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直喷论文-卫海桥,欧阳康佳,宫雨,梁俊洁,康瑞

汽油直喷论文-卫海桥,欧阳康佳,宫雨,梁俊洁,康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油直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醇,汽油,双直喷,喷射策略

汽油直喷论文文献综述

卫海桥,欧阳康佳,宫雨,梁俊洁,康瑞[1](2019)在《乙醇/汽油双燃料双直喷模式下分层稀薄燃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乙醇与汽油固定掺混比例下使用不能充分发挥乙醇燃料优势的问题,开发出了乙醇汽油双燃料-双直喷系统,并在一台点燃式单缸试验机上进行试验,研究了稀薄燃烧下3种不同的喷射策略对发动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稀薄燃烧的情况下,随喷射时刻的推迟,不同喷射策略下动力性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保证喷油量不变时,有效热效率随过量空气系数增大而明显提高,当量燃油消耗率逐渐降低。随喷射时刻的推迟,热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2,汽油喷射时刻为上止点前180°,乙醇喷射时刻为上止点前300°时,有效热效率达到最高值40.5%。此外,相比于汽油,添加乙醇燃料使得稀薄燃烧更稳定,循环波动更小。(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俞庆华[2](2019)在《德尔福科技推出50+MPa汽油缸内直喷式(GDi)燃油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呈送2019年5月16-17日举办的维也纳汽车行业研讨会的一篇技术报告中,德尔福科技(Delphi Technologies)公布了50+MPa全新汽油缸内直喷式(GDI)燃油系统(见图1)。与之前先进的35 MPa系统相比,该新系统可以将颗粒物排放大幅减少50%,同时无需高昂的代价调整发动机设计。减少废气颗粒物数量(包括小于23 nm的颗粒物)将有助于汽车制造商满足全球日益严格的未来排放标准。降低发动机排放可在催化剂起燃前的关键期减少尾气排放,并降低对高成本的排气后处理系统的依赖。监管测试(包括真实驾驶排放测试)表明,该系统切实降低了废气排放量。2016年底,德尔福科技开始量产业内首个35 MPa汽油缸内直喷式(GDI)燃油系统,相比业内标准的20 M pa系统,它将废气颗粒物量显着减少了70%。德尔福科技汽油系统首席工程师Walter Piock表示:"一直以(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9年06期)

王新颜,赵华[3](2019)在《一种高效的二冲程发动机概念——结合空气混合动力系统的增压直流扫气式直喷汽油(BUSDIG)发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颖的二冲程增压直流扫气式直喷汽油(BUSDIG)发动机,以实现发动机小型化和低速化,进而提升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本文综述了BUSDIG发动机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总结了主要的研究成果。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动机的扫气性能,并实现合理的缸内流动以促进燃油/空气的混合过程,本研究采用叁维(3D)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手段系统分析了发动机缸径/冲程比(B/S)、扫气道角度和进气道的设计。此外,本研究还系统分析了扫气口和排气门开启型线对扫气过程的影响。为实现最佳的缸内燃油分层,采用经过实验标定的Reize-Diwakar模型开展了缸内喷雾的CFD模拟,系统分析了不同喷油策略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基于优化后的BUSDIG发动机设计方案,在Ricardo WAVE软件中构建了对应的一维(1D)发动机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稀薄燃烧和喷水策略,二冲程BUSDIG发动机的最高有效热效率可达47.2%。在化学计量燃空当量比条件下,BUSDIG发动机在1600 r?min~(-1)的转速下可实现379 N?m的扭矩,在4000 r?min~(-1)的转速下可达到112 kW?L~(-1)的功率密度。(本文来源于《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3期)

