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论文-梁俊

翼手目论文-梁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翼手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环境因子

翼手目论文文献综述

梁俊[1](2019)在《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间对贵州省行政区划的各个地区的66县市区进行了翼手目的采集工作,并查阅贵州师范大学动物标本室以往采集的翼手目标本,以及已发表的对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及分布记录的文献,整理得出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对于了解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保护物种多样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对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连续性环境因子依次为:平均海拔、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森林植被面积、无霜期日数、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年平均气温、一月份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七月平均气温,其中具有决定性的环境因子是平均海拔(P=0.009<0.05),但年平均降雨量(P=0.060)也有明显作用。并运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贵州省不同分布广度的10种蝙蝠(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大蹄蝠Hipposidaros armiger、黄大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叁叶蹄蝠Aselliscus stoliczkanus、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潜在分布区。从植被类型中共统计出贵州省原始阔叶林空间分布翼手目共计1目7科(狐蝠科Pteropod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犬吻蝠科Molossidae)56种。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溶蚀为主的地貌共统计出1目7科(狐蝠科Pteropod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犬吻蝠科Molossidae)47种;溶蚀侵蚀地貌共计1目6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狐蝠科Pteropodidae)41种;非喀斯特地貌共计1目4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27种。对贵州省不同海拔区域翼手目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海拔200~1000m共计1目7科(狐蝠科Pteropod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47种;海拔1000~2000m共计1目7科(狐蝠科Pteropod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46种;海拔2000~2100m共计1目4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犬吻蝠科Molossidae)19种。对贵州省不同年均温区域翼手目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年均温12~14℃共统计出1目4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犬吻蝠科Molossidae)33种;年均温15~17℃共统计出1目7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犬吻蝠科Moloss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狐蝠科Pteropodidae)50种;年均温18~20℃共统计出1目7科(狐蝠科Pteropod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43种。对贵州省不同年降雨量区域翼手目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年降雨量900~1200mm共统计出1目5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犬吻蝠科Moloss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37种;年均降雨量1200~1500mm共统计出1目7科(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蹄蝠科Hipposideridae、犬吻蝠科Molossidae、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狐蝠科Pteropodidae)58种。从分析的结果得出贵州省翼手目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区域共计1目7科55种,海拔集中在200~1000m共计1目7科47种,年均温集中在15~17℃共统计出1目7科50种,年均降雨量集中在1200~1500mm共统计出1目7科58种,翼手目主要分布在原始阔叶林共计7科56种。本研究统计出贵州省共有翼手目动物7科18属60种,其中古北型种类有5种,东洋型种类有50种,广布型种类有5种。(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7)

胡宜峰,余文华,岳阳,黄正澜懿,李玉春[2](2019)在《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现状与分布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地处热带北缘,其独特的岛屿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为探究岛内的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研究组使用雾网、蝙蝠竖琴网等工具,于2002年至2016年先后对海南岛进行了15次翼手目多样性调查,并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系统发育学方法进行标本鉴定。共获取了1,025号标本,隶属5科15属31种,其中2016年12月21日在海南琼中捕获的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结合前人调查及发表结果统计,岛内共有翼手类8科20属41种。同时基于本调查采集位点和前人调查位置信息(共计363个位点),结合WorldClim 32种气候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尖峰岭及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地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而叁亚、澄迈、屯昌、临高、琼海等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翼手目资源分布及多样性状况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岛内后续开展翼手目资源保护管理、蝙蝠疾病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4期)

冯磊,吴倩倩,余子寒,刘钊,柳勇[3](2019)在《湖南省翼手目新记录———金黄鼠耳蝠》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8月27日,于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113°3'23″E,26°58'25″N,海拔463 m)利用雾网采集到1号鼠耳蝠标本,经鉴定为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为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雄性,标本号:HUNNU16SF36)。本次发现补充和丰富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Jiang et al.,2010;郑锡奇等,2010;Csorba et al.,2014;Ruedi et al.,2015;党飞红等,2017)。(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9年01期)

黄太福,龚小燕,张佩玲,周璐璐,吴涛[4](2018)在《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长指鼠耳蝠》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4月1日,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土市镇坦头村内长约12 m的桥洞下(112°13'20″E,25°30'35″N,海拔300 m),离地高度2. 5 m左右的顶部发现4只鼠耳蝠。利用手抄网捕获其中1只雄性个体,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将其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 Dobson,1873。该种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老挝和阿富汗,在国内则发现于贵州、重庆、广西和广东(Smith,解焱,2009;张琴等,2017),本次发现属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新纪录。标本(编号:YZ18040101)保存于吉首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8年05期)

