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叶的食用色素

牛蒡叶的食用色素

一、从牛蒡叶中提取食用色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卷梅[1](2019)在《牛蒡根多糖提取和结构特征》文中指出牛蒡又称大力子、蝙蝠刺,分布遍及欧亚大陆、北美等地,从古至今便是药食两用的食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之前对于牛蒡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具有药用作用的牛蒡果实——“牛蒡子”的活性成分,并研究其生物活性,而忽视了对非药用部分牛蒡根的研究。事实上,牛蒡根作为一种常见于中国山东、黑龙江、江苏、台湾等省份的蔬菜,富含多糖、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目前,随着学者对牛蒡根营养价值的逐渐探索,其功能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明显的就是牛蒡茶的销量越来越大。本课题从牛蒡根的营养成分测定、牛蒡根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分离纯化、牛蒡根多糖的结构特征及流变特性等方面展开研究,为牛蒡的综合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照相关的国家(或国际)标准测定了干燥的牛蒡根片中蛋白质、脂肪、果聚糖等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100 g牛蒡根片中含水分5.28 g、灰分4.8g、粗纤维4.92 g、果聚糖42.41 g、脂肪3.05 g、蛋白质12.30 g、淀粉22.73 g、钠224.63 mg、钾974.88 mg、钙364.90 mg、镁394.14 mg、铁30.96 mg、铜3.13mg、锌2.25 mg,其中,重金属元素检测出了铬(含量为0.09μg/100g),镉和铅均未检出。2.以干燥的牛蒡根片为原料,采用水提法对牛蒡根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对牛蒡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牛蒡根多糖热水浸提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牛蒡根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温度84°C,液固比11.8 mL/g,提取时间88 min,理论得率可达87.53 g/100g。3.通过乙醇反复醇沉得到牛蒡根水提多糖(WPB),通过离子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手段,研究WPB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00 g WPB中含水分3.12 g,灰分1.76 g,总糖91.31 g,果聚糖84.58 g,钠73.85 mg,钾484.12 mg,钙158.25 mg,镁239.89 mg,未检出蛋白质、脂肪、铁、铜、锌;重金属元素检测出了铬(含量为0.08μg/100g),镉和铅均为检出;WPB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果糖含量88.9%,葡萄糖含量1.2%;WPB的相对重均分子量是2404 Da;WPB红外图谱在11001010 cm-1区间的2个强吸收峰以及在934cm-1、874 cm-1和821 cm-1的明显吸收均表明WPB主要是由呋喃糖组成;WPB的一维氢谱和碳谱结果表明,WPB中可能存在的糖苷键类型为:→2)-β-Fruf-(1→、β-Fruf-(2→及α-Glcp-(1→。4.采用草酸铵从牛蒡根水提残渣中提取得到多糖AOE,利用乙醇分级沉淀纯化得到AOE-20、AOE-40、AOE-60和AOE-80组分,并分析其基本结构特征。结果表明:AOE主要由果糖(71.7%)和半乳糖醛酸(12.3%)组成,并含有少量的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AOE的固体表面形貌呈现棒状的、不规则球状的及薄片状的聚集体;通过热重分析,AOE在217°C时开始出现急剧的质量损失,至350°C时AOE损失一半以上的质量。经乙醇分级沉淀后,AOE-20和AOE-40是以半乳糖糖醛酸为主的聚糖,且并不含有果糖;AOE-60和AOE-80是以果糖为主要单糖的果聚糖。AOE-20的重均分子量为4.84×105 Da,AOE-40的重均分子量为4.09×105 Da,AOE-60的重均分子量为3.71×105 Da,AOE-80的重均分子量为5.21×103 Da。AOE-20的特性黏度为112.42 mL/g,AOE-40的特性黏度为113.69 mL/g,AOE-60的特性黏度为96.22 mL/g,AOE-80的特性黏度为6.78 mL/g。5.分析了牛蒡根草酸铵提取多糖AOE的流变特性。当AOE浓度范围在1.0%3.0%时,AOE溶液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点;当AOE浓度范围在0.5%0.75%时,AOE溶液呈现出微弱的剪切变稀现象;而当AOE浓度为0.25%时,AOE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对2%AOE溶液进行频率扫描(0.110 Hz),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储能模量始终大于损耗模量,证明AOE交联形成弱凝胶,呈现一定黏弹性固体的特性。同时,将AOE和结冷胶复配进行了初步研究,当AOE和结冷胶的用量比为7:3时,体系的储能模量值最大,凝胶弹性最强。

胡珊珊[2](2019)在《牛蒡子的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牛蒡(Arctium lappa L.)为二年生草本植物,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c)、菊科(Aste raceae)、牛蒡属(Arctium)。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欧、俄罗斯、北美洲、南美洲等地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热,多生于山谷、山坡、林缘、林中,海拔750~3500 m处。它的根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用植物,也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牛蒡子(Fructus Arctii)是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它被广泛用作发汗剂,利尿剂和血液净化剂的中药。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消肿解毒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热咳嗽,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症[1]。目前从这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木脂素类,萜类化合物,酚酸,黄酮等其他类成分[2]。本论文主要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对云南牛蒡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对不同产地牛蒡子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不同产地的牛蒡子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第四章对牛蒡子中主要的几类化合物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阐述。[目的]对牛蒡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第一章利用色谱技术对云南牛蒡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90%甲醇-水对牛蒡子进行提取并过滤,将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分离纯化主要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MCI GEL、以及RP-18硅胶上重复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半制备型RP-HPLC进行最终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波谱解析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新化合物1*-3*采用半叶法检测了其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以制率为31.2%宁南霉素做为阳性对照品。对新化合物4*、5*采用抗MRSA琼脂盘扩散测定法进行了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测定(抗MRSA),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方法检测氧化产物来测定抗氧化活性。第二章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云南产牛蒡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第三章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牛蒡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结果]从云南牛蒡子中分离鉴定出2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新化合物5个(1*-5*),己知化合物18个(6-23)。结果表明化合物1*-3*在药剂浓度为20μM时,具有较高的抗TMV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3.5%、32.8%和34.2%。它们的抑制率均高于阳性对照组(宁南霉素抑制率为31.2%)。化合物4*和5*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MRSA)活性较弱,IZD分别为10.8±1.0 mm和9.3±0.8 mm,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分别为3.85μg/ml和3.47μg/ml。六个不同产地的牛蒡子挥发油成分分析,表明各地的挥发油成分组成都有一定的差异。九个不同产地牛蒡子的HPLC指纹图谱显示,其相似度都大于0.99,说明不同产地的牛蒡子质量的均一性很好。