李瑞晨[4](2019)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增压直喷发动机早燃现象及爆震过程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技术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增压直喷技术可作为提升发动机升功率的重要方法。同时,向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燃料可以明显改善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并有效降低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含量。但车用乙醇燃料的使用将会增加发动机,特别是增压直喷发动机,发生低速早燃现象和超级爆震过程的概率,这将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发动机的严重破坏。本文首先进行了模拟机油引发低速早燃现象及超级爆震过程的试验,研究了机油喷射时刻和机油喷射量对低速早燃现象及超级爆震过程的影响。该试验着眼于发动机缸内已形成的机油液滴诱发的低速早燃现象和随后发生的爆震过程,因此为了形成可靠的由于机油液滴引发的低速早燃现象,本文采用了直接向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缸内喷射机油液滴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机油喷射时刻过早或过迟均对其引发的低速早燃及随后发生的超级爆震过程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机油喷射量的提高更容易诱发低速早燃及超级爆震现象。另外,本文还进行了乙醇—异辛烷混合燃料爆震过程快速压缩机(Rapid Compression Machine,RCM)试验,研究了不同乙醇掺和率(0%、10%、20%、50%、85%)对RCM爆震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CM的爆震强度随乙醇掺和率的升高而逐渐减弱,当乙醇掺和率达到50%时,RCM燃烧室内无爆震现象发生。在研究乙醇掺和率对早燃现象及爆震过程影响的数值解析工作中,本文通过将数值解析结果与上述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本文所选择的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随后本文以小缸径增压直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用于数值解析的几何模型与网格模型,采用直接向缸内喷射机油液滴的方式,数值解析了不同发动机转速(1200 r·min~(-1)、1600 r·min~(-1))下使用纯汽油以及乙醇掺和率为10%、20%、30%、50%和85%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E0、E10、E20、E30、E50、E85)时,由缸内已经形成的机油液滴引发的增压直喷发动机低速早燃现象及爆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为1200 r·min~(-1)下,使用纯汽油以及乙醇掺和率为10%和20%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发动机依次发生了超级爆震;使用乙醇掺和率为30%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发动机虽然发生早燃现象和随后的爆震过程,但压力升高率明显降低,发生了常规爆震;当掺和率高于50%后发动机缸内没有低速早燃现象发生。发动机转速为1600r·min~(-1)下,使用纯汽油以及乙醇掺和率为10%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发动机依次发生了超级爆震;使用乙醇掺和率为20%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发动机虽然发生早燃现象和随后的爆震过程,但压力升高率明显降低,发生了常规爆震;使用乙醇掺和率为30%的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发动机缸内仅发生早燃现象,当掺和率高于50%后发动机缸内没有低速早燃现象发生。不同乙醇掺和率的计算结果表明了超级爆震发生前一定有低速早燃现象发生,但低速早燃现象不一定导致超级爆震,随着乙醇掺和率的提高,发动机缸内即使发生了早燃,也可能仅引发常规爆震或不发生爆震。(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建军[5](2019)在《1.8升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几乎成了家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对汽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近几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都在2000万辆以上,已成为世界汽车大国。汽车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之时,也同样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随着人们对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关注,如何降低汽车的燃油消耗和有害排放物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自上世纪60年代起,全球各国就开始陆续对汽车排放物进行了强制性限制。我国于2007年7月1日开始执行国Ⅲ排放标准,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IV排放标准,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Ⅴ排放标准,国Ⅵ排放标准于2019年7月部分城市开始实施。北京、河南等城市发公告在2019年1月提前实施国Ⅵ排放标准。随着排放法规的逐渐升级,新型满足新排放法规要求的发动机开发已刻不容缓。面对市场需求,为满足日趋严格的国家排放要求,直喷增压汽油机已成为必然方案。我公司也进行了1.8升增压直喷发动机预研和开发。为改善发动机燃烧、提升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在发动机设计之初对发动机各零部件进行了大量的性能开发工作。发动机的性能开发对发动机的最终表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发动机的性能开发在各主机厂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流程。在性能开发之初,可通过CAE手段进行发动机相关参数的仿真,比如增压器的初匹配,凸轮型线的设计,喷油器油束分布与发动机进气的混合,进气歧管的流量系数计各缸进气的均匀性等。经过CAE分析后,会提供几组供参考的零部件参数,经过性能开发试验,可以真实的测试出发动机的性能水平。一般发动机的性能开发包含增压器的匹配、燃烧室的匹配,凸轮型线的匹配,气道的匹配,喷油器匹配、活塞的匹配等等。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可有效的测试分析出哪个零部件参数更适用于此发动机。车用废气涡轮增压器是现代汽车发动机较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汽油发动机为提高升功率和升扭采用增压技术。通过涡轮增压,可使发动机的性能提高60%~80%,甚至更高。发动机通过使用涡轮增压器可以提高发动机进气压力,从而提高进入发动机缸内的新鲜空气,提升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本文通过对不同压气机压轮直径的增压器进行的性能测试,通过外特性测试、高原能力预测、部分负荷油耗测试对比,选出了匹配此款发动机最佳的增压器方案。即保证了发动机外特性的扭矩、功率达到性能开发目标,又保证了发动机在低转速区域内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使得这款发动机在1500rpm-4500rpm转速范围内都能达到260Nm的扭矩输出,在5500rpm输出130kW的功率,并在2800米高原实现无性能损失,很好的满足了整车对动力性的需求。直喷式汽油发动机是将高压喷油器安装在汽缸盖内,喷油器喷嘴直接安装在燃烧室内,燃油通过高压喷油器直接喷射到燃烧室与新鲜空气混合。汽油机缸内直喷发动机喷油压力可以达到200bar,高的喷射压力使燃油雾化效果更佳,提供了更好的混合气,从而改善发动机燃烧。在大负荷区域,缸内直喷可以起到降低缸内混合气温度的作用,从而降低发动机爆震倾向,降低发动机油耗。通过在大负荷区域内开启二次喷射,可有效降低点火时缸内混合气温度,对爆震和早燃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本文对3种喷油不同方案的喷油油束方案及2种喷油器流量进行了外特性测试、万有特性测试、早燃及机油稀释专项测试,通过对比外特性能性能,确保发动机在外特性性能能满足开发指标。通过对不同油束方案的测试,综合发动机比油耗、早燃、机油稀释等指标,选定的喷油器在整个万有特性范围内的最低比油耗降到了242g/kWh,有效降低了整车油耗。发动机凸轮直接驱动进气门,凸轮型线直接影响发动机气门升程、气门包角、气门初始相位,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发动机进气效率、发动机性能、油耗等参数。通过凸轮型线的变化,还可以实现发动机在奥拓循环、米勒循环、阿特金森循环之间的切换。凸轮型线直接决定气门升程曲线,气门升程曲线决定了发动机的充气效率,泵气损失,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随着国家排放、油耗法规的不断加严,对发动机的要求也越来越趋高,更向低污染、低油耗的方向发展,发动机的充气直接受到气门升程曲线影响,气门又由凸轮轴直接驱动,因此凸轮的设计对整个配气机构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凸轮轴不同型线进行外特性测试,万有特性测试,对比了外特性油耗、万有特性油耗结果,确定凸轮型线方案。通过凸轮轴的匹配,使得发动机比油耗得到进一步改善,最低比油耗降低至236 g/kWh,满足了公司混动车型对低油耗发动机需求。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技术降低发动机油耗的一项重要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研发或使用EGR技术。低压EGR是从催化器后引出废气,经过EGR过滤器、EGR冷却器、EGR控制阀至增压器进气口,使经过催化还原反应的废气再进入气缸燃烧。本文通过对几个固定工况点进行不同EGR率的测试,测试发动机性比油耗、点火角,通过燃烧分析仪测量发动机的放热曲线、燃烧速率、泵气损失,燃烧稳定性等参数,通过对比不EGR下各性能参数的变化,得到EGR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EGR对发动机的油耗有着较大的改善,可以减缓燃烧速率从而使得爆震临界点得到提前,使点火角更靠近最优点火角。EGR的引入同时也能减少发动机的泵气损失。但EGR的引入会使得发动机的燃烧逐渐恶化,并在某个EGR率后迅速恶化。所以在EGR的匹配过程中,燃烧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本次性能开发,发动机性能指标为250Nm/(1500rpm-4500rpm),120kW/5500rpm。发动机最低比油耗240g/(k·Wh)。通过本次性能开发试验,发动机顺利达到开发指标,最低比油耗做到了231 g/(k·Wh),为公司提供了高性能低油耗发动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米姗,王浒,李彩云,尧命发[6](2019)在《直喷汽油对反应活性控制压燃负荷拓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不同的燃油总量、直喷汽油量、预混汽油油量和汽柴油喷射时刻等参数,展开了缸内直喷汽油对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CCI)燃烧模式高负荷拓展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压力及柴油喷射时刻会影响缸内浓度分层进而影响燃烧过程,而汽油喷射时刻影响不明显;在汽油采用进气道结合缸内直喷的混合喷射策略下,增加缸内直喷汽油量可以进一步增强缸内的混合气浓度分层,延长燃烧持续期,降低缸内的最高燃烧压力和压力升高率,实现更低的燃烧温度。仿真计算结果显示:若保证碳烟和NOx排放在限值内且油耗有所降低,可将平均有效指示压力(IMEP)拓展至1.6MPa;将IMEP拓展到1.7MPa后,增加汽油的预混比例并不能提高IMEP,但对排放略有改善,相应的压力升高率和燃烧压力提高。(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李明日[7](2019)在《汽油直喷发动机排放标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汽油机直接喷射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技术特点。研究了FSI发动机的粉尘燃烧模式、稀薄燃烧模式和均匀燃烧模式。介绍了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技术在国内汽车市场中的应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石油产品将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5期)

