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鲁东论文-杨淑静

蒲鲁东论文-杨淑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蒲鲁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辩证法,抽象,历史

蒲鲁东论文文献综述

杨淑静[1](2019)在《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叁个基础——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为回应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作了《哲学的贫困》。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批评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立场,更重要的在于,它为《资本论》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外在的抽象经济范畴的研究,而是以经济范畴为中介的"物与物的关系"下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关于共产主义的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李玲英[2](2019)在《论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蒲鲁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和蒲鲁都关心现实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但二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不同,蒲鲁东以唯心史观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社会科学”,以非历史的态度来分析经济范畴,并在观念中寻找依据,颠倒历史与逻辑的关系;而马克思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现实出发探索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途径。不同的哲学方法和历史观,使马克思和蒲鲁东之间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歧。首先,本文通过论述马克思与蒲鲁东的关系演变,分析了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缘由。由于蒲鲁东的重要代表着作《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简称《贫困的哲学》)的发表,对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针对蒲鲁东的错误观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其次,本文梳理了《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的思想脉络,理清蒲鲁东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逻辑。蒲鲁东认为,社会发展受某种最高意志支配,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社会朝着一个不可知的目标前进。因此,蒲鲁东在寻找解决贫困和实现平等的途径时陷入唯心主义。他以唯心史观和冒牌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并将二者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力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来解决社会中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描绘了“社会天才”确定构成价值的过程,只要确定构成价值,“经济矛盾体系”中所有的矛盾都迎刃而解,社会的贫困和平等问题也就得到真正的解决。蒲鲁东将黑格尔辩证法机械的运用到经济学中,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探索社会发展的永恒规律。最后,在深刻理解《哲学的贫困》的文本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的批判。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冒牌黑格尔辩证法和唯心史观,系统的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科学的分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关系,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指出了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非永恒性,这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公开问世。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的构成价值理论,以及哲学方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在重申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价值、分工等范畴的社会历史性,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在社会变革方式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一再宣扬的用文火烧毁私有财产、反对暴力革命的观点,指出“全面的革命”的必要性。与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不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现实出发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与蒲鲁东在历史观上的本质差别,注定使二人在探索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规律时,走上不同的道路。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使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首次公开表达,初步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批判所展现出的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程彪,李慧明[3](2019)在《工资平等还是劳动平等——从马克思对蒲鲁东工资平等理论的批判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蒲鲁东的工资平等理论建立在对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工资理论的双重批判的基础上,是一种"绝对平等"工资理论。蒲鲁东认为,在一个绝对平等与正义的社会中,所有人都平等地参与社会,所有人的劳动对于社会而言都是平等的,因而应当从社会获取同样的工资报酬。为此,蒲鲁东设计了一个资本普遍化、互助合作的新社会。马克思认为,蒲鲁东的绝对平等的工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规划的新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小生产者的幻想。在批判蒲鲁东的工资平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深入到工资背后的劳动问题,通过对异化劳动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批判,形成了劳动平等思想。马克思认为,劳动平等的实质是劳动解放,即消除异化劳动,使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或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从而实现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这要求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阶级对抗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抽象对立,真正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刘冰菁[4](2019)在《重新审视马克思与蒲鲁东的理论交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法国着名的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皮埃尔·蒲鲁东,至今学界对他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他被马克思批判的《贫困的哲学》及其所有权理论上。其实,在1846年《贫困的哲学》这本书出版之前,蒲鲁东在1840年的《什么是所有权?》和1843年的《人类秩序的建立》中,就已经呈现了自己的哲学方法论、社会历史观及其"序列辩证法"等重要主题,也涉及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折射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重要思考。对这些内容的略过,既忽视了蒲鲁东关于现代社会和社会历史运动进程的哲学思想,也忽视了马克思和蒲鲁东之间的思想渊源和并不对等的理论交锋。因此,重新研究蒲鲁东的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彰显普鲁东哲学方法论的逻辑和特点,还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和蒲鲁东的理论交锋以及马克思自身的理论转变。(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01期)

钱琨[5](2018)在《通过蒲鲁东看马克思思想成熟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曾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在马克思思想的初期,曾受到过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思想家的影响,并在多年的社会革命现状下深入研究前人的思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但其中也不乏众多有思想、曾志同道合,但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且在社会革命中起到反作用的人物。蒲鲁东就是其中一位,本文借以马克思与蒲鲁东的论战,来看马克思思想成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42期)