刘春林[3](2018)在《四川藏羌地区人工种植的牛蒡根和茎叶生药学研究》文中指出(1)牛蒡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Iappa L.的全株(种子、根、茎和叶)。牛蒡子被各版《中国药典》收录,牛蒡子为我国卫计委历年、牛蒡根(2016年新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原料的名单,2016年公告明确牛蒡根为普通食品的名单中;牛蒡根为欧美国家、日本、韩国、台湾等高级保健食材。(2)建议:牛蒡根、茎和叶水分不超过15%;根、茎和叶牛蒡总灰分不超过7%;牛蒡水溶性浸出物:根不低于59%、茎不低于75%、叶不低于70%。(3)牛蒡根、茎、叶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未因产地和海拔的不同而产生明显性差异;不同海拔、不同产地牛蒡根、茎、叶均可作为提取多糖的原料。(4)首次采用UPLC-DAD法同时测定牛蒡根、茎、叶和种子中绿原酸和及牛蒡苷含量,绿原酸最高含量根(8月)2.26mg﹒g-1、茎(9月)0.75 mg﹒g-1、叶(10月)0.94 mg﹒g-1;牛蒡苷最高含量根(9月)3.74 mg﹒g-1、茎无牛蒡苷、叶(8月)1.01 mg﹒g-1。含量与不同月份存在一定量变化关系,与海拔无关;50℃含量明显高于70℃下;发霉样品的绿原酸含量显着降低,未检出牛蒡苷。(5)首次采用UPLC-DAD方法同时测定牛蒡根和茎叶中的牛蒡苷和绿原酸含量。(6)首次采用HPLC-ESI-IMS快速分离牛蒡叶中酚酸类成分,含有咖啡酸和反-香豆酸。(7)牛蒡叶中的绿色素提取率和稳定性都较高,适合作为提取绿色素的材料之一。(8)牛蒡根、茎和叶重金属限量要求均未超标;重金属Hg元素均未检测到;海拔对牛蒡根、茎和叶中的无机元素影响不大。(9)牛蒡根和牛蒡地上部分水提物急性毒性试验:大体解剖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均未见肉眼可见异常病变。(10)牛蒡根提取物和牛蒡地上部分提取物对模型小鼠血清TG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作用。牛蒡根和牛蒡地上部分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及MDA生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牛蒡根提取物抗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强于牛蒡地上部分提取物的作用。

陈纯琦[4](2016)在《芸豆芽菜多酚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多酚(Polyphenol)是自然界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多酚是植物中常见的活性物质之一,主要生理活性为抗氧化、抗肿瘤、抑菌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等。芸豆种类繁多,结构多样,并有许多实际应用。芸豆在我省分布十分广泛,我国的东北地区是出产芸豆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区。随着杂粮主食化和杂粮生产市场化的现状,芸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急速增长,营养价值颇受关注,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但豆类种子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的毒副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豆类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豆类种子经萌发处理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显着降低甚至消失,由此看来豆类芽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豆类的营养价值,使豆类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芸豆芽菜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本实验采用乙醇-溶剂提取法对芸豆芽菜多酚进行提取。采用Folin法测定芸豆芽菜粗提液中的多酚含量。实验以没食子酸曲线为标准,以计算芸豆芽菜多酚的提取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芸豆芽菜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芸豆芽菜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20,水浴温度为50℃,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2.0 h。在这个条件下进行验证性实验,芸豆芽菜多酚的提取率可达到2.76%。2.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芸豆芽菜多酚的研究本章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来探究分离纯化芸豆芽菜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首先进行静态吸附、解吸实验,并绘制吸附动力学曲线来评定大孔树脂的吸附效果。结果显示,AB-8型大孔树脂纯化芸豆芽菜多酚的能力较强,可作为后续动态实验选用的大孔树脂。后续实验结果表明,纯化芸豆芽菜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为1.0 mg/mL,洗脱液为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1.0 mL/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芸豆芽菜多酚纯化物的纯度由10.37%提高到32.29%。3.芸豆芽菜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本章实验以抗坏血酸(Vc)作为对照测定了芸豆芽菜多酚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根据线性方程计算,在清除DPPH自由基实验中,芸豆芽菜多酚粗提物、纯化物及Vc的IC50值分别为0.409 mg/mL、0.285 mg/mL、0.086 mg/mL;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实验中,芸豆芽菜多酚粗提物、纯化物及Vc的IC50值分别是0.264mg/mL、0.183 mg/mL和0.091 mg/mL;在清除羟基自由基的实验中,芸豆芽菜多酚粗提物、纯化物和Vc的IC50值分别为0.263 mg/mL、0.223 mg/mL和0.079 mg/mL。三种评价实验均显示,随着芸豆芽菜多酚含量的升高,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逐渐增强,但抗氧化活性全部都弱于Vc。4.芸豆芽菜多酚对小鼠过氧化损伤及肝肾功能修复作用研究本实验探究了芸豆芽菜多酚对过氧化损伤小鼠模型的修复作用和肝肾功能保护作用。向实验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以构建过氧化损伤模型。以抗坏血酸(Vc)为对照,连续灌胃芸豆芽菜多酚28 d后,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和脏器系数变化,同时测定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及肝肾功能水平,并观察小鼠肝肾组织病变切片。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体重、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说明芸豆芽菜多酚对小鼠的免疫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同时芸豆芽菜多酚能够促进过氧化损伤小鼠血清中的SOD、GSH-Px和MDA的指标接近正常值(P<0.05),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在修复肝肾组织损伤的实验中,D-半乳糖的摄入使小鼠的肝肾组织明显损伤,引发机体炎症,模型小鼠肝肾功能均异常,但体重和脏器系数无明显变化。同时芸豆芽菜多酚能够促进过氧化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指标趋于正常(P<0.05)。说明芸豆芽菜多酚能够修复肝肾组织损伤,能够恢复机体健康。

