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甘薯论文-凌钊,刘义明,杨桂梅,唐新海,韩玉芬

食用甘薯论文-凌钊,刘义明,杨桂梅,唐新海,韩玉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用甘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用甘薯,品种特性,种植表现

食用甘薯论文文献综述

凌钊,刘义明,杨桂梅,唐新海,韩玉芬[1](2019)在《食用甘薯新品系在广西防城港的种植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西防城港开展食用甘薯新品系种植试验,对新品系的丰产性、抗逆性、口感及其他重要特性进行了测定。发现在新品系中,防农9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干物率及食味品质均较高;防农11鲜薯产量不高,但薯干产量、干物率高,食味品质高;防农70-1号鲜薯、薯干产量高,干物率高,食味品质较低;防农12综合表现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05期)

谢秀梅,陈竺,李云,李丽,张廷刚[2](2019)在《食用甘薯优良品种筛选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适宜清镇市推广种植的甘薯优良品种,对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引进的15个甘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从品种特征特性、商品薯率、单产、干物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渝薯50、渝薯27、苏薯16产量较高,黔薯1号、黔薯13-3-2和渝薯50的商品率最高,薯块干物率适中的是渝薯50、广薯87,口感较好的是广薯87、宁2-2、渝薯50。综合评价来看,推荐选用渝薯50。(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19年02期)

刘莉莎,何素兰,黄迎冬,李育明,唐明双[3](2019)在《食用甘薯新品种南薯016的选育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生产上提供食用优质甘薯新品种,以提高甘薯附加值和提升甘薯种植效益,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于2009年用优质食用品种浙薯13作为母本进行集团杂交获得种子,2010—2015年进行筛选鉴定,成功育成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南薯016。该品种在2013—2014年四川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34 132.5kg/hm~2,平均干物率26.71%,平均薯干产量9 144.0kg/hm~2;在2015年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36 235.5kg/hm~2,平均薯干产量9 552.45kg/hm~2;该品种鲜薯可溶性糖含量7.1g/100g,蛋白质含量0.731g/100g,维生素C含量27.2mg/100g;南薯016熟食味甜,商品性好,中抗黑斑病,耐贮藏,适于食用及食品加工用。于2016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国西南地区种植。(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4](2018)在《中国食用甘薯育种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世纪前中国食用甘薯品种主要以黄心为主,进入21世纪后保健功能强的红心和紫心甘薯成为中国甘薯育种的主要目标,各育种单位育成了一系列优良的红心或紫心食用甘薯品种。本文通过对中国食用甘薯品种选育历程的回顾,阐述了传统食用甘薯品种和特色食用甘薯品种的育种成就,分析了中国不同阶段对食用甘薯品种的品质要求,提出了不同用途食用甘薯品种选育的育种思路,并对中国食用甘薯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汝娟,窦百君,张铭浩,张晓冬[5](2018)在《多效唑和缩节胺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553为供试材料,研究多效唑和缩节胺喷秧处理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和缩节胺可以增加甘薯单株结薯数、提高产量;可显着提高块根中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C含量,且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幅高于淀粉,明显改善甘薯食用品质。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保证产量和优化品质角度考虑,以100 mg/kg多效唑喷秧处理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王钊,刘明慧,高文川,樊晓中,豆利娟[6](2016)在《食用甘薯新品种秦紫薯2号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紫薯2号(原编号:09-7-8)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秦薯4号为母本,以秦紫薯1号、宁紫薯1号、广紫薯1号、浙紫薯1号为集团父本放任授粉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食用型紫薯新品种,2013年5月通过陕西省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秦紫薯2号,鉴定编号:陕鉴薯字001号;2016年3月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该品种可作为春薯、夏薯在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等地种植。1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秦紫薯2号由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6年05期)

