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石刻论文-孙金娇

魏晋南北朝石刻论文-孙金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魏晋南北朝石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州,佛教造像,服饰风格,佛教造像艺术

魏晋南北朝石刻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娇[1](2019)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石刻佛教造像服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20世纪中国考古界的一项重要发现,山东青州窖藏佛像发掘至今20多年。这项考古发现引发了大量考古学者对青州佛像的关注,并就个人所关注的问题以各自的视角进行研究。山东青州窖藏佛像多为北魏时期至北宋时期的建造的,其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对于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及造型风格的衍变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青州窖藏佛像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佛教造像的特点,尤其在衣纹服饰上的表现较为明显。青州佛像服饰风格多变且时间跨度大,其中主要以南北朝时期佛像居多,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第一次兴盛时期,佛与菩萨的形象庄严肃穆、优雅精致、雕刻精美、在衣纹服饰上,紧贴佛像身体图绘,有高低变化、起伏随着身形变化而富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另外也显示出衣薄而体透的形态特征,服饰上采用鲜艳华美的色彩。在线条、服饰色彩以及服饰装饰特征上极尽华美之态,显然是是受到北魏时期南北朝造像风格影响。与此同时,也受到与狮子国等异域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汇影响。由此青州的石刻佛像造型特点上也具备了一些印度佛教造像的笈多式风格特点。文章通过与其他地区石刻佛像的对比分析,更加深入的剖析魏晋时期青州石刻佛像服饰的衍变状态,从而对佛像服饰样式的形成确切的了解和认知。(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张永惠[2](2019)在《魏晋南北朝石刻多字形对应多音义现象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文字由于讹误、假借、分化等原因的影响,同一个字形往往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义,而同一个音义又对应多个不同的字形,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字词对应关系。必须理清各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梳理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用字规律。(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莉[3](2018)在《魏晋南北朝石刻异体字构件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字形演变的过程中,新的字形已然出现,旧的字形却迟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楷并见,异体纷呈。这其间既有汉字本身发展演变的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的外部影响。通过考察魏晋南北朝异体字构件的发展变化,不仅有助于碑刻文字的考证和释读,而且对于理清文字演变的脉络,研究汉字发展史也具有重要帮助。(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郭瑞[4](2017)在《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中同音借用字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音借用字是指"用字时,不写形义贴切的本字,而写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意义却无关的字来替代"。同音借用字贯穿整个汉字发展史,古文字阶段尤为突出。随着汉字系统的完善,汉字规范政策的加强,中古以后同音借用字渐趋减少,但犹不可忽视。魏晋南北朝石刻为该时期最大一类出土文献,真实地记录了同音借用字现象在这个时期的存在情况。本文根据同音借用字与本字的关系分为:本无其字的同音借用、复古的同音借用、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叁种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徐志学,刘爽[5](2016)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词语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考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中"荐居"、"荐居"、"杻阳铣照"、"春阴玉颖"、"人里"、"郑里"、"北里"、"若人"、"左避"、"槐里"、"周里"、"半体"等语辞的来源或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徐志学[6](2016)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x里”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里"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多为双名,单字"里"名一般有特定文化内涵。我们调查同期石刻中单字"里"名,共有五十九个。其中二十六个辞书未收;四个释义有阙;二十一个并非基层行政单位。本文主要辨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中"北里、故里、东里、公里"的释义,考释"旧里、前里、夏里、槐里、五里、九里、万里、人里、我里、周里、王里、私里、临里、郑里"等语辞的来源、意义。(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朱安女[7](2016)在《从石刻文献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族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原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透过白族墓葬石刻文献可见白族对中原墓葬文化的接纳,在爨氏的碑刻中则可解读出白族地方土酋对封建职官制度的推行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认同与实践。从白族石刻文献所见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制度,是中原文化向西南边疆地域辐射的一束,亦是认识云南少数民族融入中原主流文化的重要一环。(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罗小如[8](2015)在《魏晋南北朝石刻词汇的特点及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石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献材料,其语言书面语程度较高,是中古的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献。对其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补充中古汉语研究中的某些空缺。从魏晋南北朝石刻词汇的角度,探讨魏晋六朝石刻词汇的特点,并研究石刻词汇新词、新义的产生及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张颖慧[9](2014)在《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源流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凷(块)""俛(俯、俯)""囯(国)""冈()、罔""皂(皂)"等五组典型字例进行析源导流的分析,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构件符号化特征增强,且表现较强势,使此时期的文字显示出形体演进的多途性,字形较"乱"。但字形通过旧理据的维持和新理据的建立依然能支撑起系统的平衡,表现出动态中的稳定,故"乱"而有矩。(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郭瑞[10](2014)在《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别字现象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别字"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异体字,一说为讹混字。本文所谓"别字"取后者之意。魏晋南北朝右刻文献别字,是在石刻文献中存在的一种错误用字现象,给出土石刻文献的正确阅读造成很多困难,同时也对后世汉字规范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石刻别字,大部分是因为形体讹变而产生的,可以通过石刻材料中存在的过渡形体,勾连出别字形体变异的轨迹。本文根据别字使用频率分为"一般别字"和"高频别字",进行举例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魏晋南北朝石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文字由于讹误、假借、分化等原因的影响,同一个字形往往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义,而同一个音义又对应多个不同的字形,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字词对应关系。必须理清各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梳理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用字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魏晋南北朝石刻论文参考文献

[1].孙金娇.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石刻佛教造像服饰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张永惠.魏晋南北朝石刻多字形对应多音义现象例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9

[3].张莉.魏晋南北朝石刻异体字构件举隅[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

[4].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中同音借用字分类研究[J].中国文字研究.2017

[5].徐志学,刘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词语札记[J].中国文字研究.2016

[6].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x里”考辨[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7].朱安女.从石刻文献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族文化[J].大理大学学报.2016

[8].罗小如.魏晋南北朝石刻词汇的特点及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9].张颖慧.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源流举隅[J].铜仁学院学报.2014

[10].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别字现象例析[J].中国文字研究.2014

标签:;  ;  ;  ;  

魏晋南北朝石刻论文-孙金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