王士杰,韩凤波,罗超[5](2015)在《微波辅助法提取牛蒡叶粗多糖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牛蒡叶为试材,采用微波辅助碱液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料液比、微波提取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牛蒡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牛蒡叶多糖提取率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微波功率、微波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功率80W、浸提时间120s、料液比1∶30g/mL,在此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36.12%。

娄在祥[6](2010)在《牛蒡功能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牛蒡为原料,对牛蒡叶有效成分与牛蒡根菊糖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为牛蒡综合深度加工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牛蒡叶、根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研究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提取多酚成分,发现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酚提取有显着影响,分析得出了较佳提取条件为:以质量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为溶剂,提取时间30s,微波功率500w,超声波功率50w,料液比1g:20mL,提取次数为2次。在此条件下,多酚平均得率为10.28 mg/g,总提取物平均得率为232.79mg/g (牛蒡叶,干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过程中,样品的微观结构被明显破坏,从而大大提高了多酚得率,加快了提取速度,取得最高得率所需的提取时间比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加热搅拌提取分别缩短了29.5min和5h。因此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在工业化提取多酚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超声微波协同萃取为植物中多酚化合物的分析与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品制备技术。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从牛蒡根中提取菊糖。分析得出了较佳提取条件为:以水为溶剂,提取时间60s,微波功率400w,料液比1g:15mL,菊糖平均得率为99.03 mg/g。结果表明,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处理破坏了样品的微观结构,因此与超声波辅助提取、加热搅拌提取相比,取得最高得率的提取时间分别显着缩短了120s与240s,提高了提取效率。采用二级超滤对菊糖提取液进行纯化处理,确定了较佳操作条件为:一级超滤膜截留分子量为10KD,超滤压力为0.5MPa,二级超滤膜为0.5KD,超滤压力为1.0MPa。提取液经过两级超滤处理后,制备了高纯度菊糖产品,为白色粉末,纯度达91.3%。将牛蒡叶总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分别萃取,得到四个组分,分别命名为PF、EF、BF、WF。乙酸乙酯组分经柱层析预处理后,再通过高速逆流色谱制备了对香豆酸与绿原酸,纯度分别为98.8%与98.3%,并通过UV、ESI-MS、1H-NMR与13C-NMR等波谱分析方法进行了鉴定。2.牛蒡叶成分的分析鉴定及5种主要成分同时检测方法的建立利用UPLC-MS/MS技术,通过与标准品比较保留时间、紫外光谱、质谱等,并进行分析,鉴定了牛蒡叶的十一种成分。这些化合物是槲皮素、二咖啡酰奎尼酸、苯甲酸、槲皮苷、咖啡酸、木犀草素、绿原酸、水杨酸、对香豆酸、牛蒡子苷、芦丁等。其中,水杨酸、对香豆酸、苯甲酸是在牛蒡叶中首次发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牛蒡叶中五种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苯甲酸、咖啡酸、对香豆酸、芦丁)的HPLC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流动相甲醇(A)+ 20mmol/L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所建立的方法方便快速,检测限达0.005μg/mL,回收率为95.7-105.8%,精密度为1.58-2.86%。3.牛蒡叶功能性成分的抗氧化、抗菌活性牛蒡叶总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0.9 mg/mL,抑制脂质过氧化的IC50值为0.8 mg/mL;在浓度为2.5 mg/mL时,该提取物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为55.2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为79.80%。在总提取物萃取分级组分中,乙酸乙酯组分(EF)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的IC50值分别为90.67与133.91μg/mL,EF的抗氧化活性与TBHQ相近,因此EF有望替代合成抗氧化剂。且EF与TBHQ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这为组合抗氧化剂的使用提供了基础。牛蒡叶总提取物对六种食品相关细菌(大肠杆菌、痢疾志贺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5-2.5mg/mL;对三种真菌(黑曲霉、酿酒酵母、扩展青霉)的抑制效果不明显。探讨了牛蒡叶总提取物的萃取分级组分对6种食品相关菌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组分(EF)能够抑制全部受试菌,EF的抗菌活性最强,其MIC为88-352μg/mL。杀菌试验表明,经过12h,在浓度为1×MIC,3×MIC和5×MIC时,EF能够杀灭4/6,6/6和6/6的受试菌。所以,EF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杀菌剂资源。从牛蒡叶中纯化得到的对香豆酸的抗菌活性比绿原酸强,对香豆酸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痢疾志贺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20、10、20、20、20、80μg/mL。通过经口急性毒性初步试验测定得出EF的LD50>10000mg/kg,属于实际无毒级。对于各个组分,抗氧化、抗菌活性与其多酚含量密切相关(R=0.86 0.99)。因此组分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主要是绿原酸、对香豆酸、芦丁、咖啡酸、水杨酸等多酚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4.对香豆酸、绿原酸的抗菌机理在多酚化合物绿原酸、对香豆酸作用下,都引起了痢疾志贺氏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导致了明显的胞内离子泄露及电导率的增大。流式细胞仪的分析表明,经过绿原酸或对香豆酸作用后,都导致了细菌细胞膜破裂。透射电镜实验结果直观的表明,对香豆酸、绿原酸都能导致细胞膜破裂或孔洞形成,导致细菌细胞内容物外泄,最终导致痢疾志贺氏菌死亡。对香豆酸、绿原酸进入细菌细胞后,其作用靶标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对香豆酸或绿原酸都不能断裂细菌基因组DNA,而是结合DNA。圆二色谱表明对香豆酸、绿原酸结合到DNA的链上以后,使其双螺旋结构变得松散,并造成了细菌DNA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了细菌的各种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陈鑫[7](2009)在《丛枝菌根真菌对牛蒡幼苗耐盐性和抗旱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植物的盐胁迫对农业生产危害作用极大。我国盐渍面积很大,严重的制约了这些盐渍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改良和利用盐渍土壤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农业战略中的重要方面。许多实验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使植物的抗盐性得到改善,从而减轻盐害程度。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之一,接种相应的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是植物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一起在自然环境下共同进化的结果,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植物成活率和生长率。本试验对牛蒡幼苗接种适当的丛枝菌根真菌,培育出菌根化苗,对于提高牛蒡幼苗的质量和成活率,促进幼苗生长有重要意义。国际和国内一般的研究方向都是牛蒡的栽培方法或者是营养和药用价值,对于AMF在牛蒡上的应用研究尚属空白。