黄太福,张佩玲,吴涛,龚小燕,张佑祥[5](2018)在《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分布名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最新的分类系统,对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名录进行了整理统计。结果表明:湖南省境内现已知翼手目5科16属33种,以洞栖性种类为主,其中31种(94%)已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16种进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依据动物地理区划,东洋界种占据主导地位(79%),广布种次之(15%),而古北界种较少(6%)。文中还对一些蝙蝠种类的中文名及拉丁学名进行了更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肖宁,邓怀庆,李燕玲,陈健,周江[6](2017)在《贵州省发现翼手目动物——高颅鼠耳蝠》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7~9月在贵州省兴仁县、平坝县和兴义市的五屯镇及敬南镇捕获鼠耳蝠33只,鉴定为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物种。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主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36.03±1.50)mm(32.66~38.98 mm,n=33);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第Ⅲ掌骨最长,第Ⅴ掌骨最短;阴茎长(4.52±0.84)mm(2.85~5.75 mm,n=21);头骨狭长,颅骨凸显;颅全长(13.87±0.74)mm(13.00~14.88 mm,n=8),颅高(6.36±0.24)mm(6.03~6.74 mm,n=8);听泡较小;矢状脊细弱;上颌第1、2门齿向中央倾斜,上颌第1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附尖;上颌第2门齿较第1门齿小,且与犬齿分离;上颌第2前臼齿(P3)位于齿列中。基于Cyt b基因(1 141 bp)序列进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此次捕获鼠耳蝠物种与高颅鼠耳蝠聚在一起,二者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3),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物种为高颅鼠耳蝠。(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王晓云[7](2017)在《翼手目超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翼手目(又称蝙蝠)是哺乳动物中仅次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拥有21个科,1200多个种。传统上根据形态学特征将蝙蝠分为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两个亚目。前者仅包括狐蝠科Pteropodidae,主要以水果或花蜜等为食,具有较大的眼睛;后者包括剩余的20个科,并将其分为四个超科:菊头蝠超科(Rhinolophoidea)、鞘尾蝠超科(Emballonuroidea)、叶口蝠超科(Noctilionoidea)和蝙蝠超科(Vespertilionoidea)。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研究学者们根据系统发育树中的姐妹群关系将蝙蝠分为两个亚目,阴蝙蝠亚目(Yinochioptera)和阳蝙蝠亚目(Yangochiroptera)。其中阴蝙蝠亚目包括狐蝠科和菊头蝠超科,阳蝙蝠亚目包括鞘尾蝠超科、叶口蝠超科及蝙蝠超科,但对这叁个超科之间的演化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本研究拟运用95个NPCL核基因分子标记和转录组数据探讨该问题。在95个NPCL基因分子标记中,本研究通过PCR扩增物种Taphozous melanopogon后,运用高通量测序数据,拼接后得到了89个基因,通过BLAST网上其他物种(6种蝙蝠和5种外类群)的基因序列,共成功比对了73个NPCL基因(69000 bp),通过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论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到了一致且高支持率的蝙蝠内部系统发育关系拓扑结构:蝙蝠分为两个大支系,阴蝙蝠亚目(包括Pteropus vampyrus、Megaderma lyra、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Eidolon helvum)和阳蝙蝠亚目(包括Myotis davidii、Myotis lucifugus、Pteronotus parnellii、Taphozous melanopogon),在阳蝙蝠亚目中,本研究得到了具有高支持率的与前人研究不同的系统发育位置关系:(Noctilionoidea,(Emballonuroidea,Vespertilionoidea))。为了验证该拓扑关系的可靠性,本研究运用了CONSEL软件对本研究得出的拓扑关系进行假设验证,基于本实验的结果共设置叁种拓扑关系:(Noctilionoidea,(Emballonuroidea,Vespertilionoidea))、(Emballonuroidea,(Vespertilionoidea,Noctilionoidea))和(Vespertilionoidea,(Emballonuroidea,Noctilionoidea)),通过计算AU值、BP值和KH值,其结果是仅拒绝(Vespertilionoidea,(Emballonuroidea,Noctilionoidea))(Eick et al.,2005;Meredith et al.,2011 and 2016;Amador et al.,2016)这一拓扑结构,而无法拒绝(Emballonuroidea,(Vespertilionoidea,Noctilionoidea))(Teeling et al.,2005;Miller-Butterworth et al.,2007)。因此基于73个NPCL核基因依旧无法解决阳蝙蝠亚目中叁个超科之间的拓扑关系。在转录组数据中,本研究通过收集网上的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包括18种蝙蝠和3种外类群),最终得到12659个基因的超大数据矩阵,通过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到的蝙蝠内部系统发育关系是,蝙蝠分为阴蝙蝠亚目和阳蝙蝠亚目,阴蝙蝠亚目具有很高的支持率包括狐蝠科和菊头蝠超科,阳蝙蝠亚目具有很高的支持率包括叶口蝠超科、鞘尾蝠超科和蝙蝠超科,但相比73个NPCL核基因数据结果,转录组数据得到与之不同的阳蝙蝠亚目中叁个超科之间的拓扑关系:(Emballonuroidea,(Vespertilionoidea,Noctilionoidea)),但支持率并不高。由此可知,基于超大数据集(12659个基因,20270520 bp)依旧无法解决该问题。同时通过数据拼接,本研究发现,Hipposideros pratti、Megaderma lyra、Murina leucogaster、Rhinolophus pusillus、Rousettus aegyptiacusz这六个物种的网上转录组数据可能存在问题。同时,本研究基于两种传统数据筛选方法对转录组拼接数据进行了筛选,但无论是基于筛选物种覆盖率高或剔除比对质量较差基因,或者是同时结合两种方法,都到拓扑关系和支持率各有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尝试使用NPCL核基因和转录组两种大数据来解决蝙蝠超科系统发育关系,虽然每种方法均得出不稳定且不一致的结果,仍旧无法解决该问题。但该研究为后续对蝙蝠超科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和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7-05-01)

