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富集论文-叶霖,李珍立,韦晨,胡宇思,王浩宇

铅锌富集论文-叶霖,李珍立,韦晨,胡宇思,王浩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铅锌富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铅锌矿床,方铅矿,闪锌矿,机理探讨

铅锌富集论文文献综述

叶霖,李珍立,韦晨,胡宇思,王浩宇[1](2019)在《云南富乐铅锌矿床锗超常富集及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滇黔矿集区"是我国重要铅锌资源基地,该区铅锌矿床(点)众多,成群成带分布,赋矿地层复杂,锗是多数矿床中重要伴生资源(Hu and Zhou,2012;Zhang et al.,2015;Hu et al.,2017)。云南富乐铅锌矿床位该矿集区东南部,是代表性铅锌矿床之一,其铅锌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赋矿地层为二迭统阳新组白云岩夹灰岩,为该区已知铅锌矿床赋矿最年轻地层。矿石中矿物组成简单,矿石矿物以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含少量黄铁矿和微量铜矿物,围岩蚀变较弱,以方解石化和白云石化为主。铅锌矿石总体品位较(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王大鹏,张乾,武丽艳,叶霖,刘玉平[2](2019)在《花岗岩中铟与锡铜铅锌的关系及其富集成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已知的富铟矿床多与锡石硫化物矿床或富含锡的硫化物矿床有关,这些矿床的形成均与酸性岩浆作用有关。尽管铟的富集参考机理已经积累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关于锡在铟的富集成矿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花岗岩浆演化过程中铟与锡等成矿元素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科学问题依然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和其中的"包体"、都龙矿区南温河花岗岩及矽卡岩矿物、广西昆仑关花岗岩、湖南柿竹园和骑田岭花岗岩中In与Sn、Cu、Pb、Zn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浆从结晶成岩→分异出成矿流体→遭受变质与蚀变→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的全过程,In与Sn始终保持同步变化的正相关关系,而In与Cu、Pb、Zn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此外,花岗岩中云母类矿物是In和Sn的主要载体矿物,且其中In与Sn也同样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从岩浆结晶成岩到富集成矿过程中,铟与锡是共同迁移的。本文认为在锡存在的情况下,铟更容易超常富集,这可能就是富铟矿化多与锡矿化伴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欧琪琪,陈永华,付雄略,柳俊[3](2019)在《3种改良剂对铅锌矿渣中重金属形态及植物富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衡阳市某铅锌尾矿库的矿渣作为土壤基质,泥炭土、红壤、蛭石作为改良剂,夹竹桃作为受试植物,进行室外盆栽试验,考察了3种改良剂对夹竹桃生长、重金属(Pb、Zn)富集转移能力以及土壤基质中Pb、Z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质量分数,下同)~15%的添加量下,3种改良剂均显着(p<0.05)提高夹竹桃的株高增量与生物量增量,根系形态指标值也均有所提高,总体改良效果为蛭石>泥炭土>红壤。(2)夹竹桃地下部分Pb、Zn含量高于地上部分,添加改良剂后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Pb、Zn含量降低,说明改良剂高效抑制了重金属在夹竹桃中的富集;红壤与蛭石可抑制夹竹桃体内Pb的转运,但泥炭土却对Pb的转运起促进作用;除蛭石15%处理外,其余所有处理均促进了Zn在夹竹桃体内的转运。(3)3种改良剂在不同添加量下均显着降低了矿渣中弱酸可提取态Pb、Zn的含量(p<0.05),有效降低了重金属Pb、Zn在土壤基质中的活性。(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9期)