本试验从牛蒡的生产应用推广出发,主要研究在NaCl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AMF对牛蒡幼苗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三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牛蒡幼苗的侵染情况,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为牛蒡的推广和耐盐、抗旱育种提供基础。试验表明:在NaCl和干旱胁迫条件下AMF都能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状况,促进牛蒡的生长,促进根系对N、P矿质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并能影响POD、SOD、CAT膜保护酶的活性,影响植株体内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MDA的含量,有效缓解胁迫环境对植株的伤害作用,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细胞质膜透性的稳定性,增加牛蒡幼苗对逆境的抵抗能力。试验发现,三种AMF侵染率均显着低于非胁迫环境下的对照,胁迫条件下AMF对植株N、P含量的影响比对K含量的影响更为显着,AMF改善宿主植物水分状况的作用和对膜保护系统的影响强于正常环境,在逆境环境中AMF更能发挥其作用。试验首次分别探究植株根和叶的MDA含量,发现AMF更能提高牛蒡根的抵抗能力。GV对牛蒡幼苗的侵染率和对牛蒡幼苗生长效应的促进作用以及抗逆性均高于其他两者,其可能是牛蒡幼苗的优势侵染菌之一。

肖玫,毛建虹[8](2008)在《牛蒡子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及其开发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蒡,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含有的膳食纤维是根菜类植物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功能。本文从牛蒡子的资源分布、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综述,还从国际和国内市场分析了牛蒡子的开发前景。

孙长花,张素华[9](2008)在《牛蒡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及其加工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蒡是一种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食疗保健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牛蒡在食品工业、烹饪和中药中被广泛的加工和利用,用于生产牛蒡茶、牛蒡酱等系列产品;用于烹制美味佳肴;还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牛蒡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李丹丹[10](2008)在《牛蒡菊糖的制备、对双歧杆菌的增殖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牛蒡(Arctium lappa L.)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两年生草本植物。目前,牛蒡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牛蒡根作为一种出口的新、特蔬菜,但国际市场对出口牛蒡规格要求较高,造成等外根(次品)牛蒡资源的浪费。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菊糖。菊糖(inulin)由果糖分子通过β-(2→1)键连接,聚合程度从2-70,一般平均为10。菊糖具有多种优良的功能作用,可作为质构改良剂、稳定剂、抗冻剂和抗老化剂应用于食品中。本论文利用等外牛蒡根为原料,研究牛蒡菊糖的提取分离技术,并对牛蒡菊糖的分子结构进行确定;研究牛蒡菊糖对双歧杆菌体的增殖作用;另外,对菊糖在低脂乳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牛蒡菊糖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的研究。以等外牛蒡根为原料,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了牛蒡菊糖的提取工艺,确定了菊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14min,固液比1:15,连续提取两次。在此条件下,菊糖得率可达93.86%。对牛蒡菊糖脱蛋白、脱色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效果较好。牛蒡菊糖粗品经Sephadex G-5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纯品,纯度为99.47%。牛蒡菊糖的结构分析。通过气相色谱、红外光谱、1H及13C NMR波谱分析表明,牛蒡菊糖主要是由12个呋喃型的果糖以β-(2→1)糖苷键相连,末端1个吡喃型的葡萄糖以α-(1→2)糖苷键连接到果糖上的线性直链结构。经高效凝胶色谱分析表明,菊糖的相对分子量为2168,聚合度约为13。牛蒡菊糖对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牛蒡菊糖对双歧杆菌有明显增殖作用。牛蒡菊糖作为双歧杆菌培养基的碳源要有适宜的浓度,以添加1.0%的浓度增殖效果最好。对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研究表明,以牛蒡菊糖为碳源培养的双歧杆菌的生长速率比以乳糖为碳源培养的双歧杆菌生长速率快。双歧杆菌发酵牛蒡菊糖同时,使培养液的pH值降低。不同聚合度的果聚糖对双歧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双歧杆菌能够利用短链的菊糖(牛蒡菊糖和菊苣菊糖)和低聚果糖,但是不能够利用高聚合度的菊糖(长链菊糖)。牛蒡菊糖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小鼠体内实验表明,牛蒡菊糖对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生长有增殖作用。研究表明,双歧杆菌能够利用短链的菊糖和低聚果糖,但是不能够利用长链菊糖。聚合度是决定双歧杆菌能否利用果聚糖的主要因素。在益生元(短链的菊糖和低聚果糖)增殖肠道益生菌的同时,对肠球菌和肠杆菌并没有显着的影响。牛蒡菊糖在低脂乳混合体系中应用的研究。将不同聚合度的果聚糖(牛蒡菊糖、长链菊糖和低聚果糖)添加到脱脂乳体系中,结果表明,含有8%和10%(w/w)长链菊糖的样品中,可以看到轻微的沉淀,这是由于长链菊糖在溶液中形成的菊糖结晶聚集所产生的。对卡拉胶-牛奶-菊糖混合体系的流变研究表明,加入卡拉胶的体系,均为弱凝胶体系,即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加入果聚糖后,对体系的流变特征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玉米淀粉-牛奶-菊糖混合体系的研究表明,当淀粉浓度由3%增加到4%时,由于分散相中淀粉颗粒体积的增加,表观黏度显着增加。玉米淀粉-牛奶-菊糖混合体系的流变研究表明,低淀粉浓度,体系液体特征更明显;高淀粉浓度时,体系弱凝胶的特征更明显。但是长链菊糖在不同浓度淀粉体系中,对体系的影响与牛蒡菊糖有所不同。

二、从牛蒡叶中提取食用色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牛蒡叶中提取食用色素(论文提纲范文)

(1)牛蒡根多糖提取和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牛蒡概述
        1.1.1 牛蒡的传统应用
        1.1.2 牛蒡根
        1.1.3 牛蒡叶
        1.1.4 牛蒡子
        1.1.5 牛蒡的活性物质和生理活性
    1.2 牛蒡多糖研究现状
        1.2.1 牛蒡菊糖
        1.2.1.1 牛蒡菊糖的提取
        1.2.1.2 牛蒡菊糖的纯化
        1.2.1.3 牛蒡菊糖的结构
        1.2.1.4 牛蒡菊糖的生物活性
        1.2.2 其他多糖
    1.3 课题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牛蒡根化学组成及牛蒡根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牛蒡根中化学组成测定
        2.3.1.1 水分的测定
        2.3.1.2 灰分的测定
        2.3.1.3 粗纤维的测定
        2.3.1.4 果聚糖的测定
        2.3.1.5 脂肪的测定
        2.3.1.6 蛋白质的测定
        2.3.1.7 淀粉的测定
        2.3.1.8 元素分析
        2.3.2牛蒡根中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2.3.2.1 单因素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2.2 总糖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3 提取温度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3.2.4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3.2.5 固液比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3.3 响应面法优化牛蒡根水溶性多糖提取条件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牛蒡根化学组成