李楠[6](2018)在《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的哲学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本,既是对之前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又包含了马克思后期着作的理论萌芽。因此,对该着作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蒲鲁东是法国当时着名的社会主义者,他一直试图改变工人贫困的现状,但是却陷在了小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中难以自拔,甚至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同时,蒲鲁东否定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并对马克思进行了两次公然的挑衅,使得马克思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转而与蒲鲁东进行论战。对蒲鲁东的提及和评价几乎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在《哲学的贫困》发表之前,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评价呈现出了一个变化的过程:经历了对蒲鲁东的肯定、有保留的肯定和分歧加深后彻底的决裂的认识阶段,这也从思想上催生了《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思想进行的哲学批判,实际上具有双重的含义: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蒲鲁东思想从哲学前提、哲学方法和哲学旨向叁个角度进行了批判。首先,从哲学前提上来讲,蒲鲁东的“普遍理性”实际上是对黑格尔“绝对理念”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孤立的个人”的形而上学的模仿。因此,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哲学前提对蒲鲁东的“普遍理性”进行了批判。其次,在哲学方法上,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实际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机械模仿。“系列辩证法”以经济范畴作为研究起点,将经济范畴作为了永恒不变东西,犯了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的错误。马克思以“历史辩证法”为武器批判了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的哲学方法。最后,在哲学旨向上,蒲鲁东一直致力于寻找“科学公式”。脱离现实和未超越异化的范围都注定了蒲鲁东不能真正的把握现实,进而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马克思诉诸共产主义革命对蒲鲁东的“科学公式”进行了批判。《贫困的哲学》是蒲鲁东试图通过哲学来实现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合题的一次尝试,因此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思想的哲学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马克思公开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较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阐发;其次,发现了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以哲学为视角来研究社会的批判理论的新的出发点;最后,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马克思也科学总结了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琦[7](2018)在《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蒲鲁东形而上学性质的方法论运用于他对经济学的全部研究,他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经济学家必定是形而上学的专家,因而在经济学研究的开端便对上帝存在做出了假设,使其整个理论充满着上帝存在的气息。他从黑格尔那里借鉴到“绝对理性”、“二律背反”等概念,称之为普遍理性,认同绝对精神成就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一观点促使其研究从一开始便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蒲鲁东在唯心史观的笼罩下融合了归纳法、叁段论及二律背反这叁种辩证法,臆造出所谓“更高一级的”辩证工具--系列辩证法,并以矛盾分析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涵盖经济范畴与构成价值在内的所谓完善的矛盾体系。马克思将蒲鲁东对黑格尔思想扭曲的理解做为基点,揭示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并对政治经济学做了科学的理解与阐释,以先破后立的方式开启了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先河。论文包涵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蒲鲁东的早期着作《什么是所有权》、《贫困的哲学》等文本,以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文从蒲鲁东对所有权的批判性考察、第叁级的社会形态分析、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继承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如何以对所有权的批判性考察为基础得出的哲学研究方法,加以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又如何将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及二律背反的辩证法继承到他的“系列辩证法”构建中,并在忽略了社会历史性的前提下,将各个经济范畴进行矛盾分析从而得出“有序的”经济矛盾体系。论文将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从赞赏到否定的转变原因作为线索,阐述了蒲鲁东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成果,同时引证出这一时期蒲鲁东思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并加以论述。第二,将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解读。作为一部与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相对立的着作,马克思汲取了充分的论据从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两个角度与蒲鲁东展开论战。作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马克思早已对黑格尔思想与理论实质有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在说明马克思对黑格尔研究事物脱离其特性的抽象分析方法进行批判的同时,揭示了蒲鲁东的安置、对置、结合的分析方法是对黑格尔以脱离事物特性的抽象分析方法的借鉴,从而印证了其对经济范畴以正题、反题、合题作为研究方法的根源。虽说经济范畴理论是蒲鲁东对社会改良方案的一种尝试,但出于他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与对其本源思想的曲解,让这种从一开始提出就注定失败的理论尝试被扼杀在摇篮中。马克思首先破灭了蒲鲁东妄图将哲学研究所获取的唯心主义思想与伪辩证法理论框架强加到经济学研究的构想,揭示了蒲鲁东对系列辩证法的运用与经济范畴理论的构建是主观的臆想与不符合实际的排序,而后指出了蒲鲁东对于商品的固有价值与议定价值经过“调和”所“构成”的价值理论,实际是对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早期研究成果的一种借鉴,最后总结出,蒲鲁东以构成价值理论作为社会改良方案的基础只会陷入空想与失败。第叁,以马克思对蒲鲁东哲学与经济学的批判,对照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经典着作,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创立与政治经济学中有关价值理论的科学性探讨做出深层次的分析,得出了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关系、经济范畴与生产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生产力发展与阶级对抗规律以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规律等一系列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最后阐述了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上的超越在其全部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与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惠亚楠[8](2018)在《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蒲鲁东以平等观念为支撑的所有权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被一些人当作社会主义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良方。这显然不仅与马克思对待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态度背道而驰,而且也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要求相抵触。这既表明蒲鲁东的所有权观念并未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也表明人们并未真切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因此,重新研读和梳理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一系列文本,阐明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实质,分析澄清马克思批判所有权理论的过程及其前后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并由此阐发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意义,不仅对于弄清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及所有权理论,进而探索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也具有极其鲜明的理论价值。本文以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阐明了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过程及其前后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揭示了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的意义。(一)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内容及其影响。主要辨明:(1)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提出的特殊社会背景;(2)蒲鲁东对赋予所有权定义的法律、以及所有权的来源劳动与占有的批判性观点:劳动或占有不足以产生所有权,所有权在逻辑与事实上均不应该存在;(3)蒲鲁东试图以“构成价值”来解决私有财产制度的弊病;(4)蒲鲁东所有权理论对当时西欧尤其使法国工人运动的恶劣影响。(二)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进程。主要考察和阐明:(1)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所有权理论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马克思深受人本主义影响时期与唯物史观创立完善时期。(2)前一阶段主要批判蒲鲁东希望在保留资本主义前提下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问题的错误做法,后一阶段转向对蒲鲁东历史观及其阶级立场的批判。(叁)马克思对蒲鲁东态度前后转变的深层原因。主要探讨马克思对蒲鲁东态度前后转变的外因与内因。(1)外因在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趋势;(2)内因在于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初步系统制定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日渐深入。(四)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意义。主要阐明:(1)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促进了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深化完善;(2)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促进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1)