王浒,李彩云,闫博文,张晓林,尧命发[8](2019)在《直喷汽油对HPCC大负荷工况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CONVERGE,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燃油预混比例、汽油喷射时刻、柴油喷射时刻和柴油喷射量4个参数进行优化,系统研究了缸内直喷汽油对高比例预混燃烧(HPCC)大负荷工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采用进气道结合缸内直喷的混合喷射策略可以增强缸内的混合气浓度分层;采用该喷油策略计算得到的平均指示有效压力(IMEP)和压力升高率分别为1.350,MPa、0.520,MPa/(°)CA,相比于基准工况的1.346,MPa和0.893,MPa/(°)CA,在保证IMEP不变的前提下,压力升高率和NOx排放分别降低了41%,和46%,,soot排放略有升高.采用汽油混合喷射结合柴油缸内直喷是控制压力升高率和拓展HPCC运行负荷上限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唐勇[9](2019)在《某直喷汽油发动机总布置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某直喷汽油发动机总布置设计为例,介绍该直喷汽油机关键系统总布置设计要点及主要零件设计方案。首先介绍了该直喷汽油机所匹配车型的特征、发动机属性目标设定和发动机总成在整车上总布置设计要求。然后介绍该直喷发动机各系统总布置设计方案,最后简要介绍缸体和缸盖的技术方案。该直喷发动机经过总布置设计和零部件系统设计优化,最终使整车节能环保性能满足法规要求和实现强劲动力匹配。(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04期)