        2.4.2 牛蒡根中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2.4.2.1 提取温度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4.2.2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4.2.3 料液比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4.3 响应面法优化水提牛蒡多糖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牛蒡根水提多糖纯化和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牛蒡根水提多糖(WPB)的提取和纯化
        3.3.2 纯度及相对分子量测定
        3.3.3 化学组成测定
        3.3.3.1 总糖含量的测定
        3.3.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3.3.3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3.3.3.4 其他组分的测定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单糖组成分析
        3.3.6 核磁共振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牛蒡根水提多糖(WPB)的得率
        3.4.2 纯度及相对分子量
        3.4.3 化学组成
        3.4.4 红外光谱分析
        3.4.5 单糖组成分析
        3.4.6 核磁共振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牛蒡根草酸铵提取多糖的纯化及结构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牛蒡根草酸铵提取多糖的纯化
        4.3.2 多糖纯度测定和相对分子量测定
        4.3.3 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测定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单糖组成分析
        4.3.6 高效液相排阻色谱分析
        4.3.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8 热重分析
        4.3.9 流变学分析
        4.3.9.1 AOE的稳态速率扫描
        4.3.9.2 AOE的线性黏弹区测定
        4.3.9.3 AOE的动态频率扫描
        4.3.9.4 AOE对结冷胶流变性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牛蒡根草酸铵提取多糖的纯度及相对分子量
        4.4.2 牛蒡根草酸铵提取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
        4.4.3 红外光谱分析
        4.4.4 单糖组成分析
        4.4.5 高效液相排阻色谱分析
        4.4.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4.7 热重分析
        4.4.8 流变学分析
        4.4.8.1 AOE的表观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4.4.8.2 AOE的线性黏弹区
        4.4.8.3 AOE的动态频率扫描
        4.4.8.4 AOE对结冷胶流变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牛蒡子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云南牛蒡子化学成分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植物来源
        2.3 提取分离
    3. 结果
    4. 讨论
        4.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4.2 新化合物活性测试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牛蒡子挥发油成分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产地牛蒡子的指纹图谱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综述牛蒡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3)四川藏羌地区人工种植的牛蒡根和茎叶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牛蒡原植物和资源分布情况
    1.2 化学成分研究
    1.3 药理作用
        1.3.1 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
        1.3.2 抗肿瘤作用
        1.3.3 抗糖尿病作用
        1.3.4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1.3.5 抗衰老、抗疲劳作用
        1.3.6 抗氧化作用
        1.3.7 降血脂作用
        1.3.8 对肝、肺和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1.3.9 治疗男性疾病
        1.3.10 其他药理作用
第2章 牛蒡根、茎和叶的采收、清洗、干燥和切片工艺研究
    2.1 四川省藏羌地区人工种植牛蒡情况
    2.2 根、茎和叶的采收
    2.3 根、茎和叶的清洗
    2.4 根、茎和叶的切片
    2.5 根、茎和叶的干燥
第3章 牛蒡根、茎、叶的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
    3.1 试剂、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2.1 水分测定
        3.2.2 灰分测定
        3.2.3 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3.2.4 水分测定结果
        3.2.5 灰分测定结果
        3.2.6 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
    3.3 小结
第4章 正交试验设计优选牛蒡根和茎叶中总多糖提取工艺和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试剂、仪器与材料
    4.2 方法与结果
        4.2.1 总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4.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3 单因素试验
        4.2.4 正交实验法设计优化多糖提取工艺
        4.2.5 正交实验设计
        4.2.6 验证试验
        4.2.7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
        4.2.8 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
        4.2.9 还原能力测定
        4.2.10 标准曲线的制作
        4.2.11 料液比的影响
        4.2.12 提取温度的影响
        4.2.13 提取时间的影响
        4.2.14 牛蒡总多糖含量测定
        4.2.15 DPPH清除率测定
        4.2.16 ABTS~+清除率测定
        4.2.17 还原性能力测定
    4.3 小结
第5章 优化牛蒡根和茎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试剂、仪器与材料
    5.2 方法与结果
        5.2.1 牛蒡根的预处理
        5.2.2 牛蒡根总黄酮提取方法
        5.2.3 单因素试验
        5.2.4 牛蒡根总黄酮含量测定
        5.2.5 抗氧化活性测定
        5.2.6 提取溶剂对牛蒡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5.2.7 溶剂体积分数对牛蒡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5.2.8 料液比对牛蒡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5.2.9 提取时间对牛蒡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5.2.10 提取温度对牛蒡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5.2.11 牛蒡总黄酮的含量
        5.2.12 DPPH清除率测定
        5.2.13 ABTS~+清除率测定
        5.2.14 还原性能力测定
    5.3 小结
第6章 UPLC-DAD方法同时测定牛蒡根和茎叶的牛蒡苷和绿原酸含量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色谱条件
        6.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2.4 方法学考察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样品测定