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韩航,侯晓龙[4](2019)在《铅锌矿集区7种草本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可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种类,采集矿区主要分布的7种草本(芦苇、芒萁、笔管草、乌蕨、乌毛蕨、藿香蓟和毛蕨)及植物采样点的表层土壤(0~30 cm),测定采集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及采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Cd、Pb、Zn和Cu),分析7种草本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采样点土壤Cd、Pb、Zn和Cu平均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福建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分别超标21.77和604.60倍,污染最为严重;芦苇地上部分Pb含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达到Pb超富集植物的标准,对Cd和Cu也有强的富集能力,其转运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藿香蓟对Cd和Cu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且对这两种重金属的转运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是Cd和Cu的潜在富集植物;笔管草和乌蕨对Cd、Pb、Zn和Cu具有一定吸收能力,且转运系数均大于1,对被此4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富集系数均小于1;乌毛蕨和毛蕨的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相对较弱;随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芒萁体内重金属含量、转运和富集系数未显示明显规律,芒萁对Cd、Pb和Cu均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且对这3种重金属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是潜在的多金属富集植物。(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倩妮[5](2019)在《泥炭土改良下铅锌矿渣对泡桐重金属富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组在前期铅锌矿渣的植物和改良剂筛选试验中发现速生树种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对铅锌矿渣的重金属胁迫具有较好的耐性,泥炭土有很好的矿渣改良效果,但其耐性响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泡桐幼苗为材料,以铅锌尾矿矿渣为基质,泥炭土为改良剂(对照:0,改良一:10%,改良二:20%,改良叁:30%)进行室外盆栽试验,研究泡桐对铅锌矿渣最佳泥炭土施加量和重金属的富集特性。然后以最优泥炭土施加量为处理组、红壤和铅锌原矿渣为双对照组再次进行室外盆栽试验,重金属胁迫对泡桐的一系列生理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揭示其耐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泥炭土改良下泡桐对铅锌矿渣重金属的富集特性研究(1)Pb、Cu、Cd在泡桐中含量呈现根>茎>叶,迁移能力较差。泥炭土的施加可以显着降低泡桐体内重金属含量;同时提高泡桐的生物量,但改良组间差异不显着。泡桐对重金属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较小,泡桐对Pb的富集系数小于0.01,泡桐对Zn、Cu、Cd的富集系数分别在0.05~0.08、0.10~0.11、0.02~0.04范围内;泡桐对Pb、Zn、Cu、Cd的转运系数分别在0.10~0.30、0.30~0.45、0.35~0.50、0.10~0.20范围内;泡桐对Pb、Zn、Cu、Cd的转移量系数分别在0.10~0.45、0.40~0.50、0.45~0.55、0.10~0.20范围内,说明泡桐不属于超富集植物。泡桐转移量系数均总体上呈现改良组>对照组的规律,但改良组间差异不显着。(2)根据泡桐各器官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细胞壁组分和可溶性组分是Pb、Zn、Cu、Cd的主要分布位点,细胞壁组分中Pb、Zn、Cu、Cd含量分别占总量的16.4~80.6%、28.6~88.5%、55.7~82.2%、27.0~72.3%;可溶性组分中Pb、Zn、Cu、Cd含量分别占总量的17.7~82.3%、8.1~57.0%、10.4~33.5%、17.5~56.4%。相比对照,泥炭土的施加使得可溶性组分对Pb的固定作用增强,泡桐叶的细胞壁组分对Zn的固定作用增强,泡桐根的可溶性组分对Zn的固定能力增强。泥炭土的施加作用对Cu、Cd作用不明显。(3)以泡桐的生物量、泡桐各改良梯度下Pb、Zn、Cu、Cd的地上部积累量作为筛选指标,得到泥炭土最佳施加比例筛选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比较得出最佳施加比例为10%。二、泥炭土改良下铅锌矿渣重金属胁迫对泡桐的影响研究(1)相比于红壤对照组,重金属胁迫抑制了泡桐的生长、根系的发展。降低了泡桐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抑制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正常生命活动,泥炭土的施加对重金属胁迫的抑制具有缓解作用。(2)随着重金属浓度的提高,泡桐叶片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在试验早期、中期,泡桐叶片T-SOD、CAT、POD活性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后期泡桐叶片T-SOD、CAT、POD活性呈升高趋势。(3)相比于红壤对照组,重金属胁迫使得泡桐根、茎、叶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在高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泡桐叶片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壁变形、细胞质膜出现多处断裂,泥炭土的施加可以有效缓解重金属胁迫对泡桐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4)泡桐体内糖类、纤维素、有机酸、金属硫蛋白、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可以有效结合重金属离子,高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泡桐体内糖类、纤维素、有机酸、金属硫蛋白、游离氨基酸等物质无法正常与重金属离子结合,造成这类物质在体内囤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江倩倩,高洁,黄鑫,刘家良,袁建平[6](2019)在《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及重金属在自然生植物中的富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内采集优势自然生植物及其根系周边的土壤,分析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并通过富集系数评价自然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尾矿库区内四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Pb>Zn>Cu;(2)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整体处于极强生态危害水平;(3)尾矿库区内的不同种自然生植物对同一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4)仙人掌是尾矿库区内富集系数最高、最稳定的自然生植物。研究结果对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星,胡国飞,刘国栋[7](2018)在《江西省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富集规律与找矿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铅锌矿体的形成因素、产出位置以及自身特性,完成了江西省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富集规律分析。依托江西省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分析的结果以及铅锌矿区富集规律,结合有效的勘探技术,完成了江西省铅锌矿区找矿方向的确定。(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21期)