马梦琦,李芳[9](2018)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伪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分析,得出了《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历史地位,并揭示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正确批判,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特色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同时,《哲学的贫困》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正确认识其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可以习得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正确运用,更好的引领人们运用辩证法、树立辩证思维。(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13期)

林钊[10](2018)在《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批判蒲鲁东是马克思第二次遭遇无政府主义问题。他对待蒲鲁东的态度并不存在先褒后贬,而是一以贯之地反对其小资产阶级立场,并从政治经济学、政治、哲学叁个方面展开批判:在政治经济学上蒲鲁东既同情落后的小手工业又与经济自由主义诸多亲近;在政治上蒲鲁东秉持政治冷淡主义和互助主义,却导向了计划经济和威权主义;在哲学上蒲鲁东是不自觉的先验论者,无法认清经济范畴和人性都是历史运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蒲鲁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蒲鲁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和蒲鲁都关心现实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但二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不同,蒲鲁东以唯心史观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社会科学”,以非历史的态度来分析经济范畴,并在观念中寻找依据,颠倒历史与逻辑的关系;而马克思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现实出发探索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途径。不同的哲学方法和历史观,使马克思和蒲鲁东之间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歧。首先,本文通过论述马克思与蒲鲁东的关系演变,分析了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缘由。由于蒲鲁东的重要代表着作《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简称《贫困的哲学》)的发表,对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针对蒲鲁东的错误观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其次,本文梳理了《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的思想脉络,理清蒲鲁东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逻辑。蒲鲁东认为,社会发展受某种最高意志支配,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社会朝着一个不可知的目标前进。因此,蒲鲁东在寻找解决贫困和实现平等的途径时陷入唯心主义。他以唯心史观和冒牌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并将二者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力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来解决社会中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描绘了“社会天才”确定构成价值的过程,只要确定构成价值,“经济矛盾体系”中所有的矛盾都迎刃而解,社会的贫困和平等问题也就得到真正的解决。蒲鲁东将黑格尔辩证法机械的运用到经济学中,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探索社会发展的永恒规律。最后,在深刻理解《哲学的贫困》的文本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的批判。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冒牌黑格尔辩证法和唯心史观,系统的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科学的分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关系,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指出了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非永恒性,这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公开问世。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的构成价值理论,以及哲学方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在重申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价值、分工等范畴的社会历史性,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在社会变革方式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一再宣扬的用文火烧毁私有财产、反对暴力革命的观点,指出“全面的革命”的必要性。与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不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现实出发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与蒲鲁东在历史观上的本质差别,注定使二人在探索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规律时,走上不同的道路。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使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首次公开表达,初步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批判所展现出的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蒲鲁东论文参考文献

[1].杨淑静.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叁个基础——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说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李玲英.论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及意义[D].天津商业大学.2019

[3].程彪,李慧明.工资平等还是劳动平等——从马克思对蒲鲁东工资平等理论的批判说起[J].晋阳学刊.2019

[4].刘冰菁.重新审视马克思与蒲鲁东的理论交锋[J].理论月刊.2019

[5].钱琨.通过蒲鲁东看马克思思想成熟过程[J].教育现代化.2018

[6].李楠.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的哲学批判[D].河北大学.2018

[7].刘琦.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批判[D].河南大学.2018

[8].惠亚楠.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D].西南大学.2018

[9].马梦琦,李芳.《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伪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研究[J].才智.2018

[10].林钊.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J].山东社会科学.2018

标签:;  ;  ;  ;  

蒲鲁东论文-杨淑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