        6.3.2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分离牛蒡叶中酚酸类化合物
    7.1 试剂、仪器与材料
    7.2 方法与结果
        7.2.1 标准品的配制
        7.2.2 混合标准溶液
        7.2.3 色谱的分离条件
        7.2.4 约化迁移率和分辨能力
        7.2.5 试验条件
        7.2.6 条件优化
        7.2.7 HPLC-ESI-IMS联用分析酚酸类化合物
        7.2.8 标准曲线的制备
        7.2.9 样品制备
        7.2.10 检出限
        7.2.11 HPLC-ESI-IMS联用分析样品
    7.3 小结
第8章 超声提取牛蒡叶中绿色素及稳定性研究
    8.1 试剂、仪器与材料
    8.2 方法与结果
        8.2.1 牛蒡叶提取液的制备
        8.2.2 牛蒡叶提取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8.2.3 稳定性试验单因素试验
        8.2.4 稳定性试验
        8.2.5 乙醇体积分数对牛蒡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8.2.6 料液比对牛蒡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8.2.7 超声时间对牛蒡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8.2.8 提取温度对牛蒡绿色素提取的影响
        8.2.9 水浴温度对色度稳定性的影响
        8.2.10 金属离子对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8.2.11 pH值对绿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8.3 小结
第9章 湿法消解ICP-OES法测定牛蒡根和茎叶中无机元素
    9.1 试剂、仪器与材料
    9.2 方法与结果
        9.2.1 样品处理
        9.2.2 仪器条件
        9.2.3 数据处理
    9.3 小结
第10章 牛蒡地上部分与牛蒡根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急毒试验..
    10.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0.2 实验动物及环境条件
    10.3 方法与结果
        10.3.1 药物配制
        10.3.2 预试验
        10.3.3 牛蒡根和牛蒡地上部分水提取物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测定
    10.4 小结
第11章 牛蒡根与地上部分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及抗氧化作用
    11.1 实验动物、试剂与仪器
    11.2 受试药物
    11.3 方法与结果
        11.3.1 对ConA诱导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11.3.2 指标测定
        11.3.3 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11.3.4 对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11.3.5 体外抗氧化试验(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
        11.3.6 统计方法
        11.3.7 对Con A诱导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11.3.8 对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的影响
        11.3.9 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11.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芸豆芽菜多酚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芸豆概况
    1.2 芸豆的萌发
    1.3 芸豆的活性成分
        1.3.1 多糖(Polysaccharide)
        1.3.2 植物凝集素(Plant Lectin)
        1.3.3 淀粉酶抑制剂(Amylase Inhibitor)
        1.3.4 色素(Pigment)
        1.3.5 蛋白质(Protein)
    1.4 植物多酚
        1.4.1 植物多酚简介
        1.4.2 植物多酚的分类
        1.4.3 植物多酚的提取
        1.4.4 植物多酚的纯化
        1.4.5 植物多酚的生理功能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6.1 芸豆芽菜多酚的提取
        1.6.2 芸豆芽菜多酚的纯化
        1.6.3 芸豆芽菜多酚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探究
第二章 芸豆芽菜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芸豆芽菜的制备
        2.2.2 芸豆芽菜多酚提取方法
        2.2.3 不同因素对芸豆芽菜多酚提取率的影响
        2.2.4 芸豆芽菜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2.2.5 芸豆芽菜多酚含量测定
        2.2.6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2.3.2 不同因素对芸豆芽菜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结果
        2.3.3 芸豆芽菜多酚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芸豆芽菜多酚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芸豆芽菜多酚粗提液的制备及纯度测定
        3.2.2 五种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3.2.3 芸豆芽菜多酚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3.2.4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3.2.5 芸豆芽菜多酚上样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6 洗脱液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3.2.7 上样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3.2.8 大孔树脂动态洗脱曲线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孔吸附树脂对芸豆芽菜多酚的静态吸附与解吸结果
        3.3.2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3.3.3 芸豆芽菜多酚上样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4 洗脱液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3.3.5 上样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6 大孔树脂动态洗脱曲线
    3.4 结论
第四章 芸豆芽菜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芸豆芽菜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
        4.2.2 芸豆芽菜多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
        4.2.3 芸豆芽菜多酚对羟基自由基自由基清除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芸豆芽菜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4.3.2 芸豆芽菜多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
        4.3.3 芸豆芽菜多酚对羟基自由基自由基清除作用
    4.4 结论
第五章 芸豆芽菜多酚对小鼠过氧化损伤修复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动物
        5.1.2 材料与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常规饲养方法
        5.2.2 过氧化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5.2.3 给药剂量与方法
        5.2.4 动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5.2.5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小鼠体重、脏器系数变化记录
        5.3.2 芸豆芽菜多酚对过氧化损伤小鼠血清中SOD、GSH-Px和MDA水平的影响