付广义,邱亚群,宋博宇,赵媛媛,许友泽[8](2019)在《东江湖铅锌矿渣堆场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并测定东江湖典型铅锌渣堆场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重金属含量,研究了植物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能力。结果表明:1)臭牡丹、盐肤木、马尾松、芒萁、木姜子、枫树、桂花树、木荷和红叶石楠等9种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Pb、Cd和As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Pb 0.1~41.7 mg/kg,As <1 mg/kg,Cd 0.2~0.8 mg/kg);2)9种植物对Pb和As的富集系数BCF值均小于1;3)除盐肤木外,其它植物对Cd的BCF值均大于1;4)马尾松、臭牡丹、芒萁和盐肤木对Pb的转运系数TF值大于1;5)除木荷外,其它植物对Cd的TF值大于1;6)枫树、马尾松、木姜子和盐肤木对As的TF值大于1。综合分析可知,臭牡丹/马尾松、芒萁和木姜子分别对Pb、Cd和As的富集和转运能力最强,具有作为铅锌矿渣堆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晓峰,雷梅[9](2018)在《兰坪铅锌矿周围耐性植物、超富集植物与土壤背景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母质,土壤为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提供所必需的的各种元素。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而植物的生长也会促使岩石风化和成土作用,影响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地层、土壤和植物叁者在地球的演化中交互影响和改变。在重金属高背景区域(如各种金属矿区),一些植物被驯化且对一些重金属元素具有很高的耐性,能在高浓度重金属土壤上正常生长,这些植物称之为耐性植物,当在自然环境下植物叶片内重金属浓度能超过普通植物100倍时称为超富集植物。云南兰坪铅锌矿是我国储量最大的铅锌矿,多为露天开采,受铅锌矿的开采,矿区土壤中铅(Pb)、锌(Zn)含量较高。本论文选择云南兰坪铅锌矿为研究地点,选取矿区内所生长的各种植物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矿区内所生长植物和对应的土壤,共采集成套土壤与植物样品24套。在实验室内分析测试铅、锌在所采集植物根部、地上部和其生长土壤中的浓度。结果显示,所采植物地上部Zn浓度范围为152~6705 ppm,根部Zn浓度范围为73~3822 ppm,土壤中Zn浓度范围为2324~14377 ppm;植物地上部Pb浓度范围为2~289ppm,根部Pb浓度范围为12~362ppm,土壤中Pb浓度范围为940~2224 ppm。由土壤中Pb、Zn的浓度可以看出,这些植物对Pb和Zn都有较强的耐性,说明在进化过程中,高背景的重金属(地层、土壤)对植物有很强的驯化作用;所采植物中,只有一种植物(植物4-1,地上部Zn含量6705 ppm,根部Zn含量2225 ppm,土壤中Zn含量14377 ppm)达到了Zn超富集植物的要求(地上部Zn含量≥3000 ppm);另外23组植物中,Zn转移系数(地上部和根部中重金属浓度比)大于1的为10组,小于1的为13组,且转移系数大于1的植物根部中Zn的总体浓度要低于转移系数小于1的植物。可能是因为:转移系数小于1的植物将Pb、Zn络合固存在根部,使得地上部浓度相对低些,减轻对植物地上部和株体的毒害;转移系数大于1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Pb、Zn运移到植物地上部并固存于液泡中,使得根部浓度相对低些,减轻对植物根部和株体的毒害;Zn的富集系数(地上部和土壤中重金属浓度比)整体要大于Pb的富集系数。Zn和Pb富集系数的差异可能是因为Zn是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而Cd对植物属于毒害元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朱万军,翟晓颖,黄人瑶,冯拥军,袁懋[10](2018)在《叁维花状硅酸镁富集-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铅锌铜》一文中研究指出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技术在自动化程度、分析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被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中。但其用于直接测定水体中金属元素时,检出限过高,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本研究采用一步混合溶剂热法合成了叁维花状结构硅酸镁(Three-dimensional flower-shaped magnesium silicate,3DFMS)纳米材料,以此材料作为吸附剂,选择性富集水中的Pb~(2+)、Zn~(2+)和Cu~(2+),使用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仪直接分析测定。通过电子显微镜、氮气吸-脱附等对3DFMS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富集-EDXRF检测中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条件为:吸附剂用量为100 mg,水样体积150 m L,p H=4,吸附时间为10 min。在优化条件下,测定Pb~(2+)、Zn~(2+)和Cu~(2+)的线性范围为2.0~240μg/L,检出限分别为0.57、0.69和0.76μg/L。对各金属离子浓度为100μg/L的试样连续测定5次,相对标准偏差为3.8%~5.0%,用于测定实际水样中金属离子的回收率为88.0%~118.0%。本研究建立的3DFMS富集-便携式EDXRF法快速简便,无有机试剂污染,成本低,适用于水体中痕量Pb~(2+)、Zn~(2+)和Cu~(2+)的现场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9期)