姚立春,谭学留,姜新[7](2015)在《不同施氮量对食用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甘薯最佳施氮量,指导聊城市东昌府区甘薯生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0、75、150 kg/hm23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最长蔓长施氮处理N2和N3高于未施氮处理;茎叶鲜重和干重在施氮处理N2水平下最高,在N1处理下最低;收获时N2处理块根鲜重和干重均达最大值,N3处理最小。[结论]综合甘薯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施氮量以75 kg/hm2为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3期)

后猛,刘亚菊,王欣,唐维,闫会[8](2015)在《氮钾配施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钾、氮营养对食用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3个氮处理(不施氮、中氮和高氮),副区设置3个钾处理(不施钾、中钾和高钾),共计9个氮钾组合处理,分别于收获期调查甘薯地上部性状,记录块根鲜、干重,分析淀粉、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含量。结果表明:氮肥对甘薯单株最长蔓长、茎叶鲜重和茎叶干率的影响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钾肥对单株分枝数和茎叶鲜重的影响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氮肥和钾肥对甘薯块根鲜重和干重的影响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施用氮肥75 kg·hm-2、钾肥300 kg·hm-2时,甘薯块根产量最大;氮肥对甘薯块根葡萄糖和麦芽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淀粉和蔗糖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增施氮肥有助于蛋白质的积累,施用氮、钾肥则不利于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的积累。(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后猛,张允刚,刘亚菊,王欣,唐维[9](2014)在《钾肥不同施用期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适宜的钾肥施用量与施肥时期在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实现钾肥的高效利用和优化管理。以优质食用型甘薯徐薯32为试验材料,研究3个钾肥用量(0,150,300 kg/hm2)和3个施钾时期(生长早期即栽插后2周内、封垄期和块根膨大初期)处理对甘薯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早期施用钾肥300 kg/hm2时,块根鲜薯和薯干产量获得最高值,分别为36 495.0,12 175.5 kg/hm2。钾肥不同施用期和施用水平对所测甘薯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甘薯生长早期追施钾肥有利于淀粉、麦芽糖和蔗糖的积累;低钾处理有利于淀粉及糖类物质的积累,而高钾处理则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边小峰,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谢一芝[10](2014)在《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薯22号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万9902-7×浙薯132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1个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2号的块根平均干物率为24.2%,鲜薯总可溶性糖含量5.13%、胡萝卜素含量57.0 mg/kg。该品种具有鲜薯产量高、商品性好、熟食品质优、耐贮藏等特点,2014年2月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鉴定。(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食用甘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适宜清镇市推广种植的甘薯优良品种,对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引进的15个甘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从品种特征特性、商品薯率、单产、干物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渝薯50、渝薯27、苏薯16产量较高,黔薯1号、黔薯13-3-2和渝薯50的商品率最高,薯块干物率适中的是渝薯50、广薯87,口感较好的是广薯87、宁2-2、渝薯50。综合评价来看,推荐选用渝薯5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用甘薯论文参考文献

[1].凌钊,刘义明,杨桂梅,唐新海,韩玉芬.食用甘薯新品系在广西防城港的种植表现[J].中国农技推广.2019

[2].谢秀梅,陈竺,李云,李丽,张廷刚.食用甘薯优良品种筛选评价[J].耕作与栽培.2019

[3].刘莉莎,何素兰,黄迎冬,李育明,唐明双.食用甘薯新品种南薯016的选育及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9

[4].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中国食用甘薯育种现状及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8

[5].王汝娟,窦百君,张铭浩,张晓冬.多效唑和缩节胺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8

[6].王钊,刘明慧,高文川,樊晓中,豆利娟.食用甘薯新品种秦紫薯2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6

[7].姚立春,谭学留,姜新.不同施氮量对食用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后猛,刘亚菊,王欣,唐维,闫会.氮钾配施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5

[9].后猛,张允刚,刘亚菊,王欣,唐维.钾肥不同施用期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

[10].边小峰,郭小丁,贾赵东,马佩勇,谢一芝.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4

标签:;  ;  ;  

食用甘薯论文-凌钊,刘义明,杨桂梅,唐新海,韩玉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