        5.3.3 芸豆芽菜多酚对过氧化损伤小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5.3.4 芸豆芽菜多酚对过氧化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的影响
        5.3.5 芸豆芽菜多酚对过氧化损伤小鼠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5.3.6 芸豆芽菜多酚对过氧化损伤小鼠肾组织病理学观察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微波辅助法提取牛蒡叶粗多糖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方法学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方法学考察结果
    2.3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3.2 微波处理时间对牛蒡叶中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2.3.4 微波辅助提取次数对牛蒡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2.4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牛蒡功能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牛蒡概述
        1.1.1 牛蒡根
        1.1.2 牛蒡叶
        1.1.3 牛蒡子
    1.2 牛蒡加工技术现状
    1.3 牛蒡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
    1.4 菊糖的活性与制备
    1.5 多酚及其分离、分析与活性
        1.5.1 多酚的提取
        1.5.2 多酚的分离纯化
        1.5.3 多酚的分析
        1.5.4 多酚的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牛蒡叶和根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加热浸提多酚
        2.3.2 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多酚
        2.3.3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多酚
        2.3.4 微波辅助法提取多酚
        2.3.5 多酚含量测定
        2.3.6 牛蒡叶总提取物的溶剂萃取分级
        2.3.7 牛蒡叶乙酸乙酯组分的纯化
        2.3.8 牛蒡叶中绿原酸、对香豆酸的高速逆流色谱法纯化
        2.3.9 加热搅拌浸提牛蒡根菊糖
        2.3.10 超声微波协同萃取菊糖
        2.3.11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菊糖
        2.3.12 菊糖含量测定
        2.3.13 菊糖的超滤法纯化
        2.3.14 扫描电镜观察牛蒡叶、牛蒡根微观结构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多酚的研究
        2.4.2 超声波辅助提取牛蒡叶多酚
        2.4.3 微波辅助提取牛蒡叶多酚
        2.4.4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牛蒡叶中的绿原酸
        2.4.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牛蒡叶中的对香豆酸
        2.4.6 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技术提取菊糖
        2.4.7 菊糖的超滤法纯化
        2.4.8 超声微波协同萃取的原理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牛蒡叶成分分析鉴定及5 种主要成分的同时检测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3.3.2 牛蒡叶中5 种化合物的同时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牛蒡叶中多酚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3.4.2 牛蒡叶中5 种主要成分的同时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牛蒡叶功能性成分的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牛蒡叶总提取物制备
        4.3.2 多酚含量测定
        4.3.3 溶剂分级组分制备
        4.3.4 菌种的活化
        4.3.5 抗菌活性的测定
        4.3.6 时间杀菌曲线
        4.3.7 抗氧化活性
        4.3.8 协同抗氧化
        4.3.9 多酚化合物的分析
        4.3.10 EF 的急性毒性试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牛蒡叶总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4.4.2 牛蒡叶溶剂分级组分的抗菌活性
        4.4.3 牛蒡叶中的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4.4.4 牛蒡叶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4.4.5 牛蒡叶溶剂分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4.4.6 乙酸乙酯组分的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4.4.7 各组分的多酚含量
        4.4.8 各组分的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对香豆酸、绿原酸抗菌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绿原酸、对香豆酸对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5.3.2 细胞内离子流出的测定
        5.3.3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菌细胞膜完整性
        5.3.4 透射电镜观察对香豆酸、绿原酸对细菌细胞膜的影响
        5.3.5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5.3.6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
        5.3.7 多酚化合物与EB 竞争性结合DNA 的荧光光谱分析
        5.3.8 多酚化合物与细菌DNA 结合的荧光光谱
        5.3.9 圆二色谱检测结合多酚后DNA 的结构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对电导率的影响
        5.4.2 对香豆酸、绿原酸引起的细菌胞内离子泄漏
        5.4.3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菌细胞膜完整性
        5.4.4 透射电镜观察对香豆酸、绿原酸对细菌细胞膜的影响
        5.4.5 绿原酸、对香豆酸对细菌基因组DNA 的影响
        5.4.6 对香豆酸、绿原酸与细菌DNA 结合的荧光光谱
        5.4.7 多酚化合物与EB 竞争性结合DNA 的荧光光谱分析
        5.4.8 对香豆酸、绿原酸对细菌DNA 结构、构象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7)丛枝菌根真菌对牛蒡幼苗耐盐性和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牛蒡的研究进展
    1.2 菌根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NaCl 胁迫条件下牛蒡幼苗的影响
    2.2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牛蒡幼苗的影响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盐胁迫对 AMF 侵染率以及牛蒡菌根的研究
    3.2 水分胁迫对AMF 侵染率以及牛蒡菌根效应的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盐胁迫和水分胁迫下不同AMF 对牛蒡幼苗侵染率的差异
    4.2 盐胁迫下牛蒡菌根效应的研究
    4.3 水分胁迫下牛蒡菌根效应的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牛蒡子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及其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源分布广泛
2 牛蒡子的应用价值
    2.1 牛蒡的营养价值
    2.2牛蒡的药用功效
    2.3牛蒡子的其他价值
    2.4牛蒡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4.1牛蒡饮料。
        2.4.2 牛蒡软罐头。
        2.4.3 牛蒡丝。