铅锌富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已知的富铟矿床多与锡石硫化物矿床或富含锡的硫化物矿床有关,这些矿床的形成均与酸性岩浆作用有关。尽管铟的富集参考机理已经积累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关于锡在铟的富集成矿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花岗岩浆演化过程中铟与锡等成矿元素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科学问题依然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和其中的"包体"、都龙矿区南温河花岗岩及矽卡岩矿物、广西昆仑关花岗岩、湖南柿竹园和骑田岭花岗岩中In与Sn、Cu、Pb、Zn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浆从结晶成岩→分异出成矿流体→遭受变质与蚀变→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的全过程,In与Sn始终保持同步变化的正相关关系,而In与Cu、Pb、Zn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此外,花岗岩中云母类矿物是In和Sn的主要载体矿物,且其中In与Sn也同样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从岩浆结晶成岩到富集成矿过程中,铟与锡是共同迁移的。本文认为在锡存在的情况下,铟更容易超常富集,这可能就是富铟矿化多与锡矿化伴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铅锌富集论文参考文献

[1].叶霖,李珍立,韦晨,胡宇思,王浩宇.云南富乐铅锌矿床锗超常富集及机理探讨[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王大鹏,张乾,武丽艳,叶霖,刘玉平.花岗岩中铟与锡铜铅锌的关系及其富集成矿意义[J].岩石学报.2019

[3].欧琪琪,陈永华,付雄略,柳俊.3种改良剂对铅锌矿渣中重金属形态及植物富集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4].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韩航,侯晓龙.铅锌矿集区7种草本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5].张倩妮.泥炭土改良下铅锌矿渣对泡桐重金属富集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6].江倩倩,高洁,黄鑫,刘家良,袁建平.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及重金属在自然生植物中的富集比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星,胡国飞,刘国栋.江西省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富集规律与找矿方向[J].世界有色金属.2018

[8].付广义,邱亚群,宋博宇,赵媛媛,许友泽.东江湖铅锌矿渣堆场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9].赵晓峰,雷梅.兰坪铅锌矿周围耐性植物、超富集植物与土壤背景关系的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10].朱万军,翟晓颖,黄人瑶,冯拥军,袁懋.叁维花状硅酸镁富集-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铅锌铜[J].分析化学.2018

标签:;  ;  ;  ;  

铅锌富集论文-叶霖,李珍立,韦晨,胡宇思,王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