任敏[8](2017)在《翼手目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的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D(vitamin D)是哺乳动物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不仅能维持体内钙磷平衡,还在免疫系统,尤其是先天性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维生素D的不足可能导致佝偻病、软骨病等严重的疾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由GC基因编码,该蛋白能以极高的亲和力结合循环系统中的VD和它的代谢产物并转运之,在VD代谢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由于其拥有极强的免疫能力和夜行性,它的VD代谢是值得关注的。食果为主的狐蝠科蝙蝠虽很难从食物中获得VD,但可通过日光进行VD合成,这与食虫蝙蝠仅能从食物中获取VD呈现本质的差异。我们猜测翼手目的VD代谢系统可能存在着与食性相关的特异性,因此我们对翼手目动物的VD代谢系统的关键基因—VDBP—进行了相关的分子进化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蝙蝠的VDBP基因进化树在氨基酸水平能够将蝙蝠按食性重聚,这与蝙蝠的物种进化树存在着显着的矛盾。通过序列比对,我们发现该基因存在与食性相关联的独特的氨基酸位点。PAML软件的多种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食性的蝙蝠该基因的选择压力不同。滑动窗口分析显现出与食性相关的ω值波动。定量PCR的结果显示,食果蝙蝠该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食虫蝙蝠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VDBP基因在蝙蝠中发生了与食性相适应的进化,导致了蝙蝠的VDBP基因树与物种树相冲突。我们的结论拓展了对蝙蝠食性进化的认识,并揭示了蝙蝠的VD代谢系统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0)

