

周亮,费建勋[3](2019)在《原生环境:河湟“花儿”生存的社会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儿"起源于乡土社会,传唱数百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有一个适合它生存的生态环境。稳定的人口状态、世代相沿的村落组织以及封闭的文化空间共同构筑起"花儿"的"原生环境"。"花儿"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社会的转型使河湟农村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破坏了人口的稳定状态,"花儿"失去了生存的民众基础;村落共同体的瓦解引起"花儿"群体的解体,"花儿"失去了活态传承的主体;现代消费主义的盛行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取向,"花儿"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空间。"花儿"原生环境的改变引发了"花儿"的生存危机,弄清楚原生环境的基本内涵以及发生改变的原因和后果,有助于我们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对破解"花儿"生存危机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须的。(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闫新艳[4](2018)在《大西北山野民歌——河湟“花儿”中特殊民俗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湟"花儿"的创作和流传以歌唱为主,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河湟"花儿"中的唱词所用的语言多为当地口语和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对大西北山野民歌——河湟"花儿"中的语法、词汇等进行研究,对"花儿"的形成和发展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能为其推断提供更多更科学的佐证。本文主要从河湟"花儿"的起源和内容出发,对河湟"花儿"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及几种特殊的民俗语言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01期)

敏晓黎[5](2016)在《口头程式理论下河湟“花儿”的套语探析——以河州花儿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口头程式理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使得针对口头传统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活态过程中。河州"花儿"作为一种活形态的口头传统,同样存在着程式即"套语"现象,因此在口头程式理论下分析河州"花儿"的套语这一现象,是十分适用的。(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12期)

闫娟英,郝苏民[6](2016)在《丝路·走廊: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空间启示——河湟花儿多元口头传统“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一体聚合力的历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从人文地理学、音乐人类学视角,通过"族际共语"的河州花儿语言以及对当今汉、土、回、藏等民族代表性歌手分别演唱《直令》一曲描写,对花儿做诗学、音乐角度比较、体察,期望实证各具母语的多族群如何通过"各美其美"花儿演唱的同时,达到彼此心灵、情感上"美美与共"的认同史实。其往昔随遇形成各民族"嵌入式"多圈层生活"底层"的文化构成,为当今多元文化民族关系,一带一路愿景呈现着先贤们的经典启迪。(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周亮[7](2015)在《河湟花儿演唱形式、方法、风格及高校声乐教学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河湟花儿传统演唱和现代演绎的形式、方法和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高校声乐教学从传承的角度进行了评价,以说明花儿的演唱对其传承的特殊意义。(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5年08期)

哈俊泰[8](2015)在《浅谈“河湟花儿”歌词的特点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歌曲是有歌词和曲谱组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对于歌曲的完整性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置身于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作为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聚居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东乡等多种民族,淳朴的民情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构成了河湟花儿别具特色的风味和特点。在各种曲令下,歌词对于演唱者及其听众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来源于《通俗歌曲》期刊2015年07期)

陈丽[9](2015)在《西北之魂——河湟“花儿”漫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儿的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之为西北之魂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长廊中的一朵奇葩。从明清开始至今演唱方式不断变化,演绎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将从花儿曲调、演唱风格、歌词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演唱处理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鉴赏剖析,以期让更多的人全面深入的了解花儿。(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08期)

董智勇,董智恺[10](2015)在《论河湟花儿的词曲特征和演唱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歌种类。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因此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花儿分支,其中河湟花儿颇具代表性。本文将对河湟花儿的歌唱特征、河湟花儿曲令的音乐形态以及河湟花儿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与探究。(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5年02期)

河湟花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七月的青海,大地葱茏,花海如潮。七月的湟水两岸,草长莺飞,禾苗茂盛。自2016年7月起,海东市已连续举办了叁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每年七月,海东满城歌舞,声韵参差,余音绕梁。173万市民共同见证着艺术的荣光,分享着节日的喜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湟花儿论文参考文献

[1].苏娟.“一带一路”视阈下河湟花儿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胡生敏.河湟“花儿”漫出海东人新生活[N].海东时报.2019

[3].周亮,费建勋.原生环境:河湟“花儿”生存的社会基础[J].宁夏社会科学.2019

[4].闫新艳.大西北山野民歌——河湟“花儿”中特殊民俗语言研究[J].山西青年.2018

[5].敏晓黎.口头程式理论下河湟“花儿”的套语探析——以河州花儿研究为例[J].读天下.2016

[6].闫娟英,郝苏民.丝路·走廊: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空间启示——河湟花儿多元口头传统“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一体聚合力的历史实践[J].西北民族研究.2016

[7].周亮.河湟花儿演唱形式、方法、风格及高校声乐教学传承研究[J].社科纵横.2015

[8].哈俊泰.浅谈“河湟花儿”歌词的特点及意义[J].通俗歌曲.2015

[9].陈丽.西北之魂——河湟“花儿”漫谈[J].北方音乐.2015

[10].董智勇,董智恺.论河湟花儿的词曲特征和演唱风格[J].大舞台.2015

标签:;  ;  ;  ;  

河湟花儿论文-苏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