高东志,郭勇,王凤滨,付铁强[10](2019)在《MF-汽油掺混燃料直喷喷雾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控直喷系统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热效率、排放和冷起动性能,广泛应用于SI发动机。目前2-甲基呋喃(MF)被证明是一种优于乙醇的生物质替代燃料,且其与汽油掺混燃料的直喷喷雾特性研究的较少。本文中应用6孔喷油器采用高速纹影技术研究M20,M40和汽油在不同环境背压和燃油温度下的喷雾特性。喷雾参数包括喷雾贯穿距、喷雾锥角和喷雾面积。结果表明,存在闪急沸腾和非闪急沸腾两种喷雾形态。当闪沸发生时,随着MF掺比的增加,喷雾贯穿距增加。随着环境背压的降低,贯穿距先减小后增加。喷雾锥角较未闪沸时增加,喷雾面积随着MF掺比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燃油温度呈负相关。当没有发生闪沸时,随着MF掺比的增加,喷雾贯穿距减小。(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汽油直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呈送2019年5月16-17日举办的维也纳汽车行业研讨会的一篇技术报告中,德尔福科技(Delphi Technologies)公布了50+MPa全新汽油缸内直喷式(GDI)燃油系统(见图1)。与之前先进的35 MPa系统相比,该新系统可以将颗粒物排放大幅减少50%,同时无需高昂的代价调整发动机设计。减少废气颗粒物数量(包括小于23 nm的颗粒物)将有助于汽车制造商满足全球日益严格的未来排放标准。降低发动机排放可在催化剂起燃前的关键期减少尾气排放,并降低对高成本的排气后处理系统的依赖。监管测试(包括真实驾驶排放测试)表明,该系统切实降低了废气排放量。2016年底,德尔福科技开始量产业内首个35 MPa汽油缸内直喷式(GDI)燃油系统,相比业内标准的20 M pa系统,它将废气颗粒物量显着减少了70%。德尔福科技汽油系统首席工程师Walter Piock表示:"一直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油直喷论文参考文献

[1].卫海桥,欧阳康佳,宫雨,梁俊洁,康瑞.乙醇/汽油双燃料双直喷模式下分层稀薄燃烧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9

[2].俞庆华.德尔福科技推出50+MPa汽油缸内直喷式(GDi)燃油系统[J].汽车零部件.2019

[3].王新颜,赵华.一种高效的二冲程发动机概念——结合空气混合动力系统的增压直流扫气式直喷汽油(BUSDIG)发动机[J].Engineering.2019

[4].李瑞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增压直喷发动机早燃现象及爆震过程机理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5].孙建军.1.8升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性能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米姗,王浒,李彩云,尧命发.直喷汽油对反应活性控制压燃负荷拓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9

[7].李明日.汽油直喷发动机排放标定研究[J].时代汽车.2019

[8].王浒,李彩云,闫博文,张晓林,尧命发.直喷汽油对HPCC大负荷工况影响的数值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9

[9].唐勇.某直喷汽油发动机总布置设计研究[J].南方农机.2019

[10].高东志,郭勇,王凤滨,付铁强.MF-汽油掺混燃料直喷喷雾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19

标签:;  ;  ;  ;  

汽油直喷论文-卫海桥,欧阳康佳,宫雨,梁俊洁,康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