杨天友,冉辉,邓军勇,黄俊坦,田春春[9](2016)在《贵州省铜仁市区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保护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5月~2015年8月,对铜仁市区的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动物1100余只,隶属3科12种。铜仁市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对铜仁市区的12种蝙蝠的分布型进行分析,该地区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有11种,包括3个分布型:南中国型(3种)、东洋型(7种)、岛屿型(1种),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为广布种。蝙蝠栖息洞穴的不合理利用和传统建筑的破坏是威胁该地区蝙蝠生存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翼手目动物的栖息地进行保护,同时还应提高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董哲[10](2016)在《翼手目核糖核酸酶4基因(RNase4)的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核酸酶基因(RNase A)超家族作为脊椎动物所特有的基因家族是分子进化研究的重要模型。该基因家族因频繁的基因复制和假基因化事件而在不同物种中存在不同的基因数量,从而产生了功能分化。2013年,Goo等对哺乳动物核糖核酸酶基因(RNase A)超家族各成员的分析中发现其中的RNase4基因在翼手目中的Yinpterochiroptera亚目代表物种--马来大狐蝠(Pteropus vampyrus)有一个功能基因,而在Yangochiroptera亚目代表物种--莹鼠耳蝠(Myotis lucifugus)中有12个基因,发生了基因复制现象。提示RNase4基因在翼手目中可能具有特殊的进化模式和功能分化。而RNase4基因在翼手目中的其他物种中是否发生了基因复制,发生复制的时间及驱动力等都需要增加翼手目更多代表物种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收集了翼手目两个亚目(Yinpterochiroptera 和 Yangochiroptera)五个超科(菊头蝠超科,狐蝠科,蝙蝠超科,鞘尾蝠超科和兔唇蝠超科)的9科25属28个物种,进行RNase4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研究结果发现RNase4基因在Yangochiroptera亚目蝙蝠超科的蝙蝠科物种中发生了基因复制,而在其他研究的物种中,除了Yinpterochiroptera亚目狐蝠科的中央狐蝠中只检测到一个假基因外,其余都只检测到一个功能基因。中央狐蝠RNase4假基因化表明该基因在该物种中可能不具功能。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蝙蝠科首先在祖先枝经历了一次基因复制事件,然后经历了一次假基因化事件。蝙蝠科中的鼠耳蝠属发生了大量的基因复制,而且以基因的形式聚集成簇,经历了至少两次基因复制。分歧时间估算也表明该基因复制发生在物种形成之前。此外,蝙蝠科的黄蝠属中的基因复制则发生在物种形成之后,为非常近期的一次基因复制。选择分析中的“位点特异”模型(site-specific model)检测到14个正选择位点,其中位点76(Q76E)和98(Q98K)都位于活性位点附近,推测其可能会通过影响核糖核酸酶4酶活性及底物结合活性产生功能改变。此外,选择分析中的“枝-位点”(branch-site model)模型在蝙蝠科中发生基因复制的B基因簇祖先枝中检测到显着的正选择信号及两个正选择位点(58和7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蝙蝠科RNase4在适应性选择作用的驱动力下发生基因复制,并有可能产生了功能分化。本研究通过对翼手目更多代表物种的RNase4基因分子进化分析,揭示了翼手目RNase4基因复杂的进化模式,为后续的RNase4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翼手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地处热带北缘,其独特的岛屿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为探究岛内的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研究组使用雾网、蝙蝠竖琴网等工具,于2002年至2016年先后对海南岛进行了15次翼手目多样性调查,并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系统发育学方法进行标本鉴定。共获取了1,025号标本,隶属5科15属31种,其中2016年12月21日在海南琼中捕获的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结合前人调查及发表结果统计,岛内共有翼手类8科20属41种。同时基于本调查采集位点和前人调查位置信息(共计363个位点),结合WorldClim 32种气候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尖峰岭及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地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而叁亚、澄迈、屯昌、临高、琼海等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翼手目资源分布及多样性状况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岛内后续开展翼手目资源保护管理、蝙蝠疾病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翼手目论文参考文献

[1].梁俊.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2019

[2].胡宜峰,余文华,岳阳,黄正澜懿,李玉春.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现状与分布预测[J].生物多样性.2019

[3].冯磊,吴倩倩,余子寒,刘钊,柳勇.湖南省翼手目新记录———金黄鼠耳蝠[J].四川动物.2019

[4].黄太福,龚小燕,张佩玲,周璐璐,吴涛.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长指鼠耳蝠[J].四川动物.2018

[5].黄太福,张佩玲,吴涛,龚小燕,张佑祥.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分布名录[J].生命科学研究.2018

[6].肖宁,邓怀庆,李燕玲,陈健,周江.贵州省发现翼手目动物——高颅鼠耳蝠[J].动物学杂志.2017

[7].王晓云.翼手目超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探讨[D].广州大学.2017

[8].任敏.翼手目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的进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9].杨天友,冉辉,邓军勇,黄俊坦,田春春.贵州省铜仁市区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保护现状[J].野生动物学报.2016

[10].董哲.翼手目核糖核酸酶4基因(RNase4)的分子进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6

标签:;  ;  ;  ;  

翼手目论文-梁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