        2.4.4 牛蒡蒜茸酱。
    2.5 牛蒡子的深加工
        2.5.1 从牛蒡叶中提取食用色素。
        2.5.2 从牛蒡叶中提取绿原酸。
        2.5.3 从牛蒡根中提取菊糖。
        2.5.4 利用牛蒡渣提取膳食纤维。
        2.5.5 从牛蒡子中提取木脂素。
        2.5.6 从牛蒡子中提取挥发油。
        2.5.7 从牛蒡根中提取多酚。
3 牛蒡子的发展前景
    3.1 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3.1.1 价格优势大。
        3.1.2 出口规模和数量占有垄断地位。
    3.2 国内市场竞争优势
        3.2.1 资源、气候优势。
        3.2.2 区位优势。
        3.2.3 技术优势。
    3.3 产业比较优势
        3.3.1 效益较高。
        3.3.2 吸纳劳动力强。
    3.4 产业发展趋势
        3.4.1 食用、保健、药用价值很高。
        3.4.2 市场空间广阔。
        3.4.3 可供加工的产品多。
4 牛蒡子在食品工艺中的开发对策
5 结语

(9)牛蒡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及其加工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牛蒡的营养价值
    1.1 牛蒡的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
    1.2 牛蒡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2 牛蒡的加工利用
    2.1 牛蒡在食品工业中的利用
        2.1.1 提取天然色素
        2.1.2 开发天然抗氧化剂
        2.1.3 研制牛蒡茶及饮料
        2.1.4 生产牛蒡罐头及酱
        2.1.5 牛蒡腌制品加工
        2.1.6 开发保健食品
    2.2 牛蒡在烹饪中的利用
    2.3 牛蒡在中药中的利用
        2.3.1 根
        2.3.2 果实
        2.3.3 茎叶
3 牛蒡的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10)牛蒡菊糖的制备、对双歧杆菌的增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牛蒡
        1.1.1 牛蒡的简介
        1.1.2 牛蒡的植物学性状
        1.1.3 牛蒡的主要成分
        1.1.4 牛蒡的药用保健价值
        1.1.5 牛蒡的开发利用
    1.2 果聚糖
    1.3 果寡糖
    1.4 菊糖
        1.4.1 菊糖的来源
        1.4.2 菊糖的化学结构
        1.4.3 菊糖的理化特性
        1.4.4 菊糖的提取和纯化
        1.4.5 菊糖的相对分子量
        1.4.6 菊糖的功能性质及其作用机理
        1.4.7 菊糖的安全性评价
        1.4.8 菊糖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牛蒡菊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成分测定
        2.3.3 牛蒡菊糖的提取
        2.3.4 牛蒡菊糖的分离纯化
        2.3.5 牛蒡菊糖的纯度鉴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预处理
        2.4.2 牛蒡菊糖的提取
        2.4.3 粗菊糖成分分析
        2.4.4 牛蒡菊糖的脱蛋白处理
        2.4.5 牛蒡菊糖的脱色处理
        2.4.6 乙醇浓度对粗菊糖液醇析效果的影响
        2.4.7 牛蒡菊糖的纯化
        2.4.8 牛蒡菊糖的纯度鉴定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牛蒡菊糖的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牛蒡菊糖理化性质分析
        3.3.2 牛蒡菊糖中还原性单糖组成的测定
        3.3.3 牛蒡菊糖分子量的测定
        3.3.4 牛蒡菊糖的结构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牛蒡菊糖的理化性质
        3.4.2 牛蒡菊糖还原性单糖的鉴别
        3.4.3 牛蒡菊糖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3.4.4 牛蒡菊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4.5 牛蒡菊糖的NMR分析
        3.4.6 牛蒡菊糖结构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牛蒡菊糖对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促进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验材料与菌种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双歧杆菌菌种活化
        4.3.2 牛蒡菊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4.3.3 双歧杆菌在基础培养基和改良培养基上生长曲线的测定
        4.3.4 不同果聚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牛蒡菊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4.4.2 双歧杆菌在基础培养基和改良培养基上生长曲线的测定
        4.4.3 不同聚合度的果聚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牛蒡菊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实验材料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3 实验方法
        5.3.1 饲料及小鼠饲喂
        5.3.2 盲肠样品的制备
        5.3.3 盲肠内容物的微生物分析
        5.3.4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聚合度的果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4.2 不同聚合度的果聚糖对小鼠肠道益生菌群的影响
        5.4.3 不同聚合度的果聚糖对小鼠肠道无害菌群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牛蒡菊糖在低脂乳混合体系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试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牛奶-果聚糖混合体系的制备
        6.3.2 样品的黏度分析
        6.3.3 样品的流变分析
        6.3.4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牛奶-菊糖混合体系的研究
        6.4.2 卡拉胶-牛奶-菊糖混合体系的研究
        6.4.3 玉米淀粉-牛奶-菊糖混合体系的研究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从牛蒡叶中提取食用色素(论文参考文献)

  • [1]牛蒡根多糖提取和结构特征[D]. 李卷梅. 南昌大学, 2019(02)
  • [2]牛蒡子的化学研究[D]. 胡珊珊.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四川藏羌地区人工种植的牛蒡根和茎叶生药学研究[D]. 刘春林.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5)
  • [4]芸豆芽菜多酚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纯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9)
  • [5]微波辅助法提取牛蒡叶粗多糖的工艺研究[J]. 王士杰,韩凤波,罗超. 北方园艺, 2015(03)
  • [6]牛蒡功能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D]. 娄在祥. 江南大学, 2010(06)
  • [7]丛枝菌根真菌对牛蒡幼苗耐盐性和抗旱性的影响[D]. 陈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8]牛蒡子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及其开发前景[J]. 肖玫,毛建虹.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8(11)
  • [9]牛蒡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及其加工利用[J]. 孙长花,张素华.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8(02)
  • [10]牛蒡菊糖的制备、对双歧杆菌的增殖及应用研究[D]. 李丹丹. 江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牛蒡叶的食用色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